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聽》2019年第11期
摘要:滿足更多聽眾的聽覺美感與藝術欣賞需要,是廣播審美時代對廣播節目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分析節目的主觀創作要素就成了當務之急。在審美槓桿下,本文論述的「兩大砝碼,一標遊碼」,是對語言面貌、表達效果、背景音樂的簡要概括,這是影響廣播節目質量的三大主觀創作要素。廣播節目的創作,應建立在具備普適性的語言面貌、富於感染力的表達效果、契合節目風格與節奏的背景音樂之上。
關鍵詞:廣播節目;創作要素;審美
隨著大眾審美標準的不斷提高,廣播節目開始逐漸強調聽覺美感與藝術欣賞,進入了「廣播審美時代」,這就對廣播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創作要求。而經過主持人二度創作的廣播節目,其優質與否取決於是否能夠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標準。審美標準是極為抽象的概念,不同聽眾的審美標準也不盡相同,因此儘可能去滿足更多聽眾是一個提高廣播節目綜合質量的過程。相當比例的初入行者都說過一句話:「我播不好,但我能聽出什麼人播得好,什麼人播得不好」。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語言文字的有聲表達,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桿秤,欲使聽眾的秤偏向自己,就必須以大眾喜好為依據,積極主觀地改良創作要素,從而在審美的槓桿上壓下更重的砝碼。
一、基礎砝碼:語言面貌與地域方言因素
有聲語言在廣播節目中最直觀的目的是傳情達意。我國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因此為了滿足更多聽眾的理解需求,廣播節目的語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普通話標準且得體,這是在聽眾審美槓桿上壓下的第一塊砝碼。央視著名主持人撒貝寧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某期採訪節目配音不夠標準,出現的內容是「這個村只有一個炕,炕上有十五個人,他們每天做的工作是打臉」,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該配音文案的內容是「這個村只有一個礦,礦上有十五個人,他們每天做的工作是打眼兒」。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地區部分廣播中的前後鼻音仍存在一定問題,當地聽眾往往難以察覺,但進入北方聽眾耳中就尤其刺耳。因此為滿足更多聽眾的聽覺美感,竭力使吐字歸音整體趨於標準,在即興口語的細微之處尤見真章。
同時,受眾地域分布較廣的廣播節目,應儘可能少地使用帶有地域特色的形容詞、名詞或副詞,應追求的不是接地氣而是公共認可度。部分帶有地域特色,但為全國所公認的口頭語除外,例如河南地區方言裡的「中」、東北地區方言裡的「整」等,具體的使用還要因地制宜,反覆推敲。
在語言面貌的層面,標準是一方面,得體又是一方面。不同於相聲表演藝術中的「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廣播節目主持人必須把規矩時刻牢記心間,切忌說話不經大腦,張口就來。《論語》中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恰恰是語言得體的最高標準。從心所欲並非毫無限制,任何一個節目主持人的表達必然會受到語言環境的制約。語言環境,即說話者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依賴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或表現為話語中的上下文,或引申於話語之外的主客觀情景之中。語境對主持人的制約,是主持人竭力滿足聽眾審美的直觀表現。因此要做到語言得體,必要的因素是對語境的整體把控與感知,以及長期社會經驗積累培育的高情商。
二、進一步加碼:表達效果與其影響要素
播音主持的二度創作,普遍分為「還原」「轉換」與「表達」三個部分。在此要著重提及的是「表達」的環節,表達質量最直觀的體現是表達效果,即表達的內容有多少能夠進入聽眾的心。影響表達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
情感基調。用聲音傳情達意,首先要明確自己傳達的內容是什麼,以及要傳達的對象,即「說什麼」和「說給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要把消息傳達後對方的情緒變化也考慮在內,從而確定情感的基調。經確定的基調應符合稿件內容、當前社會局勢、自身主持風格、主持人與聽眾的社會地位關係等多種因素,以達到情感與稿件內容的有機統一。
表達欲與交流感,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因素。首先要具備表達的欲望,才能產生與聽眾交流的感覺;而交流的感覺,又能再度刺激表達的欲望,從而構成良性循環。假若處在與聽眾可以直接交流的情況下,這一良性循環的作用會被無限放大。但在廣播節目的創作中,與現場有觀眾的主持不同的是,廣播節目只能面對冰冷的話筒,而無法及時接收來自聽眾的情感反饋,因此無論在直播還是錄製的過程中,設身處地站在聽眾的角度考量其此時的心理活動狀態,是在無反饋條件下廣播節目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表達之所以被稱為表達,其特點在於單純地道出主持人的想法,明確自身的態度與觀點。表達本身並不存在說服的目的,但對於廣播節目,尤其是新聞類廣播節目來說,主持人必須保證自己所表達的內容為觀眾所信服,因此表達效果最完美的呈現模式,是在經過一系列語言、情感與邏輯重音的修飾之後,用表達完成說服的效果。以《鐘山說事》的「高考天問」為例,一定程度上來說,鐘山的表達狀態比一般主持人更像是辯論賽中的一辯在陳述我方觀點,富於情感,近乎極端主觀色彩,乃至說到最後自己勃然大怒。不可否認鐘山的表達也許存在追求收視率之嫌,內容上或許失之偏頗,但在感染力上其表現可以說是無可挑剔,單論其表達狀態與效果而言,確實存在可取之處。
幽默。語言的幽默風趣是節目主持人基於既定文稿的二度藝術創作,尤其在如今媒體逐漸走向扁平化的大趨勢下,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有趣」作為一個新的時代審美標準應運而生。語言藝術要雅俗共賞,所謂雅,即典雅而有內涵;而所謂俗,就是要緊接地氣,用風趣通俗的語言進行信息傳達。需要注意的是,幽默的語言是智慧的體現,它不代表譁眾取寵,更不表示主持人可以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我們應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語境之下充分展現自身的幽默。而當今的一個普遍觀點是,新聞類節目往往與幽默毫無聯繫,其實不然。典型案例就在近期的《新聞聯播》中,從央視刊播國際銳評《美國是全球合作發展的絆腳石》的「滿嘴跑火車」「羨慕嫉妒恨」「扎輪胎」,到此前的「令人噴飯」「政治是常態,戰爭是例外」。這也正如康輝在《主播說聯播》中回應此事時所說:該高大上絕不低姿態,該接地氣也絕不擺架子。
三、可調節的遊碼:補苴罅漏的背景音樂
背景音樂的作用主要是表達情感、烘託氣氛、突出和深化主題,部分廣播節目有時也會把音樂作為兩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或過渡。由於廣播節目與電視節目的製作方式與製作成本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廣播節目通常沒有條件製作原創的背景音樂,因此大多數節目會選擇現成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甚至《焦點訪談》《百家講壇》等都曾使用過來自日本動漫的背景音樂。
選擇背景音樂時,需要對廣播稿件的內容、傳達的思想觀念與情感基調進行整體把控,充分考量節目的時代特徵、內容氣氛、節目風格與自身的表達風格,在此基礎上還要站在聽眾的角度考慮,使背景音樂對氣氛的渲染恰到好處,做到「煽情」而不「濫情」,引起「共鳴」而不是「共振」。同時,背景音樂不能過於零碎,音樂長度要適中,不同音樂片段的銜接之處要反覆進行調整,以求得聽覺感官上的總體和諧,真正使背景音樂融入節目。
背景音樂的另一作用並不常被提及,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語音面貌的缺陷。在同時接受到兩種不同頻率的聲波時,人對聲波的感知與注意力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分散。注意力分散的程度因人而異,但不論該程度大與小,都比「只接受一種頻率的聲波,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這一種聲波上」要好得多。因此在背景音樂的作用下,聽眾分布在語音方面的注意力就會有所下降,由此達到掩蓋語音面貌缺陷的效果,恰如其分地對有聲語言進行了補苴罅漏。當然,借「弦外之音」彌補語音缺陷是一種取巧的手段,但是,就保證節目的完整性、給予聽眾更優質聽覺美感的視角看來,「弦外之音」卻是不可或缺的。
四、結語
以上「一支槓桿,兩大砝碼,一標遊碼」,是對廣播節目主觀創作要素的基礎衡量標準。首先,確保廣播語言的標準性與普適性,儘可能避免語言存在地方因素,在保證聽眾理解的基礎上注重得體。其次,正確把握情感基調,積極調動表達欲與交流感,在適當的語境中加入幽默成分,以達到更完美的表達效果。最後,根據節目內容、氣氛與風格,選擇恰當的背景音樂並反覆調整銜接處,確保其音量適中,銜接自然,使其與人聲達到整體和諧。綜上所述,從廣大聽眾的角度出發,儘可能使自身審美與聽眾審美相吻合,並依據審美槓桿對節目做出相應的改進,是廣播審美時代提高節目品質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易軍.審美接受與主持人語言藝術[D].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14.
2.牛力.試論電視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的語境制約[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02):127-128.
3.徐鑫.電視專題片中鏡頭和背景音樂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9(08):89+91.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