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的存在,讓快時代的人們享受到了慢生活。
在這個飛快的時代,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得了一張明信片帶來的感動。如果有,那就是很多張。這個時代正在變得越來越快。
微信用戶數剛剛在今年上半年破了11億,5G商用開始提速,全國高鐵裡程數突破3萬公裡,連起來能繞地球一圈指日可待……
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人們都在變得越來越近。
早在1933年,美國社會學家R.D.麥肯齊就提出了「時空壓縮」概念,認為交通和通訊的進步,會縮短人和人之間的物理距離。
但麥肯齊那個時代,畢竟車馬很慢。他可能很難想像,如今這個年代時空壓縮到了什麼程度。不及時回復手機微信、簡訊、QQ,就會馬上遭遇電話追殺。
物理距離的淡漠,並沒有讓人和人變近,反而有時讓人懷念起悠遠而又緩慢的舊時光。
表面上我在秒回,實際上只是不得已的敷衍。表面上我到處飛到處玩兒,實際上只是打個卡。表面上我充實而快樂,實際上我枯燥想逃離。
慢下來,變得格外奢侈,也彌足珍貴。
於是,在書信往來幾乎絕跡、賀卡都沒什麼人送了的當下,明信片依然流行,甚至成為「文青剛需」。
多年以後,拿著當年的明信片重遊故地,百感交集。/unsplash
有人寄給親朋好友,有人在旅途中從他鄉寄給自己,還有的人誰也不寄,就喜歡自己安靜收藏。
沒有人會像催外賣一樣去催郵政,「哎呀我的明信片怎麼還沒送到?」
你無法得知它的軌跡,也無法知道是誰配送,更不知道具體哪一天會突然收到。就是要享受這種時間流逝的緩慢感,和難以捉摸的不確定感。
在這個飛快的時代,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得了一張明信片帶來的感動。如果有,那就是很多張。
在這個快時代
明信片讓我喘了口氣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明信片的慢和美,能給人一種舒緩和愜意。
我收到明信片最多的時候,是大學時代。高考後,中學同學考到全國各地的都有,每當他們發現好看的明信片,就會在人人網請大家留下地址——對,那時候還有人人網。
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經常跑到收發室,去「撈」自己的明信片。有一無所獲的失望,有看到別人滿載而歸的嫉妒,也有終於收到的驚喜。
滿滿的明信片,就是滿滿的祝福。/unsplash
有一次,我收到一張明信片,上面寫滿了情話。還以為誰要表白,最後才得知是哥們的惡作劇,不過他也是為了讓我開心。
眾多明信片中,我最青睞的是校園紀念明信片。我收到過北大未名湖、武大櫻花、中大牌坊……
每當收到這些遠方而來的驕傲,我都會把我們暨大的彩虹門,或者暨大珠海校區的鐘樓寄過去。這是一份驕傲,也是一種青春。
除了同學,我也喜歡結交網友。有微博認識的民國文化愛好者,也有豆瓣認識的影視達人。有一回,豆瓣群裡有位網友曬了曬他的字,遒勁有力,揮灑自如。
群友們紛紛呼籲他寄明信片,他的字配上明信片上的古風繪畫,相得益彰。這份別致的禮物,成了很多群友的收藏。
也有的人喜歡把明信片寄給自己。我有個朋友,很喜歡旅行。但他並不喜歡打卡踩景點,而是喜歡靜下來,慢慢在一個地方閒逛,時不時拍拍那裡的天空、人群、飛鳥。
但凡有售賣明信片的店,他都會進去看看。耐心挑選半個小時,再寫一句祝福的話,「考研必勝/脫單成功」等等,寄給自己住的地方。
有些店會提供「寄給未來自己」的服務。但他不會,他就是要寄給當下的自己。當自己煩心於工作中的時候,突然收到一張幾個月前寄給自己的明信片,馬上就從眼前的凡俗中跳脫出來,那種緊繃也能稍微舒緩了。
還有一種小眾玩法,叫「明信片交換」。
你和他國的陌生人交換過明信片嗎。/Postcrossing網站截圖
這種玩法是從一個叫Postcrossing的網站開始的。一開始你可以在網站上申請一個地址(系統隨機挑選),接下來你需要在兩個月內,將明信片寄給這個地址,附上網站給你的標號。
當對方收到你的明信片後,會將標號註冊,證明你寄出了這張明信片,相應的,你也會收到一張來自於其他人的明信片。
在這個平臺可以交換到全球各地的明信片,甚至拉脫維亞、聖馬利諾這樣的小國家都能覆蓋到。後來國內也有平臺出現了這種文化,在豆瓣上,巔峰時期的明信片交換小組能達到30多個,有的現在還很活躍。
明信片交換文化的形式其實不局限於明信片本身,有不少人還會在聖誕節或者元旦的時候,給國外的郵局寫信祝福。
有人給紐西蘭郵局寫信後,還收到了整一套霍比特人的紀念郵票。這樣的驚喜瞬間,常常讓人覺得,善意真的沒有國界。
明信片整整150歲了
它還是年輕的象徵
比起書信的漫長歷史,明信片就像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
明信片源於18世紀40年代。有位德國畫家叫萊特斯姆,有次在硬卡紙上作畫,準備將之寄送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不料,郵局沒有一個可以裝得下畫片大小的信封。
為了能夠將禮物和心意傳達出去,郵局職員給畫家提出建議,將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郵寄信息直接寫在畫片背面寄出。
出乎意料的是,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如普通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如此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張自製「明信片」。
真正的明信片,則誕生在1869年10月1日的奧匈帝國郵局。
今年10月9日,為了慶祝明信片150歲生日,塞爾維亞郵局發行的一套紀念郵票中,用到了150年前首張明信片的正面實寄照片(上圖右上角)。
中國在明信片發行方面緊追潮流,距離首款發布只晚了5年。1874年,由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發行了郵資片,這是中國最早的明信片。
由於當時滬上使用明信片的客戶大多為外國人,當時的明信片標頭只有「POSTCARD」英文字樣,並未將此詞翻譯為中文。
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被稱為中國近代郵政推動者的李圭將其譯為「明信片」:
「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
當年山本初枝寄給魯迅的一張明信片。/北京魯迅博物館
許多文化名人都喜歡收藏明信片,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北京魯迅博物館裡,現存魯迅收藏的明信片255張。其中最早的一張,是他的晚年至交、日本女詩人山本初枝1917年寄的。
作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魯迅的藝術造詣也集中體現在了明信片上。魯迅收藏的明信片全部都是美術明信片,其內容主要為歐洲古典木刻、歐洲繪畫、蘇聯繪畫。
明信片這短短的150年,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魅力。但這反而成為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原因。
據北京聯合大學的一項調查,明信片的主要消費群體集中在18-30歲之間,學生群體佔比超過57%。
受訪者最偏愛購買復古、簡潔風格的明信片,其次是油畫、素描、國畫、水彩風格的明信片,而最不受旅遊者偏愛的是非主流及其他風格的明信片。這項調查還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偏愛購買明信片。
國外也有研究從側面支持這個結論。來自挪威Rogan的一項報告指出,明信片收集與收藏起源於女性,世界上第一個明信片俱樂部成員僅限女性。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表達需求。
明信片上承載的優美風景和紀念意義,是它持續流行的重要原因。
我能收到這份原始的喜悅
還是要感謝他們
能收到明信片,有時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是本身圈子所限,再加上工作繁忙,和朋友的日常聯繫都少了許多。能點個讚已經算是維繫友情,互寄明信片則變得有些奢侈。
另一方面,明信片丟件的事情也偶有發生。6年前,我在廣州塔下面的郵局,寫了一張明信片,寄給遠在上海的女神。
當時寫得思緒萬千,3年後閒談聊起此事,才知道她當時根本沒收到。本想送個驚喜,卻成一場空。
但說起丟件這事情,你根本不能怪中國郵政,也不能埋怨郵遞員不給你送貨上門。相反的,應該感謝他們。
有的小區管理不善,對於明信片這種小物件,根本不會專門為你保存。
還有的人自己就寫不清楚地址郵編。有郵編寫錯了的,有的字比大夫寫的還難看懂,還有的地址寫得含混不清……
比如「廣州市暨南大學新聞學院 李XX收」,這就很有問題。暨大在廣州有三個校區,沒寫清楚哪個區哪條街多少號,誰知道是哪個校區呢?
縱然是這樣,也還是有無數明信片,歷經重重險阻,平安到達了收件人手裡。
想想,郵遞員每天送快遞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分揀、配送這小小的、不值錢的明信片,又瑣碎又費神,真的很不容易。
明信片都是人工分揀,不可能像這樣實現機器分揀。
有個同學的父親就是一名郵遞員。他每天都要肉眼分揀明信片,一本厚厚的郵政編碼冊,他早已爛熟於心,一兩秒就可以分揀完成一張。而他每次都會把明信片親手送到收發室或小區門房,從未丟件。
據人民日報報導,截止2018年底,我國郵路總長度已達到985萬公裡,郵政營業網點27.5萬處,分別是1949年的14倍和10.4倍。
另外郵政還提出了「十三五」總目標,力爭把丟件率控制到千分之一以下。
雖然沒有公開數據,但也不難看出,明信片這一塊業務在郵政裡真的算是賠本的買賣,或者有利潤也佔比極低。試想,一張明信片頂多三五塊錢,郵票一兩塊錢。
寄的人也不算多,更何況寄的人也不一定都會買郵政官方出的明信片。這樣的微博利潤,很可能入不敷出。
所以,我們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還能收到明信片這樣原始的喜悅和感動,真的應該感謝郵政和郵遞員們。
只是,明信片要不要創新一下呢?比如附一個二維碼,寄件人可以錄入收件人信息,讓收件人關注到明信片的軌跡,這樣收件人也可以實時查詢,最大可能避免丟件。
其實郵政自己也有創新,四川郵政就推出了熊貓郵局IP,還上線了「留聲明信片」這種數位化的明信片形式,可以上傳錄音,寄給遠方的親友。
只是這樣,和我錄一段微信語音,發給遠方的親友有什麼區別呢?
而且,想一想這些「變味」的明信片,我心中怎麼多少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呢?
那些漫長的等待、明信片上深深淺淺的字跡、落款處遙遠而又陌生的小城名字,還有隨著這張明信片而來的那份不期然的喜悅,這才是明信片給我們的意義啊。
明信片讓過去定格,成為永恆。
有的事物,只有保持初衷,才有它的價值吧。對於明信片而言,更是如此。能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人慢下來去挑選,去書寫,去等待,去珍存。這樣的體驗,是科技給不了的。
感謝郵政一直維持這個比較小眾的文青剛需,也希望明信片不要沒落下去。它就像是時代急流裡的一葉扁舟,雖然渺小,卻能支撐著我們不被湮沒,記住初心。
明信片:都市「慢」文化的現象研究.張妙若.華東師範大學.2014
明信片旅遊市場的消費特徵與偏好研究.趙瑞克/劉敏.北京聯合大學.2015
魯迅藏明信片概述.夏曉靜.美術研究.2006
作者 | 土衛六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