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成金 荒山建起「綠色銀行」——山陽縣發展茶葉產業帶貧增收調查

2020-12-18 陝西法制網

寒冬臘月,葉落草枯,一派沉寂。而山陽縣的山山嶺嶺,綠意盎然,茶香醉人。  

「你看!這一座座山頭,那綠茸茸的一大片,都是這幾年點種的茶樹。」山陽縣南寬坪鎮甘溝村支書樂見奎指著黃花嶺介紹:「在政府的扶持和推動下,金橋茶葉公司帶動我們村發展茶葉1萬畝,75%以上的農戶都從茶葉中獲得收益。」  

黃花嶺是山陽縣漫川關與寬坪兩鎮的分水嶺,山體碎石風化,草木難以成活,也是生態脆弱的區域之一。甘溝村61歲的老支書馮厚山回憶,40年前,山上沒有樹木,野草也被村民連根拔起當柴燒。群眾為了解決溫飽,到處開荒種糧,水土流失嚴重,最終還是解決不了吃飯問題。  

既要群眾脫貧致富,又要還上生態欠帳,山陽縣在脫貧攻堅中,走出了一條綠色產業道路:讓禿嶺荒山變成金山銀山,建起一座群眾增收的「綠色銀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山陽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在保護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的基礎上,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強縣理念,將山水優勢變為脫貧優勢、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茶葉產業。目前,全縣茶園面積已達15.61萬畝,其中可採摘面積9.26萬畝,年產量達1250多噸,年產值可達3.88億元。   

產業怎麼抓政策扶持,荒山禿嶺變成「綠色銀行」

山陽位於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全縣大部分地區屬深山丘陵區,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徵,境內山高坡陡、災害頻發、基礎薄弱。建檔之初,全縣有129個貧困村、3.07萬戶、10.69萬貧困人口,屬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脫貧攻堅以來,山陽縣精準定位綠色發展,將茶葉作為脫貧增收的「十大脫貧產業」之一,培育壯大茶業企業和合作組織,促進茶產業強基礎、提質量、上水平。   

在農業部出臺《關於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陝西省制定「十三五」茶產業發展規劃後,山陽縣搶抓機遇,及時制定出臺了《山陽縣關於實施農業特色產業「4+X」工程加快推進產業脫貧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意見》,加快茶葉產業的發展步伐。  

發展思路清,產業定位準,抓實是關鍵。山陽縣從組織建設層面「緊螺絲」,縣委、縣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領導、真抓實幹,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配套具體措施,形成強大合力。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現實大局出發,將推動茶葉產業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要事來抓,加強溝通協調、密切協同配合,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茶葉產業發展「大格局」。  

在政策扶持上,山陽縣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集中用於茶葉產業的基地建設、品牌宣傳、科技創新、市場開拓、人才引進等工作。鼓勵相關部門和茶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向上爭取更多的資金和項目,為發展壯大茶葉產業提供「硬支撐」。

以考核促落實,是山陽縣發展茶葉有效舉措。縣委、縣政府把茶葉產業發展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要求各部門和茶企嚴格執行縣委、縣政府決策,明確工作任務、夯實工作責任,切實做到工作有人管、任務有落實。要求縣茶葉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積極聯合扶貧、督查等部門,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定期解決茶葉產業發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對政策措施不到位、推動工作不力的要重點督辦、加壓推進,確保茶葉產業發展快速推進。  

「山陽茶葉已經成為農民群眾增收的引擎。」漫川關鎮萬福村支書仰宗青說:「縣上包抓茶產業的領導經常到茶園指導,解決產業發展實際問題,貧困群眾通過茶葉實現脫貧成為事實。」  

據了解,2019年秋季,山陽縣規劃新建茶園1萬畝,其中天竺山鎮1000畝,漫川關鎮2500畝,南寬坪鎮2500畝,法官、延坪鎮各2000畝。同時,規劃完成低產茶園改造1萬畝。  

政府要生態,群眾要效益。山陽縣把發展目標鎖定生態產業,讓荒山禿嶺在脫貧攻堅中,變成群眾增收的金山銀山。   

路子怎麼走集約發展,打造特色產業金字招牌

山陽縣地處全國茶區北緣,茶葉產區多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緩坡地帶,晝夜溫差大,水、熱、光等自然條件良好,土壤多呈酸性,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非常適宜茶葉生長。20世紀70年代,該縣成功實現「南茶北移」。   

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抱著金碗仍然沒飯吃的根本原因在於重視程度低,缺乏資金投入,茶園管理粗放,產品質量差,市場銷路窄等原因,嚴重製約了茶葉產業發展。  

近年來,山陽縣將茶葉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來抓,圍繞茶產業提質增效的目標,著力在品質提升、市場營銷、主體培育、融合發展四個方面下功夫,推動茶葉產業由面積產量增長向質量效益提升轉型,由企業主導生產向市場引導供給轉型,由分散粗放經營向集約專業發展轉型,由傳統農業種植向關聯產業融合轉型,山陽茶葉在市場上露出冰山一角。   

選準了發展路子,意味著找到了致富「金鑰匙」。金橋茶葉公司探索出免費供種、免費培訓、土地入股、資金入股、茶園託管五種模式,和五年內打造5萬畝有機茶園、提供農村剩餘力就業1萬人、打造茶旅基地1個的「55511」帶貧模式。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發展茶葉1.2萬畝,成效面積6300畝,帶動362戶1066人脫貧。受到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主席武維華和陝西省省長劉國中的充分肯定。

漫川關鎮萬福村山大溝深,地薄人稀,交通閉塞,是一個典型窮村。在脫貧攻堅中,該村依據地域氣候條件,在撂荒坡地和荒山大面積栽種茶樹,目前共發展優質茶葉5000畝,近兩年新增2000畝。

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種茶,在延坪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山陽縣紅楓茶葉專業合作社自2018年2月在延坪鎮楓樹村成立後,帶動45戶社員入股,建成綠茶生產線兩條,紅茶生產線1條,年產幹茶50噸。合作社成立兩個月後正式投產,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崗位25人,目前已建成茶葉基地5000畝。  

法官鎮黃家店村的群眾,根本沒有想到茶葉還能致富。山陽縣縱盛源茶葉公司投資580萬元,流轉土地1500畝,發展訂單茶葉3000畝。建廠3年來,銷售茶葉450萬元。2019年訂單回收鮮茶1.82萬斤,帶動農戶增收66.4萬元。  

集約發展茶葉產業,讓單打獨鬥的群眾與企業抱團取暖,形成「拳頭效應」。目前,全縣共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23家,專業合作社9個,建成茶葉清潔化生產線兩條,形成綠茶和紅茶兩大系列產品,完成無公害茶葉產品認證10個,有機認證3個,註冊茶葉商標10個,建成萬畝有機茶園兩個。「天竺翠峰」「蓮花翠茗」「萬福毛峰」「福青山」「延豐」等品牌茶葉先後榮獲「陝西好茶榜」「極具發展潛力品牌」等榮譽。金橋茶葉公司生產的茶葉已成功走出國門,遠銷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茶葉已成為山陽縣的一張靚麗名片,成為特色產業金字招牌。

群眾怎麼富以茶為業,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獲益  

荒山蓋綠帽,禿嶺變條田,是山陽縣踐行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  

在山陽縣脫貧攻堅作戰圖中,打造全域旅遊示範縣被塗上濃墨重彩。該縣搶抓西武高鐵、山柞高速穿境機遇,藉助融入西安半小時、武漢兩小時經濟圈交通優勢,加快開發茶產品、打造茶景區、豐富茶體驗、做優茶旅遊、推動茶葉和文化、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   

以茶為業,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發展綠色產業點睛之作。更為重要的是,群眾在茶葉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獲得收益。   

寬坪鎮甘溝村貧困戶王世榮起初對茶葉不抱希望,總想著難種難採,賣不了錢。該村李業宏率先種茶50畝,年收入5萬多元。在致富能人的帶動下,王世榮以30畝茶園入股金橋茶廠,每年分紅收益5000元,鮮葉銷售年收入七八千元。不僅如此,她還在茶廠炒茶,管理庫房,月工資3000元以上,扳指一算,一年下來純收入近5萬元。  

同村老爬組吳隆記和李元松後悔當初的固守思想,他們認為茶葉不能當飯吃,茶種不願點、茶苗不肯栽。去年,吳隆記搶先領到2000斤茶籽在50畝山坡點種,今年已經長出嫩苗。  

在許紅飛看來,貧困群眾永遠都「抱了個不哭的娃」。政府免費供種,企業免費培訓,實行訂單收購,農戶不用任何投資,在零風險中流轉土地得租金,茶園務工得酬金,入股分紅得薪金……兩年來,金橋茶葉解決貧困戶務工700人次,支付工資160多萬元,兌現群眾銷售茶葉款386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紅楓茶葉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餘畢福告訴記者,他們採取「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戶」扶貧模式,實施茶葉產業基地共建,貧困戶優先入股,帶動群眾發展茶葉,間接受益200多戶、800多人。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入股分紅、訂單銷售鮮葉等方式,戶均收入1.2萬元以上。  

親歷塔元組61歲的貧困戶餘盛鴻挖了七八畝地,在黃姜地裡套種茶葉,法官鎮黃家店村委會主任黃治文對茶葉發展前景充滿希望:「村民原先種黃姜,投資大收益不穩定,市場行情就像『坐山車』。現在發展茶葉,群眾不用投資,長期穩固收益。」  

在黃家店村縱盛源茶葉公司生產車間,總經理常朝軍對帶貧效果了如指掌:公司帶動群眾發展茶葉400戶,其中貧困戶255戶,支付土地流轉租金5.88萬元,兌現群眾務工工資12.56萬元,農戶分紅13.2萬元。  

群眾從茶葉產業鏈中實現增收,村集體也在茶葉持續發展中受益。樂見奎介紹,全村茶葉年產值200萬元,其中村集體發展300畝,2019年集體經濟僅茶葉一項收入兩萬元。而黃家店村年茶廠租金收入達6萬元。   

山陽縣還成立茶葉流通協會,組建優勢互補、利益共存、風險共擔的山茶產銷聯盟,通過推行「聯盟+企業+核心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聚合茶企聯盟效應,實現貧困群眾增產增收。目前,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1.02%。   

生態得到修復,資源變成資產,青山產出效益,群眾分享紅利。小茶葉做出大文章的山陽實踐,將會成為產業增收的一面旗幟,精準脫貧的經典樣本。公益記錄者:阮國平

編輯:陝西法制網 鄭黎波 李鵬

相關焦點

  • 點茶成金 荒山建起「綠色銀行」——山陽縣發展茶葉產業帶貧增收調查
    既要群眾脫貧致富,又要還上生態欠帳,山陽縣在脫貧攻堅中,走出了一條綠色產業道路:讓禿嶺荒山變成金山銀山,建起一座群眾增收的「綠色銀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檔之初,全縣有129個貧困村、3.07萬戶、10.69萬貧困人口,屬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脫貧攻堅以來,山陽縣精準定位綠色發展,將茶葉作為脫貧增收的「十大脫貧產業」之一,培育壯大茶業企業和合作組織,促進茶產業強基礎、提質量、上水平。
  • 點「茶」成金 荒山建起「綠色銀行」
    既要群眾脫貧致富,又要還上生態欠帳,山陽縣在脫貧攻堅中,走出了一條綠色產業發展道路:讓禿嶺荒山變成金山銀山,建起一座群眾增收的「綠色銀行」。幾年來,山陽縣委、縣政府在保護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的基礎上,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強縣理念,將山水優勢變為脫貧優勢、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茶葉產業。
  • 陝西山陽縣黃家店村茶產業助農增收
    「今年雨水好,家裡30多畝茶葉長勢喜人。我們兩口子一天能摘15斤左右,一斤賣80多元,趕在清明前我們就能掙到1萬多元了。」3月22日,在山陽縣法官鎮黃家店村塔元組的千畝標準化茶園裡,村民石祖玉高興地說。
  • 建設「綠色銀行」—— 麻溪鋪鎮茶葉產業發展紀實
    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沅陵縣麻溪鋪鎮的茶葉產業已位居全鎮農業支柱產業之首。今年上半年,全鎮茶農僅此一項人均增收 1500 元。老百姓們欣喜地將茶園稱作「舌尖上的綠色銀行」。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陝西山陽縣:大地穿上「綠衣裳」 群眾賺取...
    南寬坪鎮鎮長鄧秀峰說,這裡是板慄、茶葉立體套種示範基地。「幾十年前,這座山沒有樹,遇到暴雨就發生泥石流。」南寬坪鎮甘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業宏至今難忘。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的群眾為了改變貧窮面貌,在山上開荒種過龍鬚草、油桐,還種過黃姜,但效益一直不佳。李業宏說:「這幾年,山陽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狠抓綠色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 山陽縣聚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多點突破 催生蝶變效應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富不富,關鍵靠支部。近年來,山陽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全面貫徹落實商洛市《關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關於獎勵村幹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脫貧實際,制定出臺了《山陽縣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政策措施;成立以縣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級領導聯鎮抓部署、業務部門聯片抓指導、鎮村領導包村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陝西山陽縣:大地穿上「綠衣裳」 群眾賺取...
    南寬坪鎮鎮長鄧秀峰說,這裡是板慄、茶葉立體套種示範基地。「幾十年前,這座山沒有樹,遇到暴雨就發生泥石流。」南寬坪鎮甘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業宏至今難忘。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的群眾為了改變貧窮面貌,在山上開荒種過龍鬚草、油桐,還種過黃姜,但效益一直不佳。李業宏說:「這幾年,山陽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狠抓綠色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 在荒山上種下「綠色銀行」
    因為,有一樁困擾他們多年的煩心事,被化解了,在土硬、肥差、離家遠的深山溝,大夥齊心協力種下了5萬多株樹苗,在荒山上種下「綠色銀行」,不僅能讓村民共同獲益,還將使村民們徹底告別「一張嘴一口沙」的勞作生活。北黃土嶺村位於淶源縣西北部深山區,窮髒曾是村的代名詞。
  • 安徽涇縣:茶產業成為強村富民的「綠色銀行」
    雲霧山中出好茶,作為全國生態縣,涇縣地理位置優越,孕育出雅茶富民的茶產業,在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強村富民的「綠色銀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弘揚涇縣茶文化,提高產業帶動力,涇縣加強「涇縣蘭香」名茶品牌建設,先後舉辦九屆採茶節,以茶園開園儀式、抖音直播推介、採茶比賽、抖音話題挑戰賽、「最美蘭香茶」評選、茶產品線上搶購等方式,線上線下擴大貧困戶茶農茶葉銷售渠道。政策扶持,發展生產。
  • 林果產業成為肅州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近年來,肅州區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逐步形成了「南杏北桃」的產業格局,林果產業成為農民可持續提現的「綠色銀行」。 ,這片苗木將會給滾壩村的農戶帶來三萬餘元的畝均收入,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 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偉召開山陽縣金雞產業扶貧帶貧減貧現場培訓會
    11月21日,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偉在小河口鎮馬家山村召開全縣金雞產業扶貧帶貧減貧現場培訓會。  走訪結束後,李偉在馬家山村委會召開了金雞產業扶貧帶貧減貧現場培訓會,縣扶貧搬遷公司通報了金雞產業扶貧項目資產收益管理工作情況,小河口鎮交流了馬家山村金雞產業扶貧帶貧減貧資產收益考核管理開展情況。
  • 桐柏老區特色產業釋放「綠色紅利」
    通過推廣「蝦稻共作」等模式,全縣小龍蝦養殖面積6萬餘畝,帶動3300餘戶貧困戶增收,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為發展「綠色銀行」,桐柏縣積極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和涉農項目資金,每年整合項目資金3億元以上,用於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扶貧產業基礎配套建設。同時,爭取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扶貧項目,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 曹溪高山西瓜地成「綠色銀行」
    在西山沿山公路兩旁連綿起伏的山坡上,成熟的西瓜如閃耀的繁星鋪滿了山上,看著滿車的西瓜一趟一趟的送下山,就知道種植西瓜已成為了當地農民的「綠色銀行」。  曹溪鎮是該縣的農業大鄉鎮之一,山地資源十分豐富。該縣十六次黨代會以來,曹溪鎮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山地經濟,引導農民利用荒山荒坡種植西瓜致富。該鎮有種植西瓜的傳統,特別是西山農民利用高山荒坡種植西瓜。
  • 綠了荒山富了民——永豐白茶產業發展走筆
    江西省種植規模最大,單個茶園面積最大,是全省最大的標準化有機白茶生產基地; 建成茶葉加工企業5家,擁有靈華山、井崗峰、金廬陵、茗如玉、六一居等眾多白茶品牌,其中江西靈華山白茶開發有限公司成長為省級龍頭企業,「靈華山」白茶榮獲江西省著名商標; 自2006年參賽以來,在由世界茶聯合會主辦、兩年一屆的國際名茶評比中,連續四屆獲得金獎
  • 安徽涇縣:茶產業成為強村富民的「綠色銀行」
    雲霧山中出好茶,作為全國生態縣,涇縣地理位置優越,孕育出雅茶富民的茶產業,在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強村富民的「綠色銀行」。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弘揚涇縣茶文化,提高產業帶動力,涇縣加強「涇縣蘭香」名茶品牌建設,先後舉辦九屆採茶節,以茶園開園儀式、抖音直播推介、採茶比賽、抖音話題挑戰賽、「最美蘭香茶」評選、茶產品線上搶購等方式,線上線下擴大貧困戶茶農茶葉銷售渠道。 政策扶持,發展生產。
  • 瀘西縣永寧鄉石漠化荒山變成「綠色銀行」
    近年來,瀘西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州縣黨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要求,全力推進生態綠縣、景觀美縣、產業富縣的發展進程。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9.52%,林業總產值達13.2433億元,初步實現了國土更綠、鄉村更美、產業更富的目標。
  • ...產業發展堅守綠色,建起一座座「綠色銀行」資源變資產 青山變金山
    一座座廢棄礦山變身網紅旅遊打卡地,一片片農田長出綠色農產品,一個個村莊吃上生態飯……這是記者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採訪在浙江看到的情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浙江十餘年久久為功,鄉村產業堅守綠色底色,強化市場化思維、機制性探索,一幕幕故事生動詮釋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山陽主打「兩大品牌」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魯保存返鄉創辦恆瑞肉製品有限公司,在8個鎮辦創辦10個扶貧車間,圍繞「生豬屠宰、腸衣加工、肝素鈉提取」產業鏈,安置就業461人,帶動貧困勞動力125人,人均年增收2.4萬元;謝家金返鄉創辦家金商貿公司採取「公司+基地(核桃)+農戶」模式,建成6條系列產品生產線,帶動兩萬多戶發展核桃產業,其中貧困戶5000多戶。據統計,全縣返鄉人士累計創辦企業49家,新增就業崗位4600個,人均年增收1.2萬元。
  • 廣西三江:茶葉成侗鄉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兩茶一竹」「種稻養魚」特色生態富民產業。2017年,全縣幹茶產量達1.33萬噸,產值13.46億元,農民人均茶葉收入3428元,漫山茶園已成為侗鄉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三江侗族自治縣地處桂、湘、黔三省(區)交界處,雲貴高原餘脈邊緣丘陵地帶,屬公認的「黃金產茶區」。三江茶芽壯葉多、芽葉柔嫩、萌芽較早,具有開採早、品質優等特點。
  • 宿松15萬畝油茶成經濟發展「綠色銀行」
    如今,漫山遍野的油茶樹,已成為該縣脫貧摘帽、經濟發展的「綠色銀行」。「餅粕,可生產高蛋白飼料。工藝水,可生產護膚洗潔產品,還可提取黃酮。油茶殼,可製造栲膠。」5月29日,宿松縣龍成農林發展集團茶油生產車間內,企業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油茶渾身是寶。二郎鎮界嶺村,是發展油茶產業最早的村,當地有著豐富的山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