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重慶大學」四字以石破天驚之勢,成為內地網際網路熱搜關鍵詞。起因卻不是什麼好事,而是這間著名學府耗資RMB 600多萬興建的博物館,竟然被指是「贗品博物館」,而展出的低仿假貨更是由該校教授捐出。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一時間烽煙四起:博物館慌忙關閉、涉事教授有賣假畫前科、館長原來是涉事教授的兒子、博物館原來從未獲得文物局審批……值點網按時間線為大家整理風波始末,並持續更新最新消息。
▲ 重慶大學博物館揭幕禮
重慶大學博物館隆重揭幕,同時舉辦開幕展「大象有形 - 中國古典造型藝術展」。由於今年是重慶大學90年校慶,故新建博物館被視為其中的重要慶典。據《新京報》報導,博物館展廳總投資RMB 605萬,建築面積1494平方米,位於虎溪校區藝術樓,由連廊改造而成,包含展廳、會議室、辦公室、精品儲藏間等等。
當地傳媒報導,展覽呈獻「佛教造像、玉器、青銅器等400餘件展品。展館牆壁上,還有系統介紹青銅器歷史、制玉工序、各種紋飾圖案含義的文字說明和圖表等,充分展現中國古典造型藝術的發展脈絡和傳統文化魅力。」而這些展品,乃是由該校教授吳應騎捐出。
翻查資料,吳應騎捐贈予重慶大學博物館的藏品逾600件。當中300多件於2016年捐出,另外342件於今年2月捐贈,涵蓋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等。2016年捐贈時,他曾向傳媒表示,「這些文物都是經過相關專家鑑定的,非常珍貴的文物佔到60%以上。我希望重慶大學的博物館能建設成全國高校中一流的博物館。」
▲ 涉事「元代瓷器」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全文3,000餘字,雖然以嘻笑怒罵的行文來指責展品是低仿假貨,但筆者不但圖文並茂點出展品問題所在,更不時以著名博物館的展品作比較,明顯做足功課。圖片來源方面,似乎有網絡流傳的,以及筆者拍攝的。
文章筆者自稱老江,指近日到訪重慶大學博物館,保安和職員卻千方百計不讓他拍照,令他心生疑竇。結果一看之下,駭然發現滿館都是贗品。以下為文章段落節錄,主角是一乘銅馬車展品:
▲ 涉事銅車馬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 涉事銅車馬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 涉事銅車馬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 秦始皇陵銅車馬,現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國家一級文物
改裝版銅車馬體量碩大,通體錯銀。在馬的造型和車的制式上,完全模仿秦始皇陵銅車馬中的一件,儘管形制有些彆扭,做工頗感粗糙,細節也不怎麼講究,但人家馬多呀,比秦始皇座駕還多了兩匹馬。四前兩後,整整六匹,馬力強勁。秦皇漢武,輸掉哪裡只是文採……
搞這麼大排場,大概是循了"天子駕六"的意思。《尚書》《春秋》《史記》都曾經曰過:周天子的座駕有六匹馬。但真正的"天子駕六",卻只在河南洛陽出土過一處早已朽壞的東周真車真馬遺蹟,而且,六匹馬是一字排開的……
▲ 涉事軺車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據我所知,這種軺車一般是沒有後車箱板的。這顯然不太符合當今的安全規範,萬一乘客不小心摔下來咋辦?所以,廠家對車箱結構進行了合理改進,車蓋的柱子加粗了好幾倍,還加裝了厚實且完全焊死的防撞後擋。這樣一來,雖然上下車會有些不便,但安全性絕對是有提升的。而且一舉多得,平時拉個貨、買個菜什麼的,也特別實用……
▲ 涉事「漢代雁魚銅燈」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西漢彩繪雁魚銅燈,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 涉事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鍍金鑲人工合成綠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寶石的烏龜,把電鍍工藝和人造寶石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
▲ 涉事「商代獸面紋鼎」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 涉事「漢代琉璃子母龍水滴」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 涉事「唐代絞胎騎馬俑」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同日夜晚,有內地媒體聯繫上文章筆者。筆者直指展品是仿製品,工藝粗糙,顛覆文物常識,普通參觀者也能發現破綻,稱願意為自己說的話負責。
▲ 涉事「三彩駱駝載樂俑」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 涉事「唐三彩仕女俑」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10月15日 下午
上述文章一石激起千重浪,「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成為內地網際網路熱搜詞彙,以逾600萬搜尋登上百度搜索熱點三甲位置,內地傳媒當然亦加入報導採訪行列。
眾報導當中,《澎湃新聞》尤為全面。首先,記者實地走訪,證實重慶大學博物館已經暫時閉館。這間上海媒體引述曾任職內地著名博物館的文物專家,指展品「絕大多數已經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及「就重慶大學博物館這樣的展品,這就不是爭議了,而是假得離譜」。報導又引述重慶市文物局消息,指重慶大學博物館是民間博物館,未在該局報備審批,局方已介入調查事件。
同日下午,事件主角 - 吳應騎教授的女兒 - 吳曉妮向《澎湃新聞》確認,重慶大學博物館現任館長吳文廈是她的兄長,亦即是吳應騎兒子。她稱,父親吳應騎從來沒有利用職務權力,把兒子調到身邊。至於哥哥吳文廈,在重慶大學工作十多年,「資歷沒有問題,在這點上我們問心無愧」。
▲ 涉事「清乾隆瓷器」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 涉事佛教造像展品,截圖自《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吳文廈又表示,其父吳應騎捐獻藏品被指贗品一事,重慶大學正在調查,學校宣傳部門將統一對外發布。重慶大學亦作出官方聲明,指校方「高度重視事件,立即成立專門工作組,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該情況進行核查,核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據重慶大學資料,吳應騎教授為該校「人文藝術學院原副院長,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青年時嗜收藏,精於鑑賞,喜愛書畫和瓷器,專攻中國美術史。為專業研究曾南下雲南麗江東巴文化、元謀人的發祥地及大足石窟等,並對中國的各主要博物館進行了考察。直接受業於啟功、徐邦達、謝稚柳等名家,又與李可染、劉開渠等大師交往甚篤。」
▲ 事件主角吳應騎教授
▲ 重慶大學博物館已暫時閉門
報導同時指出,「中央美術學院前黨委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盛楊,北京電影學院文物修復與鑑定專業教授胡德智,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喬萬寧等表示,『吳應騎藏品種類齊全,數量眾多,體系完善,是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符號,部分藏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學研究價值,擬捐贈的藏品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科研價值,對於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當代大學生和社會公眾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新京報》與《澎湃新聞》都刊登了爆炸性訪問。受訪人是原四川美術學院教師林木,與吳應騎那時為同事,直指後者早有賣假畫前科。當時吳應騎是院報《當代美術家》主編,與一位楊姓人士合作開設畫廊。90年代時,兩人曾經以一、兩百元在成都買入一幅傅抱石假畫,再以五萬元轉手售予一位北京買家,結果東窗事發,鬧得沸沸揚揚。
▲ 2007年,「吳應騎教授家族收藏展」在重慶舉辦
▲ 吳應騎(右)與餘秋雨(左)一同客串《天機:富春山居圖》
長按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