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寄個明信片,這趟旅遊我算白來了

2020-12-11 新周刊

明信片的存在,讓快時代的人們享受到了慢生活。

在這個飛快的時代,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得了一張明信片帶來的感動。如果有,那就是很多張。這個時代正在變得越來越快。

微信用戶數剛剛在今年上半年破了11億,5G商用開始提速,全國高鐵裡程數突破3萬公裡,連起來能繞地球一圈指日可待……

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人們都在變得越來越近。

早在1933年,美國社會學家R.D.麥肯齊就提出了「時空壓縮」概念,認為交通和通訊的進步,會縮短人和人之間的物理距離。

但麥肯齊那個時代,畢竟車馬很慢。他可能很難想像,如今這個年代時空壓縮到了什麼程度。不及時回復手機微信、簡訊、QQ,就會馬上遭遇電話追殺。

物理距離的淡漠,並沒有讓人和人變近,反而有時讓人懷念起悠遠而又緩慢的舊時光。

表面上我在秒回,實際上只是不得已的敷衍。表面上我到處飛到處玩兒,實際上只是打個卡。表面上我充實而快樂,實際上我枯燥想逃離。

慢下來,變得格外奢侈,也彌足珍貴。

於是,在書信往來幾乎絕跡、賀卡都沒什麼人送了的當下,明信片依然流行,甚至成為「文青剛需」。

多年以後,拿著當年的明信片重遊故地,百感交集。/unsplash

有人寄給親朋好友,有人在旅途中從他鄉寄給自己,還有的人誰也不寄,就喜歡自己安靜收藏。

沒有人會像催外賣一樣去催郵政,「哎呀我的明信片怎麼還沒送到?」

你無法得知它的軌跡,也無法知道是誰配送,更不知道具體哪一天會突然收到。就是要享受這種時間流逝的緩慢感,和難以捉摸的不確定感。

在這個飛快的時代,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得了一張明信片帶來的感動。如果有,那就是很多張。

在這個快時代

明信片讓我喘了口氣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明信片的慢和美,能給人一種舒緩和愜意。

我收到明信片最多的時候,是大學時代。高考後,中學同學考到全國各地的都有,每當他們發現好看的明信片,就會在人人網請大家留下地址——對,那時候還有人人網。

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經常跑到收發室,去「撈」自己的明信片。有一無所獲的失望,有看到別人滿載而歸的嫉妒,也有終於收到的驚喜。

滿滿的明信片,就是滿滿的祝福。/unsplash

有一次,我收到一張明信片,上面寫滿了情話。還以為誰要表白,最後才得知是哥們的惡作劇,不過他也是為了讓我開心。

眾多明信片中,我最青睞的是校園紀念明信片。我收到過北大未名湖、武大櫻花、中大牌坊……

每當收到這些遠方而來的驕傲,我都會把我們暨大的彩虹門,或者暨大珠海校區的鐘樓寄過去。這是一份驕傲,也是一種青春。

除了同學,我也喜歡結交網友。有微博認識的民國文化愛好者,也有豆瓣認識的影視達人。有一回,豆瓣群裡有位網友曬了曬他的字,遒勁有力,揮灑自如。

群友們紛紛呼籲他寄明信片,他的字配上明信片上的古風繪畫,相得益彰。這份別致的禮物,成了很多群友的收藏。

也有的人喜歡把明信片寄給自己。我有個朋友,很喜歡旅行。但他並不喜歡打卡踩景點,而是喜歡靜下來,慢慢在一個地方閒逛,時不時拍拍那裡的天空、人群、飛鳥。

但凡有售賣明信片的店,他都會進去看看。耐心挑選半個小時,再寫一句祝福的話,「考研必勝/脫單成功」等等,寄給自己住的地方。

有些店會提供「寄給未來自己」的服務。但他不會,他就是要寄給當下的自己。當自己煩心於工作中的時候,突然收到一張幾個月前寄給自己的明信片,馬上就從眼前的凡俗中跳脫出來,那種緊繃也能稍微舒緩了。

還有一種小眾玩法,叫「明信片交換」。

你和他國的陌生人交換過明信片嗎。/Postcrossing網站截圖

這種玩法是從一個叫Postcrossing的網站開始的。一開始你可以在網站上申請一個地址(系統隨機挑選),接下來你需要在兩個月內,將明信片寄給這個地址,附上網站給你的標號。

當對方收到你的明信片後,會將標號註冊,證明你寄出了這張明信片,相應的,你也會收到一張來自於其他人的明信片。

在這個平臺可以交換到全球各地的明信片,甚至拉脫維亞、聖馬利諾這樣的小國家都能覆蓋到。後來國內也有平臺出現了這種文化,在豆瓣上,巔峰時期的明信片交換小組能達到30多個,有的現在還很活躍。

明信片交換文化的形式其實不局限於明信片本身,有不少人還會在聖誕節或者元旦的時候,給國外的郵局寫信祝福。

有人給紐西蘭郵局寫信後,還收到了整一套霍比特人的紀念郵票。這樣的驚喜瞬間,常常讓人覺得,善意真的沒有國界。

明信片整整150歲了

它還是年輕的象徵

比起書信的漫長歷史,明信片就像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

明信片源於18世紀40年代。有位德國畫家叫萊特斯姆,有次在硬卡紙上作畫,準備將之寄送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不料,郵局沒有一個可以裝得下畫片大小的信封。

為了能夠將禮物和心意傳達出去,郵局職員給畫家提出建議,將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郵寄信息直接寫在畫片背面寄出。

出乎意料的是,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如普通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如此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張自製「明信片」。

真正的明信片,則誕生在1869年10月1日的奧匈帝國郵局。

今年10月9日,為了慶祝明信片150歲生日,塞爾維亞郵局發行的一套紀念郵票中,用到了150年前首張明信片的正面實寄照片(上圖右上角)。

中國在明信片發行方面緊追潮流,距離首款發布只晚了5年。1874年,由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發行了郵資片,這是中國最早的明信片。

由於當時滬上使用明信片的客戶大多為外國人,當時的明信片標頭只有「POSTCARD」英文字樣,並未將此詞翻譯為中文。

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被稱為中國近代郵政推動者的李圭將其譯為「明信片」:

「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

當年山本初枝寄給魯迅的一張明信片。/北京魯迅博物館

許多文化名人都喜歡收藏明信片,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北京魯迅博物館裡,現存魯迅收藏的明信片255張。其中最早的一張,是他的晚年至交、日本女詩人山本初枝1917年寄的。

作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魯迅的藝術造詣也集中體現在了明信片上。魯迅收藏的明信片全部都是美術明信片,其內容主要為歐洲古典木刻、歐洲繪畫、蘇聯繪畫。

明信片這短短的150年,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魅力。但這反而成為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原因。

據北京聯合大學的一項調查,明信片的主要消費群體集中在18-30歲之間,學生群體佔比超過57%。

受訪者最偏愛購買復古、簡潔風格的明信片,其次是油畫、素描、國畫、水彩風格的明信片,而最不受旅遊者偏愛的是非主流及其他風格的明信片。這項調查還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偏愛購買明信片。

國外也有研究從側面支持這個結論。來自挪威Rogan的一項報告指出,明信片收集與收藏起源於女性,世界上第一個明信片俱樂部成員僅限女性。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表達需求。

明信片上承載的優美風景和紀念意義,是它持續流行的重要原因。

我能收到這份原始的喜悅

還是要感謝他們

能收到明信片,有時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是本身圈子所限,再加上工作繁忙,和朋友的日常聯繫都少了許多。能點個讚已經算是維繫友情,互寄明信片則變得有些奢侈。

另一方面,明信片丟件的事情也偶有發生。6年前,我在廣州塔下面的郵局,寫了一張明信片,寄給遠在上海的女神。

當時寫得思緒萬千,3年後閒談聊起此事,才知道她當時根本沒收到。本想送個驚喜,卻成一場空。

但說起丟件這事情,你根本不能怪中國郵政,也不能埋怨郵遞員不給你送貨上門。相反的,應該感謝他們。

有的小區管理不善,對於明信片這種小物件,根本不會專門為你保存。

還有的人自己就寫不清楚地址郵編。有郵編寫錯了的,有的字比大夫寫的還難看懂,還有的地址寫得含混不清……

比如「廣州市暨南大學新聞學院 李XX收」,這就很有問題。暨大在廣州有三個校區,沒寫清楚哪個區哪條街多少號,誰知道是哪個校區呢?

縱然是這樣,也還是有無數明信片,歷經重重險阻,平安到達了收件人手裡。

想想,郵遞員每天送快遞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分揀、配送這小小的、不值錢的明信片,又瑣碎又費神,真的很不容易。

明信片都是人工分揀,不可能像這樣實現機器分揀。

有個同學的父親就是一名郵遞員。他每天都要肉眼分揀明信片,一本厚厚的郵政編碼冊,他早已爛熟於心,一兩秒就可以分揀完成一張。而他每次都會把明信片親手送到收發室或小區門房,從未丟件。

據人民日報報導,截止2018年底,我國郵路總長度已達到985萬公裡,郵政營業網點27.5萬處,分別是1949年的14倍和10.4倍。

另外郵政還提出了「十三五」總目標,力爭把丟件率控制到千分之一以下。

雖然沒有公開數據,但也不難看出,明信片這一塊業務在郵政裡真的算是賠本的買賣,或者有利潤也佔比極低。試想,一張明信片頂多三五塊錢,郵票一兩塊錢。

寄的人也不算多,更何況寄的人也不一定都會買郵政官方出的明信片。這樣的微博利潤,很可能入不敷出。

所以,我們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還能收到明信片這樣原始的喜悅和感動,真的應該感謝郵政和郵遞員們。

只是,明信片要不要創新一下呢?比如附一個二維碼,寄件人可以錄入收件人信息,讓收件人關注到明信片的軌跡,這樣收件人也可以實時查詢,最大可能避免丟件。

其實郵政自己也有創新,四川郵政就推出了熊貓郵局IP,還上線了「留聲明信片」這種數位化的明信片形式,可以上傳錄音,寄給遠方的親友。

只是這樣,和我錄一段微信語音,發給遠方的親友有什麼區別呢?

而且,想一想這些「變味」的明信片,我心中怎麼多少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呢?

那些漫長的等待、明信片上深深淺淺的字跡、落款處遙遠而又陌生的小城名字,還有隨著這張明信片而來的那份不期然的喜悅,這才是明信片給我們的意義啊。

明信片讓過去定格,成為永恆。

有的事物,只有保持初衷,才有它的價值吧。對於明信片而言,更是如此。能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人慢下來去挑選,去書寫,去等待,去珍存。這樣的體驗,是科技給不了的。

感謝郵政一直維持這個比較小眾的文青剛需,也希望明信片不要沒落下去。它就像是時代急流裡的一葉扁舟,雖然渺小,卻能支撐著我們不被湮沒,記住初心。

明信片:都市「慢」文化的現象研究.張妙若.華東師範大學.2014

明信片旅遊市場的消費特徵與偏好研究.趙瑞克/劉敏.北京聯合大學.2015

魯迅藏明信片概述.夏曉靜.美術研究.2006

作者 | 土衛六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寄給未來」的明信片,從我的變成我們的
    我頓時心動了,如果悄悄寄給同屋生活的小夥伴,並且是在未來某一刻天降驚喜,她們一定會有很好玩的反應吧!我作了雙重計劃:寄兩張明信片,一張寄給三個月後的室友們;另一張則寄給畢業時的室友們。店主很靠譜,三個月後,我這春節的問候按時抵達。
  • Soul:你收到我寄的明信片了嗎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航海有著敬畏之心,這是因為航海所處的環境是很多人無法承受的。首先,船上資源有限,且經常會發生一些緊急情況,就可能會導致大家在海上的生活和工作超出預定時間,再加上船上的衛星信號斷斷續續,沒有太多的娛樂設施供大家消遣,當然也沒有什麼人能來和你面對面談心,使得每一位航海員忍受孤獨的能力都要異於常人。
  • 旅行青蛙什麼時候才能寄回明信片 明信片寄回要多久時間介紹
    ­  《旅行青蛙》多久才能寄回明信片?許多老母親和老爹爹在小青蛙出門之後就盼著發明信片回來,最後到家了也沒帶明信片回來,那麼我們的呱呱到底什麼時候才寄明信片回來呢?下面就來一起看下攻略介紹吧。­  旅行青蛙寄明信片時間介紹­  小夥伴們都知道,我們可愛的小青蛙經常會出去玩的,然後去玩的時候會給大家帶回來各種可愛的東西!
  • 【情撼九天】我想給你寄一張明信片……
    我想給你寄一張誅仙的明信片 告訴你,你離開的日子 都發生了什麼 把那些開心的、傷心的故事都告訴你 我想給你寄一張誅仙的明信片 告訴你,你離開的日子 我走過看過的地方
  • 「寄一張有紀念意義的明信片」
    「在今天給朋友寄一張明信片,很有意義啊。」5月19日,在鄧小平故裡《中國旅遊日》紀念郵資明信片發售現場,來自成都的遊客曹陽一邊把填好地址的明信片投進郵政信筒,一邊微笑著告訴記者。   「為了紀念中國旅遊日,中國郵政定於今天發行編號為JP187的《中國旅遊日》紀念郵資明信片1套1枚。」
  • 旅行青蛙的明信片在哪裡_明信片沒保存怎麼辦
    旅行青蛙的明信片在哪裡?保存了在哪看?明信片沒保存怎麼辦?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很疑惑,下面就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旅行青蛙明信片怎麼保存  小夥伴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小青蛙出門旅行了的話,那麼你應該感到非常開心!!!因為你的小青蛙會給你寄明信片回來喲。你的小青蛙去哪裡旅行,就會給你寄回哪裡的明信片,非常萌萌噠。這些明信片小夥伴麼可不能隨便丟掉哦,要好好保存起來!除了可以保存在手機裡之外,還可以直接保存在遊戲系統中。
  • 分享卡片上的風景 邊走邊寄明信片[圖]
    除了明信片外,小遊還喜歡收集旅行過程中的各種票類,車票、機票、門票,在她看來,這比在旅遊景點千篇一律的紀念品更有價值。她認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互寄明信片分享旅程  感覺和朋友一起出遊  寄明信片給自己的時候,小遊總是不忘記給最好的幾個朋友也寄去,有時候她還會把自己拍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寄給朋友們,傳遞的不僅是遠方的祝福,還有對家鄉的牽掛。
  • 郵戳為證,我想從玉龍雪山給你寄張明信片
    趁風景正好,來玉龍雪山冰川郵局把麗江的風景連帶你的情感寄出去吧!、郵冊等郵局主題元素和功能一應俱全,系列郵政特色明信片、信函、郵品、紀念郵戳、紀念品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冰川郵局將旅遊文化和郵政的書信、函件、集郵文化相結合,讓人在欣賞玉龍雪山如畫風景時也能透過明信片感受麗江的美。
  • 外孫寄明信片外婆兩年後才收到 郵局稱途中積壓
    從江蘇寄到宜賓,為何需要這麼久?劉大爺一家感嘆,這張明信片都變成了「文物」。  昨日,宜賓市郵政局回應稱,有可能是明信片在投遞途中,在某一段路上存在了積壓,導致投遞延後。  事件 外孫寄明信片 外婆兩年後才收到  3月19日,今年69歲的劉國華(化名)收到一份意外的禮物。「劉大爺,您家有張明信片,快來收取哦。」
  • 萬那杜旅遊遊記-你在水下寄過明信片嗎?
    你在水下寄過明信片嗎?維拉港 還有世界獨一份的體驗便是有現在唯一還在運營的水下郵局,可以在那裡給好朋友寄一張獨一無二的水下明信片。大約也就2-3分鐘的船程▼水下郵局附近的孩子看見拿著照相機的你,就會很自然的擺起Pose,一點也不害羞▼水下郵局進入小島後先去前臺購買明信片和上島的門票,明信片是特製的防水明信片,一張的價格大約是20元人民幣,所以不要自己準備明信片去哦,我以為會使用特殊的防水筆書寫,結果前臺大姐指了指窗臺上的普通鉛筆說,用那個就行。
  • 蘇州寄瀋陽3張明信片丟1對半 網友:蓋戳後發快遞
    「為什麼國內的明信片丟失率這麼高,究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昨天,市民張女士在朋友圈吐槽此事,竟引發朋友圈大討論,原來,國內明信片丟失率高早已被詬病。有朋友更是建議,以後再寄明信片,在郵局蓋了戳後再發快遞才保險。驚訝 寄回瀋陽的明信片全丟了今年4月末,張女士到蘇州旅遊。
  • 妮妮看到風間爸爸寄的明信片,就讓大家也寫信給她
    歡迎來到百家號《方傑動漫屋》,今天我們講的是:妮妮看到風間爸爸寄的明信片,就讓大家也寫信給她在蠟筆小新這部動漫裡,我們都知道他有很多非常可愛的小夥伴們,有風間,阿呆,正男,妮妮,然而今天小編要講的事情是關於妮妮的,她因為看到風間爸爸給小澈寄的明信片
  • 英國留學,如何將明信片寄回國?
    周末的時候,小居網購了一些筆記本,然後店家寄給了我一些明信片,看到明信片的那一瞬間,回想起過去那些美好的時光。有人說:寄明信片,只是告訴別人,挑選卡片時,你正想著他/她。在英國寄明信片有哪些要求?在英國寄明信片的大致格式同國內一樣,但是要記得要在最開頭寫上TO:P.R.China,這樣就可以寄回國啦!
  • hi~2021,我想寄一張獨家明信片給你!
    hi~2021,我想寄一張獨家明信片給你!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寫了一些明信片想寄給你,與你分享關於2020的回憶,關於2021的期許。【碧桂園鳳凰溫泉】
  • 沙巴潛水 水下30米的沉船郵局寄張明信片吧
    這片海域有很多離島,也有很多著名潛點,我要跟大家介紹一下我曾經去過的馬達京沉船,就在馬達京島旁邊的潛點,在海下30米處,有一艘沉船,船頭有一個郵箱,我在那給自己和家人寄了明信片。首先買好明信片,寫好後拿去馬達京島上的度假村塑封和買郵票,價格很便宜,郵票就是蓋個郵戳的那種。
  • 泰國旅遊看到名模拍寫真,模樣成熟有魅力,這趟泰國沒白來
    前不久我和朋友來到了美麗的泰國旅遊度假,我們選擇了一個度假村作為落腳之地,在度假村的一個泳池旁看到一位模特拍寫真,她穿著一身非常漂亮的藍色印花吊帶裙,整個人感覺特別的清純有魅力,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迷人。泰國旅遊看到名模拍寫真,模樣成熟有魅力,這趟泰國沒白來。
  • 寄出一張明信片:我在全世界各地,跟你說再也不見
    例行給自己寄一封明信片,心懷期待,讓收到的一刻開心一小下。一段時間收拾衛生的時候看到它,想到當時的場景也會樂一會了,這大概是明信片和出去玩的魅力了。希望有人外出可以給我寄明信片,只是現在越來越少了。在斯裡蘭卡1990年12月26日為了紀念世界郵政日所出版的郵票上,粉紅郵局被印在了10盧比面值的郵票上。
  • 留學日記:從英國寄張明信片
    編者按:到英國之後,我就一直將寄明信片的事情放在心上。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價廉、貼心、透著親密的舉動。收到明信片的人,仿佛能透過它正面的城市風光,和背面言簡情深的親筆字跡,看到我在倫敦過著怎樣的生活。另外,將它們在歐洲這明信片的發源地寄出,又別有一番情調。
  • 特別的明信片「寄」給特別的你!
    親愛的朋友,你有多久沒有寄明信片了?記憶中的明信片有田野清晨的陽光,有停留樹枝的蜻蜓,有城市繁華的夜景,也有初雪過後的校園······等一封明信片就像在等一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驚喜。寄一封明信片,會期待它穿過千山萬水捎去自己的思念。小小的明信片,可以承載朋友間的情誼,也可以盛滿我們對祖國的祝福!今天,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推出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明信片」火熱上線,邀你用深情的文字和壯美的景色告白祖國、祝福祖國!趕快點擊下面圖片「寄」明信片吧!
  • 來自天堂的問候:男孩收到父親去世前所寄明信片
    中新網3月13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羅拉多一名男孩日前突然收到爸爸寄給他的明信片,這令他又驚又喜,因為他爸爸已經去世將近兩年。原來,這張明信片是男孩的爸爸在去世之前寄出的,但卻一直未能寄到。如今收到這張遲到的明信片,男孩把它當做是「來自天堂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