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福州,就不得不說說福州的街道!
雖然說現在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中國的城市都在向現代化發展。
但是在城市的角落,總是保留了那些老街,具有非常棒的特色,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老街的風貌也變得越來越喜人。
特別是在福建省的省會福州,就有一片保留非常完整的老城區,人們來到福州的時候,都會看一看這裡。
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距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三坊七巷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在唐朝末年的時候,福州建立的閩國,這裡也變成了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現在的三坊七巷達官貴人已經不復存在,但不管怎麼變化,還是埋沒不了這裡的歷史。
就是由東邊的三個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加上西邊的七個巷,楊柳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中間由一條老寬老長的南后街隔開,這就是三坊七巷。
衣錦坊:「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
文儒坊:「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
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於石上。
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楊橋巷:「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
郎官巷: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
塔巷:據說五代時吳越王錢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萬四千塔的故事,制塔巷作了八萬四千座小塔,作為藏經之用。
因其形狀像寶篋,內藏印經,故稱寶篋印經塔,俗稱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徵性而已。
南宋後塔毀,至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爿的小塔,作為紀念。巷因有過育王塔,所以稱「塔巷」。
黃巷:據閩志載,晉永嘉二年間,固始人黃元方又名允,字彥豐,避亂入閩,落戶於福州南后街,故稱黃巷。
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
吉庇巷: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自晉、唐時期,這邊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叫得出名字的就大概有、沈葆楨、嚴復、林覺民、林徽因、冰心等等,多不勝數。
如果說三坊七巷是達官貴人會聚之處,那麼上下杭毫無疑問是百年前福州的商務區。
「城廓南有市,燈火夜眠遲」說的便是上下杭被稱為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百年前萬商雲集,人來客往,門庭若市。
東街口:東街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始名左通衢,宋代改名鳳池坊,明代俗稱東街通衢,也稱左通衢,由此定今名。我們現在所說的東街口一般都是指靠近八一七路(東百)這邊的路口。
茶亭街道
:明朝王應山《閩都記》載:「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飲行者,因名」。歷經滄桑,沿途修有茶亭橋、福德橋、六柱橋、洗馬橋、板橋等數座古橋。
明、清以來,民居發展,漸趨繁榮,衍成街市,稱茶亭街。及至清末,茶亭街仍只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路。從整個地形看,茶亭街猶如一條扁挑,一頭挑著城內,一頭挑著南臺。
福州比較出名的街道還有鼓山楓林大道,是最意境的街道。福州鼓山上私藏著一處浪漫的楓葉林,用「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季節,漫步在鼓山楓林大道,定會邂逅最美的時光。
白馬北路可以說是福州最文藝的道路之一了。每到三月,黃燦燦的落葉鋪滿步道,美得像童話。還可以到勺園一號過把「文藝癮」。
江濱大道沿閩江北港兩岸修建,全長約25公裡,是福州最休閒的觀景道之一。沿途經過江濱公園、江心公園、三縣洲大橋、鰲峰大橋等眾多景點。
提前前面的街區,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但是船政古街卻鮮為人知。要知道這堪稱攝影師眼中的天堂。
船政古街是船政博物館的補充和延伸,以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特定歷史時期福州地區民居的建築風格為主,亭臺樓閣,一步一景,還有石坊、教堂等。
古街的邊上就是格致園、昭忠祠、船政文化博物館、船政廣場、馬江海戰烈士墓等,可以了解福州曾經的海上風光。
琯尾街:黃榮春的《福州郊區文物志》記載,琯尾街地藏寺始建於唐乾寧元年,1864年,福州鹽商魏傑重建該寺。
寺內有一株百年香樟,還有魏傑題刻;「戊戌六君子」林旭的靈柩,曾寄存在該寺。
越來越多的城市年輕人,關注到這裡的街巷民居彩繪——20多棟民居和商鋪外觀,成為彩繪師們的畫板。
從綠色的森林,到傳統年畫,再到法式的閣樓,原先景觀雜亂的老街區,在流行千年的文化符號的襯託下,成為了福州版的「田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