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婧 通訊員 柏玉迪
春茶吐新綠,茶農採摘忙。
日前,記者走進獨山縣影山鎮翁臺村大平坡茶園基地,一行行鬱鬱蔥蔥的茶樹映入眼帘,幾十名茶農穿梭於茶園間,熟練地將一顆顆飽滿的嫩芽裝進竹籃。
「我們村家家戶戶都種茶,這是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翁臺村黨支部書記劉正紅說,現在茶葉已經成了村裡的「搖錢樹」,不少農戶在田埂上、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茶樹,多的超過了百畝,少的也有五六畝,全村種茶總面積達1.1萬畝。
劉厚儀就是村裡茶葉種植的受益者之一。「我家種了12畝茶葉,現在每年都有6000元的收入。」劉厚儀說,村裡的環境非常適合種植茶葉,而且茶葉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是山區農民致富的好產業。
過去,翁臺村就有種茶的歷史,但零散的傳統種植並沒有給村民帶來太大的經濟效益。由於受到資金、技術、規模、產量等因素制約,村民們的種植積極性並不高。
如何破題?
「我們是2008年通過縣政府招商引資過來的,發現當地氣候和土壤都很適合白茶生長,便流轉了300餘畝土地種植。」翁臺村大平坡茶園負責人楊育起說。
據了解,基地開建以來就採取種植、採摘、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發展成型後陸續帶動當地群眾參與種植,提供免費種植、管護等技術的同時,還按市場標準向當地茶農收購茶青,解決茶農種植的「後顧之憂」。
如今,翁臺村茶葉基地的茶葉長勢良好,不僅為當地財政做出了貢獻,也解決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
劉正紅說,自從茶葉產業發展起來後,不少外出務農的村民都選擇回鄉發展,採茶旺季去基地務工人員多達1000餘人,人均工資4000元左右。
隨後,記者來到獨山雲山白茶開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茶香四溢,8臺自動化茶葉加工設備有序運轉。
攤晾、殺青、揉捻……不一會兒功夫,一片片鮮葉變成了清爽甘醇的香茗,春茶的幽香飄滿了整個車間,令人口舌生津。
茶廠的建立,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百姓從「綠色銀行」中取出真金白銀。
村民蒙錫琴就是一個代表。
過去,她家收入主要靠種玉米、水稻,還要供兩個兒子讀書,務農收入只能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現在,自己進廠務工,家裡環境也有所改善。
蒙錫琴算了一筆經濟帳:「在茶廠一年四季都可以上班,每天最少有100元的勞務報酬,每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而且還能兼顧家裡的農活。」
小小綠葉子,增收好路子。該廠還輻射帶動周邊擺羅、羊鳳、擺獨、鳳汝等貧困村群眾種植茶葉達2000畝,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
近年來,獨山縣依託自身資源,聚焦農業產業發展「八要素」,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充分調動廣大茶農的積極性,因勢利導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讓茶葉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葉」。
目前,全縣建成茶園12.98萬畝,投產茶園10.54萬畝,茶葉總產量2540噸,實現產值4.5262億元,註冊涉茶企業(合作社)共149家。
下一步,獨山將加大基地的管理力度,新增5000畝茶葉種植,同時,加強品質建設,打造富民強縣的特色優勢產業、精準脫貧的農業支柱產業、同步小康的綠色骨幹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