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鼓浪嶼?海天蒼茫間的中西建築完美混搭

2020-10-03 毛劍傑

在頭條號開一本新書,這本書是2016年已經出版過的。

書名叫《理想年代:鼓浪嶼建築的融合之美》

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本寫鼓浪嶼建築史的書。


日光巖俯瞰鼓浪嶼

當它在視線裡漸漸清晰時,首先吸引你的,必定是它獨一無二的天際線:以山體巖石等自然形態為主體,小到靠得很近了,還是可以盡收眼底,但其中又鑲嵌著許多風情、樣式都完全不同的建築:巴洛克式、羅馬式、希臘式……又或中西合璧混搭。並且,它們與海天蒼茫的自然天際線渾然一體,毫無違和感,這就是鼓浪嶼。

這正如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丹婭在其著作《鼓浪嶼建築》中所深情讚嘆的:

「無論是身置其中從各個細節感受它,還是身置其外,從海陸空三方遙瞰它。無論是第一次登臨它,還是最後一次告別它,在鼓浪嶼這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第一個給你造成強烈視覺衝擊的最美影像是建築,最後一個留在心目中的最美印象,還是建築。」

但它的中古建築史,和它的中古社會史一樣,乏善可陳,貧瘠而單薄。

800年前,鼓浪嶼卻是一個荒島。在潮聲起落、濤生雲滅間寂寥了千萬年後,一群偶爾光顧的漁民,因為躲避暴風雨來到這裡,卻發現此地宜居,於是登上小島,小島西北部,今年內厝澳舊庵河兩岸的康泰垵一帶,修起了低矮簡陋的平房建房。這就是小島最初的建築形態。至於這些房子,我們在史料中都很難尋找、揣摩它們當年的清晰面貌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可能是整個宋元時期,它一直是個人煙稀少的簡陋漁村,甚至是海盜巢穴。

但到明代中期,鼓浪嶼已不再是一個寥落的漁村聚落,它變成了一個略顯繁盛氣息的集鎮。這緣於明代中期同安縣角尾錦宅村黃姓家族的登島,他們是小島的第二波居民,他們讓小島有了讀書聲。在他們登島後不久,大明科舉中就有了以「鼓浪嶼」為籍貫的貢生,他們與當時中國其他地方的讀書人一樣,進而仕宦,退而耕讀。

士人的耕讀,極重修養身性,而宅邸的品格,又直接顯現著士人的品格。於是,鼓浪嶼也開始有了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到1622年(明天啟二年),明末抗荷名將南居益登臨日光巖時,看到的鼓浪嶼已是「巖際懸龍窟,寰中構屢樓」,宛如世外桃源、洞天福地。這令他不禁感慨此處「十洲第幾洲」。同時代登上鼓浪嶼劫掠焚燒的荷蘭人,也發現「該島上有兩座美麗的村莊,許多漂亮房舍。」

這漂亮房舍,可能絕大部分都是閩南紅磚大厝。從這時起,直到19世紀中期,它的天際線,大約一直是閩南大厝那華美五彩的雙翹燕尾脊,翼然排鋪於日光巖下,還有幾乎無處不在的飛簷鬥拱——那是鼓浪嶼上隨處可見的廟宇。


閩南紅磚大厝


閩南紅磚大厝

1841年8月25日這天,一支由36艘各式戰鬥艦、巡洋艦、運輸艦、測量艦等組成,載著2 500名士兵的龐大艦隊出現在了鼓浪嶼的海天連線處。

第二天下午,這支從萬裡外而來的大英帝國艦隊,以壓倒性的火炮優勢,只用了80分鐘,便摧毀了鼓浪嶼上的幾座炮臺,然後成功登島。此後短短幾十年間,鼓浪嶼便迅速從古老中國的漁村聚落,變成了上海那樣的萬國公共地界——也有史料稱它為公共租界。

這過程中,沒有什麼比建築更能顯現小島的變化:在變成公共地界的同時,它也成了「萬國建築博覽館」:在20世紀30年代,僅1.87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島上,竟薈萃了上千座風格各異、中西合璧的中外建築。

鼓浪嶼上最早的異域風情建築,是英國人在鹿礁路14號建的英國領事館。作為異質文明登陸小島的標誌,它剛悄然撕開了小島古老天際線的一角,遇到了了強烈的抗拒。

但在19世紀60年代,這顆異質文明的種子忽然冒土、開花,在短短時間內便使得鼓浪嶼遍地歐陸風情建築,小島天際線由此徹底改變。

此間, 鼓浪嶼出現了幾種建築類型:私家別墅、公館、民居、領事館、教堂, 以及傳教士開辦的學校、醫院、書局,辦公和公共企事業建築。


鼓浪嶼 英國領事館側面鹿礁路12—18號,為原德國領事館。

西方殖民者在鼓浪嶼建造第一批別墅、領事館時,正值西方古典復興和折衷主義流行。那個年代,受啟蒙運動思想影響,歐美流行帶有濃重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建築,比如法國凱旋門,德國布蘭登堡門,美國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它們共同的鮮明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歐洲的哥德式建築風格,而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這就是西方古典復興建築。

與此同時,歐美一些國家還流行著一種任意選擇、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並把它們自由組合各種形式的建築風格。它們沒有固定的風格,隨性混搭,希臘、羅馬、拜佔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風格和元素,可以在一個城市或一棟建築中同時出現,紛然雜陳。但這些建築又都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這就是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之最典型者,如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巴黎歌劇院,巴黎的聖心教堂,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築等。巴黎歌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卻又摻進了繁瑣的洛可可雕飾。聖心教堂高聳的穹頂和厚實的牆身,呈現拜佔廷建築的風格,卻又兼取羅曼建築的表現手法。

而這近百年間的鼓浪嶼,也儼然是這兩種歐美建築時尚潮流的試驗場:不僅是外國人、連中國人自己,也在參與設計建造鼓浪嶼各色建築。

西方人崇尚復古,多使用古希臘柱式裝飾樓宇,中國工匠則競相仿效,卻又喜歡在西式廊柱上加蓋中式樓簷,於是造出許多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築……其中有閩南傳統風格, 也有西洋或仿西洋風格,又或是菲、緬、印和殖民地南洋風格 , 還有大量中西結合、華洋雜陳的折衷主義風格。

尤其是在1920-1930年代, 這緣於許多華僑紛紛到鼓浪嶼置業建房, 開設房地產公司, 據工部局報告稱, 近20年裡, 華僑和僑眷在鼓浪嶼興建約1100幢別墅住宅,佔了鼓浪嶼建築總數的70%。

在過往的民族主義敘事中,鼓浪嶼上的這些建築,曾和上海外灘的老洋房一樣,被視為是國家曾經被殖民、被凌辱的悲情見證。但我們應當有一種更平和、理性的心態來對待歷史和包括建築在內的所有歷史陳跡。

因為,沒有什麼比鼓浪嶼的建築,更能真切而具體地展現小島百餘年來異質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的歷史。也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鼓浪嶼這樣,建築風格如此豐富多元。不僅是這棟房子與那棟房子的不同,這多元風格,甚至往往被集中、糅合於同一棟建築中。

這種建築形式的碰撞融合過程背後,是一種深層次的多種文化的較量,最終的結果是,西方建築由完全西式到向中式過渡轉化;華僑建築往往卻又是中西參半取向;當地居民則從堅持閩南傳統民居、排斥西方建築,到對西方建築、中西折衷建築的自覺或不自覺效仿。

最終,十九世紀歐陸風格的西方領事館、小洋樓,與中國傳統的飛簷翹角式廟宇,也有閩南風格的紅磚大厝,同矗立於小島上,並慢慢走向融合……


鼓浪嶼全景圖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鼓浪嶼的12座經典建築
    建築建於1907年,紅色圓頂摹仿古伊斯蘭建築巴勒斯坦的阿克薩清真寺石頭房圓頂,四周82根大圓柱為參照公元5世紀古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柱間平託的石樑和線條則取自古希臘雅典廣場神廟,古希臘陶裡克和愛奧尼克柱式的柱頭裝飾和走廊壓條下的青石花瓶雕件,則充分表現中西結合的古典美,建築布局呈十字形,四面均能出入,使八卦樓建築空間宏偉流暢,自然大方,避免大體量建築的沉悶感。
  • 鼓浪嶼修繕歷史建築 傾聽百年建築訴說前世今生
    1871年,大北電報公司在田尾路21號建辦公樓,並將香港至上海的海底電纜引線至建築內,開始收發電報。電報實現了第一次全球化的信息互聯,也使鼓浪嶼起到了溝通世界的作用。  此前,丹麥大北公司舊址被挪作他用,曾被隔成一間間辦公室。4個月前,經過重新修繕,露出了壁爐和迴廊,這幢建築恢復了原有的風採。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是中國最早收發電報的場所之一。
  • 【建築風情】鼓浪嶼:多元化建築風格彰現傳統文化特色
    自然風光美好,建築風格獨具特色。正所謂沒有鼓浪嶼建築,就沒有鼓浪嶼所謂的風貌。它是歷經滄桑,見證風雨,洞明世事,隱含人情。人穿梭其間,猶如穿梭於不同的時空隧道中,可以聆聽人類最富藝術性的天籟,可以觸摸時代最具時尚的風骨。
  • 鼓浪嶼代表性歷史建築「海天堂構」
    6月26日,遊客在鼓浪嶼兼具中西文化特徵的代表性歷史建築「海天堂構」內遊覽。正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又傳喜訊——北京時間7月8日,中國福建省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月26日,鼓浪嶼代表性歷史建築「海天堂構」內閩南南音老藝人在為遊客表演南音。正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又傳喜訊——北京時間7月8日,中國福建省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新聞觀察:關注鼓浪嶼建築外立面整治提升
    新聞觀察:關注鼓浪嶼建築外立面整治提升   鼓浪嶼是廈門的一張著名的旅遊名片,人們心目中的鼓浪嶼是一個優雅、恬靜的海上花園。不過,隨著商業氛圍越來越濃厚,各式各樣的商業裝飾和廣告,以及沿街的叫賣,侵蝕了鼓浪嶼精緻的風貌建築、侵佔了鼓浪嶼的街道空間、打破了鼓浪嶼的寧靜。
  • 鼓浪嶼12座經典建築,背後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建築建於1907年,紅色圓頂摹仿古伊斯蘭建築巴勒斯坦的阿克薩清真寺石頭房圓頂,四周82根大圓柱為參照公元5世紀古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柱間平託的石樑和線條則取自古希臘雅典廣場神廟,古希臘陶裡克和愛奧尼克柱式的柱頭裝飾和走廊壓條下的青石花瓶雕件,則充分表現中西結合的古典美,建築布局呈十字形,四面均能出入,使八卦樓建築空間宏偉流暢,自然大方,避免大體量建築的沉悶感。
  • 廈門鼓浪嶼別墅群「海天堂構」,為什麼有穿西裝戴鬥笠的建築風格
    穿西裝戴鬥笠的中西結合式建築風格在這裡顯得格外吸引人,美觀大氣,亦中亦洋。大門前高懸的大紅燈籠,精雕細琢的門樓,典型中國傳統式樣,頗具氣派。進入大門,以鐘樓為中心向兩側展開,中部建一廣場,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兩側的歐式建築風格兼具了中西之美,古希臘的柱子,西洋風格的窗飾,牆面與轉角採用中國雕飾,細節處理得非常講究,結合得也恰到好處。
  • 廈門鼓浪嶼十大經典不同風格建築詳解,你認識幾個?
    作為一個去過廈門鼓浪嶼十幾次的外行人,其實在一開始去廈門鼓浪嶼並沒有特別過多的注重這裡的建築,前幾次去是和朋友一起的,只知道吃吃喝喝逛逛,後面去的次數比較多了,也就慢慢開始喜歡上鼓浪嶼的建築,感覺建築不愧是「萬國博覽建築」,風格迥異,一開始是一個都認不清,後來慢慢熟悉慢慢了解,越來越迷上這片建築。
  • 鼓浪嶼建築群躋身「國遺」名錄 展現文化多元交融
    這些建築以華僑建築居多,既有純西式建築,也有東南亞殖民地建築風格,更有將東南亞跟閩南本土元素混合形成的一種全新風格——廈門裝飾風格。  「鼓浪嶼近代建築濃縮了鼓浪嶼近現代的發展史,是研究中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我國近現代建築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鼓浪嶼建築的特色屋頂造型
    匯聚鼓浪嶼島上歷史風貌建築的特色屋頂,你可以感受鼓浪嶼建築風格的多樣化特點,你可以從中窺探蘊含在不同風格建築中的歐洲建築的歷史。20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前,是鼓浪嶼建築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在1938年5月,廈門淪陷之前鼓浪嶼已經基本形成目前的城市建設格局。考察了解鼓浪嶼的歷史風貌建築,你就會發現折衷式建築是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的特點。
  • 紙上的建築|超精密手工紙雕建築,星球再現教你DIY世界名勝鼓浪嶼
    「是宮非宮勝似宮,亦殿非殿賽過殿;不中不洋不尋常,中西結合更耐看」海天堂構,高渺夢幻的名字,配以「深宅大院」的外形,在鼓浪嶼的1000多座老別墅中顯得格外自信。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海天堂構,中西和諧的表面隱藏著宅子主人的心境:「華僑在海外遭受欺凌,因而在建造房屋時產生了一種極為奇怪的念頭,將中國式的屋頂蓋在西洋式的建築上,以此來舒暢他們飽受壓抑的心情。」
  • 鼓浪嶼修繕歷史建築 傾聽百年建築訴說前世今生
    1871年,大北電報公司在田尾路21號建辦公樓,並將香港至上海的海底電纜引線至建築內,開始收發電報。電報實現了第一次全球化的信息互聯,也使鼓浪嶼起到了溝通世界的作用。  此前,丹麥大北公司舊址被挪作他用,曾被隔成一間間辦公室。4個月前,經過重新修繕,露出了壁爐和迴廊,這幢建築恢復了原有的風採。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是中國最早收發電報的場所之一。
  • 歷史風貌建築認定首次「走出」鼓浪嶼!廈門這11棟建築成為新成員
    (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攝)近日,廈門市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經市政府認定公布。新認定的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共有11棟,其中4棟位於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7棟位於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此前,廈門市三批歷史風貌建築均位於鼓浪嶼,共439棟。今年內,廈門市將實現全市六個區歷史風貌建築認定全覆蓋。
  • 來到廈門鼓浪嶼,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縮影!
    來到廈門鼓浪嶼,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縮影!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每一個島嶼都有它自己的浪漫和風景,鼓浪嶼也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去廈門玩不去鼓浪嶼等於沒來,鼓浪嶼已經成為了廈門的一大特色,很多遊客為了專門去鼓浪嶼遊玩才來到廈門的,可以說,鼓浪嶼已經成為了廈門的一大特色,你去過嘛?如果沒去的話,不用著急,請聽小編來給你介紹一下吧!小編先介紹一下鼓浪嶼名字的由來吧。鼓浪嶼旁邊有一塊礁石一直被海水敲打,而發出來的聲音像鼓聲,才因此而得名。
  • 鼓浪嶼代表性歷史建築「海天堂構」
    6月26日,遊客在鼓浪嶼兼具中西文化特徵的代表性歷史建築「海天堂構」內遊覽。正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又傳喜訊——北京時間7月8日,中國福建省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月26日,鼓浪嶼代表性歷史建築「海天堂構」內閩南南音老藝人在為遊客表演南音。正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又傳喜訊——北京時間7月8日,中國福建省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鼓浪嶼「世界遺產」標誌落成 日光巖有了「姊妹石」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7月8日電 (記者 楊伏山)在廈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三周年之際,8日,坐落在鼓浪嶼核心景區日光巖附近一小廣場上的「世界遺產」標誌——被命名為「時光晶體」的大型石雕正式揭幕,日光巖從此有了「姊妹石」相伴,鼓浪嶼又添一處新景點和打卡地。
  • 鼓浪嶼那些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就在鼓浪嶼成功申遺的頭一天,《北京周報》記者走進鼓浪嶼,探尋那些老建築文化遺存背後的故事。 老建築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獨有的廈門風格  鼓浪嶼是一座位於九龍江入海口的島嶼,面積1.88平方公裡,與廈門市隔鷺江海峽相望。
  • 冬季遊廈門鼓浪嶼,體驗中西特色海濱建築文化之美!
    我覺得鼓浪嶼真的是個寧靜美麗的小島,那裡有著各種風格迥異、中西合璧的建築,匯集了各種特色的食鋪和商鋪,它們處處充滿了文藝範兒哦!如果是第一次上島的遊客,建議購買鼓浪嶼聯票,可以把島上主要景點一次玩個遍。
  • 鼓浪嶼一批歷史建築恢復原貌 重新煥發昔日風採
    可喜的是,藉由鼓浪嶼申遺的契機,通過整治提升,許多歷史建築「修舊如故」再現了當年的風採。  鼓浪聽濤,訴說古今。晨報記者近日探訪其中兩處建築,帶您傾聽它們的聲音。  一條小路  見證百年祠堂重現  鼓浪嶼市場路66號的門前小路不知道,它自己還可以變得這麼美。
  • 鼓浪嶼「黃榮遠堂」,最浪漫的別墅裡探尋當年商人巨賈之間的往事
    鼓浪嶼充滿中西文化交融的文人建築群,古色古香,富有極強的年代感,這種年代感並不沉重,反而給人一種非常充實的感覺。在廈門鼓浪嶼有這樣一個地方,中西合璧的建築典範,主體建築融合了希臘的廊柱、北歐的窗欞、中國的亭臺,而且其庭院裡碧水倒映的太湖石,圍繞著一層又一層四季花卉,處處彰顯著昔日的奢華。在這裡,你可以近距離感受清末民初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及過去商人巨賈的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