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記可轉債:從「餡餅」到「陷阱」

2020-12-15 聯商網linkshop

  為何變成了「陷阱」

  2009年10月19日,備受大行推崇的內地送餐服務業巨頭福記食品(01175.HK)突然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申請,引發關注。研究發現,沒有證據顯示福記的業務擴張速度和擴張模式存在問題,福記的失敗的根源出在了融資方式上—這最終應歸咎於福記管理層的過度自信。

  1999年,福記創始人魏東在蘇州創辦福記好世界,並於2004年12月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利用上市募集的資金,福記獲得了快速增長,股價也隨之飆升。市場的正面反饋進一步刺激了福記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支持擴張的決心,可轉債成為福記首選融資方式。通過前兩次可轉債的成功發行,福記一方面從市場上募集了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又避開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更為有利的是,由於轉股價高於現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資成本。「發行轉債—業績增長—股價上升—轉債換股」這個循環似乎成了福記融資必勝方程式,不過這一模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股價必須上升,也由此埋下失敗的伏筆。

  第三次可轉債的發行成為福記的「滑鐵盧」,2007年10月,福記透過花旗發行了15億元的可轉債,並照例將所募資金用在投資固定資產擴大產能上,但這一次由此帶來業績的高速增長並沒有像前兩次那樣刺激股價的飆升,相反在發行花旗轉債之後,受次貸危機帶來的股市系統性風險影響,福記的股價一路下行。並且可轉債和股價互動,陷入惡性循環。以至於再無轉債轉股,福記債務負擔變重,資產負債率高達90.4%。

  於是,資金短缺、業務停滯、運營不佳、員工流失、客戶流失所有財務困境的特徵如教科書般體現在了福記身上,其間福記儘管採取了「斷臂求生」等應對策略,但相對於巨額總債務而言仍是杯水車薪。為了防止資產的進一步流失,福記不得不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申請。至此,一顆耀眼的餐飲業新星黯然隕落。

  2009年10月20日,停牌近三個月的送餐服務業巨頭福記食品(01175.HK,或「福記」)發布公告:已於19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申請,當日,高等法院委任德勤為臨時清盤人,接管及重組公司資產。而在2008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中,福記的創始人魏東、姚娟夫婦還以47.7億元的身家位居中國內地富豪第141位。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福記的經營發生過山車般的變化?要解開其間的謎團,還得從福記的發展歷程說起。

  通過資本市場實現高速增長

  福記獨特商業模式獲資本青睞

  1999年,福記食品創始人魏東辭去公職,與妻子姚娟在蘇州創辦福記好世界。2000年1月1日,公司首家中餐館—蘇州新區中餐館以福記品牌開展業務,自此,福記便一直擴充中餐館業務。2001年,福記開始在上海擴展中餐館業務,並於7月1日開設上海浦東中餐館;2002年8月,公司拓展業務範圍,推出上海送餐業務,很快,福記發現國內的送餐市場廣闊,其後公司就一直擴充送餐服務等業務。與當時為人熟知的麗華快餐的經營模式不同,福記選擇了向寫字樓送餐,進入當時尚未被開發的工業配餐市場,並成為通用汽車等諸多500強企業的工作餐供應商。隨著送餐業務的增加,2003年10月27日,福記在上海又增設了另一家中餐館—上海浦西中餐館。

  2003年5月,公司在蘇州開始送餐業務,同年,福記成為中國餐飲行業中首家通過HACCP國際認證的企業。隨後,福記先後在上海和蘇州成立了孫橋中央加工中心和蘇州中央加工中心,憑藉對中央化加工及中餐館管理經驗,福記迅速發展為一家專業的食品及送餐服務連鎖經營商,為各企業及普通大眾提供食品及餐飲服務。至此,通過創新和競爭,福記已經完全進入了現代化餐飲行業的核心領域,在專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圖1)。

  

  福記的餐飲連鎖經營模式和業務快速增長很快吸引了風險投資的關注,2004年,福記與法國裡昂信貸銀行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大陸食品加工市場,核心業務涉及食品生產、食品加工、團體供餐、福記家廚、超市等領域。不久,公司於2004年12月17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運用上市募集資金擴充產能,

  股價收益率遠超大盤

  公司在聯交所主板上市時,含超額配售部分總共發售股份1.15億股,募集資金約3.25億港元。根據招股書說明,募集資金約0.45億港元用作山東、浙江及海南成立大型源頭採購及初加工中心;約1.12億港元用作松江、無錫及深圳成立加工中心;約0.38億港元用作上海及無錫成立中餐館業務;約0.6億港元用作上海及蘇州成立方便食品門市;約500萬港元用作銷售及營銷活動;餘下的0.28億港元用作未來業務發展和一般運營資金。

  上市募集的資金對公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福記2005/2006年度中報顯示,截至2005年9月30日,所得款項已撥作下列用途:約1.43億元全數用於設立中央加工中心。約3000萬元其中的約84萬元用作一般營運資金。中央加工中心的設立極大地增加了福記的產能,截至2005年11月,福記的產能已經達到上市前的8.7倍以上。 而按照公告的規劃,福記將繼續動用餘下新股發行款(約1.95億人民幣)實施增長策略。

  市場對福記的增長策略也報以熱烈的掌聲,自上市之日起,截至2005年9月中旬,福記股票累計持有收益率達139%,而同期的恒生指數累計收益率僅為7.6%(圖2),福記的超額收益率達到131.4%,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在福記身上獲得了高額收益,而福記則利用資本市場提供的資金實現了快速增長,雙方相得益彰。

  

  初試可轉債,「一石多鳥」

  市場的正面反饋進一步刺激了福記的擴張。 2005年8月,福記公告稱,集團決定在上海嘉定新建一個中央加工中心,以更好地配合集團的增長策略,應付國內不斷增長的送餐服務需求,同時也有助於集團進軍教育界的送餐服務市場。

  按照福記和嘉定政府之間的溝通協商,公司預計在2005年底可獲批土地使用權,預計土地購買費為7000萬元。公司計劃拿到土地使用權之後的1年內完成嘉定加工中心的工程,預計總成本在3.5億元,同時隨著集團規模的增大,公司需要2.6億元來擴充一般運營資金。但是福記當時的資金並不足以支持這個投資計劃,為了獲得資金支持,福記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資本市場。

  福記決定向市場發行可轉換債券,該決議於2005年8月1日的股東大會得到通過。2005年9月27日,福記通知港交所股票停牌,並向市場公告:公司將以JP摩根為承銷商,發行面值本金總額為6億港元、到期日為2010年9月30日的可轉換債券,初步換股價為10.253港元,除按年利率5.75%計算拖欠付款利息外,債券不附利息。如果這筆可轉債按照換股價10.253港元全部換為股票,債券將轉換為5852萬股股份,佔公司經擴大已發行股本的11.68%。

  公告一出,福記股票在第二天開盤時應聲而跌,跌幅達4.42%。因為,截至2005年9月,福記的總資產約為9.1億港元,負債約為1.6億港元,此筆轉債發行後,福記將面臨50%的負債率,如果此筆可轉債不能順利轉股,則福記將面臨巨大的還債壓力。更何況,截至2005年9月26日,公司股價為9.05港元,按照此價格計算,換股價還有13.29%的溢價,按此前2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來計算,更有22.79%的溢價,可轉債不能轉股的風險不容忽視。

  但是市場隨即又對股價的下跌進行調整,在隨後的5個交易日裡股價持續上升,累積回報率重新超過了恒生指數(圖3)。

  

  2005年10月14日,此次福記轉債(簡稱「JPM轉債」)按照預定計劃成功發行,並於10月17日在聯交所交易。這一次,股價再次下跌,從10月12日到17日,股價由9.1港幣跌到8.1港幣,累積跌幅達10.5%。但是和股價下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資者對可轉債的認購非常踴躍,在福記2006年年報中,有過這樣的描述,「於二零零五年十月發行五年零息可換股債券的所得款項淨額約為港幣578,800,000元,投資者反應踴躍,足以證明他們對福記現有業務和本集團未來前景充滿信心」。

  事實上,福記的業績也的確沒有讓投資者失望,在資本市場資金的支持下,截至2006年3月31日止的會計年度,福記的營業額達近7.97億元元,比2004/2005年會計年度上升75.2%;而年內的淨利潤達到2.52億元,較上一個會計年度上升52.0%;每股基本盈利達到人民幣0.565元,而上年度的每股盈利為人民幣0.498元,上升幅度達13.5%(圖4)。

  

  飆升的業績令股市投資者瘋狂,福記股價從2005年10月14日的8.4港元起步,至2005年11月8日—僅僅用了14個交易日就在盤中突破了可轉債的換股價10.253港元,最高達到10.45港元,而同期恒生指數下跌5.7%。福記股價之後更是一度飆升到20港元。截至2006年3月31日,福記股價收於16港元,這幾乎是可轉債發行時股價的兩倍,遠遠超過了換股價。

  事實上,福記的股價表現得如此卓越,以至於福記可轉債的持有者都按捺不住心中喜悅,紛紛將轉債實施換股。於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3月31日期間,福記因按兌換價兌換本金總額為5.2億港元的債券而發行及配發合共5072萬股新股,發行完成後,截至2006年3月31日,2010年未償還債券本金額已減至港幣8000萬港元。

  同時,截至2006年3月31日,福記的債務總額(包括銀行貸款及未轉換的2010年債券)合計3.03億元,股東權益總額為14.46億元,按照該結果計算,福記的資產負債比率約為21.0%(2005年同期為21.9%),和當初剛發行可轉債時的50%的資產負債率相比大幅回落,財務上仍然穩健。轉債發行時預期的不利情況均未出現,當時股票市場的消極反應似乎是多慮了。

  因此,總的來說,福記本次可轉債的發行極為成功,一方面從市場上募集了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又避開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更為有利的是,採用可轉債的方式募集資金,比直接發行股票省下13.3%的成本(按照公告可轉換債券發行前一天(即2005年9月26日)9.05港元的股價計算)。

  「食髓知味」,

  再試可轉債

  截至2006年9月,福記位於杭州及無錫的新地區分銷及加工中心已完成興建,並分別於2006年9月及預期於2007年第三季度投產,這兩個加工中心的成立令福記日產量又增加30萬份餐。

  經營的不斷擴大又進一步刺激了可轉債持有人的換股行為,截至2006年9月,又有1000萬港元的債權轉換為股權,JPM轉債未償還本金額已減至7000萬港元。

  伴隨著福記業務的進一步擴張,管理層決定進一步加強產能以及物流實力,因此希望擴展在北京的業務,初步打算在北京成立新地區分銷及加工中心;同時福記還希望進一步加強垂直綜合業務模式,因此需要提升位於山東臨朐、山東壽光及浙江寧波的現有採購及初步加工中心的產能、並在江蘇無錫成立一個新的採購及初步加工中心。經過初步預算,改善及成立新中央加工中心之估計成本約14.73億元(折合14.30億港元),但是截至2006年8月31日,福記可用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6.02億元(5.84億港元),資金缺口達8.71億元(8.46億港元)。鑑於第一次可轉債的成功發行,嘗到了甜頭的福記管理層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可轉債。

  2006年10月10日,福記董事會發布公告:2006年10月9日,福記食品與牽頭經辦人UBS訂立認購協議,福記按面值發行本金總額為8億港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此外,福記向UBS授出一項期權—以按面值再認購本金總額最高為2億港元的可轉換債券,該期權可於截止日期後30日或之前任何時間一次或多次悉數或部分行使。UBS於2006年10月9日全面行使期權,據此,福記本次可轉債本金總額將為10億港元。這次公告同時聲明,本次轉債除按年利率 5%計算拖欠付款利息外,債券不附利息;此外,債券持有人將有權於2006年12月20日至2009年10月25日的任何時間,將持有的債券按初步換股價17.51港元轉換為股份;如果這些債券全部換股,則可換為5711萬股股份,這相當於福記已發行股本的11.35%,並相當於福記經擴大發行股本的10.19%。

  按照2006年10月9日的收盤價格計算,此次轉債(簡稱「UBS轉債」)的溢價為26%,遠高於福記初次發行可轉債的溢價率,按此前2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來計算,更有27.1%的溢價。公告一出,如同上次一樣,股價再次應聲而跌。從2006年10月9日的13.9港元跌至2006年10月19日的12.9港元,跌幅超過7%。

  但是,此後股價再次一路上行,尤其是在2006年11月9日福記第二次轉債成功發行之後四個交易日之內,公司股價從14.16港元迅速攀升到16港元,升幅超過12%。

  此後,股價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06年11月30日,福記股價收於18港元,已經超過了本次轉債的換股價。

  截至2007年會計年度(即2007年3月31日),福記的業績也再創新高,全年營業額近12億元,比上個會計年度增長50.5%。年度利潤也達到近3.5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圖5)。

  

  福記的股價也因此迭創新高,截至2007年3月30日,福記股價收於24.55港元,遠遠超過了UBS轉債的換股價17.51港元。在股價的刺激下,JPM轉債(換股價於2006年8月15日經調整變為10.125港元)剩餘的7000萬港元債券全部實施了換股。但是,截至2007年3月30日,並無UBS債券兌換為公司的新普通股。也正是UBS轉債沒有換股,導致福記在2007年會計年度的資產負債率高達72.4%(圖6)。

  

  不過,2007年會計年度之後,福記的業務仍在快速擴張。送餐業務除了機構送餐、校園送餐之外,又開始朝展覽及項目送餐擴展,2007年4月至10月之間,福記取得上海兩間大型展覽中心的送餐合約。同時,2007年4月福記食品又籤訂了兩份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送餐服務合同,成為這項全球體育盛事的指定食品送餐服務供應商之一。客觀地說,這項榮譽是對福記的優質食品和服務質素作出的肯定,它有助提升福記的品牌和聲譽,同時也有利於公司把業務覆蓋擴展至北京以及中國其他地區。

  2007年6月,福記的送餐業務又擴展到鐵路送餐業務,開始為七間鐵路局開往十個省市的24趟短途及長途列車提供送餐服務。由於鐵路系統的發展已成為中國運輸基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又是國家十一五計劃綱要的重點之一,因此,福記認為該項業務有望大幅增長。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福記業績及股價表現不俗。從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底,營業額達7.8億元,同比增長46%;而期間淨利潤達2億元,同比增長14%。在這些利好的消息刺激下,福記的股價迭創新高,2007年6月達到29.2港元。截至2007年9月底,福記股價收於23.4港元。由於股價的上升,刺激了UBS轉債的換股行為,截至2007年9月30日,共有總本金額5.28億港元的UBS轉債成功換股。

  部分轉債的成功換股大大減輕了福記的債務負擔,截至2007年9月30日,福記的資產負債比率下降到33.9%,財務風險再度下降。

  「事不過三」?三用可轉債埋下隱患

  鑑於此前福記各項業務都很成功,福記決定繼續擴展盈利來源。經過一番市場調研,福記把目光投向了主題餐廳業務。

  福記市場調研認為西式飲食概念在中國日益流行,開展西餐廳業務將擴闊自己的收入來源。於是經過一番市場篩選,福記最終把目標鎖定於天寶公司。天寶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主要經營金漢斯連鎖自助餐廳,具有德國消閒迷你釀酒特色,分店遍布國內超過24個城市。金漢斯連鎖自助餐廳主要提供自製德國鮮釀啤酒及巴西自助燒烤,福記認為自己可以利用中央採購、加工及分銷中心為金漢斯餐廳採購食材及原材料,因此收購天寶可會為之帶來巨大協同效益。鑑於這種預期,福記管理層決定收購天寶已發行股本的60%。

  根據福記和天寶達成的協議,福記本次收購需要8億港元。另外,隨著福記規模越來越大,福記現有中央加工中心的持續發展和改進所需要的運營資金越來越多,而且為了滿足餐飲業對其服務需求,還需要建造新中央加工中心和餐廳,因此基於這些預期,可能需要更大量的運營資金和投資基金。但是福記的現金不足3.5億元,顯然不足以支持這一投資計劃,為了募集這些資金,福記第三次把目光投向於可轉債。

  2007年10月12日,福記發布公告,於2007年10月11日,福記食品與牽頭經辦人花旗訂立認購協議,福記按面值發行本金總額為13.15億元的可轉換債券;此外,與UBS債券一樣,福記此次向花旗授出一項期權—以按面值再認購本金總額最高為1.85億元的可轉換債券,該項期權可於截止日期後30日或之前任何時間一次或多次悉數或部分行使。花旗和UBS一樣迅速全面行使期權,據此,福記本次可轉債本金總額將為15億元。這次公告同時聲明,轉債除按年利率5.0%計算拖欠付款利息外,債券不附利息;此外,債券持有人將有權於2007年11月28日至2010年10月11日的任何時間,將持有的債券將按初步換股價32.825港元轉換為股份;如果這些債券全部換股,則可換為4716萬股股份,這相當於福記已發行股本的8.72%,並相當於經擴大發行股本的8.02%。

  按照2007年10月11日的收盤價25.25港元計算,此次轉債的溢價高達30%,按此前2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來計算,溢價更是高達35.5%。此次公告出示之後,福記股價並未與上兩次般大起大落,僅有小幅波動。

  2007年10月18日,福記第三次成功發行可轉債(簡稱「花旗轉債」),當日股價也並無大幅波動。但是,10月22日可轉債上市交易時,福記股價開始大幅下跌,兩個交易日的累積跌幅超達17%,連續7個交易日的累積跌幅近25%(圖7)。

  

  在花旗轉債發行期間,於2007年10月17日及22日,很可能受到股價波動的影響,金額總額為1000萬港元的UBS債券又兌換了公司普通股。至此,福記共有總本金額5.38億港元的UBS轉債成功換股。

  2007年11月1日,福記宣布收購天寶交易完成,於交易完成後天寶成為福記佔60%權益的非全資附屬公司。在收購的消息刺激下,福記的股價由19.5港元回升至20.5港元。

  在資本市場支持下,迅速擴張再次讓福記的經營收穫頗豐。福記2008年年報顯示,在過去的一個會計年度裡面,營業額再上新高,達到近20億元,比上年增長近60%;另一方面,年度利潤也達到近4.3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圖8)。

  

  但是,這一次業績的高速增長並沒有像前兩次那樣刺激股價的飆升,相反在福記發行花旗轉債之後,次貸危機的衝擊波已經傳導至中國的資本市場,受股市系統性風險的影響,福記的股價一路下行。在花旗轉債上市之後,截至2008年3月31日,並無UBS轉債(兌換價於2008年1月18日調整至17.18港元)和花旗轉債換股。受此影響,福記的帳面債務負擔變重,資產負債率達到90.4%(圖9)。

  

  金融危機下

  轉債引發困境

  福記依靠可轉債融資現金流支持高成長的模式遭到考驗

  儘管2008年福記的財報顯示其業績有大幅提升,但是整個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的影響開始顯現,宏觀環境的惡劣使得福記利用資本市場快速擴張的模式受到嚴峻考驗。

  從2004年到2008年,福記的投資現金流支出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狀態。事實上,研究福記過去的的現金流量表很容易發現:福記的經營現金流儘管在持續增長,但是增長速度較慢,且絕對數額較少;另一方面,福記的投資現金流支出卻在大幅上升;支持投資支出的主要力量來源於福記的融資現金流—實際上,福記幾乎把大部分能用的現金流都用於投資支出(圖10)。

  

  在2008年資本市場環境總體變差的情況下,福記的股價在2008年1月就跌破了UBS轉債的轉股價,此後更是一路下行,因此福記從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福記仍有許多在建的項目急需後續資金的投入,例如:福記07/08年度末帳下在建工程達19.7億元,福記在一季度電話會議上指出 08/09年度資本開支在 7億元左右;同時,福記2008年3月31日公布的年報顯示,福記在一年內需要償還的銀行貸款額將近2.7億元、需要支付的應付款項近3.5億元(其中應付帳款近1.3億);當年總債項達到30億元, 貨幣資金卻僅有10.9億元,但是從2008年的金融環境來看,福記90.4%的負債率要應對這些開支顯得力不從心。

  福記窘迫的財務狀況

  嚴重影響公司經營

  為了應對資金短缺,福記不得不壓縮成本。在2007年4月福記和鐵道部合作給動力組配餐之時,曾為鐵路送餐大量招人(光動車組項目就招了800多人),由於受資金短缺的影響,當福記爭取到給奧運會場館送餐機會的時候,福記不得不節約成本—沒有再為奧運會項目大量招人,而是直接調用鐵路送餐業務的原班人馬;另一方面,福記也同時開始拖欠工人工資,據福記部分員工向媒體介紹,福記從2008年4月開始拖欠工人工資,儘管一直讓工人加班,但是一直沒有加班費,保險也一直沒給上,勞動合同也一直沒有籤。

  「只讓馬兒跑,不給馬吃草」,福記拖欠工人工資的直接結果是員工積極性降低,進而使得服務質量大打折扣。由於工作人員精力有限,給動車組送餐的工作質量開始下降,於是鐵道部對福記亮出黃牌,要求福記下車整改,與此同時,福記的不少其他業務被迫處於停滯狀態。遺憾的是在奧運會結束之後,福記的動車組送餐業務仍沒能得以恢復。

  對工資的拖欠以及運營不佳使得員工對福記的歸屬感喪失殆盡,福記的中層員工大量離任,並紛紛另起爐灶。這些另起爐灶的員工帶走的不僅是公司運營的中斷,更關鍵的是他們帶走了福記的大量客戶,公司的運營受到更大程度的衝擊。福記的廠門口很快聚集了前來要帳的供貨商。

  福記股價與可轉債互動,陷入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上,福記股票遭遇摩根大通的大幅減持。2007年11月15日,摩根大通曾以每股18.96港元至18.98港元在場內增持267.46萬股福記食品,進而令持股比例從8.66%升至9.15%,但進入2008年以來,摩根大通就在一路減持,2008年3月份以來的減持作價區間在每股11.10港元至13.50港元,遠低於當初增持作價。摩根的割肉減持誘發福記股價大幅跳水。

  2008年9月初,福記發布公告,公告信息顯示:集公司秘書、合資格會計師、財務總監及授權代表等多項職能於一身的吳國才因私人理由辭去相關職務,儘管公司強調吳國才與公司董事會之間並不存在任何意見分歧,但是這一消息在資本市場上的衝擊仍是不可避免。在吳國才離任之後,2008年9月29日,摩根大通申報減持130萬股福記食品,令其持股比例由7月28日的5.26%降低至4.87%。金融風暴影響下,可轉債使福記股價陷入惡性循環,股價越跌,可轉債持有人換股的希望越渺茫,福記需要現金還債的可能性越來越高,財務風險越來越大,投資者拋售福記股票的動力就越強,股價進一步下跌。就在摩根大通申報降低倉位的四個交易日後,福記食品開始了加速下跌,最低點達3港元,跌破了上市招股價3.1港元。至11月底的時候,股價跌至2.3港元—這讓UBS剩餘轉債換股的可能性變得更為渺茫(圖11)。

  

  雖然後來福記的股價略有回升,並在2009年達到7.6港元,但這距離UBS調整後換股價17.51港元和花旗換股價32.825港元相距甚遠。於是UBS、花旗經手發行的兩批可轉債換股無望,變成實實在在的債務,前者在2009年11月9日到期,尚餘4.62億港元要按其本金額的118.549%贖回;後者的15億港元將於到期日2010年10月18日按其本金額的107.3399%贖回。此外,福記2008/2009年度中報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福記銀行貸款的總額為4.5億人民幣,其中一年內到期的貸款為3.5億;同時還有0.8億元的應付帳款。眼見UBS轉債也變成了結結實實的債務,而福記的貨幣資金只有10.6億港元,還未計福記已籤下的龐大工程合約(表1)。至此,資金短缺、業務停滯、運營不佳、員工流失、客戶流失所有財務困境的特徵如教科書般體現在了福記身上。

  

  為了應對財務困境,福記停止股息派發,並2009年4月和8月福記通過兩次交易虧本出售了旗下天寶公司金漢斯連鎖餐廳業務,分別套現2.67億港元和3.3億港元,這雖然應對了短期流動性問題,但相對於總債務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此時福記的存亡,關鍵在於能否及時取得融資,但從停止派發股息、變賣家當套現可見,情況並不樂觀。於是,為了防止資產的進一步流失,福記不得不在2009年10月20日發布公告:已於19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申請。至此,一顆耀眼的餐飲業新星黯然隕落。

  福記為何敗?

  沒有證據顯示福記的業務擴張速度

  和擴張模式存在問題

  福記申請清盤以來,在餐飲界引起了普遍討論。「福記的問題就出在了融資上,擴張的速度已經超出了自己可以管控的範圍。」中國烹飪協會秘書長馮恩援表示。

  這話只對了一半,並沒有證據顯示福記的業務擴張速度和擴張模式存在問題。福記選擇了一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並高速成長的業務領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自成立以來,福記的擴張一直受到了資本市場的欣賞—從最初的風險資本到後來的股市飆升都無疑體現了這一點;此外,從福記近年的業績來看,福記的營業額和淨利潤都一直呈現增長狀態,即便是金融危機嚴重的2008年中期,福記的08/09中報仍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的半年,福記營業額達1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8%,淨利潤達2.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

  再拿福記收購天寶公司金漢斯連鎖餐廳業務來看,福記的投資眼光也絕對一流。金漢斯屬於低端的主題餐廳,在經濟危機下,生意幾乎不受影響,反而略有增長。 2007年11月福記斥資8億元購入金漢斯六成業務時,估計當年金漢斯的純利,充其量只有5000萬至6000萬元,然而當2009年福記折價出售該股份給第三方投資者時,但金漢斯的純利卻已經增長至1.09億元,而且有進一步增長的良好前景。若非福記現金周轉出現問題,估計福記管理層也不會如此「忍痛割愛」。

  福記管理層的過度自信釀成敗局

  福記的失敗的確是問題出在了融資上,更確切地說,是出在了融資方式上—這最終應歸咎於福記管理層的過度自信。

  當公司股價偏高時,可以利用市場情緒發行股票—行為公司金融的研究早就指出了這一點。實際上,在2007年股市高漲之時利用市場情緒的公司不乏其例,例如與福記花旗轉債幾乎是同期融資的北京控股,就在2007年9月閃電配售36億港元的股票,事後證明,北京控股的決策是正確的。事實上,2007年9月次貸危機的全球化影響已經初見端倪,福記此時仍然選擇轉債而非股票的融資方式,無疑表明公司管理層對福記的未來過於自信。

  福記管理層的過度自信從福記的三次轉債上也能看得出來:從福記三次可轉債融資來看,可以歸結出三個特徵:第一,募集資金額越來越高,從第一次的JPM轉債6億港元,到UBS的10億港元,再到花旗轉債的15億元,不僅金額越來越高,而且增加幅度越來越大;第二,福記三次轉債的溢價越來越高,發行JPM轉債時的溢價為13%,到花旗轉債時,溢價以經達到30%;第三,轉債的期限越來越短,JPM轉債期限為5年,但後兩次轉債的時間已經縮短為3年(表2)。

  

  募集資金越來越高和溢價越來越高很容易理解是公司管理層對福記的前景十分看好,而期限越來越短也是表明公司管理層的自信。眾所周知,可轉債的本質是一個公司債券加一個看漲期權,轉債的到期日也正是該看漲期權的到期日。根據期權原理,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期權的到期日時間越長,則期權的價值越大;公司發行轉債成功之後,公司面臨著現有股東和持有轉債的潛在股東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到期日時間越長,則相當於分配給潛在股東的利益越大,公司故意縮短轉債的到期日,其本質相當於迫使轉債持有人早日換股,把剩餘的利益留給自己。因此,福記發行可轉債的上述三個特徵正是福記管理層對公司經營過度自信的表現。

  但是,事情總是有兩面性。在股市節節上升的時候,「發行轉債—股價上升—轉債換股」這個循環似乎可以成為是融資必勝方程式,借錢可以永遠不還,縮短期限能節約成本。但是在可轉債換股之前,轉債仍是債務,欠債要還錢—這是硬性約束,從這一點上考慮,縮短轉債期限則意味著轉債成功換股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更高。但福記的管理層顯然忽視了這一點。

  福記管理層過於自信還體現在公司三次轉債從未出現向下修正條款之上。作為管理層,適度自信可能是必需的,否則公司便不可能成立;但是如果公司經營過程中從來只看樂觀的一面,而從不關注可能出現的悲觀情景,則公司走向危機只是早晚的事情。作為福記的管理層,可以自信地看好福記的市場與經營能力,但是絕對不可以忽視宏觀經濟的風險,遺憾的是,福記的三次轉債中從未考慮過可能會出現的資本市場系統性風險,也從未考慮過基於市場系統風險的換股價修正問題。

  事實上,福記上市價3.3港元,當時恒生指數14000點,而福記清算前股價7.6港元,恒生指數20600點,無論如何,即使在財務困境的影響下,福記的表現也顯著勝過大盤。但福記卻不得不為自己的過度自信付出清盤的沉重代價。

  福記最終7.6港元的股價也表明外部投資者仍看好福記的發展前景。魏東在2008年年報上表示:「本人欣然看見集團業務經過多年投入資本後,現已由投資期進入收成期,我們對於業務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但是,遺憾的是收成尚未開始,過度自信釀成的「財務困境風暴」便把果實掃蕩得一片狼藉。
  (新財富 王正位)

相關焦點

  • 清盤緣起可轉債 福記食品誰接盤未定
    上海浦東新區東方路上的寶安大廈,是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福記食品」,01175.HK)上海辦公地,從遠處望去,大廈外牆立面上巨大的「福記 GOOD LUCK」廣告字樣異常清晰,然而這家內地曾經最大的送餐服務供應商之一,卻從去年7月被迫停牌,去年11月宣布清盤,至今何人接盤依然懸而未定。
  • 福記狂瀉40% 魏東身家縮水6億
    18億可轉債明後年到期  從公開信息來看,福記食品在9月初披露,集公司秘書、合資格會計師、財務總監及授權代表多項職能於一身的吳國才因私人理由辭去相關職位。公司強調,吳國才與公司董事會成員並不存在任何意見分歧,並隨即宣布新的人事安排。  除此之外,福記食品還在9月初公布了第一季度業績公告。
  • 被指資不抵債曾出售業務 福記食品申請清盤
    停牌近兩個月的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記」)上周突然在港申請清盤。據了解,福記申請清盤,主要是因為兩筆可轉債出現技術性違約。福記旗下擁有中餐連鎖、生鮮超市和送餐服務等多種業務,公司會否以出售業務來套現解決當下的問題,福記相關負責人暫未就此表態。
  • 福記食品股本重組 復牌進入40天倒計時
    而就在市場逐漸淡忘之際,福記的股本及債務重組卻正在加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接盤方安徽創投將通過認購新股正式成為福記的新任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65.2%,而此前的控股股東即福記創始人魏東、姚娟夫婦持股則將被攤薄至16.6%。而隨著復牌進程的不斷推進,這家曾經的送餐巨頭也有望在下個月重回資本市場。
  • 失身對賭協議遭清盤 福記食品壽光項目折戟
    導報記者還了解到,2006年年底,壽光市的主要領導曾到該項目工地進行調研,並提出「把這一項目建設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農業龍頭企業,打造成壽光市觀光農業的一大新亮點」。趕了不到一年工期的澳特萊山東項目戛然而止。「主要是由於資金不到位。」上述寶冶集團人士告訴導報記者,「他們現在欠我們1500萬元工程款。」事實上,福記食品的資金的確出現了問題。
  • 安徽創投6.6億接盤福記食品 計劃申請復牌
    網易財經5月27日訊 進入清盤程序7個月之後,福記食品接盤方終於正式露出水面。26日晚間,福記食品於聯交所發布公告,稱3月16日公司與投資者、臨時清盤人已籤訂具法律約束力的條款大綱。
  • 福記接盤方終落槌 安徽創投6.6億牽頭重組
    南都訊自去年底發出清盤消息7個月之後,福記食品終於公告最終接盤。26日晚間,福記食品於聯交所發布公告,稱3月16日公司與投資者、臨時清盤人已籤訂具法律約束力的條款大綱。由安徽創投控股的奇輝控股同意以不多於6.58億港元的總價接盤福記。
  • 安徽創投擬6億港元接手福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安徽投資持有接盤方控股公司40%有效權益 本報訊 (記者李靜)進入清盤程序7個月之後,福記食品接盤方終於浮出水面
  • 可轉債是什麼意思?可轉債如何購買?
    可轉債是什麼意思?很多投資者,申購了幾期的可轉債,還沒有搞清可轉債到底是什麼東西。接下來小編為你介紹。  可轉債是債券的一種。注意了,可轉債不是股票,而是債券!!債券就是借錢的債務憑證。說起債券大家第一想起的就是國債!國債就是我們借錢給國家的債務憑證。債券有兩個基本要素?
  • 餡餅?陷阱!
    天上掉餡餅之時,就是地上有陷阱之時。黨員幹部走上領導崗位之初,就要警惕被「圍獵」的風險,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眼裡,權力越大,「圍獵」價值越高,各種誘惑、算計都會衝著你來,各種討好、捧殺都會對著你去。只要「獵物」有喜好、有欲望,「圍獵」者就會千方百計把「誘餌」送到面前,讓其在不知不覺或舒適享受中落入陷阱。「圍獵」的本質是「圍獵」公權力,目的就是以小博大。警示片中,一名行賄者說出真心話:「我們花很多心思去揣測他、觀察他,花很多精力去逢迎他、討好他,就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在我們眼中,他就是我們獲取利益的一個工具,沒有其他的,只是工具而已。」
  • 可轉債被熱炒 轉債基金水漲船高
    而由於個別債種近日連續大漲,部分可轉債溢價率已極高,以藍盾轉債為例,WIND數據顯示,自10月19日至21日,其價格上漲136.58%。截止21日收盤,其轉股溢價率已經達到117%以上,如果按此價格轉股或贖回,該轉債幾無實際價值,背後的風險值得警惕。過高的溢價率,也使得可轉債價格偏離內在價值,正股上漲難以帶動轉債。
  • 怎麼認購可轉債打新債?可轉債怎麼債轉股?
    珍惜每一分錢,把它當成搖錢樹的種子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可轉債,可轉債這兩年比較流行下有保底上不封頂,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可轉債有多麼親民,但是連證券帳戶都沒有的小白總是摸不著頭腦不懂得投資,所以本篇文章告訴下小白怎麼申購可轉債,怎麼打新債,而有些小夥伴知道打新債但是不知道怎麼債轉股,所以這次也給大家介紹下
  • 可轉債交易手續費是多少?可轉債交易手續費怎麼算?
    可轉債交易手續費是多少?對於可轉債的東西大家都不陌生,這一現象在股市中特別常見。可轉債的東西在轉債時也是需要一定的交易規則,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討論一下關於可轉債的交易規則,以及可轉債交易手續費多少。一起來看看吧。
  • 可轉債是什麼意思?可轉債和股票的區別
    是「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簡稱,是一種特殊的債券。可轉換債券持有人還享有在一定條件下將債券回售給發行人的權利,發行人在一定條件下擁有強制贖回債券的權利。  一般來說,可轉債的利率比較低,存續期通常為6年,到期還本付息。  與普通的債券相比,它特殊的地方在於,在一定條件下,投資者可以把它轉換為對應公司的股票,獲取股息分紅以及未來的價差收益。  就相當於一個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的產品。
  • 明明是個陷阱,你還以為是餡餅?
    明明是個陷阱,你還以為是餡餅?法官提醒,不法分子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手段實施詐騙的方式日趨多樣,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陷阱,對於網絡上一些所謂的高收益的「投資項目」,廣大市民一定要仔細甄別,不隨意轉帳,不掃來源不明的二維碼,謹防受騙。作者:胡卓野原標題:《明明是個陷阱,你還以為是餡餅?》
  • 旅遊尾單 餡餅還是陷阱
    可就在他們以為購物行程就這些的時候,導遊又把他們帶到了珠寶玉石店,原來這才是重頭戲。「我們每個人都被派了專人盯著,必須買,太便宜的不行,至少買上三五千元的珠寶玉石才能過關。」迫於壓力,他們一人買了一個吊墜,共花費5000多元。這趟旅行回來,馮先生直呼旅遊尾單套路太深,再也不敢撿這個便宜了。這幾年,尾單的概念開始在旅遊行業流行起來。
  • 可轉債是什麼意思?可轉債價值分析
    可轉債是什麼意思?可轉債價值分析在轉換之前,它是債券,和純債一樣有價值回歸的特點,也可以獲得票面利息;轉換後,就兌換成了相應數量的股票,因此股市的上漲也會帶動可轉債價格上漲。所以說,可轉債兼具「債性」和「股性」的特點。 和純債不同,純債市與股市的行情通常是呈「翹翹板」效應此消彼漲,而可轉債的價格與股市是正相關的。當股市大漲時,持有可轉債可以分得股市的一杯羹;即便股市大跌,可轉債因其債券屬性,也有一個安全保障底線。
  • 謹防網絡投資詐騙 莫把陷阱當餡餅!
    謹防網絡投資詐騙 莫把陷阱當餡餅!別高興得太早小心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陷阱!(圖源網絡)3、你充值到什麼帳戶?虛假平臺會要求將資金轉帳到指定的個人帳戶,而正規的交易平臺只能開設對公帳戶。
  • 學徒探店:南昌|味福記
    飯友們深知我對味福記的喜愛,刷過菜單,有新品就去,外地朋友來也都得拖去打卡——每次吃完都心說不好吃啊最後一次了,但真香起來神鬼難擋,從船山路小店到各大商場,先後來過小十次,這回文章算作總結,真的不用再去了(不出意外的話)。
  • 美國可轉債市場概述
    美國可轉債在歷史回報上體現出較為理想的風險收益比,可改善組合的夏普比例,具體到可轉債層面,傳統類型的可轉債表現出應有的「進可攻,退可守」的特性,而強制轉股類型的可轉債由於結構設計上隱含債底的缺失、上行空間受到限制,無論在整體收益表現還是在回撤的控制上都有所遜色;評級角度來看,投機級別的轉債可展現出更優秀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