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皮囊》,蔡崇達自己的評價是「這本書裡沒有一句廢話。」多年的新聞特稿寫作,讓蔡崇達的文字像手術刀一樣準,這不過這次他將手術刀劃向了自己。讀《皮囊》時似乎有一種閱讀衝動在推著你,一波接著一波,特別順暢。
而讀者對《皮囊》的評價是:「無形的壓力,讓我像個病人一樣,毫無來由地向親近的人發脾氣。好久沒有讀書了,撿起蔡崇達的《皮囊》,一口氣讀到最後,那壓在心裡已久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原來人生各有各的難處,這一刻或者下一刻總會發生點什麼。」
在《皮囊》這本書裡,命運是一個被深刻解讀的詞。今天就帶大家回顧一下書中那些牽動人心的經典語句,關於你我、關於人生的思考。
大學四年,畢業工作兩年,我一直控制自己,沒學會抽菸,沒學會喝酒,沒讓自己學會發洩情緒的一切極端方法,要確保對自己的對某種想像的未來達成,要確保自己準確的生活在通往目標的那個程序裡。然而,我要抵達的到底是什麼?這種抵達有什麼意義?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不想哭,內心憋得難受,只能在租住的不到十平米的房間裡不斷來來回回地到處走,然後不斷地深深的、長長的嘆口氣。仿佛我的胸口裡淤積著一個發酵出濃鬱沼氣的沼澤,淤積著一個拼命咀嚼,但終究沒能被消化的,粘糊成一團的整個世界。
生活從來不是簡單的夢想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過得怎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那龐大的東西一直漲落著,而且永遠以光亮,聲響在召喚。我總會發現的,而且因為曾經的掩飾,更加在意,更加狂熱。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每個人去尋找和它相處的最好方式。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制或者自我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的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在那永遠躁動起伏。
我期許自己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好,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們的生命本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我至今仍感謝父親的堅強,那幾乎是最快樂的時光。雖然或許結局註定是悲劇,但一家人都樂於享受這虛幻的秩序。(作者父親殘疾,這對要強的父親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但作者的父親在家人的陪伴下堅持看似"沒效果"的鍛鍊)
這讓我們放鬆許多,在此之前,我們可以感受到沒錢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上的困頓,還有別人有意無意的疏遠和躲避——即使心再好,誰也怕被拖累。意識在這軀殼中爬進的一點點距離,發生的一點點小障礙。他們能感覺到:在這裡,靈與肉的差別,第一次這麼清晰,在這裡,他們第一次尊重自己的情感和靈魂一樣,那麼尊重自己的肉身。原來在疾病帝國,也是用武力統治的,誰最殘忍血腥,誰就站在最高的位置。每個人都已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裡無法生活在相同的狀態中,除非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個時候聚會才能成真。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到家,深深歇口氣,仿佛職業表演者的卸妝模式。
然而,每次從事發現場回來,走進學校,看到這裡泱泱的人群,努力散發著荷爾蒙,享受和挖掘身體各種感官時,總會有種強烈的恍惚感,甚至會矯情的想:這麼努力的追求青春的人,意義在哪?在一段時間裡,我覺得這個城市裡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這個和夢想不匹配的身軀扛著,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城市裡。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發生的任何理想和夢想,需要的是扎紮實實,甚至奮不顧身的實踐。能確切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是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
《皮囊》一書給我感悟,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就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當你初步去讀《皮囊》,你會發現這麼多名人聯名推薦的書,居然毫不華麗,甚至有些「土氣」,整本書有15個小故事,每個故事出現的人,都如同我們小學班級,都有一個胖男孩一樣,讓你莫名的熟悉,就像被人猜中了心事。
這特殊的一年,你需要這本書,它像一根細細的數據線,讓你電量滿滿開門搞事情,對了,書中90多歲的阿太生前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5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