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身上的「臺灣印記」

2021-02-10 普洱雜誌

臺灣從1995年開始有少數茶人遠赴雲南茶山做茶,那時候的資金規模小,大多是以個人名義或者三兩好友一起到茶山找個小茶廠訂製一批茶,生產數量並不大,也沒有品牌概念,使用的原料大多是在某山某寨收到的大樹茶。直到1998年開始,高雄有個莊先生因為早年經營紫砂壺生意,因緣際會下也接觸到了普洱茶。

 

原本庄先生從香港茶商拿陳年的港倉茶回臺作買賣,後來參觀了香港的入倉環境後嚇了一跳,於是開始有了自己訂製普洱茶的念頭,然而他並不走鄧時海、呂禮臻那一條道,而是直接找廣州芳村的葉炳懷先生合作,憑著葉老闆的人脈直接與勐海茶廠搭上線,另由葉先生委託雲南茶山的收料人上山收料然後拉到勐海茶廠來料加工,這片茶就是普洱茶界鼎鼎有名的「九九綠大樹」。

 

90年末的普洱茶在臺灣市場已經慢慢推廣開來,但末端市場的暢銷並沒有反應到前端茶廠,真正賺錢的是中遊階層的香港茶商,勐海茶廠因為面臨連年的經營虧損只好接受來料加工的業務,而「九九綠大樹」的面市也正逢其時地迎來了臺灣茶人向勐海茶廠訂製版麵茶的時代。

 

有關莊先生訂製「九九綠大樹」的故事頗有波折,筆者於去年專程拜訪了當年的訂製人莊先生並寫了一篇《九九綠大樹的始末》的口述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翻閱參考,相信讀完之後對人生的無常際遇會有另一番的感嘆。

 

但凡一個市場的興起,除了有廣大的買家和賣家以外,宣傳媒體的推波助瀾也勢必為不可少的催化劑。說起宣傳,鄧時海先生95年所著的《普洱茶》一書無疑起了帶頭大哥的絕對效果,然而,書本的作用永遠只能單向傳播,面對普洱茶這麼複雜而且水深的新興產品,光有書是沒用的,於是網際網路的普洱茶論壇在這個時期便起了大作用。

 

2000年左右,網際網路剛剛在臺灣的千家萬戶中漸漸普及(那時候正是黑金剛大哥大手提電話剛剛過氣的時代),有一個叫作「安仔」的臺灣網絡工程師在自家設了一個網站叫作「安仔藝術筆記工作室」,內設許多子項目,有音樂有印章有詩有畫等等,基本上是針對站長自己興趣所設立的小網站,其中還有一個子板塊叫作「茶巔話茶」的論壇。

 

照理說「茶顛話茶」只是安仔網絡規劃中的一個小小的子項目,但不知為何卻在短時間內迅速湧入了各方茶人和茶商進駐發帖發言,一時間有關普洱茶的相關帖子和發言如雪片般湧入,各種奇怪地說法和觀念同時在互相爭辯的過程中磨合併且擦出火花,於是乎兩岸三地對普洱茶有興趣的茶人們都有了統一歸宿,紛紛集結到此(筆者當年也是此站的常客,還開過幾個帖子)。

 

茶顛話茶這一論壇是火了,發帖量和點閱率迅速增加,但是在主人安仔的眼中,茶顛話茶卻成了藝術工作室網站內不折不扣的突發癌細胞,因為發帖數越多大家的火藥味越大,商業性也越大,這與他成立藝術工作室網站的理念不合,站長安仔索性在茶顛話茶最紅火的年代(2004年)把這個網站給永遠關閉了(現在我回想起來,關站除了可惜之外還有一點不可思議,現在的站長懇求各方點閱量而不可得,而當年安仔竟然因為點閱量太大而關閉!)。

 

所幸,星星之火一旦燎起就難以覆滅。臺灣的茶顛話茶關站後,對普洱茶有興趣的茶友們立即轉戰兩岸三地各個替代論壇,借著網絡雙向交流的特性,一步一步的構建起普洱茶體系那堅實的理論塔。

 

時間來到2003年。普洱茶在臺灣經過多年的推廣已經成為茶界顯學,但是這時候臺灣的茶商遇上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拿茶必須經過香港茶商,因為當年普洱茶主流是港倉茶,而香港茶商很厲害,他們靠著手握港倉技術而緊抓貨源,除了賣茶不大方,而且賣一次貨漲一次價,這可讓臺灣茶商受不了了,於是醞釀著如何跳過香港直接上雲南拿貨源。

 

上雲南拿貨源不難,但是當年的主流是入過倉的陳韻老茶,絕大部分茶人根本不接受苦澀難耐的不入倉新茶,於是,一次極為成功的「純幹倉茶最好」的宣傳戰就此開打。

 

首倡「純幹倉最好」宣傳戰的開路先鋒應該是石昆牧先生,他利用當時的網絡知名度到處傳播這個理念,同時與郭再添先生合作,由郭先生拿下勐海、下關兩大廠的貨源(郭先生後來成立飛臺公司並拿到下關茶廠的總代理),並且到大陸各大城市宣傳普洱茶種種的好,於是,從雲南出產的新茶可以不經臺灣便導入大陸市場,另外原本只流行在臺灣和香港的普洱老茶也慢慢地借勢回流大陸各城市,一舉兩得,而香港茶商也因此役失去港倉優勢而漸漸式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段「純幹倉好」的推廣期中,兩大廠茶無疑是最大贏家,當時兩大廠茶產品的銷量極佳,沒過多久兩大國營廠分別宣布改制重組為民營茶廠,而臺灣茶商這時候雖然大力宣傳純幹倉好,但是心底對其宣傳效果還是有點猶豫的,於是開始轉而炒作大樹茶,因為大樹茶並不像廠茶剛出廠時的苦澀難耐,不必等待越陳越香的不確定性,於是改口「大樹茶現在好喝,放老了更好喝」的宣傳口號,大舉在市場上攻城略地,而雲南原本荒無人跡的各大山寨也成了搖錢樹滿滿的名山寶地了。

 

縱觀普洱茶史,在1995-2005年這段時間,臺灣人無疑擁有絕對的普洱話語權,雖然臺灣不產普洱茶,也不具備香港入倉技術,但是臺灣人憑著一股熱血勁頭,認真地買賣普洱,研究普洱,建立普洱體系,發揚普洱優點,宣傳普洱好處,靠著點點滴滴的努力,把普洱茶這種原本只流行於港粵地區飯館茶樓的低級飲品一舉改頭換面重新包裝成「能喝能增值的古董」,從而讓它站到了大陸茶市場的明星茶品,這一點成就臺灣人是功不可沒的。

 

但是歷史總是後浪推前浪,當臺灣茶商辛苦建立的普洱體系和推廣手法被廣大的內地茶商接受並且吸收應用後,漸漸地就沒臺灣人的事了,畢竟這是大陸的普洱茶,這也是大陸的內銷市場,臺灣人只是正逢其時地從外面插了一把子手,小賺了一點錢,然後只能撒手,從此讓內地茶人取得普洱茶的話語權和繼承權。

 

雖然臺灣人對普洱茶的影響力漸漸式微了,但是改變了普洱茶歷史的痕跡卻處處猶存,而且已經內化到整個大陸的茶界,成為揮之不去的臺灣印記,例如臺灣人泡茶所使用的紫砂壺,現在成了泡普洱茶的標準配備(新茶使用蓋碗,老茶使用紫砂壺),例如公道杯的廣泛使用,例如茶人服的花樣百出,例如現代茶空間的標準擺設,例如層出不窮的茶藝表演,還有評論普洱茶優劣的口感標準(香甜甘醇滑之類的),當然還有普洱茶各級體系的建立。以上各種臺灣印記都已經深深內化為現代普洱茶元素當中,成為普洱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普洱茶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
    唯根據查訪臺灣年長的一輩,大約是在臺灣開放港口通商的時期,往來兩岸經商的人士,因飲用普洱茶的個人習慣而隨身帶來,這是比較合理的說法。至於,普洱茶在市場上受到重視,有較大的發展,那是最近十來年的事。尤其這五年來,增長很快,不少名士更高價購買,當作藝術品珍藏,今天台灣談普洱茶、喝普洱茶、收藏普洱茶,已是一時風尚之一。
  • 茶趣:普洱茶在臺灣地區的傳播歷程
    第一階段:普洱茶傳入臺灣臺灣中華茶文化研究會會長範增平先生在《普洱茶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論文中提到,據考,大約在清同治九年(1870),普洱茶傳播到臺灣,此時移居臺灣的廣東揭陽系蔡家人,即將普洱茶從廣東帶到臺灣飲用,泡一壺喝一天。因耐泡、節儉,符合一般家庭的經濟條件而不斷有人選擇飲用。
  • 茶趣:普洱茶在臺灣地區的傳播歷程
    第一階段:普洱茶傳入臺灣臺灣中華茶文化研究會會長範增平先生在《普洱茶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論文中提到,據考,大約在清同治九年(1870),普洱茶傳播到臺灣,此時移居臺灣的廣東揭陽系蔡家人,即將普洱茶從廣東帶到臺灣飲用,泡一壺喝一天。因耐泡、節儉,符合一般家庭的經濟條件而不斷有人選擇飲用。
  • 雲南茶商臺灣拓展普洱茶市場(圖)
    雲南茶商臺灣拓展普洱茶市場(圖) 2007年11月27日 07:5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原來是他把普洱茶帶到了臺灣「秘聞」
    曹士桂在《日記》中提到自己贈予普洱茶的餘小霞、高南卿等人俱為當時朝廷中人,筆者從不多的文獻資料中查到這麼一點:①餘應松,字小霞,嘉慶進士,曾任廣西三防塘主簿、大灘司巡檢、桂州通判。②高南卿大令,高郵人,以名翰林出宰閩中,罹於臺灣灣裡街之難,奉旨給恤、建祠。「年伯」是中國古代傳統稱謂,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從
  • 臺灣中華普洱茶文化交流協會參加跨界融合創新年會
    臺灣中華普洱茶文化交流協會參加跨界融合創新年會 2019年01月24日 13: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雲南省臺辦 肖崇捌 攝)  中國臺灣網1月24日臨滄訊 1月18日至19日,由雲南省臺辦、省商務廳、共青團雲南省委、省僑聯、省供銷社、臨滄市政府指導,雲南省普洱茶協會、雲南和誼公益基金會、雲南和成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跨界·融合·創新峰(年)會暨雲南省普洱茶協會2018年度年會」在臨滄市成功舉辦。
  • 臺灣「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到綿陽市參訪
    臺灣「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到綿陽市參訪 2019年06月21日 11:0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6月21日綿陽訊 近日,臺灣「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郭年昆一行11人到綿陽市參訪,考察交流現代農業發展。
  • 普洱茶也瘋狂
    2002年踏足雲南的北京茶商胡旺也發現,比他來得更早的是臺灣人和廣東人。   東南沿海、港臺及東南亞,喜飲普洱茶早有傳統。但此一輪普洱茶熱,一般認為源於港臺。
  • 普洱茶也瘋狂
    2002年踏足雲南的北京茶商胡旺也發現,比他來得更早的是臺灣人和廣東人。   東南沿海、港臺及東南亞,喜飲普洱茶早有傳統。但此一輪普洱茶熱,一般認為源於港臺。
  • 臺灣地區研究樟芝茶追趕普洱茶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因妻子患急性肝炎,吃了牛樟芝後復原,臺灣男子周茂陽開始鑽研茶葉培養牛樟芝菌絲,花了千萬元拿到專利,他說,臺灣自光復後沒有真菌茶,因不想輸給普洱茶,所以投入開發。
  • 美茶配美器 榮寶齋普洱茶與臺灣黃大安柴燒的共鳴
    榮寶齋普洱茶與臺灣黃大安柴燒榮寶齋普洱茶與臺灣黃大安柴燒  美茶需配美器。來自百年老號榮寶齋的古樹普洱與來自寶島臺灣的黃大安柴燒一起,演繹著一場美茶與美器的「共鳴」。  作為榮寶齋茶會第一期,榮寶齋茶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近日邀請來自寶島臺灣的黃大安先生及柴燒文化推動人鄭踴謙先生,講述「21天柴燒中的苦與樂」。  美茶與美器的「共鳴」  「柴燒與普洱,都是自然與人的和諧與創造。」
  • 普洱茶十六名品(三)
    其餅茶內正均為紅色印記,且茶餅的外紙正面都印著「八中茶」中茶公司標誌。在八個「中」字組成的圓圈內,有一紅色「茶」字。後期綠印其指是50~60年代勐海茶廠所產的大批量普洱茶。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樹茶菁製造,但仍以生茶方式製造,被稱之為「綠印尾」,在普洱茶極品中,有極高的典藏價值。
  • 臺灣抹不掉的「中山印記」
    雖然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島內經歷一撥撥「去中國化」,但「中山印記」仍無處不在:民眾在3月12日去野外栽樹,到中山公園健身,用印有孫中山頭像的100元新臺幣買東西……在他們心中,和孫中山「打交道」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節日 有植樹節、中華文化復興節臺灣有兩個節日與孫中山直接相關,一個便是植樹節。
  • 榮寶齋茶會第一期:榮寶齋普洱茶與臺灣黃大安柴燒的共鳴
    來自百年老號榮寶齋的古樹普洱與來自寶島臺灣的黃大安柴燒一起,演繹著一場美茶與美器的「共鳴」。     作為榮寶齋茶會第一期,榮寶齋茶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近日邀請來自寶島臺灣的黃大安先生及柴燒文化推動人鄭踴謙先生,講述「21天柴燒中的苦與樂」。
  • 加拿大旅客帶普洱茶入境臺灣 130萬就這麼沒了!
    毒品走私手法再翻新,華裔加拿大籍旅客,將20公斤、市價3,000多萬新臺幣(約130萬加元)的大麻花,偽裝成普洱茶餅,毫無遮掩裝在託運行李內企圖闖關,被臺灣關務署臺北關及航空警察局安檢大隊、刑警大隊緝毒人員攔截查獲。
  • 炎黃子孫身上的三大印記,如果都有,那就表示你是純正的華夏民族
    的確,龍的傳人代表的是我們堅強不屈的毅力,炎黃子孫則代表的是我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印記。不過,現在網上卻有了這樣一種說法,說純正的華夏子孫其實身上都帶著這樣三大標記,只有有這三大標記的人,才是真正的華夏子孫。那麼,到底是哪三樣標記,又有何神奇之處,為何就能證明人華夏民族的身份呢?
  • 老人說新生兒身上大片青,是上輩子的「印記」,科學解釋讓人安心
    文|好孕姐最近,有很多新手媽媽留言,問寶寶出生後身上有「淤青」是什麼東西?有寶媽形容說「就長在小屁屁上,很大一片」,也有寶媽說「後背上、腰上也有」,還有一些寶媽說「長寶寶臉上了,以後可怎麼辦?」有人說,這是順產時寶寶受產道擠壓所致;有人說是出生後護士為了讓寶寶哭,用力打巴掌留下的;甚至,還有一些老人說,這是寶寶上輩子的「印記」。那麼,為什麼很多新生兒背上有一大片青色,真是上輩子的「印記」嗎?聽聽科學解釋,寶媽要上心。新生兒身上的「印記」到底是什麼?
  • 再續:普洱茶名稱的由來(二)
    再續上一期的普洱茶名稱的由來,發軔時期(三國一1733年)。普洱茶「號級茶」階段歷史時期(1733年一1949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1733年,普洱府成立後的第四年,清王朝第一個茶號,同興號茶莊在普洱府成立,商標為:同興號。
  • 大友普洱茶新建:花蓮博物館
    謝謝臺灣大友普洱茶花蓮博物館設計圖開工儀式敬拜祈福臺灣大友普洱茶創立於1989年臺灣大友普洱茶創立於1989年感謝大師的親筆雕刻◆添加朋友→公眾號→搜索「大友普洱茶訂閱號」臺灣大友普洱茶各直營店信息:大連大友旗艦店地址: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萬達華府C區不老街210號大友普洱茶電話:0411-3942-2911大連金普新區大友體驗館
  • 普洱茶大家都喝過,但你知道普洱茶為什麼這麼名貴嗎?
    普洱茶在中國是眾多產品裡面最不出名的,拿不上檔次的一個茶,20多年前,兩個臺灣人拿了好幾十億的資金進入中國,開始炒普洱茶。他們的炒普洱茶不是用鍋炒,窮人是用鍋炒,他們是用資本去炒,資本財商獵殺手段去炒茶,請了無數個專家學者,在中央電視臺做節目,今天我們只要想到普洱茶,我們想到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這個茶可以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