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和內地強省會不同的是,沿海有不少雙子星城市,比如山東的濟南和青島,江蘇的蘇州和南京,還一個典型省份是福建,福建的省會是福州,但經濟總量最高的是泉州,而除了福州和泉州外,計劃單列市廈門的發展水平也不低,由此構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那麼,泉州、福州以及廈門,到底誰才是福建的龍頭呢?今天就從各項經濟數據進行簡單的對比。
先來看最核心的指標,也就是經濟總量。2018年全年,泉州實現生產總值8467億元,GDP首次突破8000億,連續20年保持全省第一,增速為8.9%;福州GDP為7856.81億元,增速為8.6%,排省內第二;廈門為4791.41億元,增速為7.7%。
可以看出,泉州和福州的存在感雖然遠不如廈門,但論經濟實力要遙遙領先,其中泉州的體量幾乎是廈門的接近兩倍,而且去年的增速都要比廈門快。而人均GDP方面,三座城市的排序正好相反,最高的是廈門,118015元;其次是福州,102037元;最後是泉州,97614元。
泉州GDP
經濟結構方面,泉州的三次產業佔比分別是2.4%、57.7%、39.9%,福州是6.3%、40.8%、52.9%;廈門是0.5%、41.3%、58.2%。可以明顯看出,三座城市的產業結構相差很大,泉州屬於典型的工業城市,第二產業發達;福州和廈門的第三產業佔比更高,尤其是廈門,作為知名的旅遊城市,旅遊業相當發達。
財政收入。去年泉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474.16億元,廈門是754.54億元,福州是680.38億元。經濟總量最高的泉州,財政收入反而最低,和廈門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因為廈門是計劃單列市,稅收的自留部分要多很多。
再來看工業增加值。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最高的是泉州,達到3911.97億元;其次是福州,不過具體數據未公布,而其全部工業增加值為2416.16億元,仍然比泉州低不少。最低的是廈門,只有1611.35億元。泉州作為工業城市的雄厚實力可見一斑。
金融方面,去年三座城市的資金總量,也即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排名次序和經濟總量也不吻合。其中福州最高,為14204.30億元;廈門排在第二,位10995.00億元;泉州最低,只有6947.84億元。泉州的吸金能力要明顯弱於它的經濟水平。
消費水平的對比,最具有參照意義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領域的對比,福州作為省會城市同樣優勢明顯,去年的社消總額為4666.46億元;其次是泉州,有3407.89億元,最後是廈門,只有1542.42億元。
進出口。廈門是港口城市,外貿相當發達,所以進出口在福建排在首位,去年的進出口總值高達6005.31億元。相對廈門,福州要低不少,為2425.7億元。當然最低的還是泉州,只有1853.7億元。在外貿方面,廈門明顯完勝。
最後看人口總量的對比。三座城市都沒有突破千萬級別,其中泉州常住人口有870萬,排第二的福州有774萬,廈門雖然貴為網紅,但其實人口只有411萬。
總的來說,三座城市在不同領域各有千秋,泉州和福州在經濟上的差距相當小,是福建第一城的重要爭奪者。相對來說廈門的體量要稍微小一些,競爭優勢更少,這也意味著在龍頭之爭中基本處於出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