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些冷知識:明朝就有詳細的世界地圖

2021-01-09 你們的蓋世英雄

明朝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1、年齡最大的太子

明朝年齡最大的太子是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徵蒙古的途中病逝,按照遺旨,由太子朱高熾繼位,而這時的他已經46歲了。

2、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

明朝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就是那個「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的皇帝,他繼位時才9歲。

3、在位最長的皇帝

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是萬曆皇帝,在位時間共48年,然後就是嘉靖皇帝的45年。明朝國運共276年,而他們兩個加起來就佔了三分之一還要多。

4、明朝就有當時的世界地圖

在明朝的萬曆年間就有當時的世界地圖,其名稱為《坤輿萬國圖》。當面不僅有美洲大陸,還大概描繪了美洲大陸的形狀,基本上就有了現代地圖的樣子。

5、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很多人都以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孫中山先生率先喊起的,其實不是,最開始是朱元璋喊起來的,孫中山則是引用了這句話。孫中山先生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明粉,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還特地跑去明孝陵祭拜。

你還知道哪些明朝的冷知識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明朝留下來的世界地圖和地球儀
    《海國圖志》書中包含有80幅在當時最新的世界各國地圖,系統地介紹了當時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情況,被譽為「中國認知海外的第一書」,讓中國人「開眼看世界」。難道此前的中國人不知道「開眼看世界」嗎?咱們不妨來了解一下明朝留下來的兩件文物。一件是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此圖在萬曆三十六年(1608)由明朝宮廷藝人摹繪12份,現存本即此12份之一。此本原是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通幅縱 168.7釐米,橫380.2釐米。
  • 【地理探究】從明朝皇帝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的反應看明朝和清朝對...
    對於很多喜歡明朝的小夥伴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認為大明王朝是我們的歷史中一個比較有骨氣,而且還算是發展的不錯的王朝。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一件小事來看一下當時的明朝對於整個世界發展所持有的觀點和看法。
  • 殊不知明朝就有了世界地圖
    殊不知明朝就有了世界地圖「中國人來拜訪我,有些人好像發了狂,爭先恐後,絡繹不絕.....有的要學數學,有的對倫理科學感興趣。」利瑪竇在書籍裡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當時明朝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知識充滿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
  • 通常說明朝國土是「兩京十三省」,可為何明朝地圖卻有十六塊?
    而且還有一個冷知識大家可能更不知道!嚴格意義來說明朝和清朝都沒有省!明太祖為了中央集權在明朝初年就廢除了行省制,將行省改成了布政使司,同時還設置了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利用這三司來分權;清朝的正式行政區劃其實也是布政使司,也沒有省。那後來什麼「新疆建省」,「臺灣建省」是怎麼回事?其實清朝設置了巡撫就標誌建了省。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知道,大清皇帝落後到了什麼地步
    中國很早就有了地圖的概念,據考證,4000多年前,墨子就曾經在書中提到「地圖」的繪製方法;只不過秦漢時期,很多地圖依然停留在單純的圖像描繪層面上,再加上技術不夠先進的原因,普通人並不了解地圖的構成要素。但明朝時期,卻出現了一幅特殊的地圖。
  • 看看明朝的世界地圖,他們對全世界都非常了解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感覺古代人相比於現代人而言,是非常落後的,他們衣食住行跟現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科技文化也是鼠目寸光,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早在我們國家明朝的時候,他們就有著非常廣闊的視野,明朝的時候,人們根據丈量土地和各國的國土就拼湊出了世界地圖,他們對全世界都是非常了解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份地圖與現在的世界地圖有什麼不一樣吧
  • 國寶《坤輿萬國全圖》,看看明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原標題:國寶《坤輿萬國全圖》,看看明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1922年,悅古齋老闆韓懿軒年僅16歲的兒子韓博文,閒逛北京古玩集市時,以20塊大洋的價格買下了一幅體量很大的地圖。這幅地圖透露出中國傳統知識體系中從未有過的地理、天文、人文信息。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是有多愚昧
    雖然明朝禁止民間外出航海,與他國發生貿易,但是明朝朝廷並沒有放棄和外界通商交流,當年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僅有了新的地理發現,而且讓全世界都知道了東方有一個強大的大明朝。這份地圖讓當時的明朝統治者意識到,原來全世界這麼大。
  • 絲路山水地圖:讓明朝皇帝能理解世界的宮廷內參
    山水地圖的要素參考 主要源自穆斯林世界絲路山水圖反映出明朝人的最高世界觀畫卷中的世界從右向左依次展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明陝西省。這裡是西域世界的東大門,也是明朝曾希望主導西域局勢的橋頭堡。但受封國王的蒙古貴族後裔,始終不能得到足夠的中原大兵支持。因此,在畫卷完成的前夕,中央宮廷已在實際上放棄了這座孤城。默認其歸屬到吐魯番勢力麾下。
  • 中外各版本的明朝地圖對比:哪一個才是最客觀的?
    譚其驤的明朝版圖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東北地區上不封頂,這不符合常理;二是整個青藏高原都納入明朝版圖,然而明朝從未派遣官員管理過這些地方,也沒有派遣軍隊駐紮。不過俄版的這個地圖又是十分不客觀的,因為圖中的蒙古範圍太小了,當時的蒙古最北應該可以到達貝加爾湖一帶。後來俄羅斯東侵還在此佔據了布裡亞特蒙古人的土地。俄版地圖上,臺灣屬於明朝。俄版的明朝地圖再來看看韓國版的明朝地圖,韓國人也不客氣。明朝地圖上有東北地區和越南地區,說明是畫的永樂時期的地圖,這也是明朝巔峰時期的版圖。
  • 看完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何種地步
    有多大?和俄羅斯是否接壤?中國新疆是否有旱路可通?」 這一連串的問題讓人怒火上湧,但更多的是心有戚戚然。在閉關鎖國的政策之下,全清朝上下所有人都是這樣坐井觀天,至少道光皇帝還是想著打回去。不過,若是當時哪怕有任何一名清朝臣子見過這份明朝時期的世界地圖一眼也好。
  • 揚州現存最早古地圖為明朝的方志地圖(圖)
    現存最早古地圖  見於明朝《嘉靖惟揚志》  據揚州古文化專家的研究,宋代以前,揚州地方志地圖有《廣陵郡圖經》、隋朝的《江都圖經》,宋代《揚州圖經》等,都是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昨天記者在市檔案館了解到,揚州現存最早古地圖,是明朝《嘉靖惟揚志》中保存下來的方志地圖。
  • 看一眼明朝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代統治者蠢到了哪種地步!
    看了明朝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皇帝已經愚昧到了什麼地步 而等到1601年,利瑪竇得到許可,進京朝見萬曆皇帝,並向其敬獻了自鳴鐘、聖母像和世界地圖等禮物,萬曆皇帝對他帶來的世界地圖很感興趣。利瑪竇得以長期居住在北京。
  • 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明朝相比 誰更厲害一些
    明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被合稱為「明清」,因此經常被許多歷史愛好者拿來作對比,雙方吵得喋喋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們今天就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外戰成績、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這5個方面,來看一看,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明朝,誰更厲害一些。
  • 看了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統治者落後到了什麼地步
    中國的近代史,讓人感到刻骨銘心,無論是制度還是科技,奉行閉關鎖國的清朝,都已經和歐洲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實際上,早在明朝中後期,學者就發現,歐洲已經逐漸追上了中國的腳步,甚至在一些技術上進行超越,比如明萬曆年間進行的抗日援朝戰爭,日軍購買的葡萄牙火神槍就讓明軍陷入了火力上的被動,靠著優勢的重炮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 道光竟不知英國在哪,其實早在明朝,就已經繪製成功了世界地圖!
    但話題有點沉重,在展開話題之前,先講一個笑話:上地理課的時候,地理老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張世界地圖,然後對小明說:你在地圖上找到美洲。小明在地圖上指出了美洲,老師很滿意,對同學們問道:「下面老師問第二個問題,美洲新大陸是誰找到的?」同學們一起回答:小明。
  • 第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圖誕生在中國明朝
    古代人講究天圓地方,認為地一直是平的,天蓋在大地之上,自己的國家肯定在世界的中央所以中國這個稱號沿用至今。其實,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很早就被推翻了。終於,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在中國人和傳教士利瑪竇的通力合作下,第一幅包涵美洲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在中國大明的北京順利出版,並且刊刻發行。與當今的地圖相似度驚人!利瑪竇,義大利人,出生於馬爾凱州,死於北京,信仰基督教,精通漢文化。當年,他懷著傳播天主教的神聖使命,以及對東方世界的無比崇拜,千裡迢迢、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朝思暮想的中國大地。
  • 明朝那些有趣「冷知識」,城隍爺成官員,你知道寶鈔司幹嘛的嗎?
    明朝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就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為了防止東北蒙古勢力的入侵,加上北平在靖難之前是朱棣的封地,於是朱棣就把京都遷去了北平。明王朝的京師十分靠近邊關重地山海關,又是天子住的地方,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