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花網Michael
今年真是各大零售品牌,
難熬的一年:
ZARA、GAP關店,
耐克、CK裁員,
維密、Forever 21破產...
最近,無印良品直接破產的消息,
更是上了熱搜。
MUJI無印良品的美國子公司,
申請破產保護,18家店鋪全部關門歇業。
(負債總額達到6400萬美元)
本以為網友們,會為無印良品感到惋惜,
誰知評論區不是號召清倉大甩賣,
就是說無印良品已經out了。
but,網友們看似苛刻的評論也不無道理,
就像這次在美國破產的無印良品子公司,
過去三年一直在虧,上財年虧損約1000萬美元。
而疫情,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近兩年,
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上的頹勢也越來越明顯。
(圖:電商報)
很多人都知道,
無印良品誕生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房產泡沫時期。
當時日本民眾都沒什麼消費欲,
對品牌商們的「花言巧語」也是無動於衷。
這時突然冒出來一個牌子,
或者說是一個沒有牌子的牌子。
主張「因為合理,所以便宜」、
「夠用就好」、「物有所值」,
迅速得到了消費者的熱捧,
極簡的生活美學非常吃香。
(順便提一下,同期誕生的還有優衣庫)
以至於當時日本的大街小巷,甚至便利店裡,
都有無印良品的貨架。
MUJI的第一張海報《有道理的便宜》
但很明顯,
價格並不是中國消費者,追捧無印良品的原因,
相反讓人有點感覺,價格是無印良品的槽點top1。
高價並沒有拉低無印良品的人氣,
15年無印良品上海旗艦店開業時,
你甚至需要排隊80分鐘才能進店。
(圖:澎湃新聞)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火爆,主要是兩點:
充滿匠心的產品細節、
蘊含在審美中的生活哲學(生活方式)
先來說說產品細節,比如這個最尋常的螢光棒,
加了個簡單的透視窗,讓人在使用中很安心。
電飯煲上面的凹槽,讓飯鏟終於找到歸宿。
還有無印良品的保溫杯,
開發團隊發現人們了嫌棄杯子重的細節,
據說用了大半年去調研、實驗,
只為給保溫杯減重55g,
這樣就可以多裝50毫升水了。
甚至連門店運營與店員的舉止,
都貫徹著無印良品的細節文化。
無印良品社長松井忠三花了五年時間,
製作了一套13冊的指南手冊MUJIGRAM,
詳細地規定了店鋪運營、櫥窗模特擺放、
早上怎麼打招呼之類的流程。
匠心與細節帶來的品質感,
正是當時中產消費者亟需的。
再來說說生活方式,社長松井忠三曾說過:
「顧客通過購買MUJI的商品,表達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再沒有比能夠影響生活方式的商品更強大的了。因為人的喜好可能會輕易改變,但思想和觀念卻是不會輕易產生變化的。」
無印良品主打的是簡樸而剔除了冗餘的,禪意生活。
在中國設計界非常有名的,無印良品設計師原研哉也這麼說,「無印良品這個品牌就像個空物一物的容器,能接受不同的觀點,也能無拘無束地發揮。」
在05年進入中國的無印良品,
無疑是進入了一片夢幻藍海:
中產一代消費者迅速崛起,卻找不到能提供品質生活與審美需求的品牌。
無印良品迅速成為了中產階級的新寵,
MUJI風成為了消費升級的一個標籤。
在16 年發展到了 200 家店面,營收高達 3072 億日元。
巧合的是2016年,
被網友稱作「中國版無印良品」的網易嚴選成立了:
極簡主義的商品設計、展示風格,
產品涵蓋服裝、家居、廚具、食品、文具等品類。
還自建或整合了更有效率的供應鏈,
讓價格更有競爭力。
走同樣路線的小米有品、淘寶心選、
京東京造也開始接連出現。
簡單地說,就是產品類似、價格更低。
當時網友質疑小米,抄襲無印良品電飯煲,
就是一個例子。
同時「中國無印良品定價,
是日本的兩倍、價格虛高」
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有了參照對象後,
高價似乎開始受到了質疑。
不知道是否出於這個原因,
近兩年MUJI在中國已經連續降價了11次,
不過似乎攔不住營收的下滑,
同時還在曾引以為傲的品質上出現危機。
(家具抽檢不合格)
除了來自線上的競爭對手,
「更要命」的是,
線下又來了個名創優品,
被稱作「山寨版平價無印良品」:
產品路線、門店裝修都是像素級模仿。
還從另一個老鄉優衣庫那裡,
「學會了」聯名營銷,發展迅猛,
最近甚至打算要上市了。
(可以說非常魔幻了)
最後
有意思的是,無印良品社長松井忠三,
曾在《無印良品世界觀》提出:
「無法在世界成功的企業,在國內也難以生存。」
因文化與租金在美國市場破產,在中國則是遭遇線上線下雙重狙擊,照社長的思路這樣下去要有崩盤的危險了,不知道無印良品,能否想出良策扭轉頹勢。
(順便貢獻點翻盤案例哈哈)
註:本文為梅花網的原創文章,若轉載此文,請在文章開頭標註「作者」、「來源」及本頁連結。更多轉載細則查看梅花網公眾號(ID:meihuaevent),回復「轉載」了解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