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將一塊灘涂荒地租給英國人 如今成上海中心

2020-12-12 勇哥讀史

1843年11月8日,上海來了4個英國人。他們是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巴富爾和3名屬員。

巴富爾來上海乾什麼呢?

原來,在1842年8月29日籤訂的《中英南京條約》裡,明確規定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居住並派駐領事。1843年10月8日續訂的《虎門條約》進一步解釋:允準英人攜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因此,巴富爾便來到了上海,按照上述條約的規定,宣布上海開埠,並建立領事館。

當時,上海道臺叫宮慕久,時年55歲,赴任上海道臺才半年時間。宮慕久清正廉潔,能力出眾,深得道光皇帝信任。道光皇帝還誇他「資質本乎天性,廉潔出於自然」。宮慕久到上海後,遇到外國商人賄賂,他一概不收。遇到推辭不過的情況,「則鎖一室中,去後封積如故」。

宮慕久接待並宴請了巴富爾一行,還與11月10日,登上巴富爾乘坐的「麥都薩」號商船,進行了禮節性回訪。

接下來,就是展開實質性的談判。雙方爭議最大的問題,是在哪裡建英國領事館。

巴富爾當然想在上海城內找到一塊地方,設立英國領事館。這也便於對英國商人進行管理。然而,宮慕久卻極力阻止巴富爾的這種想法。那時候,所有的外省人員,都只能居住在城外;英國人自然不能例外。同時,朝廷一直很忌諱官員、民眾與外國人接觸。如果英國人進城居住,勢必形成華人洋人雜居的事實,為以後的管理帶來很大麻煩。

當然,宮慕久的這些想法,上不了臺面,他只能藉口上海城內擁擠不堪,找不到空房子,只能請英國領事一行到城外尋找房子。

巴富爾在宮慕久面前碰了軟釘子,有些悻悻然。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帶著屬員走到上海街頭。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擁擠嘈雜、衛生狀況糟糕的「棚戶區」。看來宮慕久並沒有撒謊。

可是,就在巴富爾等人打算撤退時,一個姓姚的廣東商人出現了,他提出願意把自己在城內的的房子租給他。租金為每年400元。巴富爾喜出望外:只要有一個地方立腳,什麼都好說。

11月14日,巴富爾向住在上海的25名商人和傳教士發出告示,通告英國領事館業已設立,並定於11月17日正式開埠通商。

上海開埠後,巴富爾又提出,在城內買一塊地盤,作為英國人居住的地方。宮慕久堅決予以制止。經過為期兩年的激烈爭執,宮慕久無奈地將城外楊涇浜以北、李家廠以南的一塊地盤租借給英國人,修建房屋居住。那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河汊縱橫的灘涂荒地,無人居住。

1845年11月29日,雙方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上海土地章程》稱:「茲體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劃定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之地,準租與英國商人,為建築房舍及居住之用,所有協議訂立之章程,茲公布如下,其各遵照毋違。」

《上海土地章程》一共有23款,涉及租借土地面積約830畝。1848年11月,英國將租界面積擴大至2820畝。

這是外國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塊租界。在那以後,美國、法國等紛紛在上海跑馬圈地,設立租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政府將租界予以收回。

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市已經成為擁有16個市轄區、2400萬人口、6340平方公裡的國際都市。當初《上海土地章程》約定的英國租界,如今已經成為上海市中心地帶。

【參考資料:《上海公共租界史稿》《松江府志》等】

相關焦點

  • 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英國向清朝支付了多少租金
    可是,當英國人來到這裡時,一眼就看中了香港,打算將這裡開發成對華及其他遠東諸國貿易的商埠。從18世紀到19世紀,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有著「日不落帝國」稱號。英國人看中的東西,是一定要搶到手的。於是,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 清朝時期的國中之國,掌控著經濟命脈,吮吸中國人民的血汗
    清朝經過鴉片戰爭後,在新開放的通商口岸中最重要的就是上海。其重要性很快超過廣州,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橋頭堡,帝國主義在此建立一個服務於大老闆們的「共和國」,這個王國不但是在中國領土上獨立的王國,而且長時期的掌握著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經濟命脈,吮吸全中國人民的血汗來養肥自己,而成為國際大老闆們真正的天堂。
  • 英國想租借香港100年,清朝只租99年?千萬別小看了這一年之差
    1840年前後的香港,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基本上是一個荒島,散亂地居住著一些漁民,總共有3000餘人。可是,當英國人來到這裡時,一眼就看中了香港,打算將這裡開發成對華及其他遠東諸國貿易的商埠。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 清朝時期我們把香港租給了英國,你知道英國並沒有給我們租金嗎?
    清朝鴉片戰爭的時候,也就是1840年,那時候的香港跟現在可完全不一樣。那時候還是屬於廣州的新安縣來管轄的,香港島香港島,現在聽起來感覺很洋氣,可當時基本上只是一個荒廢的島嶼罷了。中國和英國籤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把有八十平方公裡的香港島割給了英國。這個條約裡面的條款有十三條,第三條裡規定說,因為英國的商船開到中國來需要經過長途跋涉,在路上會有一些損壞需要修補,所以中國應該給英國一塊地方,讓他來進行修補船的耗費和材料。今天皇帝準許了將香港這個島割給了英國的君主以及他的繼承人,香港島可以全權由英國君主來立法進行管理。
  • 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朝支付了多少租金?
    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朝支付了多少租金?1840年前後,香港是歸屬於廣州管轄,在當時還是一個荒島,香港本地的漁民大概有3000人,但是當英國人來到香港之後,一眼就相中了這個港口,並打算將這裡開發成對中國以及其他遠東各國貿易的中心,我們知道,在18世紀前後,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有著日不落帝國之稱,英國人想要辦到的事情,他們一定會不擇手段的做到,能看出當時英國的強大。
  • 清朝官員寫了本書,從此被官場排擠孤立,美國人卻將其刻上紀念碑
    再加上當時中國積弱積貧,備受欺辱,如果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到底在發生什麼,壯大清朝國力這種想法無疑是紙上談兵。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和徐繼畬所著的《瀛寰志略》,都是這一期間的產物。 02 徐繼畬在《瀛寰志略》中,按照亞、歐、非、美的順序,一一介紹西方各國,其內容包括了各國的基本歷史以及風俗,並且將自己的見解附在各國的介紹後。
  • 三年,灘涂荒地變萬畝良田 | 惠州墾造水田見成效,農民增收成農村換...
    >三年灘涂荒地變萬畝良田惠東縣秋收景觀「媽媽,這個就是我們吃的大米嗎?」在博羅、惠東、惠城、龍門等縣區,多個鄉鎮通過墾造水田實現了大變樣,近萬畝的灘涂地、丟荒地被墾造成了萬畝良田。據惠州市自然資源局統計,過去3年,全市實施墾造水田項目42個,共計達到13009畝。農民增收、農村扮靚,惠州鄉村伴隨墾造水田悄然蝶變。惠州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稱,將全力抓好既定項目和新任務落實,高質量推動墾造工作。
  • 【爐邊閒話】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一些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們就看上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當時的上海還是很小的一塊,叫上海縣,居住環境差,人口也不多。管理上海的最高官員叫道臺,相當於副省長,正四品官。 道臺大人一聽高鼻子、藍眼睛、渾身長毛的洋鬼子要住到縣城裡來,兩腿直發顫。
  • 清朝時期我們把香港租給了英國,你知道英國並沒有給我們租金嗎?
    清朝鴉片戰爭的時候,也就是1840年,那時候的香港跟現在可完全不一樣。那時候還是屬於廣州的新安縣來管轄的,香港島香港島,現在聽起來感覺很洋氣,可當時基本上只是一個荒廢的島嶼罷了。中國和英國籤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把有八十平方公裡的香港島割給了英國。這個條約裡面的條款有十三條,第三條裡規定說,因為英國的商船開到中國來需要經過長途跋涉,在路上會有一些損壞需要修補,所以中國應該給英國一塊地方,讓他來進行修補船的耗費和材料。今天皇帝準許了將香港這個島割給了英國的君主以及他的繼承人,香港島可以全權由英國君主來立法進行管理。
  • 封建地租市場化與英國「圈地」
    國外較為晚近的分析,將圈地歸於生產專業化的結果,從而使得公地制度不再重要;①或歸於城市化的結果,後者空前地刺激了農牧產品消費;②或歸於生產效率提高和繼續提高的需要,等等。③說來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可不免過於疏闊,讓人不得要領,或者讓人產生更多的疑問,比如提高生產效率的願望,又如價格革命,絕非限於英格蘭地區,為什麼以前或其他地區沒有產生圈地運動呢?
  • 鹽鹼荒地,一年就變莊稼田
    工作人員在改良田裡查看作物生長情況。6月26日一大早,記者趕到南通市通州灣示範區時,王秀梅正在海邊一塊試驗田裡忙著。 「玉米長勢正好,西瓜比拳頭大了,大豆剛種下,就等下一個好收成。」 王秀梅說,一年半前,這裡還是結滿鹽霜的荒灘野地,上月底卻收割了600多畝大麥。 不遠處,金燦燦的麥穗在海風吹拂下高低起伏,一陣陣麥浪將灘涂「淹沒」;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如今生機盎然。
  • 【爐邊閒話】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一些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們就看上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當時的上海還是很小的一塊,叫上海縣,居住環境差,人口也不多。管理上海的最高官員叫道臺,相當於副省長,正四品官。 道臺大人一聽高鼻子、藍眼睛、渾身長毛的洋鬼子要住到縣城裡來,兩腿直發顫。
  • 英國在香港待了將近百年,到底有沒有付過錢?
    英國在香港待了將近百年,到底有沒有付過錢?在清朝的時候,香港還只是一個沒有什麼人住的偏僻島嶼,上面也只有一些打魚的人稀稀落落的住在上面,根本沒人把它當一回事。後來英國人經過這裡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好地方,就在心裡打起了算盤,想把這裡開發成和各國做買賣的地方。
  • 英國外交官眼中的清朝官場:官員互相吹捧,下級對上級盲目贊同上
    英國外交官眼中的清朝官場:官員互相吹捧,下級對上級盲目贊同上從小學起,我們就開始學習拼音,提到拼音,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漢語拼音。似乎漢語拼音就是拼音的本源了。我們一聽這名,根據日常經驗,不難猜到發明這個方法的人就是威妥瑪,而且肯定並非中國人。威妥瑪,一個跟隨英國聯軍踏入中華版圖的人,參與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於1871年任英國駐華大使,因著這緣故,得以親歷清朝官場的是非黑白,看這渾濁世間的跌宕起伏。現在,讓我們透過威妥瑪的眼睛,回溯歷史,探究一下清朝末年的官場秘辛。
  • 上海的廣東人很多,為什麼廣東的上海人卻很少?
    上海市和廣東省是我國發展較為快速的兩個地區,這兩個地區的文化互相滲透,甚至上海虹口出現了廣東人的聚集區。然而,廣東地區卻很少出現上海人的身影,難道廣東缺乏發展的商機?還是上海人不願去廣東發展呢?上海的廣東人很多,為什麼廣東的上海人卻很少?
  • 乾隆時期,丟掉了一塊土地,如今成令我們頭疼的麻煩
    讓人無奈的是,這個時候的中國還鎖著國門沉迷於國家的輝煌之中,殊不知外界已經變成了一番新面貌。那個時期,其實有件事可以改變當時清朝的局面,但是因為乾隆沒當回事喪失了機會,如今卻成我們最頭疼的麻煩。清朝中葉,很多沿海居民去了東南亞討生活,隨著華人不斷增多,蘭芳共和國在婆羅洲的西北建立起來了,國家一眾領導人都是華人推舉產生,總統叫羅芳伯。
  • 大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朝支付了多少租金?
    清朝晚期的時候是經歷不少災難的,西方列強在我們國家的領土打開了缺口,而當時的英國像我們國家販賣大量的鴉片,為的是謀取暴力,而當時鴉片對我國的危害是很大的,之後又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這損害了日不落帝國的利益,所以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而清朝不是人家的對手,戰敗。
  • 英國要租香港100年,李鴻章卻只肯租99年,如今才明白他有多聰明
    漢朝的GDP佔全球財富的26%;唐朝的GDP佔全球財富的58%;明萬曆時期GDP佔全球的55%;清朝前期GDP佔全球的35%;導致很多小國家來我國朝貢,為了尋求保護。到了清朝中晚期,乾隆皇帝正式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封閉各大沿海的通商口岸,不讓西方商人來中國交流,導致我國的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到了清朝晚期,清朝不再是屹立在東方不倒的超級大國了。
  • 英國在歸還香港之前,其實還還了一座城市,如今GDP位居山東第二
    實際上,在光緒24年(公元1898年),當時英國為了對抗遠東的沙俄,還強行的向中國租借了一塊土地,被稱為「威海衛租借地」。,在清朝時並不起眼,經濟價值不高,也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人口,只有一個閉關鎖國的小漁村。
  • 當初英國想租香港100年,為何清朝咬死99年?現在才知多重要
    當初英國想租香港100年,為何清朝咬死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