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關東影視城
關東影視城,是國內唯一一座展現20世紀初期關東風貌的大型影視城,通過再現上個世紀老瀋陽中街、太原街、北市場、南市場等地的特色建築,集中展示了上世紀的「關東文化」。內有清末民初各式風格建築177棟,集影視拍攝、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實體經營為一體,是著名表演藝術家趙本山先生出資近3億元建造的,坐落於瀋陽棋盤山國際風景旅遊開發區內。
第一次聽說關東影視城,似乎還是那些年趙本山拍攝《關東大先生》的時候,大體上應該是偶然間在遼寧新聞裡看到的隻言片語,具體的記憶因為時間久遠已經記不清了。作為一枚在瀋陽工作的「沈漂」,閒暇時間總是喜歡在瀋陽的大街小巷行走,但是對於瀋陽這些「知名」的景區卻似乎都沒有那麼感冒,倒是唯獨對關東影視城一直充滿了期待。
尋覓屬於過去的回憶
關東影視城薈萃了清代晚期、民國初年、淪陷時期、蔣家王朝等各個重要歷史階段的代表性建築。還原了清末民初時期瀋陽北市場地區的風貌,以古城牆合圍,以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市場大觀茶園為中心,建有茶樓、酒樓、戲園子、商鋪、鼓樓、民宅等。
站在城門之內,這一座建築,桂蘭齋似乎一下把你我拉回到了民國時期喧囂的大街。
走進關東影視城,滿眼儘是仿舊的民國時期的特色建築,一條可以望到盡頭的小街道,兩旁民國時期的商鋪林立。這片位於南部的商市區,以較大百貨、典型集市為代表,體現近代工商業的興起。
位於中央地帶的商肆區,以繁華商肆、喧鬧街市為主。
復原的民國時期最先進的有軌電車,營造了商業中心的熱鬧氛圍。
穿越那些復古的民國範
順著城內的中軸線往北走,就來到了這座清末民初的塔樓下。
透過城門,似乎將民國那些年的繁華盡收眼底。
城內很好的復原了民國初期瀋陽北市場的原貌,而瀋陽北市場有上百年歷史,當年曾跟天津勸業場、北京天橋、上海城隍廟齊名,曾擁有各種飯店、娛樂場所和影劇院,是一塊具有濃鬱文化傳統特色的繁華娛樂區。
應該說關東影視城算是民國時期東北民俗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縮影。
一些仿民國初期的老瀋陽建築,有老邊餃子、馬家燒麥、當鋪、電影院、監獄、鏢局等等。
大多數建築都是大門緊閉,透過窗戶看過去房間裡基本是空的,不禁讓人感到可惜。
西北部「雜吧地」,以中小店鋪、商號為主,再現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
街上的小攤,有吹糖人的、賣茶水的、算命的、賣藝的......置身其中,好像穿越回上世紀一樣,仿佛你就是劇中的主角。可惜的是小攤的「攤主」不在,感覺影視城「軟」細節不太到位,也有可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東影視城也有了破敗感。
這片有著濃厚時代氣息的區域,還原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建築,似曾相識間穿越到了那個年代。
影院前面的海報,生動形象的展現了那個時期的電影風格,點睛之筆溢於言表。
還原民國時期的愛情故事
關東影視城作為瀋陽取材民國時期的素材還是比較齊全的,這裡其實特別適合拍攝民國風學生愛情故事。
這片位於東部的文娛區,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典型形態,突出本土原生態文化與「舶來品」的衝突與共存。
隨著世博園的熱點效應慢慢淡出,關東影視城是很值得代表瀋陽印象的一處建造景點,而且位置在棋盤山景區裡,不足之處就是景區的軟環境有點滯後,和杭州的宋城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
在此可以重溫瀋陽百年歷史的經典,盡覽樂觀和諧的關東風情。
由於是影視城,在東南角停留著大量的道具。
不知道是去的晚的緣故還是什麼,總之城內的遊人很少,不過這也正和我意,可以一個人安靜的走走拍拍。
偶遇了正在拍攝的劇組,至於拍的什麼到沒有湊近去了解。
歲月流轉,老北市衰破、頹舊,當年盛京八景的皇寺鐘聲,也早已淹沒在了歲月的風霜之中。而今,關東影視城將當年歷史的繁華場景重現在人們眼前。可以說,關東影視城還原了歷史的原風原貌,集結了一個時代的生活影像。
其實,除了這些還原了歷史風貌的建築,每年春節期間還會在此舉辦盛京燈會和關東廟會,至於關東廟會則展示的是盛京老北市的情畫,老物件 老遊戲 老口味 老手藝 老腔調;而盛京燈會是遼瀋地區規模最大、形式最新穎、接待遊客數量最多、演藝最豐富的主題燈會 ……還原老瀋陽的記憶。結合盛京燈會,老北市場舊貌,以東北特有的民俗習慣,通過對老瀋陽的展示烘託出濃厚的春節氣息,配以地道的小吃街,營造出老北市人民安居樂業,家和萬事興的生活狀態。
寫在最後:
這幾年,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聽上去很是隨性,但是很多時候卻只是將旅行停留在計劃上,畢竟大部分時間都會被工作、家庭等等各種原因所牽絆……計劃始終只能停留在計劃之中的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總是在想著出省、出國玩,很少會想起自己身邊的風景,其實或許你身邊的旅遊資源不是那麼豐富,但是你一直生活在這裡,陪伴你出生、長大、工作和生活,你的心緒是不是會有所不同?你的家鄉的每一處你都去過麼?好好感悟過麼?作為瀋陽人,選一個周末,來一場瀋陽深度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