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近日聯合上海立昌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關科研院所等單位,共同舉辦首屆全國土壤修復功能材料研發及應用研討會。會議期間,立昌環境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揭牌,這是首個聚焦土壤修復技術的院士站,標誌著土壤修復領域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產學研深度融合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第一屆全國土壤修復大會的第三次分會,本次研討會重點聚焦土壤修復功能材料的研發、產業化生產與工程化應用,旨在推動技術成果轉化與修復功能材料的產業化發展,為我國土壤汙染管控與修復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論壇上,立昌環境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成立,成為一大亮點。
「院士專家工作站」依託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汙染土壤生物修復領域展開技術合作,重建土壤生物環境體系,業務領域涵蓋農田修復、礦山修復、場地修復、地下水修復等。同時將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關注土壤生態體系建設,在退化土壤生態修復領域展開技術攻關。
擔任工作站站長的中科院院士趙其國指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高度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土壤汙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日益受到高度重視。設立立昌環境院士專家工作站,其目標將隨著我國當前的環境形勢、環保任務而定,目的則是在生態保護、環境修復等領域展開全面的技術合作,切實解決企業研發與應用中遇到的難題與瓶頸,提升企業在環境汙染領域的研發應用水平,為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技術保障,服務於我國土壤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據悉,「院士專家工作站」科技研發及試驗基地將設在上海立昌臨港環保產業孵化園區,工作重點將聚焦土壤修復材料、生物修復技術、生物有機肥及生物菌肥的研發及產業化發展等六大板塊內容。
技術創新引領示範
實現綠色可持續修複目標
在上海立昌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常立看來,院士專家工作站的設立更具深遠意義。
「在19年的企業經營和環保領域的探索中,我們深深地感到,唯有先進的技術和持續性的創新,才能滿足環保領域不斷變化的治理的技術需求。成立院士工作站,對企業而言,夯實了技術創新能力,使立昌環境能夠適應變化的治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將在土壤修復行業尤其是功能修復材料領域,起到國內外先進技術的示範及推廣作用。」常立如是說。
自2016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以來,我國土壤汙染治理和修復在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應用方面取得多方面進展,出任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駱永明表示,我國在土壤修復技術方面進步尤其明顯,甚至有一些已走在國際前列。
如在鎘、砷治理方面,我國自行研發的植物修復技術已經開始規模化應用,領先國際。在微生物修復技術方面,生物修復劑可以對有機汙染物有效降解,或是利用根際的營養強化微生物來降解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難降解的有機汙染物。
「我國土壤修復具有自身特色、可運行的科技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還處於初級的、快速發展的階段。」駱永明強調,下一步仍需國家繼續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科技的研發和土壤的管理,以應對我國土壤類型多、地形地貌複雜、水文地質條件差異化明顯的複雜狀況。
談及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未來規劃,駱永明指出,在土壤修復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方面,我國已經有一批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前沿企業;而如傑瑞環保、西玖環保等企業,則可以從裝備製造領域支持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當前,土壤修復產業化發展急需的另一個支點,就是功能材料,在這方面,立昌環境已有研發生產生物有機肥的基礎,並在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工程等環境治理領域,有良好的實踐探索。
「發展支持土壤汙染管控與修復的功能材料,能進入市場,甚至進入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先進功能材料,實現綠色可持續土壤修復的目標,就是立昌環境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願景。」對此,駱永明滿懷信心。(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