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企業帶動發展 茶葉成致富金葉

2020-12-16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4日6時訊(通訊員 鄧堯予 郎宵)茶樹對土地要求不高,生命力強,且市場前景看好。近年來,豐都縣雙龍鎮結合脫貧攻堅工作,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茶產業,讓茶葉成為村民脫貧增收的金葉子。

  村民在基地裡種植茶苗。通訊員 郎宵 攝

  12月10日,筆者來到豐都縣雙龍鎮燈塔村採訪,沿途看到不少成片的茶葉種植基地,十多名村民正在基地裡務工。他們有的除草,有的施肥。

  「縣裡有政策支持發展,我們本身也有發展基礎,因此把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多措並舉,紮實推進,全鎮茶產業發展,目前效果不錯。」」雙龍鎮副鎮長李小波說,截至目前,該鎮茶葉種植規模已達4000畝。

  據介紹,雙龍鎮在付家山、燈塔、馬燈壩三個基地村分別組建了付家山、彭家溝、朱教坡3個茶葉管護專業合作社,與該縣一家國有企業分別籤訂了200畝、170畝、130畝的管護協議,目前正在實施管護工作。

  為了讓村民充分受益,該鎮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前三年,按照80元/畝支付農戶土地收益資金,三年過後,在茶園進入盛產期並實現利潤後,在保底80元/畝基礎上按股份比例分紅,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三方的利益分配比例為3:3:4。目前,第一年的農戶土地收益資金正在兌現,在家農戶的茶葉務工收入戶均8000元以上,有效解決了周邊農戶就近務工就業。

  「接下來,我鎮按照縣上下達的茶葉計劃,積極與企業合作,抓好茶葉後期管護,落實好栽植地塊,在明年春季全面完成6000畝茶葉計劃,讓茶葉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葉子。」李小波說。

相關焦點

  • 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豐都茶葉成致富金葉
    近年來,豐都縣雙龍鎮結合脫貧攻堅工作,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茶產業,讓茶葉成為村民脫貧增收的金葉子。通訊員 郎宵 攝  12月10日,筆者來到豐都縣雙龍鎮燈塔村採訪,沿途看到不少成片的茶葉種植基地,十多名村民正在基地裡務工。他們有的除草,有的施肥。  「縣裡有政策支持發展,我們本身也有發展基礎,因此把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多措並舉,紮實推進,全鎮茶產業發展,目前效果不錯。」」雙龍鎮副鎮長李小波說,截至目前,該鎮茶葉種植規模已達4000畝。
  • 獨山:小茶葉變身致富「金葉」
    翁臺村黨支部書記劉正紅說,現在茶葉已經成了村裡的「搖錢樹」,不少農戶在田埂上、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茶樹,多的超過了百畝,少的也有五六畝,全村種茶總面積達1.1萬畝。  劉厚儀就是村裡茶葉種植的受益者之一。「我家種了12畝茶葉,現在每年都有6000元的收入。」劉厚儀說,村裡的環境非常適合種植茶葉,而且茶葉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是山區農民致富的好產業。
  • 皖南「金葉」紮根大別山——一片茶葉的兩地緣
    新華社合肥4月18日電題:皖南「金葉」紮根大別山——一片茶葉的兩地緣新華社記者王菲清明過後,綠茶之鄉安徽郎溪迎來了繁忙的採茶季。在嶽西縣山水間合作社負責人王世遐眼裡,小小的黃魁茶就是一枚脫貧致富的「金葉」。「今年基地的400畝黃魁茶長勢很好,春季做綠茶,夏秋做紅茶,帶動一百多戶貧困戶脫貧。」王世遐說,黃魁茶色美味香,效益是傳統綠茶的好幾倍,目前正在進行有機認證,為下一步出口高端紅茶做準備。
  • 走進豐都、忠縣:依託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
    南天湖景區在創收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扶貧成效。近年來累計完成民生投入10餘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10.48萬平方米,安置本地居民1310人,旅遊從業人員超3000人,帶動198戶、835人脫貧增收。鄉村旅遊產業帶來的巨大商機,不斷吸引著一些當地百姓選擇創業致富。
  • 知名品牌"一村食品"以發展帶動農戶致富
    蘆溪縣一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通過項目建設帶動農戶發展致富,並實行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形成了富農產業鏈。 為了充分保證企業原材料供應,並帶領本地區農民(尤其是貧困戶)致富,該公司進一步完善並制定了可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公司和農戶雙贏政策。
  • 大埔:小茶葉匯成致富大產業
    茶葉是大埔縣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是大埔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大埔縣堅持把茶葉產業發展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現如今,一片片小茶葉在農民增收致富中扮演著更有分量的角色,「中國名茶之鄉」的名號也愈加響亮。
  • 豐都大石板村:發展新產業 走上致富路
    舊時西南地區多以種植柑橘為主,各樣柑橘在豐都遍地開花,梨橙、錦橙、血橙等等,比起這些元老級別的柑橘,沃柑可以算得上是「新人」了。在大石板村,也同樣出現了它的身影。放眼望去,山嶺間都是沃柑樹的身影。遠看,它們好似雲朵一般嬌小可愛,一簇簇有序排列成行;近看,茂密的枝葉掩蓋不住枝頭的碩果,一個個小果子擁著樹幹,自由生長,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別有趣味。
  • 商城:茶葉註冊商標激起致富夢想漣漪
    這裡群山環繞、桐花遍野,茶葉、茯苓、靈芝草、板慄等特產資源也非常豐富,但之前村民產業品牌發展意識不強,農產業發展滯後,仍然依靠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支撐日常的生活開支,無法致富奔小康。近年來,在幫扶單位信陽市市場監管局以及駐村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雞鴨、蜂蜜、中藥材等綠色生態農產品,先後辦起了怡思苑合作社、何氏茶葉合作社、高山茶廠等經濟實體,每年僅怡思苑合作社就能帶動150戶貧困戶,2017年,全村都脫了貧。
  • 鄉村振興看龍頭丨代購、代養、代銷 恆都農業已帶動豐都1000餘戶...
    作為一家牛肉養殖企業,恆都農業十年如一日地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事業。先後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肉牛養殖示範企業」、「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重點扶持企業」、「重慶市十大扶貧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已累計帶動當地6000多戶農戶增收,帶動貧困戶就業1000多人。
  • 湖南安化華萊黑茶:小茶葉帶動大就業
    因為有豐富的茶葉種植、加工經驗,張贊庭很快獲得了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葉子茶廠的工作職位。張贊庭說:「在家門口工作,掙得比外出打工多得多,現在家裡條件慢慢好了,再過段時間就能建棟新房子啦。」   做大做強企業,提供工作崗位,是安化縣帶動農民工就業的一種方式。
  • 漫山遍野開滿「致富花」
    發展鄉村遊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主動擔當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通過支持鄉村旅遊發展,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精準帶動貧困地區實現「輸血」到「造血」的蛻變,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助力人民群眾走上了致富之路。
  • 重慶豐都龍孔鎮楠竹村:橘香漫枝頭 致富有盼頭
    摘要:近年來,重慶豐都龍孔鎮楠竹村採取「合作社+農戶+電商」的模式發展壯大柑橘產業,使柑橘成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果」。今年4000餘畝臍橙、錦橙、椪柑、紅橘等優質柑橘掛滿枝頭,預計產量7000噸左右,產值3000萬元以上。
  • 深化三變改革 助推茶葉產業發展
    人民政協網六盤水4月12日電(本網記者 李灝妤)4月12日,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扶貧辦原主任、農業部原副部長劉堅,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賈海祿帶領北京民營經濟促進會會員單位一行,來到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龍場鄉茶園實地調研、座談,為當地茶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 鎮江夏秋抹茶技術研製成功 "廢葉"變成致富"金葉"
    20日上午9點半,位於鎮江市丹徒區十裡長山山坳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門前,一輛掛著蘇A牌照的考斯特汽車停了下來。早早在門口守候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社長汪月霞一路小跑,來到車門前迎接老客戶何明一行。「汪總,你在省農民合作社產品展銷會上展示的夏秋抹茶,大家很感興趣,趁著節前放假我們就組團來了。」
  • 湖南安化縣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 近10萬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脫貧茶」成了「金葉子」湖南安化縣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 近10萬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本報記者 王惜純「冰磧巖、七星灶,金花朵朵藥;八木春、九重工,雪峰山水衝;十兩卷、百兩餅,茶馬古道飲;千兩茶、萬年藏,盛世茶都香。」
  • 點茶成金 荒山建起「綠色銀行」——山陽縣發展茶葉產業帶貧增收調查
    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現實大局出發,將推動茶葉產業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要事來抓,加強溝通協調、密切協同配合,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茶葉產業發展「大格局」。
  • 潮安:投入208億建設現代產業園 帶動茶農增收致富
    市茶產業促進會會長、天下茶業公司董事長 陳玉春我們主要打造一個旅遊基地,外地客商、遊客來感受單叢茶的製作過程,自己可以製作,有民宿、餐飲、還有民俗習俗、茶葉器具一站式展示。預計項目建成後,將輻射帶動周邊近三千戶茶農,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 每片都是「金名片」 片片泡出「致富經」 陝西「茶葉+」 探索新路子
    山東省資深品牌營銷專家劉軍利現場為涇陽茯茶「吆喝」,隨著時代的發展,健康生活觀念深入人心,黑茶作為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健康飲料,市場空間巨大。「涇陽茯茶品牌企業為山東茶友奉上了一杯醇厚、濃豔的茯茶,衷心希望具有遠見的實力經銷商能更好地與陝西的茯茶企業洽談對接。」「我認識和了解茯茶,是從電視劇《那時花開月正圓》開始的。」
  • 梅州大埔稅務為「以茶致富振興蘇區發展」添力
    茶葉一直是該縣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2019年,該縣茶葉產業園成功上榜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性產業。  梅州市大埔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稱,為了打通脫貧致富「最後一百米」,該縣一直堅持把茶葉產業發展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定向訂單、入股合作、安排就業等方式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脫貧,實現蘇區振興發展。
  • 甕安:做優茶產業 綠葉變「金葉」 - 多彩貴州網 - 新聞頻道
    依靠種茶、賣茶,輻射帶動周邊群眾戶均增收2000元,小小的綠色茶葉,讓當地農戶擺脫了零收入的困境,成為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優化政策培育綠色產業  甕安地處黔中腹地,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境內山巒起伏,雲遮霧繞,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土壤肥沃,適宜茶樹生長,是貴州省農業綜合區劃宜茶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