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平山頂下山,我要抵達此次來港的最後一個景點,那就是位於太平山南面的淺水灣。
坐上計程車,山路上,車子走走停停。有些拐角的開闊處是觀景平臺,停著一些正在等待遊客上車的觀光巴士,加上路面又窄,交通有些不暢。但師傅告訴我,路上堵,還有一個原因,山下銅鑼灣和灣仔之間的跑馬地,今晚要舉辦一場賽馬會,人多,車多,說完,他還興奮地指給我看,好像今晚,他也要去參加似的。
天下第一灣
師傅的話,我勉強聽得懂,這激發了我與他溝通的興趣。一路上,他還給我介紹海灣對面的海洋公園,以及被比作「日本的新宿」的銅鑼灣,說它是香港著名購物、娛樂、美食中心,是白領儷人的最愛。
他還有些神秘地說,淺水灣是香港最時尚住宅區之一,包括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誠、包玉剛的豪宅別墅,就建在海灣的坡地上,成為這裡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對了,此處還有一個古老的天后廟。沒想到,快到時,他又告訴我一個人文去處。我十分驚喜,連忙致謝。
在景區服務中心下了車,我發現公路上來往的車輛很多,遊客更是進進出出,人潮湧動。那麼,這裡為什麼叫淺水灣呢?
看一旁的景區牌上介紹,淺水灣英文名Repulse Bay ,據說源自一艘昔日在灣內駐守以防海盜的英國皇家軍艦,是「擊退」的意思。
淺水灣依山傍海,就像一彎新月,號稱「天下第一灣」,也有「東方夏威夷」之美譽,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海灣。
下到「南區文學徑」,我漫步一條幽靜的綠色小路。路旁,是一排鐵質椅子,還有三摞書塔,另有一圓形鋼製圓桌,上面放有張愛玲的鏡框。這裡,還會有張愛玲的足跡?好奇的我,趕緊去找出處。
桌上文字顯示:張愛玲曾因戰亂1939年來港進修,1942年,她的成名作《傾城之戀》出版,內容就是以淺水灣酒店為背景講述的愛情故事。
女作家張愛玲,我是有一點粗淺了解的。她,祖籍河北豐潤,出生在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也就是抗日戰爭正酣之機,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曾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但婚後只維持了兩年,並飽受爭議。1955年,她赴美國定居,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一年,我曾在合肥李鴻章故居,看到過她的介紹。她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她本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
她出生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軍閥混戰時期,而青年時期,又趕上日本侵略中國,炮火紛飛,婚姻又經受波折,但也許正是這難以捉摸的人生坎坷,讓她在顛沛流離中思考人生與社會,民族與國家,讓她拿起筆,記錄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與家國命運。
我舉目四眺,可惜,原來的淺水灣飯店,已不復存在,飯店原址,現已變成了影灣園,前庭有昔日淺水灣酒店的日式園林風格建築,後面則是商場及公寓大廈,這對有些懷舊的人來說,是不免讓人有些遺憾的。
我走下石階,來到鋪滿金黃色細沙的淺水灣。海浪一波波湧上來,又緩緩地退回去,一些遊客或在淺灘裡戲水,或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遠處,是突兀的小島,偉岸的群山,蒼翠的叢林,俯視海水,清清亮亮,陽光、沙灘、棕櫚樹、遮陽傘……讓人心蕩神馳,香江八景之一的「海國浮沉」,指的就是淺水灣這片海濱浴場。
我向東南方向望去,看到有各種雕塑的宗教場所,那應該就是天后廟了吧?我走過去,穿過千歲門,我才發現,有一座極具中國古典色彩的建築——鎮海樓。房頂是盤旋飛舞的巨龍裝潢,牌子上寫著香港拯溺總會,它是一家非政府志願組織,成立於1956年,旨在搶救落水的人士,現為國際救生總會會員。
天后花園
因著鎮海樓而成的鎮海樓公園,也稱為天后花園,面海矗立著兩尊10米多高的巨大塑像——「天后娘娘」和「觀音菩薩」,一旁還有海龍王、河伯、彌勒佛和福祿壽等吉祥神仙,保佑著海民和泳客在海上四季平安。
相傳觀世音本屬男身,後來變成女身,普渡眾生;天后即媽祖娘娘,則是漁民的守護神,由於昔日香港以捕魚業為主,所以本港有很多供奉天后娘娘的廟宇。
資料記載:每年天后誕辰日,香港各區70多座天后廟都會舉辦慶祝活動,其中以元朗花炮會景巡遊及西貢大廟灣慶典最受關注。
據傳,天后姓林名默,自幼就有預測天氣的特殊本領,在海難中救人無數,過去香港沿海鄉民和漁民多建廟供奉她,以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這與我在汕尾鳳山媽祖廟看到的媽祖事跡是一致的。
但有一點讓我難以想像而感到驚訝的是,這座天后廟,雖然佔地規模並不大,但卻立著除天后像、觀音像(也有如來佛祖)之外其他神獸像,比如獅、魚、羊,甚至月老、波神等等,各類神仙都在這裡大顯神通。我曾在內地見過儒釋道合一的廟宇,但像這座天后廟如此眾多的神仙一起祭拜的,還是第一次見到。
繼續往前走,還可以看到長壽橋、萬壽亭,以及萬壽龍、鰲魚獻壽、三陽啟泰等雕塑,並建有七色慈航燈塔,氣勢雄偉。這裡的崇拜,真可謂五彩繽紛。
徘徊在海濱,我一直在想,當年的張愛玲,是不是也像現在的我一樣,在無風無雨的午後或傍晚,踽踽獨行於海灘,想著心事,在樹林的婆娑與迷離中,看海面銀光點點,或火紅的夕陽西墜,想像著作品中的人物畫面,尋覓創作中的一絲絲靈感,並像大海一樣蔓延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