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於當日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33件模型作品,分別為玻璃鋼宅、緞庫合院、錦溪攜福酒店、同濟建築廣場、西打磨廠改造、中央黨校學員樓、龍華寺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韓國坡州書城、2010上海世博會企業家聯合館、柿子林等等,這也是張永和作品在建築模型博物館的首次集中展出。
張永和/非常建築建築模型展
張永和向媒體講解首展模型
當日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發布會同期舉行。
發布會現場座無虛席
發布會伊始2016「自然建造·中國建築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得主、非常建築主持建築師、同濟大學教授張永和先生首先對其工作室「非常建築」進行了介紹。
張永和致辭
非常建築於1993年由張永和與魯力佳在美國創立。在過去26年中,非常建築逐漸形成了一個涵蓋了多個設計領域的綜合實踐,其作品涉及建築、規劃、城市設計、景觀、室內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從事產品、家具、服裝、首飾及展覽設計。
張永和進行學術分享
張永和先生與各位來賓分享了歷年非常建築完成的項目,如位於北京的席殊書屋、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樓、山語間、二分宅、柿子林會所、今日美術館;位於上海的瑞士諾華上海園區總體規劃及生物製藥實驗樓、涵璧灣花園、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企業聯合館、嘉定中國廣告國際會議中心/酒店、垂直玻璃宅、奧迪宅(汽車展示裝置)等;以及湖南吉首美術館和吉首大學齊魯大廈及黃永玉博物館、鄭州東區之字大廈、四川捨得文化中心等項目。以及目前正在施工的上海嘉定中國廣告創意產業基地2期,南京玻璃鋼宅,嘉興華之毅企業文化中心、深圳電視臺新樓、重慶故宮學院等項目。
李翔寧介紹自然建造獎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發布會由建築評論家、策展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李翔寧先生主持並介紹,「自然建造」源自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先生在擔任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都市報主辦的「自然建造·中國建築傳媒獎」評委會主席時提出的評獎理念。2019年始,這一評獎理念將在由英文建築期刊Architecture China主辦的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中延續。作為其基本價值觀,獎項也因此命名。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下設實踐成就獎、技術探索獎、青年探索獎、評委會特別獎4個獎項。獎項申報採取評審委員會與提名委員會提名與自我申報相結合的方式,在中國兩岸三地有兩件或以上高水平建成作品的中國和外籍建築師均可納入評獎範圍。
王澍致辭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評審委員會主席、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業餘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先生回顧了他於2001年參加在柏林Aedes建築畫廊舉辦的「土木:中國青年建築師」展覽的經歷和感悟。在跨文化背景下,「自然建造」一方面反思著如何超越地域限制而為世界帶來中國文化的貢獻。另一方面,在中國過去幾十年間快速建造的背景下,「自然建造」是一種建築師的發問與反思。通過具有國際水準與影響力的評審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力圖尋找建造的詩意,來重返自然之道,探尋中國本土的當代建築,推進自然建造的理念傳播。
葛明致辭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建築師、建築學者、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葛明先生的致辭中對當代建築師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希望建築師可以有與自然建造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希望有更多有意義的設計作品可以經歷時間被保留下來。葛明認為,「自然建造」需要有一種一以貫之的實踐態度和持續性思考。
李暉致辭
最後,此次「自然建築」獎項的首席贊助商、上海風語築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暉先生對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表達了期待與展望進行了致辭。並談到做建築模型博物館的初衷是源於他的一個建築夢想,同濟大學建築系畢業的他創業初期便是做模型公司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受到日本「建築倉庫」的啟發,決心做中國首個建築模型博物館。發布會結束後,李暉先生邀請各位到場嘉賓觀看建築模型博物館的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
王澍參觀建築模型博物館在其作品上留下簽名
發布會結束後出席嘉賓在建築模型博物館合影留念
(攝影:董素宏)
建築模型博物館是中國首個模型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靜安區江場三路191號9F,館內收藏眾多著名建築師手工模型,搭配上數位化的科技展示手法展現,打造未來城市的概念。更多活動及參觀預約詳情請關注建築模型博物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