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建築與非常建築師

2021-01-08 第一財經

張永和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獲得國際聲譽的建築師之一。

他從小喜歡美術,後來受父親張開濟的影響走上建築之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回到中國,曾創建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之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多年。他曾獲得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從2011年起,他開始擔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

他和夫人在1992年共同創立「非常建築」獨立事務所。在他們成長的十幾年間,西方建築思潮由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轉向關注現實層面的城市問題,而中國建築界則面臨著由強調民族性、文化關懷向技術操作的轉變。同時,這也是中國城市化進程急速前進的時期,爭做「國際化大都市」一夜之間成為國內許多城市的終極目標。

而張永和與「非常建築」一開始就堅定了以重學術研究、以實驗思辨為主導的基調。他不認為商業實踐存在一成不變的模式,更傾向於相信建築的進化是建立在對建築理念不懈、嚴謹的反思和實驗的基礎之上。這一點令他成功地跳脫於其他注重商業作品的建築師,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重視。

事務所在哈佛、紐約、倫敦都辦過個展,唯獨在中國始終未以這樣的形式呈現過。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日前舉辦了「張永和+非常建築:唯物主義」回顧展,這是對這位中國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的作品首次全面呈現。

唯物主義

受中國傳統四合院及瓦頂窄巷的啟發,張永和與非常建築把UCCA的大展廳改造為六個胡同式的模塊,每個模塊代表張永和建築創作的一個維度:居住、建造、城市化、傳統、感知和文化。

參觀者看到的則是六個半環繞的小展區。沿著外圍走道看,那些兩人高的粗木條支架、半人高的混凝土、夯土、石膏展臺,以及抬頭看到的澆築工具:橡皮、玻璃、竹膠板、PVC管,都會讓不明所以的人立即昏了頭腦,以為置身於未完工的施工現場。

其實這些建築材料都是人們在工地裡最常見到的東西。張永和用這樣的主題來貫穿自己事務所的回顧展覽,是為了強調建築的「物質意義」。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從前在物質極其匱乏的環境中談「馬克思唯物主義」顯得非常虛幻,而現在物質變得極其過盛,「唯物主義」又變成了只講享樂和消費的「物質主義」。

他針對的,自然是當下遍布中國城市的浮誇建築風格。央視新大樓、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蘇州「秋褲」大樓……這些飽受爭議的、立志成為地標性建築物的作品被張永和在鳳凰衛視的節目當中調笑為「嘶叫的建築」。

「建築本身有它的核心價值,它好用與否,同環境城市的關係如何,工程方面巧妙與否(都需要平衡)——但現在有時候是矛盾的。看上去挺鬧騰,裡頭的骨架特別陳舊,有時候還犧牲了基本的舒適。」他說。

「嘶叫無所謂,可房子住起來一點也不舒服。但是呢,每個人來看房子都會叫一聲,」他頓了頓,仿佛在邀請記者加入情景模仿,「『哇——!』(業主)這就舒服了。」

建築師舉了通州「天子大酒店」的例子。這個十層高的建築把正立面做成了三個「福祿壽」老神仙的模樣,被網友戲稱為「世界上最噁心的建築」。「據說裡面總統套間的窗子才這麼大,因為那正好是壽桃的位置!」張永和惡搞的勁兒上來了,「我倒很願意去住一下,因為實在太荒謬了!」

「建築好看難看,其實從建築學角度來說並不是最靠前的一件事兒,因為建築首先是從便利、舒適層面上改善人的生活環境。」他對記者說,如果講究視覺形象,雕塑這個藝術形式就是專門為此而存在,那是更好的表達方式。

「建築最本質的,其實是(給人以)不同空間、不同時間裡的體驗。」他說。

在張永和眼中,建築給人們提供的空間感受才是最本質的,才是建築應有的「唯物」。但今天的業主卻想使自己的建築成為最醒目的、最代表性的那個——這就完全與實實在在地做好人居工程的精神背道而馳,與他心目中的「唯物主義」背道而馳。

非常與平常

有趣的是,張永和心目中的唯物論與現實狀況的差別,剛好也暗合了「非常建築」事務所理念與現實的差別。

1992年,張永和與夫人魯力佳創立事務所之前,藍圖構思太過實驗性而最終大部分都無果而終,出於自嘲,他們乾脆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非建築」,為了好聽才又加了個「常」字。

「結果看看現在,大家都在做這些不同尋常的建築,追求不尋常成了正常,而我們追求的尋常則成了非正常。」他說。

飽受西方建築理論浸淫的張永和,在當初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採訪他那「建起半個北京城」的老爸張開濟時直愣愣地說:除了跟爸爸外表很像之外,建築理念一概不同。

他認為,近代以來的中國建築過度重視建築物的立面形式,太重視民族化和「個性化」,忽視了最基本層面上對空間和材料的探索。這一觀點迥異於他的父親與梁思成一輩,以及當代許多主流學術觀點,也因此招致許多爭論。

「建築其實沒那麼嚴重。」這句話在採訪中出現了好幾次,這也表明他的主張,即從人對空間的需求與感受出發來構思建築。

2002年出版的專集《平常建築》收錄了非常建築工作室十年間建成的21件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北京的席殊書屋,為適應席殊書屋原址本來所具有的「通道」功能,特別「發明」了半書架半推車的「書車」——置放於狹長廊道中,仿佛一扇一扇打開的門。

還有康明斯亞洲總部辦公室。通過對大開間小格子工作環境的思考,張永和覺得「坐下來失去視野、站起來又影響別人隱私」,這個兩難的尷尬困境可以用狂想式的「上下顛倒」來解決,即在通常人們坐下來的高度範圍內做成透明玻璃隔擋,站起來走動的高度範圍則變成不透明。如此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埋頭辦公時室外光線和風景都不受阻擋,而站起來走動時也不會對別人形成無意間的「窺視」。

這類作品都來自對室內空間細節的深度思辨,拋開成見賦予空間顛覆性的意義。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其邏輯性與創造性顯示出「非常建築」團隊的精神力量。

工作室另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張永和為地產商人潘石屹設計建造的「山語間」別墅。別墅在懷柔山野一處廢棄三級梯田上因地勢而造,室內大空間沒有被分割,而是容納著許多由不到天花板的厚牆壁所圍合而成的小空間。另外三個錯落在屋頂上的閣樓,「提供了人與風景獨處的機會」。這種「屋中屋」與「大別墅屋頂上的小別墅」令行業內外的人印象深刻——這座私宅在建成後甚至一度成為很多建築愛好者慕名前往參觀的旅遊景點。

隨著研究與實踐的累積,張永和已經不再只是1999年「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性作品展」上被大家「看好」的青年建築師。同時期與他一起被各種海內外媒體「看好」的王澍,今年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劉家琨、馬清運的名字也都具有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近幾年來,張永和逐漸開始著重於「傳統建築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的研究,試圖在更為複雜、立體的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比如「柿子林別墅」,他將樹木環境「請」進建築物本體;石排鎮政府辦公大樓,利用建築手法來適應當地的氣候與環境。

又比如2011年重新開張的前門「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張永和是這個項目的總設計師。作為一個老北京,他希望在改建的過程中把從前胡同的空間感重啟新生。在這裡,新的四合院建築成為胡同的延伸體,創造出了連接的庭院,也帶動室內外空間交替的變化。

曾有文章評價張永和,說他20年來真正做出的作品數量頗少,但成績頗大,正是因為他勇於探索源頭概念,提出大膽的假設與推論。

正因為「海平面之下的冰山」體量如此之大,才使得建築領域的「實驗家」成為今日的「大建築師」。

相關焦點

  • 張永和:從「非常建築」到「普通建築」(上)
    而其結果便產生現實的普通建築。另一方面,建築師通過協調滿足社會需要。因此協調表現為溝通,周旋只能是實現社會責任感和設計思想的手段。應對是策略性的。此外,今年5月四川大地震緊迫地要求建築師如何應對非常情況。無疑,建築師們必須跳出常規思維應對建築技術以及社會經濟體系的挑戰,同時還要與大自然一番周旋。」在闡釋展覽意圖時,策展人張永和如是寫到。
  • 日本知名建築師坂茂的抗震「紙管」建築
    日前,剛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日本知名建築師坂茂前往四川檢驗自己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之後完工的第一件作品—苗苗幼兒園,四川僅有的兩個「紙」建築之一。他說:「我不僅要為富人做豪華的地標性建築,更重要的是為普通人,特別是災後失去房屋的普通人設計,這就是我選擇實現社會責任的途徑。」
  • 鄭時齡談上海近代建築風格:中國建築師和外國建築師並駕齊驅,合作...
    「20世紀初的上海已經是國際建築師的創作舞臺,中國建築師和外國建築師共同創造了諸多優秀的建築,使上海的近代建築呈現出明顯的國際性。」該書1999年出版第一版,之後經過20多年的研究,其間,鄭時齡直接參與了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的實踐和考證,新版中收錄了關於上海近代建築師和建築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珍貴史料照片,值得細細品味。
  • 非常建築的平常心
    非常建築的平常心 2004-01-07 15:49 作者:舒可文 2003年第52期 「非常建築」工作室是張永和在
  • ...建築|建築設計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師|建築設計
    吳蔚先生最後強調,gmp建築師事務所成立55年以來,始終秉承自身設計理念和創作立場,堅守設計初心。同時,我們也能從三個足球場三個不同的結果導向中,洞悉到目前國內普遍的創作大環境和建築師在設計服務過程中的工作狀態。
  • 十家建築事務所,十二位建築師
    每年,中國的建築量佔全球建築總量的一半,但是那些在中國留下標誌性建築的建築師,往往是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偶爾有幾個國人熟知的中國建築師,也就是貝聿銘、張永和、王澍、劉家琨、朱鉳……但是中國建築師並不止這幾個。許多獨立建築師在體制之外實現著自己的理想,他們的作品頻頻在國外專業媒體中出現,屢獲國際建築獎,他們代表著中國建築師的實力。
  •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實踐
    在美工作近十年後於1976年返臺, 並在 1981 年成立潘冀建築師事務所。 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發展,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J. J. Pan and Partners )已經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建築設計公司。   從1976 年回到臺灣, 至今已逾 40 年, 潘冀算是相當早期的返臺學人。
  • 高迪,西班牙建築史上的最傑出的建築師
    參觀遊覽高迪建築那是必須的。安東尼奧.高迪,在西班牙那是相當相當有名了。差不多所有的西班牙人都喜歡高迪的建築,他所建造的古埃爾公園、巴特略之家、米拉公寓、聖家族教堂……每一座都是建築史上的奇蹟。巴塞隆納幾乎所有最具盛名的建築都出自他一人之手,被稱為西班牙建築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師。
  • 香港建築師阮文韜:建築快樂,快樂建築
    我一直堅持設計有溫度的建築項目,考慮更多的是人的基本需求。 近日,香港建築師阮文韜做客香港之聲《雙城生活》節目,分享近年來他在深港兩地的不同建築項目。阮文韜表示,他堅持有溫度的建築設計理念,搭建有溫度和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間。
  • 建築師|李虎:城市建築中的自由與共享精神
    李虎擁有一份建築師的完美履歷:清華畢業、留學美國、「出身」斯蒂文·霍爾建築事務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作品「當代MOMA」榮獲2009年世界高層建築協會最佳高層建築獎,「深圳萬科中心」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2011年度建築榮譽。
  • 中國建築師首次贏得海外標誌性文化建築設計權(圖)
    3  繼2006年加拿大夢露大廈開創中國建築師贏得國際招標競賽先例後,馬巖松又率MAD創下了近代中國建築師第一次贏得海外標誌性文化建築的設計權。昨日(美國當地時間),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LMNA博物館)正式宣布,由馬巖松領銜的MAD建築事務所成為該項目的主持建築師。博物館創始人、《星球大戰》之父喬治·盧卡斯稱,「MAD建築師團隊對博物館及沿湖綠色空間的暢想令我非常激動。」對此,建築評論家方振寧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是中國建築師首次贏得海外標誌性文化建築的競標,這一設計開啟了中國未來派建築設計的第一步。
  • 美英建築師事務所及建築市場管理制度考察報告
    英國建築師事務所及建築市場管理制度  (一)英國建築師事務所的基本情況    近20年來,英國建築市場的一個重要變化是,20年前建築市場的業主多是中央政府,而目前多是地方政府或私人發展商。目前,英國的建築市場非常活躍。
  • 「我很願意在蘇州做建築」 建築師安藤忠雄來蘇
    20日,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來蘇,作了一場名為「築夢而行」的演講。在開始演講前,安藤忠雄接受了蘇報記者的採訪。他告訴記者,他曾4次到過蘇州,參觀過貝聿銘大師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昨天,安藤忠雄向到場的1000多名蘇州同行介紹了他早年的經歷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建築作品。安藤忠雄在1957年左右開始練習職業拳擊,而且在拳擊比賽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他利用拳擊比賽贏得的獎金,獨自一個人去了美洲、歐洲、非洲,踏上了建築遊學之路。安藤忠雄說,只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努力了,就能獲得成功;只要有夢想、有追求,就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負建築是21 世紀的潮流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隈研吾跑遍了整個日本,發現一種日本特有的植物——日本紫花泡桐,這也是一種非常適合運用於建築的木料,而且在日本大都市街頭巷尾都能找到。「我想找回一種人的元素,即便這是一座都市中的建築。」
  • 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開幕
    2019年10月19日,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於當日正式開幕。  發布會現場座無虛席  發布會伊始2016「自然建造·中國建築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得主、非常建築主持建築師、同濟大學教授張永和先生首先對其工作室「非常建築」進行了介紹
  • 臺灣建築師與廈門小學生的建築手繪課之約
    供圖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黃媖露老師告訴記者,今年四月,臺中市建築師公會首次來廈進行廈門鄉村建築參訪活動,該機構理事、臺灣建築師劉文杰聽說華大舉辦這一公益研學活動,熱心向她引薦另一位臺灣資深建築師曹登貴,願為公益研學活動助一臂之力。兩位熱心公益事業的臺灣建築師,當天如約而至,自費來到集美大社,為小朋友們獻上一堂精彩的建築手繪課程。
  • 救災建築師坂茂上海開展:紙管建築也可以是永恆的
    他在昨天的開幕式上說:「一個建築,如果只是為了商業目的,即便是混凝土建造的,也是非常臨時的。一個建築,如果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愛,撫慰人們的心靈,即便它是紙管建築,也可以是永恆的。」坂茂肖像照  ©Hiroyuki Hirai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迎來了又一位重要建築師的個展。
  • 建築師蓋裡和他的10座代表性建築!
    作為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弗蘭克·蓋裡在他6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對世界藝術和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本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從20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規劃和建造令人驚嘆的建築,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用他富有想像力的設計和材料,永遠地重塑了城市景觀。
  • 我在崗位做貢獻|北京建院謝欣:才女建築師的會展建築職業生涯
    謝欣,199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同年8月進入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建院)工作至今,現任北京建院第三建築設計院副院長。她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國家會議中心、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南通國際會展中心等大批優秀工程的設計工作。2018年1月,榮獲「2016中國建築設計獎•青年建築師獎」。
  • 著名建築師比森特·瓜裡亞爾特分享及「下一代建築」全球創新大獎...
    會上,著名建築師、巴塞隆納總規劃師比森特·瓜裡亞爾特分享了他對未來建築及未來城市生活環境所構思的藍圖,以及如何看待目前傳統建築存在的問題,並和現場來賓進行了關於未來建築發展方向與趨勢的探討。很榮幸西班牙有很多的建築師能夠參與到這個面向人類未來的議題當中,共同探討與實踐關於下一代建築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