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小茶葉變身致富「金葉」

2020-12-21 多彩貴州網

記者 楊婧 通訊員 柏玉迪

  春茶吐新綠,茶農採摘忙。

  日前,記者走進獨山縣影山鎮翁臺村大平坡茶園基地,一行行鬱鬱蔥蔥的茶樹映入眼帘,幾十名茶農穿梭於茶園間,熟練地將一顆顆飽滿的嫩芽裝進竹籃。

  「我們村家家戶戶都種茶,這是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翁臺村黨支部書記劉正紅說,現在茶葉已經成了村裡的「搖錢樹」,不少農戶在田埂上、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茶樹,多的超過了百畝,少的也有五六畝,全村種茶總面積達1.1萬畝。

  劉厚儀就是村裡茶葉種植的受益者之一。「我家種了12畝茶葉,現在每年都有6000元的收入。」劉厚儀說,村裡的環境非常適合種植茶葉,而且茶葉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是山區農民致富的好產業。

  過去,翁臺村就有種茶的歷史,但零散的傳統種植並沒有給村民帶來太大的經濟效益。由於受到資金、技術、規模、產量等因素制約,村民們的種植積極性並不高。

  如何破題?

  「我們是2008年通過縣政府招商引資過來的,發現當地氣候和土壤都很適合白茶生長,便流轉了300餘畝土地種植。」翁臺村大平坡茶園負責人楊育起說。

  據了解,基地開建以來就採取種植、採摘、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發展成型後陸續帶動當地群眾參與種植,提供免費種植、管護等技術的同時,還按市場標準向當地茶農收購茶青,解決茶農種植的「後顧之憂」。

  如今,翁臺村茶葉基地的茶葉長勢良好,不僅為當地財政做出了貢獻,也解決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

  劉正紅說,自從茶葉產業發展起來後,不少外出務農的村民都選擇回鄉發展,採茶旺季去基地務工人員多達1000餘人,人均工資4000元左右。

  隨後,記者來到獨山雲山白茶開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茶香四溢,8臺自動化茶葉加工設備有序運轉。

  攤晾、殺青、揉捻……不一會兒功夫,一片片鮮葉變成了清爽甘醇的香茗,春茶的幽香飄滿了整個車間,令人口舌生津。

  茶廠的建立,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百姓從「綠色銀行」中取出真金白銀。

  村民蒙錫琴就是一個代表。

  過去,她家收入主要靠種玉米、水稻,還要供兩個兒子讀書,務農收入只能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現在,自己進廠務工,家裡環境也有所改善。

  蒙錫琴算了一筆經濟帳:「在茶廠一年四季都可以上班,每天最少有100元的勞務報酬,每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而且還能兼顧家裡的農活。」

  小小綠葉子,增收好路子。該廠還輻射帶動周邊擺羅、羊鳳、擺獨、鳳汝等貧困村群眾種植茶葉達2000畝,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

  近年來,獨山縣依託自身資源,聚焦農業產業發展「八要素」,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充分調動廣大茶農的積極性,因勢利導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讓茶葉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葉」。

  目前,全縣建成茶園12.98萬畝,投產茶園10.54萬畝,茶葉總產量2540噸,實現產值4.5262億元,註冊涉茶企業(合作社)共149家。

  下一步,獨山將加大基地的管理力度,新增5000畝茶葉種植,同時,加強品質建設,打造富民強縣的特色優勢產業、精準脫貧的農業支柱產業、同步小康的綠色骨幹產業。

相關焦點

  • 豐都:企業帶動發展 茶葉成致富金葉
    村民在基地裡種植茶苗。通訊員 郎宵 攝  12月10日,筆者來到豐都縣雙龍鎮燈塔村採訪,沿途看到不少成片的茶葉種植基地,十多名村民正在基地裡務工。他們有的除草,有的施肥。  「縣裡有政策支持發展,我們本身也有發展基礎,因此把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多措並舉,紮實推進,全鎮茶產業發展,目前效果不錯。」」雙龍鎮副鎮長李小波說,截至目前,該鎮茶葉種植規模已達4000畝。
  • 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豐都茶葉成致富金葉
    近年來,豐都縣雙龍鎮結合脫貧攻堅工作,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茶產業,讓茶葉成為村民脫貧增收的金葉子。通訊員 郎宵 攝  12月10日,筆者來到豐都縣雙龍鎮燈塔村採訪,沿途看到不少成片的茶葉種植基地,十多名村民正在基地裡務工。他們有的除草,有的施肥。  「縣裡有政策支持發展,我們本身也有發展基礎,因此把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多措並舉,紮實推進,全鎮茶產業發展,目前效果不錯。」」雙龍鎮副鎮長李小波說,截至目前,該鎮茶葉種植規模已達4000畝。
  • 鎮江夏秋抹茶技術研製成功 "廢葉"變成致富"金葉"
    20日上午9點半,位於鎮江市丹徒區十裡長山山坳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門前,一輛掛著蘇A牌照的考斯特汽車停了下來。早早在門口守候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社長汪月霞一路小跑,來到車門前迎接老客戶何明一行。「汪總,你在省農民合作社產品展銷會上展示的夏秋抹茶,大家很感興趣,趁著節前放假我們就組團來了。」
  • 皖南「金葉」紮根大別山——一片茶葉的兩地緣
    新華社合肥4月18日電題:皖南「金葉」紮根大別山——一片茶葉的兩地緣新華社記者王菲清明過後,綠茶之鄉安徽郎溪迎來了繁忙的採茶季。「到茶園裡採茶,秤桿子一放就拿錢,不愁吃不愁穿還有點小存款,日子過得好。」雖已年過六旬,郎溪縣施宏村貧困戶吳興發一點也不願閒著,貧困戶的帽子摘掉了,人也越忙越有精神頭。與此同時,遠在八百裡之外的大別山革命老區嶽西縣,3年前由郎溪縣援贈的100多萬株黃魁茶苗,作為郎溪結對幫扶嶽西的扶貧「使者」,如今也已開枝散葉。
  • 鎮江夏秋抹茶技術研製成功 沒人要的「廢葉」變成致富「金葉」
    20日上午9點半,位於鎮江市丹徒區十裡長山山坳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門前,一輛掛著蘇A牌照的考斯特汽車停了下來。早早在門口守候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社長汪月霞一路小跑,來到車門前迎接老客戶何明一行。她告訴記者,精製線只是將茶葉去梗切碎成茶粉,茶粉到抹茶還需要石磨機,「這一大片都是給石磨機留的。石磨機能將溫度控制在40攝氏度,保留茶葉全部營養成分,但產量低,1小時只出40克。」下午2點半,汪月霞約了茶農吳常國商談收購事宜。「很多茶農不相信夏秋茶能變成致富『金葉』,我能說服他們,我爸就被我說服了。」汪月霞信心十足。
  •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2019-05-12 21:37: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視頻丨小菊花變身「致富花」!特色產業助力脫貧致富
    在奔康致富的道路上鄉親們各想各的致富招,各打各的特色牌,那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巨野縣董官屯鎮李堂村就盯上了一項特色種植項目——菊花種植,畝產效益可達15000元。小小菊花變身致富「產業花」。「你看看,這一簇子,這多漂亮,不僅能觀賞,還能賣錢。」董官屯鎮李堂村村民孔鳳榮今年已有65歲,卻種植了六畝菊花,這兩天她召集了幾個鄰居正在幫她採摘菊花。
  • 小河村扶貧茶獲李自健「禮」遇 望將「綠葉」變「金葉」
    2018年3月,扶貧工作隊正式進駐小河村開展幫扶工作,通過挖掘扶貧資源,成立村集體全資佔股合作社,搭建全省首家「農光互補扶貧車間」,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電商」的經營模式,堅持「輸血救濟」+「造血自救」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開展茶葉、木耳、食用菌的種植、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與小河黃桃、小河脆酥棗等多種產業「多點開花」,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綠葉變金葉
  • 大埔:小茶葉匯成致富大產業
    茶葉是大埔縣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是大埔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大埔縣堅持把茶葉產業發展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現如今,一片片小茶葉在農民增收致富中扮演著更有分量的角色,「中國名茶之鄉」的名號也愈加響亮。
  • 告訴我,這不是你見過的六安獨山
    這便是獨山。中國第一將軍鎮成了獨山的代名詞。一點也不虛此名。//石板老街,歲月悠長「青磚小瓦馬頭牆坐落在淠河邊的獨山普渡寺鐘聲寂寂,小巧別致的造型雖沒有千年古剎的高大森嚴,卻顯得與這個小鎮格外協調。在這裡俯瞰整個獨山,感受靜與鬧,無與萬物的切換。
  • 在獨山吃過的一頓飯......
    在獨山,一桌飯。 人員:當地首富,一個茶葉集團老闆,一個三級分銷的老闆,兩位來自華東的大宗商品交易的經理,一個做茶園旅遊與別墅的職業經理人,一個做連鎖酒店的新加坡人 投資茶葉的老闆,1這幾年場面弄大了,成了政府宣傳的「帶領百姓致富人物」;2負債跟著投資規模成正比,銷售跟著投資成反比。領導天天來,自己越來越高興不起來。因為花的自己的錢,未賺到錢,反而「欠一屁股債」啦......
  • 州慶假日遊獨山 美食美景任君賞
    8月6日,小編走上街頭,聽聽獨山市民的傾情推薦,以及各景區工作人員的優惠政策解答,給你一個完整的遊玩攻略。「我最喜歡的是淨心谷景區,春季可以去茶園採摘茶葉,體驗採茶的樂趣,夏季可以去賞荷,滿池的荷花讓人心曠神怡,還能體驗翰林文化,真是再好不過了。」市民韋廷花興高採烈地說。
  • 湖南安化縣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 近10萬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脫貧茶」成了「金葉子」湖南安化縣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 近10萬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本報記者 王惜純「冰磧巖、七星灶,金花朵朵藥;八木春、九重工,雪峰山水衝;十兩卷、百兩餅,茶馬古道飲;千兩茶、萬年藏,盛世茶都香。」
  • 金葉榆PK金葉女貞金葉水蠟 誰將勝出?
    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特約記者鄧運川報導,金葉榆、金葉女貞和金葉水蠟是現在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三種黃色葉樹種。「我還是比較看好金葉榆,這是本土品種,具有多種優良特性,更重要的是這個樹種用途很廣,既可作綠籬、色塊,還可高接作行道樹,這是金葉女貞和金葉水蠟都無法比擬的。」定州市大辛莊鎮苗木經紀人張家超對中國園林網特約記者如是說。
  • 商城:茶葉註冊商標激起致富夢想漣漪
    這裡群山環繞、桐花遍野,茶葉、茯苓、靈芝草、板慄等特產資源也非常豐富,但之前村民產業品牌發展意識不強,農產業發展滯後,仍然依靠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支撐日常的生活開支,無法致富奔小康。近年來,在幫扶單位信陽市市場監管局以及駐村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雞鴨、蜂蜜、中藥材等綠色生態農產品,先後辦起了怡思苑合作社、何氏茶葉合作社、高山茶廠等經濟實體,每年僅怡思苑合作社就能帶動150戶貧困戶,2017年,全村都脫了貧。
  • 東安:山貨出大山 茶葉變「金葉」
    「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茶樹成為致富樹,成為脫貧致富的好產業、好門路。」唐明登拿到專家的權威數據,暗下決心要把舜皇山野生茶產業這篇文章做大做好。談到開發舜皇山野生茶產業的創業經歷,唐明登沉默良久:「一切從頭開始,一路打怪升級,自立更生,創業惟艱,這是一個磨礪人生意志的特殊經歷!」
  • 天津金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金葉廣東小館涉嫌不按規定辦理註銷登記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從天津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獲悉,天津金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金葉廣東小館涉嫌不按規定辦理註銷登記。2018〕 J6號行政處罰當事人基本情況當事人名稱:天津金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金葉廣東小館
  • 漫山遍野開滿「致富花」
    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主動擔當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通過支持鄉村旅遊發展,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精準帶動貧困地區實現「輸血」到「造血」的蛻變,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助力人民群眾走上了致富之路。
  • 湖北孝昌:小小茶葉成就致富路
    12月3日,孝感市孝昌縣衛店鎮大堰村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茶葉基地內,金黃的黃金芽茶、翠綠的綠茶待機萌發;基地門口,在此務工的村民臉上洋溢著笑容;辦公室裡,工作人員忙碌地發放工資
  • 雲浮新興縣:「小茶葉」鋪出村民致富路
    雲浮新興縣象窩山上種植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因六祖惠能緣起。從唐代開始,象窩山一帶就開始有了種茶的傳統,主要種植「水源山」茶,用以做藥引。1958年象窩山正式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大力引進雲南大葉種,名為「象窩茶」。然而,雖然茶葉種植面積大,因為缺乏深加工技術、品牌效應、銷售渠道,種茶難以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2007年初,當地民企翔順集團發現了茶場的潛力,開始整合茶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