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號開一本新書,這本書是2016年已經出版過的。
書名叫《理想年代:鼓浪嶼建築的融合之美》
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本寫鼓浪嶼建築史的書。
日光巖俯瞰鼓浪嶼
一
當它在視線裡漸漸清晰時,首先吸引你的,必定是它獨一無二的天際線:以山體巖石等自然形態為主體,小到靠得很近了,還是可以盡收眼底,但其中又鑲嵌著許多風情、樣式都完全不同的建築:巴洛克式、羅馬式、希臘式……又或中西合璧混搭。並且,它們與海天蒼茫的自然天際線渾然一體,毫無違和感,這就是鼓浪嶼。
這正如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丹婭在其著作《鼓浪嶼建築》中所深情讚嘆的:
「無論是身置其中從各個細節感受它,還是身置其外,從海陸空三方遙瞰它。無論是第一次登臨它,還是最後一次告別它,在鼓浪嶼這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第一個給你造成強烈視覺衝擊的最美影像是建築,最後一個留在心目中的最美印象,還是建築。」
但它的中古建築史,和它的中古社會史一樣,乏善可陳,貧瘠而單薄。
800年前,鼓浪嶼卻是一個荒島。在潮聲起落、濤生雲滅間寂寥了千萬年後,一群偶爾光顧的漁民,因為躲避暴風雨來到這裡,卻發現此地宜居,於是登上小島,小島西北部,今年內厝澳舊庵河兩岸的康泰垵一帶,修起了低矮簡陋的平房建房。這就是小島最初的建築形態。至於這些房子,我們在史料中都很難尋找、揣摩它們當年的清晰面貌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可能是整個宋元時期,它一直是個人煙稀少的簡陋漁村,甚至是海盜巢穴。
但到明代中期,鼓浪嶼已不再是一個寥落的漁村聚落,它變成了一個略顯繁盛氣息的集鎮。這緣於明代中期同安縣角尾錦宅村黃姓家族的登島,他們是小島的第二波居民,他們讓小島有了讀書聲。在他們登島後不久,大明科舉中就有了以「鼓浪嶼」為籍貫的貢生,他們與當時中國其他地方的讀書人一樣,進而仕宦,退而耕讀。
士人的耕讀,極重修養身性,而宅邸的品格,又直接顯現著士人的品格。於是,鼓浪嶼也開始有了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到1622年(明天啟二年),明末抗荷名將南居益登臨日光巖時,看到的鼓浪嶼已是「巖際懸龍窟,寰中構屢樓」,宛如世外桃源、洞天福地。這令他不禁感慨此處「十洲第幾洲」。同時代登上鼓浪嶼劫掠焚燒的荷蘭人,也發現「該島上有兩座美麗的村莊,許多漂亮房舍。」
這漂亮房舍,可能絕大部分都是閩南紅磚大厝。從這時起,直到19世紀中期,它的天際線,大約一直是閩南大厝那華美五彩的雙翹燕尾脊,翼然排鋪於日光巖下,還有幾乎無處不在的飛簷鬥拱——那是鼓浪嶼上隨處可見的廟宇。
閩南紅磚大厝
閩南紅磚大厝
二
1841年8月25日這天,一支由36艘各式戰鬥艦、巡洋艦、運輸艦、測量艦等組成,載著2 500名士兵的龐大艦隊出現在了鼓浪嶼的海天連線處。
第二天下午,這支從萬裡外而來的大英帝國艦隊,以壓倒性的火炮優勢,只用了80分鐘,便摧毀了鼓浪嶼上的幾座炮臺,然後成功登島。此後短短幾十年間,鼓浪嶼便迅速從古老中國的漁村聚落,變成了上海那樣的萬國公共地界——也有史料稱它為公共租界。
這過程中,沒有什麼比建築更能顯現小島的變化:在變成公共地界的同時,它也成了「萬國建築博覽館」:在20世紀30年代,僅1.87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島上,竟薈萃了上千座風格各異、中西合璧的中外建築。
鼓浪嶼上最早的異域風情建築,是英國人在鹿礁路14號建的英國領事館。作為異質文明登陸小島的標誌,它剛悄然撕開了小島古老天際線的一角,遇到了了強烈的抗拒。
但在19世紀60年代,這顆異質文明的種子忽然冒土、開花,在短短時間內便使得鼓浪嶼遍地歐陸風情建築,小島天際線由此徹底改變。
此間, 鼓浪嶼出現了幾種建築類型:私家別墅、公館、民居、領事館、教堂, 以及傳教士開辦的學校、醫院、書局,辦公和公共企事業建築。
鼓浪嶼 英國領事館側面鹿礁路12—18號,為原德國領事館。
三
西方殖民者在鼓浪嶼建造第一批別墅、領事館時,正值西方古典復興和折衷主義流行。那個年代,受啟蒙運動思想影響,歐美流行帶有濃重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建築,比如法國凱旋門,德國布蘭登堡門,美國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它們共同的鮮明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歐洲的哥德式建築風格,而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這就是西方古典復興建築。
與此同時,歐美一些國家還流行著一種任意選擇、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並把它們自由組合各種形式的建築風格。它們沒有固定的風格,隨性混搭,希臘、羅馬、拜佔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風格和元素,可以在一個城市或一棟建築中同時出現,紛然雜陳。但這些建築又都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這就是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之最典型者,如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巴黎歌劇院,巴黎的聖心教堂,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築等。巴黎歌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卻又摻進了繁瑣的洛可可雕飾。聖心教堂高聳的穹頂和厚實的牆身,呈現拜佔廷建築的風格,卻又兼取羅曼建築的表現手法。
而這近百年間的鼓浪嶼,也儼然是這兩種歐美建築時尚潮流的試驗場:不僅是外國人、連中國人自己,也在參與設計建造鼓浪嶼各色建築。
西方人崇尚復古,多使用古希臘柱式裝飾樓宇,中國工匠則競相仿效,卻又喜歡在西式廊柱上加蓋中式樓簷,於是造出許多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築……其中有閩南傳統風格, 也有西洋或仿西洋風格,又或是菲、緬、印和殖民地南洋風格 , 還有大量中西結合、華洋雜陳的折衷主義風格。
尤其是在1920-1930年代, 這緣於許多華僑紛紛到鼓浪嶼置業建房, 開設房地產公司, 據工部局報告稱, 近20年裡, 華僑和僑眷在鼓浪嶼興建約1100幢別墅住宅,佔了鼓浪嶼建築總數的70%。
在過往的民族主義敘事中,鼓浪嶼上的這些建築,曾和上海外灘的老洋房一樣,被視為是國家曾經被殖民、被凌辱的悲情見證。但我們應當有一種更平和、理性的心態來對待歷史和包括建築在內的所有歷史陳跡。
因為,沒有什麼比鼓浪嶼的建築,更能真切而具體地展現小島百餘年來異質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的歷史。也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鼓浪嶼這樣,建築風格如此豐富多元。不僅是這棟房子與那棟房子的不同,這多元風格,甚至往往被集中、糅合於同一棟建築中。
這種建築形式的碰撞融合過程背後,是一種深層次的多種文化的較量,最終的結果是,西方建築由完全西式到向中式過渡轉化;華僑建築往往卻又是中西參半取向;當地居民則從堅持閩南傳統民居、排斥西方建築,到對西方建築、中西折衷建築的自覺或不自覺效仿。
最終,十九世紀歐陸風格的西方領事館、小洋樓,與中國傳統的飛簷翹角式廟宇,也有閩南風格的紅磚大厝,同矗立於小島上,並慢慢走向融合……
鼓浪嶼全景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