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4日訊 一張小卡片,寫滿心情,貼上郵票,投入郵筒,寄出期待。雖然網絡溝通盛行,但寄明信片從未遠離我們的生活。由無錫市集郵協會、無錫市圖書館主辦,無錫市明信片集郵研究會、無錫極限集郵研究會承辦的「片語世界」無錫首屆Postcrossing(明信片漂流)交流展即日起至18日在無錫市圖書館東展廳展出,慶祝改革開放40年,看紙片上風情無限。
跟著明信片遊世界
無錫市明信片集郵研究會去年11月剛成立時,會員不過20餘人,不到一年,會員已增至50多人,最小的16歲,最大的60多歲。這群「明信片控」來自各行各業,他們與世界各地的「明信片控」們,通過公益性組織Postcrossing 即國際明信片交換網互寄明信片而結識。一張張來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滿載著郵寄者的美好祝福,寄到了無錫,最終,讓我們得以看到如此精彩的展覽。
這次展覽共展出明信片350餘張,分為國際文化交流和地方文化展示兩大板塊。前者來自世界各地,包含全球地標建築、生肖主題、俄羅斯世界盃、海內外友人投稿等明信片;地方文化展現江南風情,其中不乏清末民初無錫老明信片,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梅園、公花園、南禪寺塔、惠山古鎮、黿頭渚、蠡園,難得一見。無錫市明信片集郵研究會會長時繼鋒2009年加入Postcrossing,至今收到了百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明信片。
把「無錫」寄出去
時繼鋒是85後,從小集郵,玩明信片的時間很長。國際明信片交換網是隨機互寄的,即系統自動分配郵寄地址。通過這個網站,時繼鋒把一張張明信片寄給了陌生人,慢慢的,陌生人成了友人,時繼鋒親切地稱呼對方為「片友」。時繼鋒喜歡挑無錫風光明信片寄出去,明信片上,他會做簡單的自我介紹,分享他的城市故事,送上祝福,邀請對方來無錫玩。「真有來的,還不少,新加坡、俄羅斯、馬拉西亞……他們會用google 搜索無錫。」收到時繼鋒寄來的無錫風光明信片,「片友」們對無錫產生了好奇,專程來無錫旅遊,時繼鋒則成了「地陪」。當時繼鋒把「無錫」一次次郵寄出去,無錫文化也得以在各地傳播開來。
明信片架起友誼橋,時繼鋒外出旅遊也會提前找「片友」幫忙。2013年,時繼鋒到馬拉西亞檳城旅遊,就住在「片友」安元、佩芬夫婦家。雖然之前從未謀面,但前期通過明信片交往,時繼鋒與安元夫婦毫不陌生,而他們對無錫與檳城也早有了解。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時繼鋒深有感觸。以往聖誕節收到的明信片最多,而今,每逢中國農曆春節,都是時繼鋒收、寄明信片的高峰。一邊是印有中國元素的明信片從世界各地陸續寄來,上面寫滿了不同語言的祝福;另一邊,時繼鋒也在忙著將蓋有生肖交替戳的拜年封寄往各地,「每年過年要寄一百多封,他們很喜歡中國明信片,有的地方也過中國春節」。
愛上明信片享受慢生活
無錫市明信片集郵研究會成立以來,辦展,線上、線下交流,互寄明信片,進校園等活動很頻繁,為的是讓學生族和年輕人重視起傳統郵政的存在,認識新時代的明信片文化,激發大家對傳統書信文化的興趣,重拾書寫交流的樂趣。時繼鋒的家庭住址,郵遞員最熟悉,明信片多時,郵遞員還會幫他綑紮好。「最多時一天收到了50張。」忙碌了一天,時繼鋒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回到家,當他打開郵箱,看到滿滿的明信片和上面帶有溫度的祝福,疲憊一掃而光。「網絡交流比不上互寄明信片,這是慢生活的傳遞。」
明信片誕生於1865年,始於一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的一幅極為精美的畫。中國第一套明信片由清政府發行於1896年。新中國成立後,發行了多種題材,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明信片。正因明信片既能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聯絡感情,又能讓人欣賞玩味,樂趣無窮。隨著時代發展,中國明信片的設計越來越精美,花樣不斷翻新,功能也不斷增加,深受集郵者喜愛,風靡全球。據悉,中國郵政發行的明信片,發行量逐年增多,一直居世界前列。時繼鋒介紹,國外的明信片文化比國內活躍,且不分年齡、人人喜愛。明信片文化在國內還有待擴大影響,但令人欣喜的是,國內的明信片愛好群體,年輕人是主流。
(記者張月/文還月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