對談| 從火車墓地到廢棄劇場,走遍北美廢墟的北京女孩

2020-12-12 澎湃新聞
出國念書,畢業後加入一家跨國公司然後順理成章地留下來生活——像許多海外華人一樣,北京女孩然潘的人生軌跡就像一隻有序運行的鐘表,是意料之中的精準高效。

工作中,然潘是研究抗癌新藥的科學家,被數據、實驗和邏輯圍繞,細節講究到小數字後兩位。生活中,她卻熱愛小小的「出軌」——2年多來,然潘已經走遍了北美底特律、費城、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在劇院、教堂、學校、工廠、醫院等各種廢墟中探險,並用文字和影像來記錄自己的另類旅程。

這不是什麼舒適的旅行,更多的伴隨著不可預知的危險:被流浪漢堵截、在龐大的建築裡迷路,或是因為天氣原因不得不被困在廢墟中過夜……然而,然潘還是衷心地熱愛著這些廢墟之旅,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她說,透過這些廢棄的建築,對並沒有寫在書中的城市歷史投去的一瞥,才是最讓自己欲罷不能的原因。希望人們能從中看到一個隱藏在熱門景點以外的北美:在每個美國大城市裡,也有許許多多掙扎在貧困線的人們;在曾經的興盛和繁華落幕之後,剩下的是千瘡百孔的一地廢墟。

在底特律學校廢墟拍攝的然潘。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 供圖

澎湃新聞: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迷上廢墟探險的?

然潘:

這個還真的說不好,之前被訪的時候一直說是前兩年看了一些照片才喜歡上廢墟的。但是前兩天翻朋友圈,發現早在2013年就收集了很多關於廢墟的照片和文章。

不同於慣常遊客關心自然風光或名勝古蹟,我更熱愛置身於已然退役的人工產物,比如廢棄的煤礦、醫院、教堂、學校、遊樂場;被遺棄的火車、汽車、輪船、飛機;停用已久的城市排水系統、地鐵站、防空洞等等。在這些地方,我仿佛穿越到了一個人類已經消失後的未來,看到當我們這些不可一世的統治者消失後,地球慢慢還原成本來面貌的過程。而在這個未來裡,人類曾經生活過的痕跡一點點消失,植物和動物佔山為王——站在現世,卻看到一個人類消失後的未來,可能是這些廢墟在美學意義上吸引我的主要緣由。

而透過這些廢棄的建築,對並沒有寫在書中的城市歷史、眾人早已忘記的過去投去的一瞥,才是最讓我著迷、欲罷不能的原因。或是人為因素,或是因為城市規劃錯誤,或是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而導致的眾多建築物的廢棄,都如同一本敞開供你閱讀的書,讀到的是這些建築的過去,更是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過去。

廢墟讓人看到歷史,也讓人看到文化變遷。看到一個城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曾犯的錯——這些錯誤導致某些建築被廢棄。廢墟也能預測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是在復興,還是在衰落。比如底特律,十幾年前廢墟在逐漸增多,預示著後來底特律的破產,而現在,廢墟正在逐漸減少,或許某一日,又會恢復當年全盛時期的面貌也說不定。

同時,探索廢墟也意味著告別一個城市中的「熱門旅遊景點」。我覺得在旅行中去「遊客」標籤化是一個非常迷人的過程。

澎湃新聞:

有受到什麼文藝作品的影響嗎?

然潘:

如果要說的話,可能恰克·帕拉尼克的《搏擊俱樂部》對我影響挺大的。我看到這本書挺晚的,2009年國內引進的時候才第一次看,裡面有一段話印象非常深刻:「在我想像中的未來裡,你在洛克菲勒廢墟構成的峽谷中獵麋;你沿著Sears大廈外面的爬藤向上攀巖;你向下望,在地面舂米的人非常渺小;還有人在廢棄的高速路上曬著鹿肉條。」這是書裡那個瘋子Tyler想實現卻沒有實現的未來。當時看到就覺得非常震撼,後來出了國立刻買了英文版,也去看了同名電影。這段話在我腦子裡一直揮之不去,在之後許許多多次探訪和拍攝之中也一直回想起這段話。前兩天在美國中部公路旅行的時候,感覺終於見到了一個非常類似的場景,感覺人生圓滿了。

與《搏擊俱樂部》中類似的末日場景

澎湃新聞:

你第一次去的廢墟是哪座?

然潘:

2015年夏天機緣巧合之下遇見了一個廢墟,其實也不算真正的廢墟,算是一個廢棄公眾設施吧。是在一個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一個比較有名的夏日海灘(Sauble Beach) 附近的遊樂場,臨湖。雖然只廢棄了兩三年,但是雜草已經把滑梯、卡丁車道、泳池等等吞沒了。我記得買票處窗口上面畫著一個笑臉,就是Emoji的那個最簡單的微笑表情,可能是想傳達一種溫暖快樂的感覺,但是當時在破敗不堪的景象下看,覺得特別諷刺。

第一次去廢墟的感覺很難忘,就是那種籠罩在陰影之下的奇異美感。回來以後總是想起來那次經歷,之後就專門上網搜索這些地方。真正拿起照相機開始拍這些廢墟是2016年了,一開始只是隨便拍拍,直到2017年初才決定認真拍一個系列。

總統半身像

澎湃新聞:

在你去過的廢墟中,印象最深的又是哪座?為什麼?

然潘:

2017年深秋,我和同伴在前往一處廢棄機場時途徑美國維吉尼亞州,在靠近大西洋的一片荒原上,看到了43座,每座六米高、從華盛頓到小布希在內的美國總統半身像。它們如幽靈一般聳立在高速路旁,默默地注視著每一輛過往車輛。其中大部分雕像由於日曬雨淋早已斑駁不堪,石像如皮膚一般層層剝落,留下每一任總統或是殘缺的頭髮,或是淚痕一般的溝壑。如果不是親眼見到,很難相信在美國這樣一個甚至利用爆米花電影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的國家,會有這樣的景象存在。

另外一處是座廢棄的教堂。在教堂後面的辦公室裡,我偶然發現了一個流浪漢的居住痕跡——說實話,在廢棄建築物裡,尤其是保存相對完好的廢棄建築物裡,看到流浪漢生活用品挺常見的。但那次不同於以往,除了一個成年流浪漢,我還看到了一些屬於3、4歲幼兒的物品,鞋子,玩具,奶瓶等,但是並沒有女主人的生活痕跡。而且那個流浪漢不像其他流浪漢整日酗酒抽大麻,他似乎有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有一條相對乾淨的西褲掛在衣架上,也因此給人一種還沒有放棄人生的感覺。我老是忍不住猜想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他帶著孩子寄居在廢棄建築物裡。我去的時候已經是深秋,冬天馬上就要來了,不知道那個破爛到處透風的地方會不會太冷。也不知道現在過去大半年了,他找到工作沒有,那個小孩子怎麼樣了。

一座廢棄的教堂

澎湃新聞:

在不同類型的廢墟中,你有特別的偏好嗎?

然潘:

我比較喜歡劇院和教堂。在眾多廢棄的建築中,教堂和劇院是為數不多的專為美而打造的建築物。廢棄的工廠、學校、監獄、醫院,甚至賓館,修建時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目的,同時,投資方的資金也往往是固定的,效率至上是建造的黃金信條。而教堂的建造,卻首先要保證建築物的富麗堂皇,以顯示本教區的實力雄厚。劇院的修建,雖然不用顯示投資方的能力,卻也需要保證看上去賞心悅目。

修建這兩類建築時的斥資之巨,也間接導致了廢棄之後重新修復的困難程度之大,而它們修建時的特殊目的也決定了它們無法被另做它用。所以教堂和劇院一旦廢棄總會停留很長時間,除了能欣賞到修建當年震撼的美感,也好像進入了一個時間膠囊,還能學習到不同時期建築的不同風格:比如許多廢棄劇院都是Art Deco風格,因為修建年代常常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劇院爆發的年代。而一些來自於維多利亞時期的教堂總是紅磚外牆加圓頂。

劇院廢墟

澎湃新聞:

你覺得廢墟主題的探險旅行,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然潘:

可能是危險。自2016年涉足探險到現在,我遇到的危險數不勝數:有一些來自這些廢棄的建築物本身,比如扭傷,比如被釘子劃破手,比如從某個廢棄劇院一樓摔進地下室。而這些建築物大部分年久失修,除了腐壞的地板,暴露在外的石棉保溫層,也有隨時可能落在你頭上的天花板碎片。

我也有過迷路的時候,在某個太過龐大的廢墟裡。也有過爬上一個斷壁殘垣,卻找不到下去的路的時候。有過因天氣忽變而被困在廢棄的度假村裡過夜的時候。而最嚴重的一次受傷,是一腳踏穿了某個廢棄的火車地板,地板割破了我的牛仔褲,在我腿上留下了數道血痕。

另一些危險因素卻來自於人為:很多廢棄的建築所在的街區都不是那麼安全的街區,底特律、克利夫蘭、芝加哥、巴爾的摩市中心的黑人聚居區就不用提了,而在荒郊野外的工廠、教堂、度假村更可能是流浪漢的住處,甚至更危險的,是毒品的交易點。有一次,我從底特律一所廢棄的學校剛鑽出來,一輛警車就急剎在了我面前,後來。我被要求出示身份證明。也經常被流浪漢攔下來要錢,我一般會隨身帶幾張五美刀的鈔票。不過也有身無分文的時候。這種時候,我就只好跟他們實話實說身上沒錢。好在目前還沒遇到過太糟糕的情況。還有一次在克利夫蘭,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探險,等到晚上回賓館以後打開電視,新聞上滾動播放新聞說某條街下午發生了槍擊案,我們幾乎是和槍擊案擦肩而過——前後只差了不到一小時。

有時候不歡迎你的不僅僅是佔據此處的流浪漢,還有此地的保安、業主、甚至去偷金屬等變賣的盜賊等等。我曾經在紐約羅克蘭兒童精神病院遇到一個工人帶著工程師去查評估建築拆除價值,他們明顯給我貼了個「標籤」,只有領隊的工頭對我比較友善,其中一個男工程師一直對我冷嘲熱諷,而另外兩個女工程師壓根就不理我。

一座火車墓地

澎湃新聞:

在看了這麼多座廢墟之後,你的心態和想法發生了什麼改變?

然潘:

最開始我只是簡單地尋求刺激感,後來我開始關注廢墟的形成,再到後面我意識到,無論是廢棄建築物,還是廢棄建築物背後所代表的時期和歷史,最終還是要繞回到居民和曾經生活或工作在這裡的人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紐約羅克蘭兒童精神病院。在那個心理疾病未受到重視的年代,在羅克蘭精神病院受到各種折磨的病人數不勝數,對於我們這些探險者來說,羅克蘭只不過是眾多廢棄精神病院中的一員,而對於曾經住在那裡的患者,和周邊深受其擾的居民們,羅克蘭卻是一段揮之不去的黯淡記憶。在羅克蘭病院倖存者的回憶錄中,我曾經讀到這樣的文字:「我8歲被父母送入羅克蘭精神病院,在裡面一直住到11歲。如果不聽話,他們就把我綁在結了冰的溼床單上,打開窗戶(冬天)。碗裡的飯一定要吃完,就算我吃到吐,吐完也得回來繼續吃。」

澎湃新聞:

過去兩年,你也積攢了一些廢墟探險的照片和文字,從中你希望傳遞給讀者什麼信息?

然潘:

主要希望帶大家看一個不同於各種旅遊攻略、文章、專欄裡的另類美國。不知道是不是會有人看膩了熱門景點、風光大片、山川湖海,或者是對千篇一律鼓吹美國錢多人傻的文章有些厭倦了,我是想通過我的文章和照片,讓大家也能看到一個隱藏在熱門景點以外的北美。

雖然有很大一批讀者看照片是純粹想找另類、獵奇、刺激的感覺,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更關注一些這些廢棄建築物背後的歷史,形成原因,意義和啟發,和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澎湃新聞:

在你的廢墟系列文章中,也談到了一些廢墟整修再利用的事例。你覺得其中比較好的一個案例是什麼?

然潘:

國外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底特律的密西根中央車站。廢棄原因很複雜,其中有人為錯誤,也有經濟發展必經的過程。這座車站始建於1913年,廢棄於1988年,雖然除了廢墟探險者和盜賊早已無人問津,但是火車站的主樓前仍豎立著一面鮮豔的、迎風飄揚的美國國旗。獨立、公平、奮鬥、自由、進取,是美國國旗代表的國家精神,而在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背後,卻是一座由於各種人為原因而被廢棄長達數十年的大樓。但是非常值得慶幸的是,福特公司今年6月初宣布將大樓購買下來,作為研發和展示中心,同時也會給車站附近的區域帶來更多工作機會。大樓目前正在整修,今年6月3日我作為媒體代表也被邀請去參觀了頂樓。

甲殼蟲汽車墓地

澎湃新聞:

你是如何得知關於這些廢墟的資訊的?

然潘:

基本上所有信息都是來自於網絡。衛星地圖是查找發現廢墟的最好幫手。也有一小部分信息是來自於政府和警察局官方網站,他們有時候會列出城市內部將要改建或者危險禁止入內的建築等等。

澎湃新聞:

現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很快,也產生了一些廢棄的場所。你有去過中國的某個廢墟嗎?

然潘:

基本沒去過。2015年秋天回國的時候去了一下廢棄的奧林匹克別墅區。然後去三道嶺看蒸汽火車的時候,在選煤廠和東剝離站之間,也巧遇了一片廢棄的原煤礦工人宿舍,據說是第一代礦工來此修建的。說是宿舍,其實裡面有廢棄的診所、幼兒園、菜市場、銀行、工人俱樂部、教堂等等,感覺幾乎囊括了一個人一生需要的一切,完全不需要出城,從一日三餐、看病就業,到娛樂和信仰,全都能在這個小型的、半開放式的城裡進行。所有人紮根於這裡,直到煤礦日漸枯竭,幾代人的記憶就此被連根拔起。

澎湃新聞:

你的下一個探險計劃是?關於廢墟,你有列在清單上的dream trip嗎?

然潘:

目前北美鐵鏽地帶(Rust Belt)的所有廢墟基本全部看過了。底特律、費城、紐約、克利夫蘭、芝加哥、洛杉磯、佛羅裡達、匹茲堡、華盛頓等等,美國大城市也基本跑遍了。大類型的廢墟如劇院、教堂、學校、工廠、醫院、民宅、倉庫、監獄、銀行、精神病院、軍事基地、戰艦戰機、核電站等等,基本沒有落下的。

下一步想去歐洲看看,畢竟歷史和地域不同,那邊的廢棄建築物從類型到建築風格和北美完全不同,挺心動的。Dream Country有一大堆: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羅馬尼亞、阿美尼亞等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廢墟美國:北美鐵鏽地帶行思錄》:那些漸行漸遠的鋼筋水泥叢林
    斜槓青年潘然的《廢墟美國:北美鐵鏽地帶行思錄》就為讀者們展現了在北美大陸城市探險的一些見聞。城市探險,實際上和廢墟探險差不多。因為沒有成為廢墟的地方都是有主的地方,一般不會讓外人進的,進就是非法侵入,後果嚴重。在北美,即使是廢墟,有的也不是無主產權,有時也得悄悄地進入。
  • 下水道、鬼鎮、火車墓地:她在尋找「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虎嗅網
    他們熱衷前去城市裡那些廢棄、危險、無人問津的建築和角落探險。打開小紅書,關於「廢墟」的關鍵詞能搜到1萬多篇的筆記。北京女孩潘然就是城市探險的資深玩家,過去5年,走遍北美廢墟,寫下國內第一部關於廢墟探險的書。我們和她聊了聊當地探險廢墟有什麼魔力,會吸引這些年輕人樂此不疲前去。
  • 從上海到多倫多,這群人把廢墟拍出了魔幻現實感
    他們熱衷前去城市裡那些廢棄、危險、無人問津的建築和角落探險。 打開小紅書,關於「廢墟」的關鍵詞能搜到1萬多篇的筆記。 北京女孩潘然就是城市探險的資深玩家,過去5年,走遍北美廢墟,寫下國內第一部關於廢墟探險的書。 我們和她聊了聊當地探險廢墟有什麼魔力,會吸引這些年輕人樂此不疲前去。
  • 《廢墟美國》:廢墟是進入城市的另一個入口
    2019年,位於哈薩克斯坦的廢棄暴風雪機庫,這架太空梭建造於美蘇軍備競賽時期。2017年,森林中的火車墓地。2017年,美國弗吉利亞的荒原上,43座斑駁不堪的總統半身石像。事實上,潘然並不是一名職業攝影師,在愛上城市探險之後,她才開始拿起相機,用鏡頭去記錄自己感興趣的一切。她經常探訪美國鐵鏽帶的廢墟,但自己卻居住在加拿大。
  • 《廢墟美國》:廢墟是進入城市的另一個入口
    澎湃新聞記者 徐穎 實習生 鮑宜靜2015年,潘然接觸到城市探險。這是一種以城市廢墟作為目的地的探險活動。通過探訪廢棄建築,走進陌生的「失落世界」,城市探險者既能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和審美追求,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這座城市的了解。潘然發現,相較自然風光或名勝古蹟,她更熱愛置身於已經「退役」的人造建築。於是,她開始收集一些關於廢墟的照片和文章。
  • 城市廢墟探險者:我穿越到幾千年後,看見人類消失的世界
    在火車墓地過夜第一次去的地方是火車墓地,那兒有很多退役了的電車和火車,是一個喜歡電車和火車的老爺爺搜集來的,他本來想將它們修復完了以後做一個博物館,但沒有實現。我到了那個小鎮上,去酒吧吃飯,當地人很少看見中國人,就好奇地問,「你是來幹嘛的?」我當時沒經驗,就照實說了。
  • 城市探險者:廢墟可以離開我,我離不開廢墟
    在百度百科的詞條中,對城市探險的解釋是:與通常所說的對大自然的探險不同,城市探險者探險的目標建築都是城市中的神秘角落,以各種手段進入到一些不允許公眾進入的地方,例如地鐵隧道、下水管道、防空洞、地面上廢棄的工廠、醫院、教堂、監獄或戰爭遺留的堡壘等等。潘然是一名「85後」。她在北京長大,如今定居加拿大,日常的工作是藥物檢測與藥物研發。
  • 探險廢墟的樂趣
    在百度百科的詞條中,對城市探險的解釋是:與通常所說的對大自然的探險不同,城市探險者探險的目標建築都是城市中的神秘角落,以各種手段進入到一些不允許公眾進入的地方,例如地鐵隧道、下水管道、防空洞、地面上廢棄的工廠、醫院、教堂、監獄或戰爭遺留的堡壘等等。潘然是一名「85後」。她在北京長大,如今定居加拿大,日常的工作是藥物檢測與藥物研發。
  • 我是廢墟探險者然潘,在城市廢墟中探險是什麼體驗,問我吧!
    我是廢墟探險者然潘
  • 城市廢墟探索者:我見過廢棄的旅館、監獄和屠宰場
    本文均為受訪者供圖文|崔斯也 圖 | 烏陵 蔣不編輯 | 趙吉 校對 | 範錦春本文約2495字,閱讀全文約需5分鐘2016年8月,蔣不和朋友相約出去遊玩,在為目的地發愁時,他突然想起在網上看到過一篇「盤點北京十大廢墟」的帖子。出於好奇,他們查找到了位於北京通州區的一座廢棄工廠,開啟了自己的第一次「廢墟探索」。
  • 從「紅星火車墓地」透視匈牙利
    如今很多年過四十的匈牙利人都有老火車情結,而這種難以割捨的心緒也讓這個國家捨不得把廢棄的火車簡單處理掉。在首都布達佩斯郊外的伊斯萬特雷克叢林中堆積著超過百列鏽跡斑斑的廢棄火車。伊斯萬特雷克廢棄火車堆放場在當地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紅星火車墓地」。有些火車歷史可以回溯到二戰時代,它們當時被納粹德軍用來運送猶太人前往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車廂的德語銅牌注釋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 城市廢墟探險家
    儘管住在加拿大,她更著迷美國五大湖區的「鐵鏽地帶」,這裡工業起落、城市興衰,廢墟種類多種多樣,有地上廢棄的工廠、醫院、教堂、監獄、戰後留下的堡壘,地下的地鐵、防空洞和排水管道。  許多廢墟在城市中央矗立。也許入口只是一道欄杆的縫隙、一個高出地面幾米的窗口,甚至是牆邊腳底下一個黑漆漆的洞口,不仔細查看難以輕易發現。幾個街區外,遊人如織、人聲鼎沸。
  • 廢墟探險,讓我們挖掘被冷卻的歷史
    這次探訪並未撞見什麼靈異事件,甚至沒給我帶來什麼刺激,倒是81號院作為廢棄建築的獨特美感吸引了我。回家後我開始在網上搜索各種廢棄建築,結果獲知一個新詞「Urban Exploration」(UrbEx),中文譯為「城市探險」,現在我更願稱之為「廢墟探險」。
  • 美國的秘密往事,都藏在這些廢墟裡
    遺落的照片和文檔,廢棄的輪椅、玩具,剝落牆面上的塗鴉,腐壞建築濃重的石棉氣味……從超級大都市的中心到羅克蘭精神病院廢墟,不過短短45分鐘車程,這是然潘看到的紐約。很多時候我從廢墟出來以後,都會跟當地居民聊聊那個地方,他們就會給我講一些網上很難查到的歷史。原本我可能只能在網上搜到這個建築的所有者是誰,但這裡居民可以給我講講這個屋主以前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這個地方被廢棄了。
  • 塵封的輝煌,被遺忘的歷史——探險工業廢墟!
    廣 州 飛機墳場在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白雲機場校區),那裡有很多廢棄的飛機,藤蔓爬滿的機身,脫落的表皮,鏽跡斑斑的軀殼,操控臺也已經破碎,落滿樹葉,很難想像到曾經飛翔天際的它,如今卻只能在地面躺著,場面既壯觀又落寞,有一種沉淪的美。
  • 飄蕩在廢墟裡的白裙,登陸英國的吸血鬼,在懸崖墓地群裡搜尋姓名
    眾所周知,狗是吸血鬼可以改造自己的多種形式之一,布拉姆·斯託克伯爵德古拉(Bram Stokers Count Dracula)已經到了英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本著名的哥德式吸血鬼小說《德古拉(Dracula)》,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驚情四百年》也是以德古拉為原型改編而成的。此行,小編就要介紹德古拉的「誕生地」——惠比特修道院(Whitby Abbey)。
  • 蒸汽五分小火車帶你徜徉田野!還能拍到超有意境的廢墟照
    現在還搭得到蒸汽火車!你沒聽錯,在臺灣彰化的「溪湖糖廠」園區內就可以搭乘超可愛的蒸汽五分小火車!坐在小火車上,不只可以欣賞到悠閒的田間風光,還有專業又有趣的導覽員會進行解說。目前全臺僅存三座木造車站之一的「溪湖車站」也保存在園區內,在此留下合影,就仿佛穿梭時空回到日治時期,非常有懷舊感。除了鐵道文化之外,來到糖廠不可錯過的當然就是各式冰品。炎炎夏日即將到來,絕對需要清涼聖品來消暑!
  • 廢棄醫院、汽車墓地、破落村莊…帶你去俄羅斯感受頹廢美感
    在俄羅斯,有被無數人讚嘆的華麗劇院、奢華宮殿、迷人莊園,也有被遺忘的破落村莊、古老教堂、廢棄醫院,還有那些蘇聯時期的營地、戰爭過後被棄用的軍事基地……這些荒蕪之地,頹廢中自帶美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攝影師。
  • 廢棄醫院、汽車墓地、破落村莊……帶你去俄羅斯感受頹廢美感!
    在俄羅斯,有被無數人讚嘆的華麗劇院、奢華宮殿、迷人莊園,也有被遺忘的破落村莊、古老教堂、廢棄醫院,還有那些蘇聯時期的營地、戰爭過後被棄用的軍事基地……這些荒蕪之地,頹廢中自帶美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