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目山 劉柏良 攝
1575年八月(明神宗萬曆三年),55歲的紹興人徐渭,來到了天目山遊玩,留下了《十四日飲張子藎太史宅留別》一詩。
鬥酒那能話不延,此行無事不堪憐。
弓藏夜夜思彎日,劍出時時憶掘年。
老淚高梧雙欲墮,孤心缺月兩難圓。
明朝總使清光滿,其奈扁舟隔海天。
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到,此時,「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已經心灰意冷。自他輔佐的胡宗憲被下獄後,他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了九次,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
張元忭(字子藎)等好友不忍看他被處死,便想盡辦法救他出獄。這一次,他正是在辭別張元忭之後來到天目山的。
▲ 徐渭畫像
此後,秋冬之交,他又從杭州來到天目山,重遊一番。他登獅子巖,作《天目山三首》。登東、西天目,也均有詩。
天目山的靈秀之氣竟令意志消沉的徐渭也流連忘返,他暢情於這裡的山山水水,以消心中久積的不快。
是啊,這裡引人入勝的人文古蹟、奇崛險怪的自然風景,還有散落深林的名剎古寺,無不讓歷代文人雅士流連忘返,心生歸隱之心。
22年後,也就是1597年,他的一位狂熱的追隨者,也來到了天目山,他就是文學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 袁宏道畫像
1568年12月6日,袁宏道生於湖廣行省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今湖北公安),出身官宦家庭。
十六歲那年成了諸生(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直到1592年,袁宏道才中了進士,但並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直到1595年,才得了這個吳縣縣令。
整整等了三年,對於一個滿腹才華又頗有志向的青年來說,真是一段難熬的日子。也為此,甫一開始,袁宏道特別珍惜這個機會,認為這是一個大展宏圖的機會。
果不其然,上任僅僅一年,袁宏道便做出了很好的政績,也深得當地百姓愛戴。
與此同時,他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他漸漸覺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
他自覺仕途並不如自己當初想像的那麼簡單,繁雜吏事也讓他感到疲憊難當,莫不如遊歷於山川湖海,豈不快慰。由此生出了辭官的念頭,並用連遞7封辭呈表現自己的堅決。
袁宏道離開了吳縣,但並未返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往下的三個多月他「無一日不遊,無一遊不樂,無一刻不談,無一談不暢」。
也就是在這期間,他在友人陶石簣的家中讀到徐渭遺稿《闕編》,「不覺驚躍」「如魘得醒」,從此為徐渭「恣臆談謔,了無忌憚」的詩風所傾倒。
▲ 徐渭 《秋山極目》
遊天目山,追尋偶像的足跡。這當然只是原因之一。
天目毓秀,天下名山的魅力,同樣吸引著酷愛山水遊玩的袁宏道。
一個久雨初霽的暮春,袁宏道與陶石簣諸好友取道杭州,來到了天目山。在此之前,一連下了幾天的陰雨,讓人十分苦悶。好在,當他們到達雙清莊的時候,天公作美,微微有些放晴了。
雙清莊就在天目山腳,雖稱呼為莊,卻更像是一個寺廟,裡頭住了很多的僧人。這裡的僧房乾淨整潔,周邊的環境也是清新怡人,實在是留宿的好地方。
這裡的夜晚靜得出奇。山溪水流衝擊石頭的聲音,空靈而具有穿透力,整晚都貫入他們一行人的耳中,一夜難以入眠。
他們竟以為是下了一夜的雨,心中鬱悶至極。第二天早上,僧人準備了茶飯,來喚起床。陶石簣嘆氣道:「下了這麼大的雨,只有躺在床上神遊罷了。」僧人說:「天已經晴了,風和日麗十分美麗,那響聲是泉水的聲音,不是雨聲。」
聽聞之後,他們便急忙披了衣服起來,匆匆喝了幾碗茶,便急急地登山了。
袁宏道尤為激動,他企盼著登臨這座名山已經很久了。
▲ 陳洪綬 《梅花書屋圖》 袁宏道其人(局部)
從山腳下的雙清莊到山頂,大約有十餘裡路。
天目山幽靜深邃、奇妙古老,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一路上,天目山奇俊的風景、濃鬱的人文氣息,深深吸引了袁宏道。
望不盡的江山如舊,聽不盡的疏雨天清,道不盡的楚客悲殘,思不盡的心字香燒。此時的袁宏道,大概心裡也在猜想,20多年前,名士徐渭是否也曾登踏這條路呢?是否也被沿途的如羽雲霞、如黛青山吸引到呢?
到了山頂,天氣已近黃昏,他們便留宿在山頂。
第二天,他們一早起來看雲,奇幻莫測的雲層讓天目群山宛如人間仙境,美不勝收。大概上午11時左右,他們登上了天目上的最高峰。
流連於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寺一觀,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暗。他們決定晚上留宿高峰「死關」。百餘年前的高峰禪師於1279年入天目山獅子巖,依松結廬,築如舟小室,名為「死關」,把自己關進「死關」靜修參悟,坐斷萬緣。
這座山寺的和尚行禮也非常恭敬,相互爭著用飯菜招待袁宏道一行,令他十分感動。
第二天,他們從山寺離開,沿著原來的路下山。和尚們來送行,說了許多招待不周的謙遜之語。
袁宏道他們也以謙遜還禮,連連稱讚,賓主相宜,眾人大笑而分別。
▲ 陸儼少 《西天目山圖》
袁宏道是酷愛名山大川的大文學家,對遊天目山自有一番深切的感受,更能體會到天目山獨特的魅力。在歷代到過天目山的文人中,留下詩文比較多的就數袁宏道了。他不僅留下《西天目山》《登天目絕頂》和《天目道中和陶石簣韻》詩三首,還寫了《初至天目雙清莊記》和《天目》兩篇遊記。他在其中一篇遊記中總結出「天目七絕」。天目山有如下七絕:瀑如萬縞,山石奧巧,庵宇精幽,雷聲如嬰,雲狀百態,樹木珍奇,茶筍清香。第一絕,天目山整個山都是溝壑,瀑布水流發出淙淙的水聲,如萬匹白色的絲絹;第三絕,即使在幽靜的山谷懸巖處,寺廟卻都建得很精緻;第四絕,天目山打雷的聲音非常小,聽起來就像嬰兒的啼哭聲;第五絕,清晨起來看天目山的雲彩,白淨得像絲綿一樣,飄蕩變幻如同浪花,每座山峰的山頂突出於雲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第六絕,天目山高大的樹木,樹身粗的幾乎有四十圍,松樹的形態如同華蓋一樣,樹高不過幾尺,一棵樹價值萬餘錢;第七絕,天目山每年第一次採摘的芳香撲鼻的茶葉,比龍井茶還要香甜。竹筍的味道像紹興破塘(今紹興坡塘)所產的竹筍,但更加鮮嫩香甜。在遊記《天目》中,袁宏道感慨說:「餘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袁宏道對天目七絕的總結讚美,不僅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今日的遊山者仍然可以感受到。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