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想必大家一定都去過,或是飽覽壯闊歷史,回顧重大事件,或是欣賞文藝作品,體驗藝術人生。不過你知道麼,在瀋陽,她的主題與眾不同,甚至,這裡的「展品」還能吃!
在東道主的帶領下,從市區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駛。不知不覺間,已經開上了山路,來到了棋盤山的腳下。明明是來吃飯的,怎麼不在市中心反而去了深山老林?朋友賣了個關子,讓我們跟著走就是了。走出停車場,華夏美食博物館的牌樓巍然屹立。牌樓旁邊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博物館樣子的大樓,不知道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飢腸轆轆的我們都對大中午的來到這個博物館很疑惑,而朋友自信滿滿並沒有走錯。好吧,那就跟著走吧。
穿過綠地,又路過池塘,我們進入了一家猛一看只認識兩個字的地方。問了下服務員方才知道,原來中間那個字是「膳」,唉,沒文化真可怕。
大堂有兩隻色彩鮮豔的八哥,只要有人在就會嘀嘀咕咕說個不停,管你是不是所答非所問。
這裡就是我們中午吃飯的地方啦!其貌不揚的飯店內部居然充滿了文化氣息,古色古香的,簡直就是招待貴賓的會所,這環境那叫一個雅!
既然是飲食文化博物館,那麼古樸雅致的氛圍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件件曾經在我國飲食文化、居家生活上唱過主角的器物,時代氣息濃重。
老式鋁製保溫瓶,農村常用的煤油燈,老式留聲機……不少物件兒新世紀的孩子還真不一定見過。
朋友提前訂好了包間,「滿漢全席」幾個大字寫在房間的正中間,這叫一個氣派,逼格必須是滿分。
好了好了,回歸正題,開飯啦!率先上桌的就是一道極為霸氣的菜餚,服務員沒來得及做介紹,大家都被這「熊掌」的氣勢嚇住了,一時不知道到底是什麼食材。直到「熊掌」依次被我們用手機相機「開了光」,才動筷子,其實這是牛肉啦。
如果說前面幾道冷拼就已經讓人眼前一亮的話,接下來的菜餚簡直就要亮瞎我們的眼睛了。
這個萌萌噠的龍是用蘿蔔雕刻而成,小夥伴嘗了一口,味道不太好。邊上的服務員趕忙解釋到,龍的造型主要是為了看,不是用來吃的,嘿嘿。
光顧了拍照和吃,好多菜的名字都不記得了,不過不要緊,菜單上都是有圖的,照著點一定不會錯過。不僅「秀色可餐」、「香氣撲鼻」,味道也都是頂呱呱的棒。
主食有個有意思的名字,「鍋出溜」,叫人印象深刻。得名來源於做法,大概就是和好面順著鍋邊出溜而成,怪不得餅的最下面像個肉球似的比較渾厚飽滿。
飯畢,經理還特意過來詢問是否滿意,我們自然連聲稱讚。原來,這裡的廚師長是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的遼菜大師李春祥,曾在第二屆世界烹飪大賽中獲得了金牌。今天的這頓飯,大部分菜餚也都是出自大師之手。
酒足飯飽,我們詢問接下來的安排。「參觀博物館啊」,朋友很認真的說。「博物館在哪,展品在哪?」「展品已經被你們吃啦!」
一頓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妙午餐自然為這裡增色不少,但既然敢叫中華飲食文化博物館,沒有點真本事怎麼行?中華飲食文化博物館建成於2002年,不僅弘揚飲食文化、普及營養健康,同時也將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自然景觀巧妙結合。這裡佔地面積達到200多畝,有四大展廳,分別從歷史、禮儀、文化與營養四個角度展示了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博物館的露天雕塑展區更是趣味無窮。博物館有4件鎮館之寶:已納入金氏世界紀錄的世界最長的松木筷子(全長6.3米);全國最大的玉石盤——九龍戲珠玉盤;全國最大的瓷碗粉彩黃地折枝花卉萬壽無疆大宮碗;全國最大的瓷盤鬥彩纏枝花卉盤。
想不到這裡還有逼真的國宴場景——來,我先幹,你隨意!
是不是很好奇領導們都會吃些什麼呢?
除了幾大核心展館,這裡還有蔬菜大棚實驗基地、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酒店、設施齊全的拓展基地等。能玩也能吃,能學還能住,全方位地滿足吃喝玩樂各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