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血液內科錢申賢主任醫師說,近年來發現,75歲以上老人中有四分之一患有貧血,部分原因與吃得太素,營養攝入不足有關。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估計這一數值還會繼續升高。
「老年人貧血的特點是,發生較為緩慢、隱匿,而且常被其他系統疾病症狀所掩蓋,所以容易被忽視或誤診。如果有貧血,先查明原因,不要自己在家亂吃亂補。」
偏聽「千金難買老來瘦」
吃素兩年貧血導致心絞痛
張大媽71歲,有高血壓、冠心病多年。
她一直在吃藥控制,病情很穩定,按照醫生的話屬於「依從性好」。
兩年前,她聽老朋友說「千金難買老來瘦」,年輕大了,要多吃素。加上每次去醫院檢查配藥,醫生也建議她適當減減肥,可能對心臟有保護作用,於是她決定開始吃素。
這兩年,張大媽基本不碰和肉有關的食品,豬肉、牛肉不吃了,羊肉本來就不愛吃。去年禽流感後,雞、鴨也不買了。一周裡面,她最多吃一兩次魚。
這麼吃了兩年,體重下降了10斤,原來有138斤。
但最近兩個月,張大媽總感覺頭昏,沒力氣。以前買菜提著滿滿一籃菜,上三樓心不慌、氣不喘。最近她提籃子常頭暈,走幾步就得停,上三樓更要歇一歇,胸悶、心慌等症狀出現了。
她沒太在意,以為沒休息好,加上年紀大了造成的。半個月前的一天,她在家拖地,胸痛難忍,突然摔倒在地。
家人及時發現送她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電圖檢查顯示心絞痛。進一步檢查發現,血色素為6克,只有正常人一半。
錢申賢主任醫師說,貧血是她這次心絞痛發作的真正原因。
老年人貧血
一半以上是因為營養不良
錢申賢說,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老年人對此也比較重視。但對於貧血,許多人會不以為然,很少主動看醫生,更願意食補,最多自己買點補藥吃吃。
很多貧血合併心血管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由於心血管病的存在,使得貧血的症狀「深藏不露」。出現頭昏乏力,胸悶胸痛,患者首先想到心臟病發作,而很少想到貧血的可能。其實,貧血很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誘因。
這是因為發生貧血後,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及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紅細胞攜氧能力也大幅度下降,引起全身組織器官的缺氧,大大加重了心臟的負擔。同時,貧血也使心臟自身的供血下降,進一步導致心臟缺氧。對於本身已有冠心病、冠狀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影響更大。
如果貧血進一步發展,心臟負擔會加重,形成惡性循環,隨時可能引起心絞痛、心律失常,嚴重時會引起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一般來說,貧血時間越長越嚴重,對心臟的損害也就越大。
當血色素低於9克,就會對心臟有影響。當血色素低於7克,就會明顯加重心臟負擔。
「老年人貧血一半以上是因為營養不良,還有由其它原因引起,比如慢性腎炎、慢性腸胃炎、慢性腹瀉、腫瘤性疾病等。一旦出現貧血,第一步先去醫院查明原因。」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施鵬飛副主任醫師說。
錢申賢也建議,老年人貧血,尤其是中重度貧血,要一查到底。只有明確貧血的病因,才能決定用什麼方法對症治療。「發現貧血,大部分老年人的第一選擇是進行食補或者中藥治療。對於一些有潛在疾病的老年人,不查出引起貧血原因,再怎麼補也沒用。」
清淡飲食是對的,但不能太偏食
應以蔬菜為主,葷菜為輔
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該怎麼吃?
「清淡飲食是對的,但不能太偏食,要在清淡飲食的基礎上保證營養均衡,對心血管疾病和預防貧血都有好處。」
施鵬飛說,比如有高血脂、高血壓的老年人,要控制好膽固醇的攝入量,儘量少吃動物肝臟、墨魚、對蝦、河蟹、明蝦、泥鰍、蟶子、甲魚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但可以適量吃魚、豬肉、牛肉、羊肉,每天飲食中有葷有素,才能營養均衡。
「老年人可以在芹菜裡炒點肉片,麵條裡放幾片牛肉等,以蔬菜為主,稍微搭配點葷菜。這麼既不會使膽固醇太高,又能預防貧血,做到營養均衡。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營養均衡和少吃多餐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