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9月16日訊我們眼前這個巨大圓形建築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軸式摩天輪。地處濰坊、臨近渤海,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渤海之眼」。
孫旭平,中建六局工程師,同事眼中著名的撲克臉和技術控。2014年4月,他接到一項棘手的任務,要在白浪河上鍛造出一枚「浪漫的巨型戒指」。
孫旭平說:「大家可能比較了解倫敦眼這個工程,認為建這麼一個圓環比較容易,其實咱這個工程,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超級工程!」
因為設計要兼顧觀賞性和實用性,孫旭平團隊的第一方案是採用摩天輪與橋梁一體化的設計。為了追求美學極致,摩天輪將採用無軸設計。也就是在空中架設一個巨大的空心的圓形軌道,讓觀光轎廂在軌道上行駛。但是設計方案一出,整個團隊卻傻了眼。
按照混凝土的測算,摩天輪外徑為125米,輪高將達到145米,僅輪盤的用鋼量就達到了5000噸,整體工程的混凝土用量80000多方,僅地下工程,混凝土用量就達到50000多方。要想在湍急的入海口上建立起如此一個龐然大物,超深樁基成了孫旭平團隊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由於這個項目處於入海口的位置,然後大橋的選址,正好處在這個河床上,老河床底下的淤泥層,還有粉砂層,這些地層的不穩定性,增加了工程的難度。
孫旭平團隊的方案就是對症下藥,優化泥漿配比、測試鑽機參數,經過近15天左右的反覆試驗確定了樁基泥漿的各項參數。
「可以先看一下這兩個斜腿支撐,每一個斜腿支撐底下,都有一個4600方混凝土的承臺,每一個承臺底下都有46棵,直徑1米8的、長度76米的樁基。」 孫旭平介紹道。
經歷了白浪河汛期和冰凍期的折磨,歷時3個月時間,這個超級工程的承臺終於搭建完成,而這只是長徵第一步。不同於正常的樓房建造,施工人員還將面臨心理上的巨大挑戰。
孫旭平告訴記者,這邊這個環境非常空曠,對人的這個高空作業的心理,是有很大的挑戰,所以說很多焊工,都是因為這個高空作業恐高,所以說做不了這個活,然後能克服高空作業的人,他的焊接水平又不行,所以這個活難度很大就難在這個地方。
即便是全國撒網尋找人才,能找到的高空焊接師仍是屈指可數。孫旭平團隊必須改變施工策略。
這時,孫旭平想到了tekla(建築信息建模)軟體,利用坐標轉換,將高空的絕對坐標,轉換成地面的相對坐標,在地面上分單元的製作網格,最後實現高空的吊裝拼接。這樣雖然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高空焊接量,但對吊裝和焊接精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個高空作業風特別大,所以說僅靠吊車是無法實現的,我們這根據工程進展,根據主體的高度,搭一個輔助的支撐架,最終這個支撐架要比這個主體高度的高度還要高。」 孫旭平說到。
2016年6月30日,是所有施工人員難忘的一天。最後一根鋼管在塔吊上就位,摩天輪的主體將迎來合攏階段,至此整個摩天輪的輪廓終於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渤海之眼」由2899根鋼管組成,而且在世界摩天輪史上首次採用了編織網格的結構形式,這使得輪盤近看如盤龍的軀幹,遠看如一枚精緻纏繞的戒指。
孫旭平表示:「我們創造的這個「渤海之眼」,最高點達到145米,比倫敦之眼還要高出了10米,這是我們中國人創造的世界之最。「
在經過了反覆縝密的測試和複雜的收尾工作後,2018年5月,歷時四年,這個由我國自主創造的,世界上首例編織網格形式、首例無軸式輪橋合一,世界上最大的無軸式摩天輪「渤海之眼」正式向遊客開放。
當轎廂運行至摩天輪軌道頂點時,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海河交匯的盛景。這項超級工程不僅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締造了一個現代的浪漫傳說,更讓我們透過「渤海之眼」看見中國創造更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