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縣界亭驛村:巧把茶葉變「金葉」

2020-08-27 茶道湖南

8月12日,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漂亮的茶園和整潔的房屋。 湖南日報記者 傅聰 攝


8月12日,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金洲灣驛棧,小朋友在體驗石磨玉米。記者 傅聰 攝

初秋,驕陽似火。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千畝茶園裡,依舊熱鬧繁忙。砍青、除草、追肥,村民為秋茶採摘,再下一番「繡花功夫」。

8月11日清晨,界亭驛村20多位村民來到後山茶園,戴著草帽、揮舞鐮刀,清除園裡雜草灌木。茶樹成畦,長勢正旺。

「精準扶貧大變樣,家裡豬欄變樓房;不愁吃來不愁穿,陽雀過路把名揚……」清脆的歌聲,從茶山上傳來。

唱歌者,是64歲的村民沈愛蓮。沈愛蓮身形瘦小,動作卻敏捷靈活,爬山越嶺不在話下,砍青除草更是麻利。

她在山上做一天工,可收入80元。茶園務工,閒時侍弄雞鴨,加上自家土地流轉到村裡茶園的收益,沈愛蓮一年收入有2萬多元。

山上新育的茶園需要手工砍青,山下成型的茶園則只需機械除草。

51歲的村民伍金桃熟練地操作除草機,轟鳴聲中草屑飛揚。伍金桃的丈夫生了重病,她撐起了家庭「整片天」。機械除草工錢有100元一天,伍金桃一年可賺1萬多元。除草之外,伍金桃還是「散工好手」,採茶、修堤樣樣來得。

炎夏勞作曬得黝黑,伍金桃並不在意,用袖子擦乾快要滴下來的汗珠,她對著記者呵呵笑:「不勤勞,哪能致富囉。」

界亭驛村黨支部書記張曉峰介紹,村裡共有茶園5000餘畝,一年光土地租金和勞務工資,村民就能收入180多萬元。「村裡與5家茶企合作,每年產的鮮茶不愁銷路。」張曉峰說,村集體準備建自己的茶葉加工廠。

「慢走啊!」茶山另一面,46歲的村民胡應軍站在黃桃園邊,目送採摘桃子的客人回去。

界亭驛村往南數裡,便是素有「西南鎖鑰」之稱的辰龍關。沅陵縣近年來重金打造辰龍關景區。復修關樓,整修驛道,新建廊橋,擴建茶園,開墾花海……辰龍關一躍而成為國家3A級景區,外地遊客紛紛慕名前來。界亭驛村吃上「旅遊飯」的人也越來越多,胡應軍就是其中之一。

胡應軍個子不高,衣著乾淨,講話憨厚得很。2014年,他不想外出務工了,瞅準村裡人氣,建起了水果採摘園。6年時間,果園發展到385畝,逐漸把102戶貧困戶拉了進來。

「四月櫻桃、五月桑葚、六七八月桃李梨、九月葡萄……」胡應軍如數家珍,「水果四季都有,不用出村,就全被遊客摘走了,價錢還賣得好。」

茶旅融合風生水起,住宿需求也迫切起來。今年1月,村裡大路邊一棟三層小樓拔地而起,房主正是胡應軍。「一樓做餐飲,二樓做民宿,三樓自己住。」胡應軍張開手掌數,修新房花了50萬元。

讓胡應軍下定決心的,是村集體打造的首家鄉村民宿——金洲灣驛棧。

青瓦木樓,裝修講究,門前山清水秀,棧裡玩樂設施齊全。今年5月24日,佔地40畝的驛棧開門營業。避開了疫情,又趕上了暑假旅遊旺季,驛棧生意紅火。

50歲的村民黃三妹以前在官莊鎮餐飲店打了4年工,寄住在親戚家,這回終於可以在家門口上班。

8月13日一早,太陽露出小半邊臉,黃三妹把家裡的油菜籽拿出來曬好,7時30分準時出門。在驛棧洗碗、洗菜,黃三妹一月收入2500元,比在鎮上打工還多了500元。「有時間,我還能幫著驛棧賣賣茶葉。」黃三妹喜形於色。

■記者手記

巧方法背後有「笨」功夫

一籮茶葉一籮歌,一片茶園一塊金。界亭驛村以茶促旅、以旅帶茶,山區變了景區、田園變了公園、民房變了客房、空氣變了人氣、村民變了股民。2018年全村實現脫貧,去年村集體收入近100萬元。

茶葉變「金葉」,有巧的方法,但也下了「笨」功夫。駐村3天,記者發現村黨支部書記張曉峰走路飛快,手機成了熱線,汗流浹背是常態。來自沅陵辰投、移動的扶貧工作隊員蔡波、蔣慧萍,講起扶貧故事,竟然流下了熱淚。

今年來,疫情突發、洪水來襲,脫貧攻堅難上加難。但越是山高路險,扶貧幹部越有毅力擔當。駐村工作隊拉起來就是戰「疫」隊、防汛隊。

傍晚,晚霞燒紅了天空。界亭驛村後山上茶園生機盎然,紫薇花徑沿嶺曲行,景區「小火車」軌道正在鋪設,燈光展、水幕電影就要開演……勤奮努力的村民,可親可愛的扶貧幹部,正是脫貧致富的「黃金搭檔」。

作者:湖南日報記者 歐陽金雨 李夏濤 通訊員 瞿雲

責任編輯:鄧放

相關焦點

  • 巧把茶葉變「金葉」
    8月12日,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漂亮的茶園和整潔的房屋。湖南日報記者 傅聰 攝8月12日,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金洲灣驛棧,小朋友在體驗石磨玉米。湖南日報記者 傅聰 攝初秋,驕陽似火。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千畝茶園裡,依舊熱鬧繁忙。
  • 界亭驛的變遷:古道雄關 茶葉飄香
    1月26日,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辰龍關茶園會仙橋。(資料圖片)瞿雲 馮奎 攝影報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巍 通訊員 瞿雲 馮奎 大紅燈籠高高掛,火紅對聯迎親友。 近日,記者走進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濃濃的喜慶氛圍撲面而來。
  • 沅水河畔的脫貧實踐——懷化市沅陵縣脫貧攻堅紀實
    車行在平坦的進村道路上,穿過梁山縫隙的辰龍關,再前行數百米,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便展現在眼前。這裡是沅陵碣灘茶的核心產區,雲霧繚繞中,2500多畝茶園滿坡滿隴,鬱鬱蔥蔥。如果不說,誰也不會想到,眼前的界亭驛村,以前卻是沅陵縣「臭」名昭著的村子,村道泥濘不平,村裡垃圾亂丟亂倒,村民住房破壁殘垣……好在脫貧攻堅開始後,界亭驛村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新建了村子的汙水管網、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村級服務中心,鋪了硬化路,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地無三尺平」的沅陵縣建成了全省面積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52棟嶄新的樓房,在冬日暖陽下熠熠生輝,來自沅陵縣20個鄉村1392戶5331名貧困群眾在這裡有了新家。 搬得出 ——圍繞城鎮做文章,貧困群眾住上「放心房」 11月10日,午休時間,沅陵縣太安社區幼兒園裡靜悄悄,60多名孩子正在休息。 「這是沅陵縣最好的幼兒園。」 太安社區黨總支書記鄭濤帶著記者邊看邊介紹。
  • 獨山:小茶葉變身致富「金葉」
    翁臺村黨支部書記劉正紅說,現在茶葉已經成了村裡的「搖錢樹」,不少農戶在田埂上、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茶樹,多的超過了百畝,少的也有五六畝,全村種茶總面積達1.1萬畝。  劉厚儀就是村裡茶葉種植的受益者之一。「我家種了12畝茶葉,現在每年都有6000元的收入。」劉厚儀說,村裡的環境非常適合種植茶葉,而且茶葉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是山區農民致富的好產業。
  • 皖南「金葉」紮根大別山——一片茶葉的兩地緣
    新華社合肥4月18日電題:皖南「金葉」紮根大別山——一片茶葉的兩地緣新華社記者王菲清明過後,綠茶之鄉安徽郎溪迎來了繁忙的採茶季。在嶽西縣山水間合作社負責人王世遐眼裡,小小的黃魁茶就是一枚脫貧致富的「金葉」。「今年基地的400畝黃魁茶長勢很好,春季做綠茶,夏秋做紅茶,帶動一百多戶貧困戶脫貧。」王世遐說,黃魁茶色美味香,效益是傳統綠茶的好幾倍,目前正在進行有機認證,為下一步出口高端紅茶做準備。
  • 小河村扶貧茶獲李自健「禮」遇 望將「綠葉」變「金葉」
    2018年3月,扶貧工作隊正式進駐小河村開展幫扶工作,通過挖掘扶貧資源,成立村集體全資佔股合作社,搭建全省首家「農光互補扶貧車間」,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電商」的經營模式,堅持「輸血救濟」+「造血自救」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開展茶葉、木耳、食用菌的種植、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與小河黃桃、小河脆酥棗等多種產業「多點開花」,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綠葉變金葉
  • 沅陵縣北溶鄉碣灘村:以茶揚名 靠茶脫貧
    11月9日上午,沅陵縣北溶鄉碣灘村,茶農在茶園鬆土。碣灘村是沅陵縣碣灘茶的原產地,有著優良的茶葉種植環境。2015年,交通銀行湖南省分行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後,幫扶全村新開茶園465畝,新建了一座茶葉加工廠,帶動203戶貧困戶參與到種茶致富中來。今年,全村茶葉產業收入比兩年前年增收200萬元。
  • 東安:山貨出大山 茶葉變「金葉」
    唐明登(右二)帶領茶農到永州市茶葉研究所討教。今年清明前,舜皇山野生茶開採,剛開始村民半信半疑,都認為這大山中的茶葉沒人要,不會給自己帶來收入,大多數村民採茶積極性不高。唐明登心裡急了,茶葉採摘季節性強,早採一天是茶,晚採一天是草,時間等不起!
  • 巧把「綠葉」變「金葉」——「十大精準脫貧先進縣」懷化會同
    會同縣搶抓湘茶千億產業機遇,將茶葉產業作為全縣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成立了會同縣茶葉產業開發領導小組,由縣長周立志主抓,高標準編制了《會同縣少數民族鄉鎮優勢特色茶葉產業規劃(2015-2020年)》。2015年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安排茶葉產業發展引導資金1000萬元支持茶葉產業發展,並出臺了基地建設、招商引資、品牌創建等系列扶持政策。
  • 金葉榆PK金葉女貞金葉水蠟 誰將勝出?
    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特約記者鄧運川報導,金葉榆、金葉女貞和金葉水蠟是現在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三種黃色葉樹種。「我還是比較看好金葉榆,這是本土品種,具有多種優良特性,更重要的是這個樹種用途很廣,既可作綠籬、色塊,還可高接作行道樹,這是金葉女貞和金葉水蠟都無法比擬的。」定州市大辛莊鎮苗木經紀人張家超對中國園林網特約記者如是說。
  • 沅陵縣北溶鄉茶與扶貧
    沅陵縣北溶鄉碣灘茶園採茶的姑娘懷化新聞網訊 (通訊員 孫萬裡)4500畝高山茶園,有200多名群眾正在緊鑼密鼓採春茶,茶農張春菊手腳麻利,採得最快,忙得不易樂呼。近年,北溶鄉大力發展茶葉產業,重點打造碣灘茶產業,擦亮碣灘茶品牌。北溶鄉共14個村,20828人,涉及移民村9個。為支持五強溪水電站建設,大量群眾進行就地後靠安置,部分群眾進城購房和少部分群眾外遷他鄉。發展等不起,慢不起、靠不起。如何提高群眾收入成為一大難題?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外出增收成為共識。北溶鄉是典型山區鄉鎮,八山一水一分田。
  • 甕安:做優茶產業 綠葉變「金葉」 - 多彩貴州網 - 新聞頻道
    培育茶產業之初,甕安就在源頭上抓好茶葉質量關,高標準、嚴要求鍛造甕安歐標茶的獨特品質,種植規劃將生物多樣性、氣候多樣性、山地多樣性的茶葉生產核心區劃定為核心示範區,提高茶園肥培管理水平,實施化肥零增長行動,甕安歐標茶達到486項歐盟有機檢測標準。
  • 漳州南靖:茶葉搖身一變成「金葉」
    △林瑞通(左)同茶農攀談,了解茶葉生產情況。在南靖縣船場鎮冷水村的制茶基地,來自福建漳龍集團的科技特派員林瑞通正在向制茶的村民仔細了解今年的茶葉產量和品質情況——這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船場鎮冷水村村民以農業種植為主,傳統種植茶葉增收效果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