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背後:混圈子、產業眾多的吳家人

2020-12-12 新京報官微

一件人騎青銅俑,「馬都是變形的,只要稍有收藏常識,都知道這叫地攤貨。」另一件「唐三彩」人俑,「那張柿餅臉和鬥雞眼,醜陋無比,大大突破了唐代審美的下限。」

文6138,閱讀約需12分鐘

▲10月17日下午,重慶大學博物館已暫停對外開放。新京報記者 梁靜怡 攝

新京報記者 李雲蝶 梁靜怡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李項玲

10月7日,重慶大學博物館(以下簡稱「重大博物館」)正式開館。公開信息顯示,這座博物館位於虎溪校區,總投資605萬元,建築面積1494平方米,包含展廳、會議室、辦公室、精品儲藏間等。

博物館外,數個花籃簇擁,路邊懸掛7幅紅色的展覽海報,門口放著一尊綁著紅綢花的銅鼎,由重慶交通大學贈送,上鑄「鼎盛」二字。

然而,開館短短一周後,博物館就遇到了麻煩。10月14日,收藏界自媒體「江上說的」發文《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懷疑館內多件文物為贗品。

據《重慶日報》報導,博物館開館當天共展出了400餘件展品,而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委員會官網今年2月的報導中提到,其中342件由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前任常務副院長吳應騎捐贈。

一時間,重大博物館、吳應騎被推上風口浪尖。10月15日,重慶大學官微回應稱,重慶大學已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

目前,博物館已大門緊鎖,門口貼著通知,「本館接到上級通知,進行核查,其間,博物館暫時閉館。希望廣大師生諒解。」

多位業內專家指出,館內部分藏品疑為贗品,風波背後,是博物館受贈文物鑑定環節的缺失。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捐贈者吳應騎疑似簡歷造假,被指因賣假畫而被上一家單位免職。

━━━━━

一篇文章引起的「贗品風波」

10月15日,新京報記者試圖通過簡訊聯繫吳應騎,收到一位自稱其家屬的人回復,「吳教授已經78歲了,受到誣陷和潑汙,已經臥病在床。」

一周前,攪動輿論的自媒體文章作者江上(化名)在重大博物館裡遇到了吳應騎。江上說,他正在參觀,一位領導模樣的老者徑直走過來,連珠炮似的發問,「你是在拍照嗎?你是來看展覽的嗎?你是重慶大學的嗎?」

當時江上還不知道此人是誰,只覺得「說話很衝」,直到發文章前搜索網上圖片,才確認此人就是吳應騎。

江上50多歲,業餘玩收藏30多年。重大博物館開幕時,他聽聞重慶某資深收藏家在圈子裡提議,「大家可以組織一場比賽,每個人都去重慶大學博物館裡尋找真品,誰能找出一件就算贏了。」出於好奇,10月8日,江上前往重大博物館。

江上記得,他參觀那天,重大博物館開業的喜慶氣息猶在,地上鋪著紅地毯,路邊擺放著慶賀的花籃,門內一個紅色大立牌,上書「中國古典造型藝術展」。

可當江上踏入展廳,「看見第一件展品時就笑了」。

那是一件人騎青銅俑,江上看出仿造的是甘肅武威漢墓中出土的車馬儀仗。江上說,這件藏品若是真品,則是無價之寶,可眼前的這件,「馬都是變形的,只要稍有收藏常識,都知道這叫地攤貨。」另一件「唐三彩」人俑,「那張柿餅臉和鬥雞眼,醜陋無比,大大突破了唐代審美的下限。」「漢代雁魚銅燈」來自平朔秦漢墓或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細節欠缺,但體積卻大了十倍有餘,成了「雁魚銅燈plus」。

▲江上在重慶大學博物館拍攝的唐三彩人物塑像。受訪者供圖

▲江上在重慶大學博物館拍攝的人騎青銅俑。受訪者供圖

江上還發現了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鮮于庭墓駱駝載樂俑,這兩件稀世文物分別館藏於南京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他仔細看了所有的文物標註,沒有一個標註上寫著複製品。

參觀期間,不斷有工作人員過來制止江上拍照,他多次詢問原因也未得到明確答覆,只好邊走邊偷拍。疑似贗品的館藏,他偷拍了幾十件,「在此之前我沒有見過藏品可以成功地繞開所有真品的博物館。」江上調侃。

從博物館回來後,江上花了兩個多小時,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10月14日發布在其個人公號上。沒想到,這個本來只有400個粉絲、其中300個是熟人的公眾號,在兩天之內,文章閱讀數突破70萬,後臺湧進4000多條留言。

其中很多人是重慶大學校友,有人希望他刪帖,並表示願意提供「物質補償」;有人認為江上「製造點事端是來蹭熱度的,想當網紅」;還有人向微信舉報該文章「內容侵犯名譽/商譽/隱私/肖像權」,不過至今文章依舊存在。

10月15日,重慶大學官微回應稱,重慶大學已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

━━━━━

真偽存疑的藏品

10月17日,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袁銀龍告訴新京報記者,從公號文章裡的藏品圖片來看,其中的「改裝版銅車馬」、「唐三彩」等用行內的話來說是「一眼假」,「河南洛陽某村每天能生產出大量的類似仿製工藝品,普通的農村婦女就可以批量生產、上色,仿製的『天子駕六』、『司母戊鼎』到處都是。」

另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專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這些藏品「基本上看上去都是贗品,從貼出來的照片看,一看就是低仿品。一般只要是有點這方面知識的人都知道是假的,即使是仿品也仿得很假。」

不過,據華龍網報導,2016年1月,吳應騎表示,他將為博物館捐獻300餘件收藏的寶貝。「這些文物都是經過相關專家鑑定的,非常珍貴的文物佔到60%以上。」

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官方網站曾在2015年12月發文稱,當月重慶大學邀請國內14位博物館建設及文物專家,就吳應騎對重慶大學擬捐贈的藏品進行評估,並對籌建重慶大學博物館和重慶大學文博研究院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其中提到,「中央美術學院前黨委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盛楊等表示吳應騎藏品種類齊全,數量眾多,體系完善,是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符號」。

然而,10月17日,盛楊告訴新京報記者,「我們根本沒有在會上看到過他的藏品,沒有以專家的身份論證藏品的價值,也沒有說過他的藏品怎麼好、怎麼全、怎麼系統這樣的話」。

盛楊表示,那場會的主題就是「吳應騎要把他收藏的東西捐給重慶大學,重慶大學的領導表示歡迎」,與會人員也覺得「吳應騎捐贈的行為很不錯,重慶大學作為工科大學還要搞一個博物館,也很可貴。」

上述官網文章中提及,在與會評估的14名專家中,吳應騎的女兒之一米潔也位列其中。

袁銀龍表示,「中國在藏品捐贈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對於捐贈者所捐藏品的真偽和文物鑑定者的鑑定流程、法律責任界定並不明確。」

新京報記者查閱博物館相關條例,確實沒有要求藏品必須接受鑑定的條款,只有一條提到「不得取得來源不明或者來源不合法的藏品」。

對此,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仁堂表示,「即便捐贈藏品最終被鑑定為贗品,也不構成犯罪問題。」如果違反《博物館條例》中「展品以原件為主,使用複製品、仿製品應當明示」、「博物館取得來源不明或者來源不合法的藏品,或者陳列展覽的主題、內容造成惡劣影響的」的條款,屬於行政處罰範圍,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進行罰款。

袁銀龍建議,《文物法》中應該增加民間捐贈文物的規範性條款,設置標準的評估流程,不同價值的文物由不同級別的專家進行鑑定,確保捐贈的文物為真。「捐贈本身是一種有愛心的行為,應該是乾乾淨淨的。」

袁銀龍透露,文物捐贈背後有諸多行業潛規則,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是捐贈者附加條件與博物館進行利益交換。曾有一位私企老闆為上海某博物館捐獻了昂貴文物,條件便是讓其子擔任終身副館長,這個名頭足以讓其子在文化、商業領域中獲益。

新京報記者從重慶大學官網了解到,重慶大學博物館館長為吳文廈。此前,新京報記者從一知情人士處證實,吳文廈是吳應騎之子。

━━━━━

被指簡歷造假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官網顯示,吳應騎為「原副院長,著名藝術家、收藏家」。吳應騎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長期從事教學、編輯、研究、創作工作,曾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等。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官網上,吳應騎位列「離退休專家」欄目中。官網截圖

四川美術學院史論系一位資深教授認為吳應騎簡歷造假,「他在外經常自稱川美教授,但事實上他就是一個校報主編,職稱是編審,從未進入過教師序列,既不是理論家也不是畫家,更不可能做教授委員會委員。」

另一位川美老教授也含蓄表示,自己當時「是教學系統的」,和吳應騎不共事。

吳應騎曾在2003年第6期《重慶與世界》發表文章,其中寫到,「1979年的仲春,是我『狀元及第』的時候,中央美術學院以其『皇家美術學院』的地位招來『文革』後的第一批研究生。」

10月18日,吳應騎的一位央美同班同學告訴新京報記者,當時中央美術學院的確招了一批研究生,但吳應騎並不在其中,他只是「師資班」中的一個。

所謂「師資班」,是指畢業後有資格去高校當老師的班級,但是沒有研究生學歷,畢業後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上述說法被吳應騎在央美讀書時的另一位同學證實,「『師資班』絕對不是研究生,我們入學的時候就知道。美術史系『研究生班』只有9個名額,當時是因為高校缺乏老師,文化部才批准又接受了一部分學生成立『師資班』。」這位同學也是師資班一員,「『師資班』與『研究生班』有部分課程重合,但是畢業時拿到的是文學學士證書。」

據該同學回憶,「師資班」正常是1978年國慶節後開學的,但是吳應騎晚了很久才來(上述文章中吳應騎本人自述是1979年仲春),「而且不怎麼來上課,有時候考試都見不到人,光跑人際關係了。」

在上述兩位老同學眼中,吳應騎是個「很會搞關係」的人。第一位同學記得,第一個假期回來,他就給班長送了兩包新疆的葡萄乾和大棗,後來發現他「學習很馬虎、就喜歡搞小動作」,「和班主任關係不錯」。

這位同學透露,1982年從中央美院畢業之前,吳應騎還做了一件讓同學和老師都非常氣憤的事情。

當年,不少來自外地的學生希望留京工作,學校人事處也幫助學生們向一些北京單位進行推薦。畢業將至,學校卻突然收到文化部轉來的一封「揭發中央美院資產階級路線」的信,信中以畢業生的口吻表達了「祖國需要我們回到各個地方去,但是中央美院走資產階級路線,非要我們留在北京」,還附上了部分學生籤名。

信被轉回學校後,美術史系的老師們覺得非常奇怪,其中一位教授認出筆跡是吳應騎的,經核實後,吳應騎承認信件為其冒充同學所為。暑假裡開了一個批評會,吳應騎當面認錯,接受新京報採訪的兩位同學均表示自己曾經參會。

之後,吳應騎由四川美術學院接收。

10月18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向吳應騎的另一個女兒吳曉妮求證上述事宜,「當年是老三屆,1982年我爸是第一屆中央美院碩士畢業生,」吳曉妮說,「請直接到央美、川美核實檔案。」而對父親是否曾經是川美教學崗位,其表示「不清楚」。

新京記者致電中央美術學院辦公室、學工部、人文學院美術史系、教務處和研究生院,詢問吳應騎在該校的學歷,研究生院表示涉及隱私,需要先給學校發公函,其餘各部門均表示自己無職能查閱。

四川美術學院人事處則向記者表示,須經過宣傳部通知才可查詢,截至發稿,宣傳部電話一直無法接通。

━━━━━

曾陷「假畫」風波

▲10月17日,重慶大學博物館門口粘貼著暫時閉館通知,門口保安把守。新京報記者 梁靜怡 攝

吳應騎在四川美術學院工作期間,還曾陷入另一起「假畫」事件。

10月16日,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林木告訴新京報記者,1997年,吳應騎在四川美術學院工作期間,曾經辦過畫廊,其中一幅畫家傅抱石的畫並非真跡,而是「花了幾百塊錢讓人仿造的」。

後來,吳應騎把這幅畫以5萬元左右的價格賣給了北京一名收藏家,這名收藏家鑑定其為假畫後,向有關部門舉報。

四川美術學院史論系上述資深教授對此記憶猶新,「重慶晨報頭版《吳教授賣假畫,偷雞不著蝕把米》的文章一時轟動重慶,川美無人不知。」

新京報記者試圖檢索這篇報導,但因年代久遠,未能找到。

林木當時看到報導後,寫了一篇1000多字的《假教授賣假畫》的文章,傳真給北京一家媒體,並聯合幾位老教授向重慶教育主管部門、新華社駐重慶站舉報,吳應騎因此被免去校報主編職務。

此前,四川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唐允明曾向新京報記者證實這一說法,稱當時學校領導班子為了假畫的事情開了黨政聯席會,對吳應騎免職。

1998年前後,吳應騎去了重慶大學。

10月17日,時任吳應騎直接領導、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的江碧波對新京報記者回憶,吳應騎是自薦來重慶大學的,「當時雖然在報紙上看過他賣假畫的事情,也擔心對學校的社會影響不好,但是他當時承諾學校要把自己的藏品捐給學校開個展覽館,覺得他的態度不錯,學校就留下了他。」

然而,沒過多久,江碧波感覺有些不對。「他有些不實在,喜歡利用關係吹噓自己,承諾過的事情沒有兌現,只把收藏品拿到重大展出一次就再不談捐贈的事情。」

對於父親調到重慶大學,吳曉妮表示,「重慶大學重點大學引進人才不會那麼草率,當年一批人調過去,我父親如果是被開除過、處理過,怎麼可能是平級去當院長?」

「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背景,我們就是文化人」,吳曉妮說,「有才華的人,僅此而已。」

━━━━━

混圈子、產業眾多的吳家人

吳應騎十分注重拓展自己的人脈,多位接受採訪的吳應騎前同事均評價其「人脈很廣、圈子很大」。

2003年,畫家高小華的《趕火車》以363萬元的天價拍出,創造了當時中國當代畫拍賣之最。幾天後,一篇由吳應騎撰寫的《相識高小華》刊登了出來,四頁紙內,陳丹青、《美術》主編何溶、油畫家李天祥、版畫家楊先讓、數學家熊慶來、其子熊秉明、雕塑泰鬥劉開渠等知名人士順次出場,在評高小華畫作的間隙,吳應騎不留痕跡地展示了自己的名人「朋友圈」。

2005年,一篇《盛世話收藏——著名收藏家、鑑賞家吳應騎教授談收藏》在《今日重慶》上刊登,文中這樣介紹吳應騎,「出生書香門第,其祖父為清朝翰林學士,其舅父為著名收藏家。因此,吳應騎進入收藏世界,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資源。為研究、收藏文物古蹟,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甚至遠涉海外,收集藏品。」

藉助收藏的名氣和廣泛的人脈關係,吳應騎和子女在文化藝術行業中做起了生意。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官網對吳應騎的個人介紹中提到,「與劉開渠等大師交往甚篤」。劉開渠是中國著名雕塑家,以其名字命名的劉開渠獎、劉開渠根藝獎,分別代表著中國雕塑界和中國根藝美術界的最高獎項。

新京報記者查閱工商信息發現,吳應騎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三家藝術類公司中,其中一家是北京劉開渠藝術研究院。其經營項目為「劉開渠等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收集、整理、研究、收藏、推廣及相關交流、展覽等」。

吳應騎的女兒吳曉妮則擔任重慶劉開渠美育文化藝術中心、重慶劉開渠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等機構的法定代表人。

除此以外,吳家公司數量眾多、經營範圍極廣。吳曉妮名下共有七家公司,吳應騎的兒子吳文廈名下有兩家公司,經營範圍涵蓋了展覽、影視、會議、藝術品、零售、廣告、聲樂等文藝的方方面面。

吳應騎還涉足了影視界。

2013年6月,吳應騎出現在了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的殺青現場,華龍網發布了一張他與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的合影,吳應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片導演認為,這樣的場景應該有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出現,因為自己在美術史的研究上有一定成就,劇組便邀請他參加了這次電影的拍攝。他還透露,在片中,他有一個和劉德華「碰杯」的對手戲,「這個鏡頭一連拍了8次。」

報導中,吳應騎的女兒米潔也以著名策展人、評論家的身份出現了。後者策劃了出現在片中的群雕作品《新富春山居圖》,在接受採訪時,米潔稱,「好的藝術要通過一些渠道進行傳播和普及,我認為電影是最好的傳播途徑之一。」

值班編輯 吾彥祖 花木南

相關焦點

  •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背後:混圈子、產業眾多的吳家人
    博物館外,數個花籃簇擁,路邊懸掛7幅紅色的展覽海報,門口放著一尊綁著紅綢花的銅鼎,由重慶交通大學贈送,上鑄「鼎盛」二字。然而,開館短短一周後,博物館就遇到了麻煩。10月14日,收藏界自媒體「江上說的」發文《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懷疑館內多件文物為贗品。
  •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背後 捐贈人曾因賣假畫被免職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背後  部分藏品被疑贗品,捐贈人被指簡歷造假,曾因賣假畫被免職  然而,開館短短一周後,博物館就遇到了麻煩。10月14日,收藏界自媒體「江上說的」發文《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懷疑館內多件文物為贗品。  據《重慶日報》報導,博物館開館當天共展出了400餘件展品,而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委員會官網今年2月的報導中提到,其中342件由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前任常務副院長吳應騎捐贈。
  • 重慶大學博物館陷贗品風波 捐贈人吳應騎疑簡歷造假
    ,懷疑館內多件文物為贗品。  據《重慶日報》報導,博物館開館當天共展出了400餘件展品,而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委員會官網今年2月的報導中提到,其中342件由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前任常務副院長吳應騎捐贈。  一時間,重大博物館、吳應騎被推上風口浪尖。10月15日,重慶大學官微回應稱,重慶大學已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
  • 重慶大學博物館「贗品」風波:捐贈者背後的江湖
    10月7日上午9時,重慶大學博物館舉行開館典禮,校領導及嘉賓為博物館揭幕。右二為吳應騎,左一為吳文廈。供圖/重慶大學博物館本刊記者/彭丹妮10月12日,是重慶大學的90周年校慶。開館一周後,10月14日,自媒體「江上說收藏」發了一篇題為《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直指該博物館所展藏品為贗品。與白雲濤所強調的「古」大相逕庭,收藏圈與文物界業內人士根據該文所提供的照片指出,這些展品「假得離譜」。
  • 封聲|重慶大學博物館陷贗品風波 雕刻藝術家朱成:是藝術品還是文物...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事件背景】10月15日,經過連續幾天的發酵,重慶大學博物館開館8天之後已經閉館。重慶大學官方微博發布通報稱,重慶大學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專門工作組,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該情況進行核查,核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 封聲|重慶大學博物館陷贗品風波 雕刻藝術家朱成:是藝術品還是文物...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事件背景】10月15日,經過連續幾天的發酵,重慶大學博物館開館8天之後已經閉館。重慶大學官方微博發布通報稱,重慶大學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專門工作組,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該情況進行核查,核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匆匆閉門|醜聞始末與最新發展
    起因卻不是什麼好事,而是這間著名學府耗資RMB 600多萬興建的博物館,竟然被指是「贗品博物館」,而展出的低仿假貨更是由該校教授捐出。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一時間烽煙四起:博物館慌忙關閉、涉事教授有賣假畫前科、館長原來是涉事教授的兒子、博物館原來從未獲得文物局審批……值點網按時間線為大家整理風波始末,並持續更新最新消息。
  • 重慶大學花670萬建贗品博物館?捐贈方和館長系父子,還稱是好心
    重慶大學火了,不是因為學術,也不是因為校園太美,而是重慶大學花670萬建了個都是贗品的博物館。重慶大學博物館於10月7日剛剛開館,展出佛造像、玉器、青銅器等400餘件展品,引得眾人前去參觀。誰料,近日一篇來自收藏界觀眾的文章《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引發文博界巨大反響,該報導稱「吳應騎教授捐給重慶大學的,竟然是幾百件贗品,而重大耗資數百萬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贗品博物館?」有曾經供職於國內知名博物館的文物專家表示,這些公布的藏品絕大多數已經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假到看不下去了」。耗資670萬建的博物館,裡面竟然裝的全是贗品?
  • 捐贈捐出特一級國寶,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力挺重慶大學博物館捐獻者!
    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一時間烽煙四起:博物館慌忙關閉、涉事教授有賣假畫前科、館長原來是涉事教授的兒子、博物館原來從未獲得文物局審批……重慶大學博物館「贗品」風波不斷發酵,來自各大媒體和收藏圈越來越多的發聲,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數據統計看看這一波事件背後的輿論關注度。
  • 重慶大學教授談博物館贗品爭議:把藏品捐獻出來就值得讚賞
    最近,《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一文令10月7日剛剛開館的重慶大學博物館成為輿論聚焦。發布文章的微信公號「江上說收藏」表示,其參觀了重慶大學博物館,並質疑部分藏品系贗品。10月15日,曾出席吳應騎捐贈藏品評估會議的一名重慶大學教授接受了澎湃新聞採訪,並就部分爭議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 重慶大學博物館「贗品」事件:捐贈者系館長之父,前同事稱其曾賣假...
    「贗品」風波。一篇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文章,指其部分藏品疑為贗品。目前,重慶大學博物館已閉館,校方稱已成立專門工作組進行調查。重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已注意到網友所反映的情況,具體情況正在了解中。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原副院長吳應騎是重慶大學博物館的捐贈者之一。
  •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內幕:捐贈者和館長是父子
    近日,一篇來自收藏界觀眾的文章《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引發社會巨大關注。據澎湃新聞,捐贈者吳應騎和重慶大學博物館現任館長吳文廈是父子關係。10月7日,重慶大學博物館在虎溪校區開館並舉辦藝術展,共展出佛造像、玉器、青銅器等400餘件展品。
  • 重慶大學博物館被指部分館藏系贗品,怎麼回事?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在前不久,重慶大學博物館在虎溪校區開館,並舉辦了藝術展。期間共展出青銅器、瓷器、玉器等400餘件展品。然而開館後不久,在微信公眾平臺出現一篇名為《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文章裡面質疑重大博物館展品的真偽問題。
  • 耗資670萬建的博物館都是贗品?重慶大學回應:成立工作組核查
    日前,一篇網絡文章將剛開館不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推上風口浪尖。有網友在參觀重慶大學博物館後發文質疑稱,該館所藏部分文物系贗品。目前,重慶大學已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重慶大學博物館開館 被質疑為「贗品博物館」10月7日,重慶大學博物館在虎溪校區開館,展出了佛造像、玉器等400餘件展品。然而近日,一篇來自收藏界觀眾的文章《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引發文博界熱議。文章稱其中展品「竟然是幾百件贗品。
  • 重慶大學博物館部分館藏系「贗品」?市文物局介入調查
    重慶大學博物館開館儀式 來源:重大官網昨晚,一篇網絡文章質疑重慶大學博物館,稱其館藏部分文物系贗品,引起網民關注。對此,直到10月15日11時許,重慶市文旅委(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表示,已就此事介入調查。同日上午,重慶大學黨委宣傳部表示,學校正在開會討論此事,稍後會有正式官方通報發布。
  • 重慶大學博物館被疑贗品:參評專家表示並未鑑定,只是「藝術漫談」
    10月16日,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的博物館已暫停開放。圖/中國新聞圖片網 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重慶大學博物館被指部分藏品為贗品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   2015年12月,重慶大學校內新聞網發布的消息,26~27日重慶大學邀請14位博物館建設及文物專家對吳應騎擬捐贈的藏品進行評估,並對籌建重大博物館與文博研究院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具體來看行程分為兩部分:第一天,亦即26日,參與評估的一眾專家參觀吳的藏品,第二天則為博物館籌建專家會。
  •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10月7日對外開放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展出了大量文物,然而昨天,一篇來自收藏界觀眾的文章《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引發文博界巨大反響,該報導稱「吳應騎教授捐給重慶大學的,竟然是幾百件贗品,而重大耗資數百萬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贗品博物館?
  • 重慶大學博物館已閉館,校方此前表態核查「館藏系贗品」事件
    原題:重慶大學稱文物不全是吳英奇捐贈,其曾參演「爭奪贗品」電影重慶大學剛剛舉行90周年校慶不久,即陷入一場「信任危機」。 近日,有網友稱參觀重慶大學博物館之後,發現館內部分展品系贗品,引起輿論熱議。隨後,大白新聞聯繫該校宣傳部負責人,對方表示藏品並非由重慶大學教授、收藏家吳應騎一人捐贈。 很值得一提的是,吳應騎曾在這部《富春山居圖》中客串一幕戲,該片其他內容亦與「真品」有關聯。 重慶大學博物館展出大量贗品?
  • 重慶大學博物館被指部分館藏系「贗品」 市文物局:介入調查
    日前,一篇網絡文章將剛開館不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推上風口浪尖。有網友參觀該博物館後發文質疑稱,該館所藏部分文物系贗品。  對此,10月15日9時許,重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重慶大學博物館是一個民間博物館,未在該局報備審批。目前,重慶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調查。  同日上午,重慶大學宣傳部向澎湃新聞表示,學校正在開會討論此事,稍後會有正式官方通報發布。
  • 重慶大學博物館被指部分館藏系「贗品」,市文物局:介入調查
    日前,一篇網絡文章將剛開館不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推上風口浪尖。有網友參觀該博物館後發文質疑稱,該館所藏部分文物系贗品。對此,10月15日9時許,重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重慶大學博物館是一個民間博物館,未在該局報備審批。目前,重慶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調查。同日上午,重慶大學宣傳部向澎湃新聞表示,學校正在開會討論此事,稍後會有正式官方通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