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農村老人常調侃,「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真的假的?
這句話雖然不中聽,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站在客觀立場上來看待這個問題,僅以生命的長度來衡量一個人的福氣,好似也並不對。老人是否有福氣,有多種因素決定,比如身體健康、家庭關係和諧、子女孝敬、心情順暢等等綜合性生活質量來決定,並不是說以人生的長度來計算一個老人是否有福。所以你看,才會有人說「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這樣的論調。
這裡面關鍵因素在於,老人歲數大了以後,身體機能肯定是每況愈下,體能肯定會逐漸失去高質量的生活能力。好比說一位身體健康八十歲的老人,和一位身體健康的百歲老人,他/她們的身體狀況,肯定有很大區別。用老話說:「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百歲期頤之年。」現在我國人均壽命比以前不斷在提高,活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常見,百歲老人自古有之。這些老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人們根據生活經驗,被古人賦予這種不同說辭。
比如根據百歲期頤之年的說法,在本《禮記·曲禮上》說:「百年曰期、頤。」 鄭玄 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有老話說「老小孩」,人越老,越像小孩一樣需要依靠別人才能更好的生活。
按照常人對生命長度與幸福指數的對比來看,生命跨越時間越久,幸福感會越來越低。好比人生在初生嬰兒時間段,被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而逐漸進入老年以後,所得到親人們的照顧,事實上無法與小孩相提並論;又比如懵懂少年、激情澎湃的青年、中年,人生的這期間精力旺盛充沛,自身少依靠別人、甚至是幫助別人,自己也能很好的生活,那麼在個人生活質量上,肯定比年老色衰的老人肯定更高。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命的綜合質量越高,人的幸福感也就越強,反之亦然。
實則我們大家知道,生命就是一個過程,隨著時間拉遠,生命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精彩與失意。活好每一天,敬畏生命,無論我們處於生命的那一個時段,生命的幸福感屬於自己,好似與外人無關。總之,生下來,活下去,即便是老人,能夠豁達開朗,笑對人生,悠然自得,能把苦楚的生活,活出詩意,那也叫福。老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所以你看,長壽本身就是福,笑對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