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開幕

2020-12-25 東方文創網

      

      2019年10月19日,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於當日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33件模型作品,分別為玻璃鋼宅、緞庫合院、錦溪攜福酒店、同濟建築廣場、西打磨廠改造、中央黨校學員樓、龍華寺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韓國坡州書城、2010上海世博會企業家聯合館、柿子林等等,這也是張永和作品在建築模型博物館的首次集中展出。

      

      張永和/非常建築建築模型展

      

      張永和向媒體講解首展模型


      當日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發布會同期舉行。

      發布會現場座無虛席


      發布會伊始2016「自然建造·中國建築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得主、非常建築主持建築師、同濟大學教授張永和先生首先對其工作室「非常建築」進行了介紹。

      張永和致辭


      非常建築於1993年由張永和與魯力佳在美國創立。在過去26年中,非常建築逐漸形成了一個涵蓋了多個設計領域的綜合實踐,其作品涉及建築、規劃、城市設計、景觀、室內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從事產品、家具、服裝、首飾及展覽設計。

      張永和進行學術分享


      張永和先生與各位來賓分享了歷年非常建築完成的項目,如位於北京的席殊書屋、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樓、山語間、二分宅、柿子林會所、今日美術館;位於上海的瑞士諾華上海園區總體規劃及生物製藥實驗樓、涵璧灣花園、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企業聯合館、嘉定中國廣告國際會議中心/酒店、垂直玻璃宅、奧迪宅(汽車展示裝置)等;以及湖南吉首美術館和吉首大學齊魯大廈及黃永玉博物館、鄭州東區之字大廈、四川捨得文化中心等項目。以及目前正在施工的上海嘉定中國廣告創意產業基地2期,南京玻璃鋼宅,嘉興華之毅企業文化中心、深圳電視臺新樓、重慶故宮學院等項目。

      李翔寧介紹自然建造獎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發布會由建築評論家、策展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李翔寧先生主持並介紹,「自然建造」源自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先生在擔任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都市報主辦的「自然建造·中國建築傳媒獎」評委會主席時提出的評獎理念。2019年始,這一評獎理念將在由英文建築期刊Architecture China主辦的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中延續。作為其基本價值觀,獎項也因此命名。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下設實踐成就獎、技術探索獎、青年探索獎、評委會特別獎4個獎項。獎項申報採取評審委員會與提名委員會提名與自我申報相結合的方式,在中國兩岸三地有兩件或以上高水平建成作品的中國和外籍建築師均可納入評獎範圍。

      王澍致辭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評審委員會主席、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業餘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先生回顧了他於2001年參加在柏林Aedes建築畫廊舉辦的「土木:中國青年建築師」展覽的經歷和感悟。在跨文化背景下,「自然建造」一方面反思著如何超越地域限制而為世界帶來中國文化的貢獻。另一方面,在中國過去幾十年間快速建造的背景下,「自然建造」是一種建築師的發問與反思。通過具有國際水準與影響力的評審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力圖尋找建造的詩意,來重返自然之道,探尋中國本土的當代建築,推進自然建造的理念傳播。

      葛明致辭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建築師、建築學者、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葛明先生的致辭中對當代建築師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希望建築師可以有與自然建造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希望有更多有意義的設計作品可以經歷時間被保留下來。葛明認為,「自然建造」需要有一種一以貫之的實踐態度和持續性思考。

      李暉致辭


      最後,此次「自然建築」獎項的首席贊助商、上海風語築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暉先生對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表達了期待與展望進行了致辭。並談到做建築模型博物館的初衷是源於他的一個建築夢想,同濟大學建築系畢業的他創業初期便是做模型公司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受到日本「建築倉庫」的啟發,決心做中國首個建築模型博物館。發布會結束後,李暉先生邀請各位到場嘉賓觀看建築模型博物館的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


      王澍參觀建築模型博物館在其作品上留下簽名


      發布會結束後出席嘉賓在建築模型博物館合影留念

      (攝影:董素宏)


      建築模型博物館是中國首個模型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靜安區江場三路191號9F,館內收藏眾多著名建築師手工模型,搭配上數位化的科技展示手法展現,打造未來城市的概念。更多活動及參觀預約詳情請關注建築模型博物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風語築建築模型博物館開幕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0月19日,風語築傾力打造的建築模型博物館正式開幕,博物館的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也於當日開啟。本次展覽共展出33件模型作品,分別為玻璃鋼宅、緞庫合院、錦溪攜福酒店、同濟建築廣場、西打磨廠改造、中央黨校學員樓、龍華寺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韓國坡州書城、2010上海世博會企業家聯合館、柿子林等,這也是張永和作品在建築模型博物館的首次集中展出。
  • 過去,現在,未來,中國建築模型博物館帶你穿越時空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住邏輯世界 (ID:ZhulogicAPP) 今年十月,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正式開幕。
  • 中國建築模型博物館:承載現在與過去的建築
    「從建築誕生的第一天起,建築模型就成為與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今年十月,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正式開幕。這是中國第一家建築模型博物館,由Wutopia Lab(以魔幻現實主義,創造日常奇蹟的全球本地化先鋒建築設計事務所)受風語築公司委託以未來建築之構想,設計一座承載現在與過去的博物館。建築模型博物館收藏了眾多建築模型,反映出建築師及建築設計行業所經歷的建造技術發展、建築歷史文脈的傳承與革新,折射出不同設計語境下的建築風貌,更體現了建築設計的多樣性和地域性。
  • 資訊| 中國首個「建築模型博物館」正式官宣發布!
    隨著2019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在江蘇省蘇州市太湖國際會議中心的盛大開幕,中國首個「建築模型博物館」終於在建築學會年會23號晚正式官宣發布了!博物館「models in models」的理念使得整個空間非常純淨,視角豐富,擁有適合不同模型的非常巧妙的空間,也相信這會成為廣大喜愛建築的朋友的網紅打卡點。
  • 中國第個建築模型博物館「落滬」,9張照片完全不夠發!
    一進入大廳,便是建築模型博物館第個大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跟隨著特殊設計的光影,抵達下一處建築模型,這樣的觀展方式還挺夢幻的。
  • 「網紅」博物館:模型之外的未來城市
    青年報記者蔡嫻一束光點亮非常建築模型走出電梯,你首先看到的是一條黑色的通道,顯得神秘感十足,突然間對面的翻片數控牆上開始「播放」博物館的相關信息與建築模型的圖案元素等,科技感十足。推開黑色的大門,博物館內部卻是大面積的白,瞬間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空間對比,正如1樓風語築接待大廳牆上的標語——「好玩的時候才剛剛開始」。
  • 「建築詩人」王大閎紀念展廈門首展 三大主題詮釋大師現代建築風格
    5月28日,「永恆的現代——「建築詩人」王大閎紀念展」在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正式開幕。此次展覽是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為紀念包浩斯100周年與人類登陸月球50周年而專門推出的年度大展,同時也是中國現代建築大師王大閎先生作品首次在國內大規模展出。
  • 張永和:從「非常建築」到「普通建築」(上)
    無疑,建築師們必須跳出常規思維應對建築技術以及社會經濟體系的挑戰,同時還要與大自然一番周旋。」在闡釋展覽意圖時,策展人張永和如是寫到。非常建築主持建築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在2008年由於頗具爭議的SOHO中國前門項目和此次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工作再一次回到了中國公眾的視線中。
  • 中國建築模型博物館
    Wutopia Lab 受風語築公司委託以預言未來城市的方式完成了的中國第一個建築模型博物館。Models in Model風語築創始人李暉希望在這個博物館裡展示所有中國當代知名建築師的建築模型。他的靈感來自東京的模型倉庫。當我翻看模型倉庫的照片時,一個靈感閃電般擊中我。既然博物館集中展示的是各種建成或未建成項目的建築模型,那麼如果以宏觀的視角觀察這些千差萬別的項目,然後一旦懸置它們的地域和時間的差異,它們其實可以一起構成一個世界。於是,我決定把整個博物館設計成一個巨大的未來城市的模型。
  • 建築模型博物館 x《嘉人》
    ·建築模型博物館 x《嘉人》Marie Claire Aug. issue回顧歷史,古希臘時期的chiton,哥特時期的尖頂帽,洛可可時期繁複華麗的圓裙,設計靈感無一不來自於建築。此次拍攝取景於「風語築·建築模型博物館」未來感十足的圓形空間,知名雜誌《嘉人》攜手國際超模葉日群。當建築遇見時尚,會呈現怎樣的化學反應...
  • 上海丨中國首座建築模型博物館
    美的分享、美的延續、美的感受建築模型博物館 - 宣傳片發布「從建築誕生的第一天起,建築模型就成為與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目前,全世界在建築模型收集方面並沒有專業的機構和場所來進行收集、展示和運營,也是建築行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遺憾,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建築模型博物館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國首個專注於建築模型收集、整理、展示的主題博物館。建築模型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靜安區江場三路191號風語築創意大樓9層,建築面積約2000㎡,由上海風語築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暉先生發起。
  • 香港構建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藏品展
    2013年12月18日,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管理局」)和M+博物館欣然宣布,「構。建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展覽將於2014年1月10日在香港港島東太古坊ArtisTree開幕。M+是香港一所全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重點展出20世紀和21世紀的藝術、設計與建築及影像。本展覽是M+所策劃的第五展覽。  「構。
  • 中國建築模型博物館 / Wutopia Lab
    Ironia ©CreateAR ImagesWutopia Lab 受風語築公司委託以預言未來城市的方式完成了的中國第一個建築模型博物館。Models in Model風語築創始人李暉希望在這個博物館裡展示所有中國當代知名建築師的建築模型。他的靈感來自東京的模型倉庫。當我翻看模型倉庫的照片時,一個靈感閃電般擊中我。
  • 喜歡建築嗎?來東京這家模型博物館吧
    今年夏天早些時候,「建築倉庫」在東京品川區落戶開門,這是一個致力於收藏並展示日本建築模型的倉庫式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由 Warehouse TERRADA 公司建造的,大且空曠的空間中一排排碼放著明亮的微型設計模型,有很多是東京著名景點的模型,比如東京塔、東京國際機場、淺草文化中心和遊客中心。
  • 建築大師王大閎 品味「建築詩人」的內心世界
    5月28日,「永恆的現代——「建築詩人」王大閎紀念展」於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正式開幕。此次展覽是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為紀念包浩斯100周年與人類登陸月球50周年而專門推出的年度大展,同時也是中國現代建築大師王大閎先生作品首次在國內大規模展出。
  • 建築模型是古建的核心,而今成為研究古代建築的利器
    在小型器物上以模型形式反映建築,中國在漢代就出現了。而隋朝的大建築師宇文愷在他的建築文集中,明確記載將建築模型運用在建築設計中。他很重視模型對研究中國建築的輔助作用,大力搜集清代遺留的圖紙與燙樣,並且聘請熟悉清代制度的老工匠按照比例製作木模型,曾在其開創的中山公園內舉辦古建築模型展。中國營造學社在朱啟鈐羅致的梁思成、劉敦楨兩位傑出的建築史學者領導下,做了大量基礎研究工作,學術成就蜚聲中外,也包括按照現代製圖規範繪製模型圖紙並製作模型。
  • 白鋼和鏡廳構成中國科幻主題建築模型博物館
    Wutopia實驗室已經使用了5000 根白鋼管,形成最後的堡壘,中國第一的結構,博物館的建築模型。 豐玉zhu的創始人李輝在東京的Archi-Depot博物館中找到了這個項目的靈感,這是日本第一個此類博物館,位於以前的倉庫中。
  • 中國首個「建築模型博物館」,一個巨大的未來城
    建築模型博物館是中國首個模型博物館,館內收藏眾多著名建築師手工模型,搭配上數位化的科技展示手法展現,打造未來城市的概念。收藏的眾多建築模型本身反映了建築師及建築設計行業所經歷的建造技術發展、建築歷史文脈的傳承與革新,也折射出不同設計語境下的建築風貌,更體現了建築設計的多樣性和地域性。通過建築模型的集成展示,可以增進行業內部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同時這些實物資料也構成了一部行業文化「專著」,以開放共享的姿態樹立行業展示窗口的美好願景。博物館的靈感來自東京的模型倉庫。
  • 江蘇建築模型設計費用_北京沙盤模型
    江蘇建築模型設計費用_北京沙盤模型  園林沙盤模型有機地將園林景觀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以獨特的方式展示一個仿真、立體的空間視覺形象,是直觀表現園林規劃設計、景觀設計的重要手段,被廣泛應用於園林景觀和房地產行業。其特點有:1、直觀、立體、三維。
  • 東京有一個建築倉庫,把最棒的建築模型都放在一起
    如果可以一次看完全日本最棒的建築設計,這會是個不錯的想法嗎?在東京天王洲,由日本建築文化保護協會發起開設了日本唯一一個建築模型博物館,它收藏了眾多優秀的日本建築模型,其中不乏坂茂、隈研吾、山本理顯等知名建築師的作品。它滿足了建築愛好者一次觀賞到諸多優秀設計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