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5月11日訊:據山西晚報報導,今年3月份,河津市僧樓鎮尹村發生了一件祖祖輩輩幾代人都不曾見過的「大事」:幾輛大鏟車「轟隆隆」開進麥田,不問青紅皂白,強行剷除已長到20公分左右高的麥苗。儘管村民奮力阻攔,但近30畝麥苗還是被埋進黃土裡。不知所以的村民輾轉打聽,最後才摸到一點頭緒:鏟青苗只是一個開端,位於村北的2000餘畝土地,已被人徵用!而長在地裡的莊稼都將面臨厄運。
農民失去土地,意味著什麼已不言而喻。那麼,是誰要佔用如此多的土地(耕地)?佔用的土地作什麼用途?佔地前後有關部門的態度如何?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農民:這是一件傷心事
僧樓鎮尹村,位於河津市東部約10公裡,交通不是十分便利。4月27日,記者輾轉來到這個村子。面對記者,村民賀新發、張德萬等人顯得愁腸百結,一個勁兒地搖頭嘆息。
張德萬說:我們尹村共有900餘戶4500餘口人,現有耕地不足2500畝,人均不足5分地。這些耕地,是名聞晉南的三峪(瓜峪、神峪、遮馬峪)自流灌區的腹地,素有「金筷子銀碗」之稱,土地十分肥沃,多年來以種植小麥為主,平均畝產保持在300公斤到450公斤左右。由於人多地少,村裡的土地就更顯得金貴。然而,2003年4月9日,本市有一家名叫「鴻業工貿有限公司」的企業,與村委會籤訂一份佔地合同。籤訂前,村委會並沒有徵求村民意見,籤訂後,村民們(包括一些村幹部)也沒有見到這份合同。直到事後,人們才知道,這份合同上簽訂的佔地面積為378畝。籤了合同後,村委會從那家企業領回數十萬元錢,用於補償村民的損失。這筆款的提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廠面佔地每畝1500元,一種是道路佔地每畝1000元,加上遷墳款,共提回大約80多萬元。村委會將這筆錢領回之後,按每畝700元給村民們發放土地補償款,但沒有人願意主動領取。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村委會安排村民組長挨家挨戶下發。儘管如此,有的村民還是極不情願接受。今年55歲的陳永堂,到現在也沒要這筆錢。
張德萬告訴了記者一句在農村廣為流傳的俗語:地種3年親如母。事實上,從他的談話中,記者早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民對土地的那種最現實不過的珍愛與珍惜。
談到今年3月份麥苗被鏟一幕,村民賀新發至今還有些緊張,說話時,口齒顯得很不利索:今年2月25日,聽說村委會主任師海廷與市鋁工業園區又籤了一份佔地合同,當時,我們要求看一看合同內容,但被村委會拒絕。之後,村委會於今年3月12日在村裡張貼了「致全村父老鄉親的一封公開信」,村民們才知道,這次佔地是1616畝,租賃期限為30年。這封「公開信」,還由小學生每人一份帶給自己的家長。對村民來說,這是一個噩耗。賀新發說,還沒等我們回過神來,一星期後,幾輛大鏟車就轟鳴著開進了麥田,加足馬力剷除已經長到20多公分高的麥苗。許多村民聞訊後,紛紛跑進麥田進行阻攔,但還是有30多畝青苗被無情地連根鏟掉了(大部分麥田得到了保護)。第一居民組的六七戶村民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下的麥苗被瞬間掩進黃土,禁不住趴在田間地頭失聲痛哭……
現場:荒草萋萋揪人心
在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村民帶領下,記者來到當時強鏟青苗的現場。撞入記者眼帘的,是一幅悽涼的場面。
一條東西走向的小渠南側,已經完全沒了麥苗的痕跡,被鏟車剷平後的土地上,留下了寬寬的輪胎印,偌大一片土地上,只有一叢叢不知名的野草在微風中搖曳(村民介紹說,這一塊地是去年鏟掉的)。順著小渠往西望,在近1公裡以外的地方,一處半拉子工程(鴻業工貿有限公司的廠房)孤立地矗立那裡,土建工程留下的空架子在曠野裡顯得相當刺眼。順著小渠往東看,有一片已經抽穗的麥田,麥田中間都留了一道十分明顯的被鏟過的黃土痕跡。這位村民從土堆裡拽出已經枯死的麥苗,顫抖著雙手對記者說:「你來看看,這就是我們的辛苦,到現在,青苗被鏟了,補償也不知是咋回事,村裡、鎮裡都不管……」
鎮長:這是上邊的事
尹村村委會先後與兩家企業籤訂佔地合同一事,記者想了解一下具體條款內容。然而,保管這份合同的村委主任一直難以找到,聽村民們說,村委主任去了鎮政府。隨後,記者匆匆趕到僧樓鎮政府。這回沒有撲空,雖然沒找到村委主任,但「有幸」找到鎮長楊昌輝,他的一番話很耐人尋味:河津市去年規劃了3個工業園區,尹村被徵用了2000多畝土地,去年佔了700多畝,今年又佔了1300多畝。市政府規劃的相關文件我們鎮政府也沒有見過。之後,在記者的要求下,楊鎮長撥打尹村村委主任的手機,但多次撥通之後,對方一直拒接電話。鎮長向記者苦笑:沒辦法,你們還是到市裡去了解情況吧。
分管市長:這不是我管的事
2000多畝土地既然被工業園區佔用,那麼,分管領導應該知曉詳情吧。5月8日上午,記者撥通河津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閻新民的電話。閻市長這樣答覆:尹村土地被佔一事,原來已經與村裡協調妥當,有關補償金都領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土地手續不完善,所以我們要求企業先停工。至於佔地問題如何處理,這不是我管的事,你問土地局去。
之後,記者在河津市國土資源局耕保股了解到更翔實的情況:2004年2月份,佔地企業只申報了800畝的面積,其餘1200畝的情況土地部門沒有掌握。
那麼,工業園區佔地,河津市發展改革局(計委)對此有無統一規劃?該局一位姓馮的負責人這樣透露:當時,我們這兒未作統一規劃,是鋁工業園區自己作出的一個規劃方案,去年上報過發改局一份。規劃方案上佔地多少,誰也沒有詳細看。
既然有關部門提供的情況如此模稜兩可,那只有從鋁工業園區進行了解。不料,鋁工業園區主任兼河津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任孟文的一番話,更令人瞠目結舌:鋁工業園區2002年成立,去年就已經撤銷,停止了運作,現在,既沒佔地,也沒合同,即使是佔地,也必須有國家的申批手續。在原來的協調過程中,尹村有些村幹部出現過胡支亂用補償款的問題,市檢察院已經立案。
一頭是先被佔後被閒置的土地,一頭是有關部門模糊的解釋,面對此,最難受最痛心的還是尹村的村民。2000多畝土地呀!村民的損失,村民的傷心,究竟誰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