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7月2日報導,受極端氣候影響,臺灣香蕉價格崩跌後,鳳梨價格也低落,有臺灣專家指出,極端氣候造成水果不是爆量就是缺貨,已成為臺灣水果必須面臨的另項挑戰;「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憂心,火龍果可能是下波爆量價跌的水果。
臺灣「農政」單位指出,農產遇到極端氣候,產量暴起暴跌,價格自然難攀升,未來農民要應付的不只市場還有氣候。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建議,當局應做「氣候變遷後農業生產調查」,從露天耕作到設施農業都要調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主持人陳思如指出,其實今年三、四月間,鳳梨價格很好,但五月中旬以後開始走下坡。主要是去年颱風少,造成今年鳳梨產量增加,五月之後的天氣暴熱,加上六月大雨,品質受影響。
鳳梨因天候作怪,造成品質欠佳保存時間被壓縮,有果農自嘲,現在運銷到外地,還要預付清潔費,因為不少鳳梨已腐爛;果農的說法雖有點開玩笑,但也反映出實情。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鄭永裕也分析,往年鳳梨產期多半會隨著氣候慢慢往北延伸,屏東之後換臺南、嘉義,接著彰化接棒,今年因天氣提早轉熱,尤其五月以後,幾乎是全臺一起熟,市場難消化。
至於香蕉,臺灣香蕉研究所秘書室主任林德勝表示,今年確實屬極端氣候,因為天熱造成香蕉產期過於集中,往年五至六月間,香蕉本來就低價,偏偏遇上豐收年,各種水果都豐收,消費者選擇變多了。
更重要的是,天熱香蕉長得太快,民眾最近買香蕉會發現,香蕉又大又長,這種香蕉太肥、太大,不利外銷市場競爭,全數靠內銷消化,價格自然就被打趴了。
今年各種水果大豐收,香蕉、鳳梨之後,會不會再有水果受影響?「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昨天受訪時主動提及,火龍果價格最近也明顯下降,「農委會」正嚴密監控價格的變動。
臺灣農民認為,農產品價格崩跌接二連三,「農委會」卻僅是後端亡羊補牢,未從源頭控管,也將讓同樣的戲碼,每年不斷上演。
針對臺灣水果價格暴跌一事,臺灣《中國時報》1日評論稱,臺灣內需市場小,一旦放棄廣大外銷市場,就只能靠公益性採購,治本之道還是要拋棄政治成見,積極與對岸溝通,協助農產品銷往大陸,才能改善農民生活,同時也讓大陸經濟活水注入臺灣農業,讓臺灣農業更發光發熱。
文章稱,儘管懷疑論者認為大陸採購臺灣農漁產品都是「統戰陰謀」,但從實際面看,臺灣市場小,不靠大陸根本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