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省的省會一般會都是這個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以及交通中心,它不僅具有豐厚的文化積澱,重要的是還能夠帶動周邊經濟發展。我國是一個文化極其悠久的國家,隨便哪個城市拉出來都能有個千百年的歷史,然而真正被世界承認的古都卻只有八個,而在這其中,作為華夏文明發源地的河南,名都古城遍布,佔據了「八大古都」半壁江山,其洛陽甚至居首位,然而為何今日的河南省會卻選擇了鄭州,而不是其他古城呢?
開封——洛陽——鄭州
說到河南的省會,首先就不得不提到開封,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曾擔任河南省會幾百年,在河南省會史上佔據的很大的份量。
開封,古稱東京、汴京,位於黃河中下遊平原東部,地處河南省中東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開啟了元朝一統中國的序幕,公元1260年,其孫忽必烈來到了中原地區,建立元朝,遷都大都,後設立行中書省的制度來管轄首都所在的腹裡地區(今河北、山東、山西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後因攻打南宋的需要,在公元1268年設立了河南行省,省署設置於開封,從此拉開了開封作為河南省會的帷幕,一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持續到民國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挑起盧溝橋事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各處大大小小的戰役頻發,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日本軍隊佔領了華北、東南等大片地區。1938年,蔣介石調集兵力,在豫東蘭封縣(今屬蘭考縣)與日軍展開了蘭封戰役,但由於某些原因導致功敗垂成,中國軍隊被迫西撤鄭州。1938年6月日,日本軍隊長驅直入,直接佔領了河南省會開封,開封淪陷。繼開封之後,洛陽就成了日軍的下一個目標。
自1938年開始,日軍就開始頻繁的空襲洛陽,致使洛陽城裡到處火海瀰漫著死傷無數。為了拿下洛陽,日軍還制定了一系列作戰計劃,1944年4月18日拂曉前,日軍利用新架鐵橋強渡黃泛區,又兵分三路攻向洛陽,這三路分別為向西的鄭州,沿平漢路向南的新鄭、密縣,最後是過尉氏,經鄢陵斜出許昌,最後在強大的火力與兵力下,洛陽淪陷了。
新中國成立後,確立河南省省會成為了當時眾多建設之一,鑑於各方面的考慮,上級認為省會留在開封已經不再合適。進入50年代以後,隨著戰爭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階段。1954年,我國的行政區划進行了全面調整,同年10月河南省的省會從開封遷移到了鄭州,鄭州成為了河南省的新省會一直到今天。
鄭州成為省會的原因
陸路替代了水路人們常說,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的確,如果不是因為鐵路,鄭州很難有今日的地位。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今,便利的交通對於一座城市是什麼重要的,它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生活出行,更重要的是它能促進經濟發展。在古時,河南的省會之所以在開封,也是因於此。
從地圖上看,我們會發現,開封鄭州洛陽均居在黃河流域,或遠或近。就水系分布來看,鄭州距離黃河水道的距離相對比較遠,離淮河流域也不近,所以水上交通不太行。洛陽水域分布上還是不錯的,但是當時它距越來越富庶的江南有點遠,轉運成本比較高,也不太好,而且自宋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通道就開始從東西向變為東西南北並重,對於那個只有車馬的年代,運輸大量貨物自然是用船載最好,所以一個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是非常重要的,開封的優勢就凸顯出來的了,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水城,對於發展水上運輸再合適不過了。當時就有人稱:「大梁當天下之要,通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這裡的大梁指的是汴梁,也就是如今的開封。
雖然開封的水上運輸很具有優勢,但是黃河卻不是個一成不變的主兒,時常發生變道,這也給開封帶來了不少威脅,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上遊的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黃河攜帶的泥沙量開始明顯地在河道內堆積,不斷向南變道的黃河逼近開封,其附近繁密的水道也成為了黃河洩洪的最佳渠道。
據記載,在明朝時,開封因黃河所受傷害之多,水圍城池甚至水淹城池的事件屢有發生。在明朝統治的270多年裡,黃河在開封一帶決口14次,其中4次灌城。黃河主流最近時距開封城僅2.5公裡,有40多年是從城南流過的。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黃河在開封西北張家灣決口,水淹城池,黃河水圍城達8個月。黃河就像是懸在開封頭頂的利劍,雖然威脅著開封的發展,將開封陷入水患之中,這恐怕也是為何新中國成立後開封不再成為省會的候選者的原因之一了。
清朝末年,伴隨列強們的侵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樣東西,鐵路。鐵路的引進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方式,從水路換成了陸路。
甲午中日戰爭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築鐵路幹線的建議,提出了盧漢鐵路(後改名京漢鐵路)計劃。起初,京漢鐵路是計劃通過開封的,但是由於開封長年受到黃河的侵擾,隱藏危險比較大,萬一哪一天黃河決堤,那麼這條鐵路線必定受到影響,於是在經過多方考察,張之洞最終決定將開封改為鄭州,其一,鄭州處河南中部偏北地區,居中原中心。其二,雖然鄭州也處在黃河流域,但黃河河道在其以北的滎澤口附近,而且南北兩岸也從未泛過水患,河道也沒有改變過,滎澤廣武壩亦「為數百年來未聞漫溢之處」。於是在1898年年底,京漢鐵路從南北段同時開工,1906年4月1全面通車。與此同時,東西方向的隴海鐵路也開始修建,並與京漢鐵路在鄭州交匯。
京漢、隴海鐵路兩條鐵路的修築,使鄭州由一個交通落後的中原小城一躍成為中國中部地區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位置適中和交通便利為鄭州的崛起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為它成為省會河南新省會增添很大的機會。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選擇洛陽來做這兩條鐵路的中心點呢?
這就不得不提下洛陽的地理環境,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複雜多樣,其中山區面積佔45.51%,丘陵面積佔40.73%,平原面積則只佔13.8%。多山的地勢如果要修築鐵路,成本是巨大的,而在清朝末期,第一條京漢鐵路的修築費用都是借錢修的,所以在當時是根本不可以選擇在洛陽修鐵路的,即使是現在科技發達,通過洛陽鐵路也少之又少,多半都是從鄭州轉。
豐厚的資源儲備與經濟發展潛力除了鐵路帶來的優勢,鄭州還具備一些資源方面的先天優勢。鄭州周圍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鋁土、耐火粘土、石灰巖等,其蘊藏量大、分布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這為後續的重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資源儲備。據記載,1948 年 10 月鄭州解放以後,通過6年的快速發展,迅速成為了是一座擁有 50 多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並成為河南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點建設城市。
在「一五」 計劃期間,鄭州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中南區 9 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除此之外,國家對鄭州建設的投資也是巨大的,僅 1953 年一年的投資就比解放 4 年來用於恢復、改建和新建工業的投資總和還要大 3 倍,而1954 年的投資又比 1953 年多 55. 5% ,讓鄭州工業建設不斷攀升,尤其是鄭州的紡織工業發展最為迅速,1951 年建立了國營鄭州紡織機械廠;1952 年建立起國營第二棉紡織廠;1954 年國營第一棉紡織廠正式投產; 同時又在興建國營第三棉紡織廠,讓鄭州成為當時中南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城市。
相比起發展工業的鄭州,開封境內主以農副產品資源為主,當時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相對缺乏,加上黃河水患的嚴重威脅,經濟發展上相對緩慢,實在不適合當一個省的領頭羊。而洛陽,雖然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同樣也是國家重點城市,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約束了經濟發展,也就不太適合往省會位置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