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大樹
從杭州出發,沿著杭瑞高速一路西行。城市漸行漸遠,轉入藻天線後,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
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天目山。
陸羽隱居苕溪,飲過一盞盞天目雲霧;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此日夜疾書編《文選》;李時珍彎腰佝僂,只為那能救人治病的一草一葉;寺院鼎盛之時,千餘僧侶曾在林間託缽行走……
從古到今,進進出出這條山路的,有數不清的天潢貴胄、文人墨客,以及販夫走卒。
他們來了又走,為一山,為一樹,為一獸,為一景。
1925年,秦仁昌(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學家)來了,他為了滿山的植物而來。
和天目山一點點靠近的時候,讓秦仁昌眼前一亮的是山巒風景,還是那一叢叢長在泥土裡、陽光背後的蕨類植物,我們已不得而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年,這一趟,他遇到了天目鐵木。
彼時,天目鐵木還沒有人給它取過世界通行的科學名字。
當年未到而立之年的秦仁昌,是一襲長衫,還是青蔥的學生裝束,已不可知。但能想像到的是,他為了考察蕨類植物走遍了華東、華北和華中,到天目山腳的時候,一定是風塵僕僕。
路過大有村的時候,路還沒有現在那麼寬,高高的石坎也沒有被砌起來。
遇到一個可以休憩的亭子,周圍那一小片叢林吸引了他的注意。也許是特意,也許只是順手,總之,天目鐵木的標本不經意間被採集了回去。
行者佬張 攝
01
1927年,根據秦仁昌採集的標本,植物學家陳煥鏞把這個標本定名發表在美國《阿諾德樹木園》雜誌上。
因此樹唯天目山獨有,故後來中國專家都稱它為「天目鐵木」。
1965年的時候,科研人員對天目鐵木進行實地調查。一開始,大家怎麼都找不到這些散落林間之樹。打開秦仁昌的記錄,他採集標本時寫下的是「成片,一小片」,採集的地方是「三裡亭」。而時任天目山林場的場長宋永增,也對於這一片土地很是熟悉。他沿著禪源寺後頭的古道,從三裡亭一直走到老殿,來來回回好幾趟,在大樹王國幾多逡巡,可是一直沒有見到記載中的那個「叢林」。
細細思量之後,宋永增突然想到,許是地方錯了。距離秦仁昌來到天目山採集標本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這裡,兩年前修過公路。秦仁昌所說的三裡亭,未必就是禪源寺後頭這個,大概是一個過客對距離的估摸導致不準。
於是,宋永增開始沿著禪源寺往天目山外尋找,終於在大有村周家坦的一處路基上面,找到了。只是這一株天目鐵木老且傾斜,有三百多年的樹齡,樹頂遭遇過雷擊,尚有七米高。
欣喜、可惜、感慨,各種情緒瀰漫在當時發現這株天目鐵木的人心頭。
當時的天目山林場用木材和村民置換了這株天目鐵木以及周圍一小方土地,砌石加以保護。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以為,地球上只剩下這一株天目鐵木了。直到1986年,在這株天目鐵木西邊約400米的地方,執著的尋木人又找到了四株天目鐵木。而這剩下的四株剛被發現的時候,已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枝杈稀疏。
1987年,這四株樹連同周邊的四百來平方米左右的土地,被成立不久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買下。
從此,這五株野生的天目鐵木,被稱為「地球獨生子」,在天目山腳下被保護了起來。
天目鐵木
02
天目鐵木在定名發表時曾有記錄,秦仁昌寫下的是「在疏林中相當常見」,為什麼實際上僅存五株呢?
還是因為被伐、被挖。
對於鐵木,大有村的老人們很熟悉:鐵木是沉的,和其它樹種相比,同樣粗壯的一截木頭,鐵木要重上許多。
這也是在冠上天目之名前就有鐵木之稱的緣由。
馬路邊上的這株老樹,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同樣有著依稀的印象:不知道是哪一年,這棵鐵木被雷劈了,上面一半截斷了,不過依舊活得很好。
至於遙遙相對的另四株,相依相偎在一片茶園之中,周圍是村舍,遠處有水田。
也有人提起,這四株鐵木得以保留,得感謝一位姓阮的大有村村民。
物資匱乏的年代裡,鐵木可以是生火做飯的柴火,腳下綿延的土地可以改建成水田,亦能開墾為更有經濟價值的茶園。
於是,很多株鐵木被砍去枝杈、被鋸斷、被挖去根系。留有鐵木氣息的泥土上,種上了對於當地人來說,更能創造財富、給予溫飽的作物。
無關孰優孰劣,但要是植物學家看到鐵樹倒下的一幕幕,大抵是心痛不已的。
同樣不舍的,就是這位阮先生。幸好他出聲了,他覺得這些大樹長成頗為不易,苦口婆心地一一勸導。
質樸的村民們,儘管不曉得這些鐵樹有多稀少有多珍貴,總歸還是明事理的。
終於有一天,他們停止了拓荒。
天目山大樹
03 對天目鐵木的保護,最初幾多不易。
鐵木雖是雌雄同株,但種子的發芽率只為千分之一,只有兩株能夠開花結果,培育起來很難。
很多人一次次實驗,一年年守候,經過幾十年的培育、養護,如今,天目鐵木在杭州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均有長成。
野生的五株天目鐵木,亦在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大有村,鬱鬱蔥蔥,枝繁葉茂。
在植物學家眼裡,這五株天目鐵木,藏著植物基因的秘密,對於研究植物區系的科學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而事實上,用天目命名的植物還有許多。
1934年,天目木蘭被樹木學家鄭萬鈞教授定名為新種。此外,還有天目瓊花、天目杜鵑、天目紫莖、天目木姜子,以「天目」命名植物有37種。而模式標本採自天目山的,則更有92種之多。
億萬年前,天目山隨海浮沉,汪洋成了江南古陸。億萬年來,山勢高峻,地形複雜,溝谷縱橫,很適合植物的生長、繁育、綿延。
天目山得名之時,應該也想不到會有如此多植物以及穿行在林間的動物,有朝一日會以天目之名冠之,並流傳遠方。
天目山植物
和天目鐵木一樣,也有一些植物有著驚心動魄的經歷,比如羊角槭。
西天目山海拔800至870米的溝谷林裡,一開始有人在原生境林內發現了兩株野生羊角槭,一株已經成年,一株還是幼樹。
後來它們遭遇了一場雨雪冰凍,被壓斷而亡。
幸運的是,自1979年羊角槭被發現以來,天目山林場、原臨安縣林科所、天目山管理局科研人員就陸續開展羊角槭的人工繁育工作。
20多年之後,羊角槭繁育保存至200餘株,有的已經開花結果。
在天目山,不僅天目鐵木、羊角槭生長得很好,還有浙江楠、榧樹等喜溫暖的樹木,在雨量充沛的山麓安家;柳杉、金錢松等好陰溼的古老樹種,在幾乎終年雲霧籠罩的山腰定居;黃山松、仙頂梨等耐高寒的物種,則在山頂落腳生根。
連香樹、羊角槭、香果樹、凹葉厚樸……特殊的山地小氣候環境,成就了天目山上的江南嘉木隨處皆是;朝鮮落葉松、日本扁柏、美國紅杉、法國梧桐等一大批「異鄉來客」,也遠渡重洋落戶天目,展露新姿。
六萬多畝的山上,生長著八百多種木本植物、一千六百多種草本植物(其中藥草就有八百多種)。
天目山,這座離城市這麼近的原始森林,從亙古開始延綿至今,由「物種基因庫」發端,薈萃五光十色的植物群落,終成天下奇觀。
來源/錢江晚報
1. 臨安區請您謀劃「十四五」發展新篇章
2.@臨安人,2021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已開始,快來get詳情!
3.期待!臨安又一所幼兒園設計方案出爐,年後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