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茶性中和、正氣,有暖胃、保健、養生作用,因而在臺港澳地區及海外,百餘年至今,有銷售普洱茶的茶莊、茶行、茶店、茶葉公司,有品飲普洱茶的茶坊、茶室、茶藝樂園,有品評介紹普洱茶的刊物,雜誌、書籍、圖冊,有收藏、研究普洱茶的專家、學者和學會,而今對普洱茶感興趣的人日漸增多,談普洱茶,喝普洱茶,收藏普洱茶,形成了一時的風尚。
第一階段:普洱茶傳入臺灣
臺灣中華茶文化研究會會長範增平先生在《普洱茶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論文中提到,據考,大約在清同治九年(1870),普洱茶傳播到臺灣,此時移居臺灣的廣東揭陽系蔡家人,即將普洱茶從廣東帶到臺灣飲用,泡一壺喝一天。因耐泡、節儉,符合一般家庭的經濟條件而不斷有人選擇飲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佔據臺灣後,臺灣、香港經濟往來密切,香港人普遍飲用普洱茶,在港臺密切交往過程中,以茶葉為禮物饋贈親友很平常,臺灣人民赴香港,到茶樓也是平常事,普洱茶的知名度也在臺灣人腦海中有了較深的印象,而臺灣飲用的普洱茶,僅只是親友自香港帶來的,數量較少。
第二階段:臺灣艱難的普洱茶買賣
1949年以後,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和泰國、緬甸邊界等地軍民,到臺灣的人數增加,帶入了更多飲用普洱茶的習慣,飲用普洱茶的人口增多了,普洱茶的市場需要也出現了。少量市場存在的普洱茶,是間接從香港帶入的,稱作「港茶」,沒有包裝紙,港臺商人用一種玻璃紙包裝起來出售。
1970年以後,臺灣經濟有起飛現象,飲茶人口速增,臺灣興起了開設「港式飲茶」的茶樓,因此,普洱茶在茶樓的份量和比例也佔得很重要,上了港式茶樓,要是不點普洱茶,好像不太像上茶樓,在這種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普洱茶市場需求再度增加,過去香港帶來的普洱茶為了怕惹上政治麻煩,總是把來自大陸雲南等地的包裝紙和商標撕掉,茶行不敢公開販賣,以舶來品的身份,用工藝品等百貨在委託行內販賣。因此,買普洱茶要到基隆靠近碼頭的地方及臺北市中山北路晴光市場等專賣舶來品的委託處才能買到,這種無法公開販賣的茶葉,貨源時有時無,這時,臺灣茶業界有一家歷史悠久的「王有記茶行」,曾在臺北製作普洱茶,「臺灣普洱茶」雖非來自雲南思普區,還是打出了一點名氣。
第三階段:劣質普洱茶橫行
1971年到1981年的十年間,臺灣「港式茶樓」興盛,普洱茶也為社會大眾更為知悉。但是若干的普洱茶製作者,為求近利,探取速成的溼倉法,雖滿足了市場需求,但所製成的茶葉與道地的普洱茶相比,終究遜色。
第四階段:臺灣普洱茶市場踏入正軌
1981年以後,臺灣茶文化蓬勃發展,現代茶藝館興起,品茗活動開展,茶葉知識增加,消費者品味提高,港式茶樓走下坡路。非正牌的仿冒茶受到排斥,臺灣本地生產的普洱茶退出茶葉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從雲南輾轉到臺灣的道地的普洱茶,包裝和商標也完整保留著。
1987年底,海峽兩岸關係緩和,普洱茶開始大量進入臺灣市場,價格也隨之下降,消費者對普洱茶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普洱茶可以說是走向平民化了。1991年以後,臺灣普洱茶的市場繼續擴大,需求量大增,迄今普洱茶的營業額仍繼續在增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