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一塊重達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一塊重達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上圖 從海底取出的巖石樣品上的附著的海綿狀生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2時,北京時間下午6時),已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四個站點進行了四次抓取,從2000—3000米深的海底獲得了大量海底巖石、沉積物和少量生物樣品。

  其中一塊完整的枕狀玄武巖長、寬、高分別為85、70、50釐米,重達500公斤。據航段首席科學家李懷明介紹,在科考中獲得這樣「大塊頭」的樣品還是比較少見的。

  大洋34航次第二航段調查隊地質組組長、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於淼告訴記者,按照我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硫化物合同區勘探合同」,我們需對合同區內海底地質情況進行區域調查。電視抓斗取樣是一種有效的調查手段,可以儘可能完整地把目標區域的樣品取回來。據了解,樣品一般分為三類:巖石、沉積物和生物。「除常規的地質調查工作外,我們也希望取到熱液產物。如果在巖石、沉積物中發現其受熱液高溫或化學成分影響的痕跡,就說明此區域曾有熱液活動。」於淼說。

  同時擔任本航次樣品管理員的於淼介紹說,從海底取到的樣品將分成三個部分:類型完整的樣品將交給設在青島的國家大洋樣品館保存;類型典型的將用於航次報告;第三部分是分配給申請了該區域課題研究的各高校和研究所。

  「大洋一號」上使用的電視抓斗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設備。研製單位、杭州先驅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設備負責人李緒民告訴記者,抓斗最初是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開始研製的,經過十幾年不斷更新、改進,技術日趨成熟。從最初的沒有攝像頭,到現在可以用攝像頭全程監控抓斗水下工作;從最初的電池供電到現在的可以實現甲板供電。抓斗的運動軌跡、控制模式及整體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每次的大洋科考都給抓斗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我們也會根據需求進行改進。」李緒民說。

相關焦點

  • 「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
  • 【大洋科考40天】⑦:如何從海底「淘寶」?
    「金記者」2月15日從模里西斯出發,乘坐「向陽紅10」船,開啟為期40天的中國大洋科考第43航次第三航段。印度洋時間2月24日,順利抵達位於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話說此行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尋寶」,「金記者」就帶領大家看一看科考團隊是如何從海底「淘寶」的——  【從海底抓取了兩樣寶貝!】
  • 「蛟龍」南海1100米深處獲取新鮮玄武巖
    隨「蛟龍」號下潛的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楊剛說:「30日的下潛收穫更多,在1100米深處取得多塊新鮮的玄武巖,在630米左右發現多處板狀及塊狀半固結有孔蟲砂,並取得一塊約0.7公斤的樣品。沿海山繼續向山頂前進,在420米至頂部可見珊瑚、海百合、海葵、海膽、海星,以及鯊魚等大型魚類。」
  • 澎湖海底發現奇景 柱狀玄武巖宛如海底城牆
    鄭明修率領研究團隊在澎湖大磽嶼海底,發現柱狀玄武巖,節理明顯,宛如「海底城牆」。 由於水底的光線因素和鏡頭角度,研究團隊只能靠素描畫出大磽海底柱狀玄武巖示意圖。
  • 臺灣澎湖海底發現奇景 柱狀玄武巖呈微笑狀(圖)
    [提要] 研究人員在澎湖北方海域的大磽嶼海底發現柱狀玄武巖,長達200公尺,節理明顯宛如「海底城牆」。這處海底奇景的發現過程非常偶然,當時研究人員到海底調查珊瑚礁、魚群的生長狀況,準備遊回船上時,一回頭,赫然看到前方黑壓壓的一片,就像看到一片城牆,遮擋了原本應該是深藍的海水顏色……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澎湖北方海域的大磽嶼海底有一處開口朝西北、呈微笑狀的柱狀玄武巖,長度達200公尺,高約10公尺,每枝石柱的直徑約1公尺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是地球科學領域裡一個最大的綜合性國際項目,從1968年開始,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它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現階段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2023年),我們349航次也非常榮幸地成為新十年的第一個航次。  我們探測的南海這個區域以前是大陸,後來經過地幔深部巖漿活動,洋殼不斷擴張,南海慢慢形成,海水逐步侵入形成海洋。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11月7日消息,呈現石鐘乳狀形態的海底玄武巖(11月5日攝)。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的「向陽紅01」船近日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一些形態奇特的玄武巖樣本,如呈現出麻繩狀、樹枝狀、石鐘乳狀等。
  • 環赤道三圈——我國完成最大規模環球大洋科考
    環赤道三圈 識海洋一步――我國完成最大規模環球大洋科考    新華社青島12月11日電(記者 張旭東)我國大洋功勳船「大洋一號」歷時369天,航行64162海裡,圓滿完成我國第22航次大洋科考,於11日上午返回青島。
  • 臺灣澎湖海底發現柱狀玄武巖景觀
    鄭明修率領研究團隊在澎湖大磽嶼海底,發現柱狀玄武巖,節理明顯,宛如「海底城牆」。 由於水底的光線因素和鏡頭角度,研究團隊只能靠素描畫出大磽海底柱狀玄武巖示意圖。中新網1月4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澎湖北方海域的大磽嶼海底有一處開口朝西北、呈微笑狀的柱狀玄武巖,長度達200公尺,高約10公尺,每枝石柱的直徑約1公尺,節理明顯宛如「海底城牆」。發現它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這片海域以前沒有任何研究調查的紀錄,海底柱狀玄武巖應是首次被發現。這處壯觀海底奇景的發現,純屬意外。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我國大洋科考主力船「大洋一號」執行大洋34航次任務,搭載我國首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向陽紅9號」執行大洋35航次任務,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兩條船共同在這片海域進行科學考察,這是我國大洋科考史上首次出現的景象。  西南印度洋究竟蘊藏著什麼奧秘?我國探秘深海海底,近年來又緣何頻頻鎖定西南印度洋?
  • 海南周刊 | 走近「探索一號」 聽聽來自大洋深處的科考故事
    「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的海翼7000米級深海滑翔機。  從地形上看,大洋中大的海溝位於全球大洋環流的關鍵通道上,一定程度上承擔著調控全球翻轉環流的重任。因此對海溝深淵關鍵通道開展航次水文觀測,研究其水團特性等,將為追蹤深淵水團、認識深淵環流內部結構、獲取關鍵通道的大洋水體和物質通量,以及探討深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貢獻提供數據和理論支撐。  「此次我們執行的多項科考任務為國內首次,取得了多項重要科考成果。」
  • 1976年,天外來客隕石雨降落吉林,其中最大一塊重1770公斤
    尤其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塊石隕石,「吉林一號」隕石更是成為無數宇宙愛好者關注的焦點,不少市民和遊客特意來觀看這一「天外來客」。「吉林一號隕石」藏身於吉林市隕石博物館。吉林隕石博物館是一座以隕石為主題的博物館。它向人們講述了奧妙天空中隕石的形成過程,以及展現了這一天外來客的面貌與神秘。關於吉林隕石的一切故事從這裡開始。
  • 5顆"金釘子"讀取海底"古文字" "大洋發現計劃"科考船歸來
    日前,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持,作為新十年科學大洋鑽探首個航次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結束了62天的航行後,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此次航行中,科學家在南海打下了5顆「金釘子」,鑽取到了海底擴張後所形成的硬性玄武巖。  至今為止,南海的形成過程和年齡還是未解之謎,只能根據地球物理探測間接推斷。
  • "海洋六號"首獲330公斤海底樣品 刷新單次紀錄
    "海洋六號"首獲330公斤海底樣品 刷新單次紀錄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正在太平洋海域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海洋六號」綜合科考船近日通過搭載的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在海山區複雜的地形環境中首次獲取
  • 為什麼大洋地殼的年齡那麼年輕?可以青春永駐?
    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一個很大區別是大洋地殼年輕,只有區區2億年,而大陸則達到40億年。為什麼她可以永葆青春?46億年來的地球難道只有2億年後才有海洋地殼?如果不是,那之前的海洋地殼去哪了?還可以找到他們的痕跡嗎?
  • 「大洋一號」完成近海底磁力與自然電位法作業
    當地時間3月8日上午,隨著大洋34航次第三航段第一次近海底磁力與自然電位法作業完成,一包來自青島市的山茶花種子完成了近12小時的深海底之旅。  上午8時,攜帶種子的拖體順利回收,科考隊員檢查發現,種子承受住了2000米深海底壓力,安然無損。據「大洋一號」船政委陳廣喜介紹,此次試驗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山茶花種子在海底特異條件下是否會發生變異。種子被逐步分批次隨著作業拖體下潛至深海,以觀測不同變化。  據悉,與太空種子經歷真空失重不同,深海種子在海底要經受巨大的高壓。
  • 青年學子帶我參觀「大洋一號」
    8月5日,我國最先進的大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結束了第18次科學考察,首次在廈門港停泊。6日,國家海洋局與廈門市政府舉行了「大洋一號」公眾開放日。記者在採訪期間,巧遇首次隨船參加科考的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的4名學生,他們熱情地帶領記者參觀這艘神聖的船,努力「復原」他們人生中那難得的86天遠洋考察歷程。
  • 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取得多項科學成果及大量珍貴樣品
    中國大洋38航次也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的最後一個航次,歷時138天,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計劃的科學考察任務,取得了五大科學成果,並獲得大量珍貴樣品與數據。圖為6月23日,「蛟龍」號在深海採集的熱液硫化物在國家深海基地碼頭展出。
  • 海底「冰塊」也能燃出熊熊火焰!
    從5月10日起,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採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臺「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採。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
  • 玄武巖柱狀結構 不可思議的大自然傑作
    柱狀玄武巖結構是由噴湧而出的熔巖冷卻並沿著確定的角度晶化和開裂形成的地質奇蹟,面對這些宏偉的對稱性柱形結構,我們很難相信它們是大自然的作品,而更願意相信它們是超自然的產物。美國懷俄明州的惡魔塔矗立在六角池邊上的玄武巖柱呈亮灰色。六角池因玄武巖柱面有6個角而得名,很長時間以來,這些巖石結構一直受地下的平移斷層影響,獲得與眾不同的扭曲外觀。義大利的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