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在家,以二倍速的速度,在某站以會員身份看完了《八佰》。
如果在電影院裡,肯定會忍受不住電影的內容的簡單、空洞與虛假,一定會生出按住快進鍵的衝動。
如同前一陣觀看電影《金剛川》,坐在電影院裡,恨不得手邊有一個快進鍵,能夠讓電影進度條以超越蝸牛的速度向前遞進。
《八佰》帶有國產片的通病。
一是人物面目模糊。
結尾的演職員名單上,列出了一串人物,但是在劇中幾乎難以給人留下印象之處,所以,看完電影,根本分不清電影裡人物的彼此。
二是逃兵佔比過大。
電影裡的人物,主體品種都在重複著一樣的人物類型,那就是逃兵類型,一開始就是槍斃逃兵,然後守倉庫的部隊,裡面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怕死鬼,以各種方式,展示他們哭哭啼啼畏懼死亡的各種情態。
這樣,電影裡的逃兵佔據了人物的主體性格,而這樣的人,如此大概率的出現,呈現在鏡頭前就是一幫烏合之眾,哪裡有一點民族精神?
三是兵痞氣息濃重。
影片裡的士兵都帶著一種痞裡痞氣的特質,再不就是呆若木雞的類型,看了就恨不得要上去揍他們一頓。
魯迅過去曾經說過,好萊塢電影裡的中國人,都帶著一種狡猾的神情,現在中國自己的電影裡也是這樣的中國人的面目,令人生厭。
中國人的真誠樸實的面容與氣質,是什麼時候丟失的?
四是視覺洋化傾向。
自從《太極旗飄揚》裡的戰爭場面實現了好萊塢電腦特效「東方化」之後,中國電影的戰爭片,紛紛從韓片那裡,克隆好萊塢電影的戰爭處理方式,一槍爆頭、血漿橫飛、碎片四濺成了中國電影戰爭場景的標配,然後中國的士兵,一律在這種好萊塢統一規划過的槍林彈雨特效中,帥氣逼人且特立獨行地穿雲破霧,上緊發條,繃緊神經,聲嘶力竭,大展雄威,時而還會模仿一下美軍士兵的軍用手勢,再不然就是背景聲裡還會傳出「救護兵」的呼叫。
「救護兵」這一撕心裂肺的叫聲,在美國電視劇《兄弟連》中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這一奢侈的美國後勤保障系統用語也開始移用到中國電影的戰爭場景中了。
《八佰》中不斷出現「救護兵」的聲音,但電影裡似乎並沒有表現出一個救護兵的身影,後來這個叫聲,又出現在《金剛川》裡。
問題是,中國電影向好萊塢戰爭特效作移植的時候,也把中國戰爭片裡的處置方式給丟棄了。
我們能說現在從好萊塢那裡拿過來的那一套戰爭手段,真的符合當時中國人投身的戰爭的實況嗎?
至少我們從《南徵北戰》、《紅日》這些經典的中國戰爭片裡看不到今天電影裡的好萊塢式的動作特效方式。
《八佰》導演後來又拍了《金剛川》,可以看出,《八佰》裡,導演強調了中國軍隊的退卻與逃兵本真,而《金剛川》則強調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兩部電影都是按照一種框架的概念先行來編造戰爭場景,唯一缺少的是鮮活的人的痕跡。
整個電影不過是導演想當然的依靠概念塑造人物而製造出來的。
再細化一步,《金剛川》更像是把《八佰》搬到了朝鮮戰場。《八佰》裡的一場圍繞橋的戰鬥,在《金剛川》裡得到了強化,而《八佰》裡的日機轟炸場面與士兵狙擊的回應,在《金剛川》裡構成了地與空搏殺的主體架構,可以說,《金剛川》是《八佰》的移植與變形。
如果電影就是這樣一味地把編導的想當然的事實複製出來,那麼這樣的電影還有什麼現實意義與復原價值?
上面是《八佰》的編造的情節,屬於軟體部分,可能因為各人看法的不同,出現不一樣的觀感,也許在另一種角度看來,上面所說的軟體的虛構部分恰恰是優點與長處。
但是不可思議的是,《八佰》裡的最主要的故事發生地「四行倉庫」的方位竟然是南北顛倒的。
我們看一下電影的截圖。
「四行倉庫」在蘇州河北岸,日本人就是從北邊向「四行倉庫」進攻的,那麼,很顯然的,「四行倉庫」的東邊是外灘方向。
這一點,筆者怎麼都覺得電影裡的四行倉庫的擺放位置彆扭古怪,因為當年筆者也曾經去過四行倉庫,是從外灘方向,沿著蘇州河而來到目的地的。也就是說,筆者是從四行倉庫的東邊來到這裡的。
但是在截圖上來看,外灘卻在「四行倉庫」的西邊。
但真實的外灘在哪一個方向?
我們找一份真實的地圖來看看。
《八佰》的最後一個鏡頭裡,從今天的「四行倉庫」拉起,鏡頭上升,我們看到了天際線上的浦東的上海新標誌性建築,顯然外灘在「四行倉庫」的東部方向,但是在電影的鏡頭裡,「四行倉庫」卻方位錯得離奇。
搞不明白,電影裡的「四行倉庫」的地理位置,是依照什麼樣的實際布局來製作的,實在令人覺得荒唐可笑。
在《八佰》裡,出現空戰的場景中,遠方一大片水域可以看出是黃浦江的浩大的水面,在這個場景中,也應該可以看到外灘那兒的著名的外灘建築。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裡,即使在高樓林立的現代上海,都能隱約辨別出上海外灘的那些經典性的著名建築,但是《八佰》裡復原的歷史鏡頭裡,上海外灘那兒像被削平了似的空曠一片,這無論如何都難以符合實際的故事發生時代的現實場景。
《太陽帝國》中的鏡頭:看外灘方向
我們不妨看一下史匹柏《太陽帝國》裡的蘇州河場景,當時電影裡有一個鏡頭,是從浙江中路的橋頭上向外灘看去,可以看到外灘方向的尖頂的沙遜大廈,也就是現在的和平飯店屋頂。
四行倉庫邊的橋是西藏路橋,與浙江中路橋相隔不遠,在這裡向外灘看去,基本與浙江中路那兒看到的外灘建築應該相差無幾,但是電影裡的外灘方向的一排建築一無所有,那兒好像根本沒有著名的外灘建築,因此,感覺到電影裡的特效場面是按照清朝時期的外灘地形地貌複製的,根本沒有一點真正的三十年代上海的現實感。
《一步之遙》上的外灘建築
我們不妨看一看姜文電影《一步之遙》裡的上海外灘建築,看起來高低起伏,非常壯觀,這部電影表現的時代還是在二十年代,外灘建築就已經基本成形,但在《八佰》中的航拍鏡頭裡卻一無所見,只能說,《八佰》虛構了一個不存在的上海地貌,只能讓人感到電影在基本硬體的復原上都沒有做到盡心盡責。
因此,如果說《八佰》的情節創意受制於編導的識力原因,出現各種偏差,尚可原諒,但影片裡的場景建築出現的穿幫本來是一件很容易考證正確的事情,現在電影卻南轅北轍,左右錯位,實在是不應該,這後邊的原因,只能歸之於我們的電影在復原歷史的時候缺乏認真、嚴肅、敬畏的精神。馬虎了事的態度,也已經如附骨之疽一般毒害著中國電影的基本質量。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