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在神農本草經的別稱甚多,常見名地文、守田、半月蓮、三步跳

2020-12-19 中國管科院紅豆杉中心

半夏(學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屬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藥用植物,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用以治鎖喉癀。

半夏的形態特徵

半夏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球形塊莖,直徑從0.5 cm到3.0cm不一,葉片著生在塊莖的頂端,葉柄的下部有一個白色或棕色珠芽。半夏為單性花,花序軸下著生著雌花,無花被;半夏的雄花為白色,著生在花序軸的上部,同樣無花被,雄蕊密集地聚成圓筒形,與雌花被間隔在花序軸的兩端;半夏的佛焰苞在合圍處有一個小孔,可以連通上下,花序末端呈現出尾狀,從中伸出綠色或淺紫色的佛焰苞,為直立狀或呈「S」形彎曲。

名稱由來

半夏,生於夏至日前後。此時,一陰生,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夏天也過半,故名半夏。

別稱

半夏半夏(神農本草經)的別稱甚多,分別有:三葉半夏(山西、河南、廣西),三步跳(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麻芋果(貴州),田裡心、無心菜、老鴉眼、老鴉芋頭(山東),燕子尾、地慈姑、球半夏、尖葉半夏(廣西),老黃咀、老和尚扣、野芋頭、老鴉頭、地星(江蘇),三步魂、麻芋子(四川),小天老星、藥狗丹(東北、華北),三葉頭草、三稜草(上海),洋犁頭、小天南星(福建),扣子蓮、生半夏、土半夏、野半夏(江西),半子、三片葉、三開花、三角草、三興草(甘肅),地文、和姑、守田(古稱),地珠半夏(雲南)。

生境分布

半夏的生境分布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的外,全國各地廣布,生長於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雜草之一。朝鮮、日本也有。

主要成分

半夏中分離得到15個化合物,分別為大黃酚,丁二酸,正十六碳酸-1-甘油酯,3-O-(6'-O-棕櫚醯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對二羥基苯酚,羥甲基糠醛,鄰二羥基苯酚及β-谷甾醇,胡蘿蔔苷。

來源:百度百科 360百科 花百科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1種野草常被忽視,人稱「半夏」,殊不知值錢,1斤40元有人買
    大部分的野草對於農作物來說是有危害的,比如香附子這種野草就比較常見了,它的別稱是莎草、梭梭草、鬍子草等,這種植物的繁殖速度特別快,當它生長在農地裡的時候,那農作物就很難正常生長了。
  • 半夏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一,半夏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半夏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神農本草經》;別名在山西、河南、廣西叫三葉半夏;在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叫三步跳;在貴州叫麻芋果;在山東叫田裡心、無心菜、老鴉眼、老鴉芋頭
  • 景天與徐長卿的名字竟來自《神農本草經》?盤點中藥裡那些好聽到可...
    於是總有人另闢蹊徑,走出了一條「中藥尋名」之路,比如《仙劍三》中的主角名基本都來自藥草。被譽為上古三墳之一的《神農本草經》記載,景天、徐長卿皆為草藥,而關於「徐長卿」草藥的由來,也是有典故的。傳說文人門客徐長卿親採一味草藥,為宋太祖趙匡胤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老胃病,卻說不出此藥之名,於是宋太祖將此味藥材命名為徐長卿。此外雪見草、龍葵草、重樓草也都是藥草哦!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農村裡常見的麻芋子半夏,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你聽說過嗎?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農村常見的植物~半夏,有的地方又叫地文、守田、蠍子草、麻芋果、三步跳、和姑、田裡心、無心菜、老鴉眼、老鴉芋頭、燕子尾、地慈姑、老黃咀、老和尚扣、野芋頭、地星、三步魂、小天老星、藥狗丹、三葉頭草、三稜草、洋犁頭、小天南星、扣子蓮、半子等。
  • 人參居《神農本草經》上品之首,中藥上、中、下三品是什麼意思?
    對此藥效精論,現代學者已經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進行了考察驗證,確認《神農本草經》中有關人參醫療作用之記載是完全正確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其中將藥物分為三類:上品120種,中品120種,下品125種。那麼,上中下三品是什麼意思呢?
  • 神農本草經——02上經-玉石-04石鐘乳
    《吳普》曰:鍾乳,一名虛中,神農辛,桐君黃帝醫和甘,扁鵲甘無毒(《御覽》引雲李氏,大寒)。生山谷(《御覽》引雲,太山山谷)。陰處岸下,溜汁成(《御覽》引作溜汁所成聚),如乳汁,黃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採,陰乾(凡《吳普》本草,掌禹錫所引者不復注,惟注其出《御覽》諸書者)。《名醫》曰:一名公乳,一名蘆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及太山,採無時。
  • 杯弓蛇影,半夏鷓鴣,美食木槿,竟然都和夏至有關
    半夏鷓鴣,有毒也有解夏至過後,山坡上,溪河邊,陰溼的草叢或樹下,半夏靜悄悄、俏生生地長起來了。「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故名。」這個五月是指農曆。夏至一陰生,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夏天過半,故名半夏。它的葉兒一年生時為卵狀心形的單葉,2至3年後為3小葉的複葉,又叫三葉半夏、三葉老。
  • 藿香正氣水裡的生半夏有毒嗎?
    確實《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生半夏藥性:辛、溫;有毒。但是《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生半夏「有毒」,不是氰化鉀那樣殺人的毒藥、也不是鴉片那樣害人的毒品。第一、古代藥物毒性的含義較廣,既認為毒藥是藥物的總稱,毒性是藥物的偏性[1]。例如:《周禮·天官冢宰下》中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藥治通義》中也記載「凡藥皆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謂之毒。」
  • 《輔行訣》五行用藥對應《神農本草經》
    《輔行訣》是梁朝大賢陶弘景關於醫學的一本著作,後世爭議很大,其中用藥精妙,嘆為觀止,現在分享一段關於五行用藥分類和內經以及神農本草經的比對摘錄。為解析《輔行訣》書中醫方所列之藥味,小編摘錄《神農本草經》中有關藥物之藥味於下。《神農本草經》曰:(按《輔行訣》之藥味分類法分類)味辛屬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溫。秦椒[木中火] 味辛溫。(蜀椒 味辛溫。)乾薑[木中土] 味辛溫。細辛[木中金] 味辛溫。
  • 農曆中國|五月初十 · 半夏生
    夏已過半夏至的到來,意味著夏天已過半,後半夏將驕陽似火,酷暑難耐。半夏,系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在田間地頭,路邊小徑隨處可見。它通常在夏至前後開花,全株有毒,但其塊莖曬乾炮製後可入藥。《神農本草經》載:「半夏於夏曆五月間採,及夏之半,故名半夏。」
  • 他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粉,《神農本草經》記錄,長期使用
    市面上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比擀麵杖粗的脆皮山藥,通常用於油炸;另一種是鐵棒山藥,直徑約2釐米左右,形狀細長,根脆而根密,表面有鏽狀痕跡,故稱為鐵棒山藥,適合蒸、煮、煎、燉。鐵棒山藥質地緻密,質地細膩,他的粘液比脆山藥少,蒸或煮後,需要咬一口粉。有《神農本草經》和「健中補虛,補中益氣,久服耳聰目明」的記錄。
  • 此「花」在唐朝甲天下,神農本草經也有記載,可能誕生於上古時期
    本期文章,花間語錄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便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裡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此「花」在唐朝甲天下,神農本草經也有記載,可能誕生於上古時期。此「花」在唐朝甲天下,神農本草經也有記載,可能誕生於上古時期此「花」就是大名鼎鼎的「牡丹花」了,提起牡丹花,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花中之王」,它與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傳說也是家喻戶曉,很多唐朝大詩人更是用華麗的辭藻讚美過它,因此,在大家心中,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牡丹花好像是始於唐朝,似乎是唐朝才被人們認識
  • 農村常見植物三步跳學名半夏,藥用價值高,帶你認識了解
    你會發現,很多地方都在種植中藥材,我們常常聽到這些中藥材名稱:重樓、黃精、白芨、艾草、金銀花,半夏等,其實這些中藥材在我們黔東地區,有著豐富的野生資源,隨著人們對其市場價值的了解,很多地方開始種植,但是,其中的半夏,河南種植得比較多,而我們山區,卻很少有人認識,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下這種植物。
  • 《神農本草經》推崇的5種多功能男人中藥材,五勞七傷,不妨一看
    《神農本草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相傳為神農嘗百草而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先著。《本經》也是最早提出藥食同源理念的中藥典籍,在男性養生方面有很多藥材都流傳後世。《本經》尤其針對男性五勞七傷,記錄了很多相應的藥材。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中藥的炮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藥物的功效偏重,如生薑味辛微溫,偏於發散,常用於散寒發表;乾薑則辛溫,偏於溫中散寒;炮姜辛苦大熱,偏於溫經止血,發散之性已減,溫守之功獨猶,能引血藥入血分,溫經而止血;煨姜辛溫,與炮姜同,但力遜。
  • 半夏黃葉死苗的處理方法,半夏根腐病能治嗎?半夏爛根病怎麼治?
    半夏又叫地文、守田等,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及東北、華北等地區有廣泛種植,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是經濟價值較高的一種中藥材。但很多種植戶會發現,半夏在種植的時候會出現黃葉爛根的情況發生,影響半夏的產量和品質,下面是半夏在種植的時候應對黃葉爛根情況的方法,想了解的快來看!
  • 名著|《本草經集注》:整肅修正,承上啟下
    現實生活中的陶弘景,是一位罕見的通才,道、儒、佛三教皆通,知識非常淵博,既有治國韜略,又精通天文、歷算、地理、醫藥等學問。陶弘景晚年在茅山鍊氣養生,潛心研究本草。當時大多書籍都是手抄複製的,《神農本草經》經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反覆傳抄,傳抄者不斷增添的墨字,常與朱書混淆。新藥材知識不斷湧現,早已超過《神農本草經》舊有的365種藥。
  • 五味子被列為《神農本草經》上品,藥用價值有這些,推薦6種食法
    五味子,也稱秤砣子、面藤、五梅子等,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成上品,由於其辛甘酸苦鹹五味都有,因此得名。有記載唐代的武則天用五味子來延年益壽,中國古代的皇室以及醫家,都喜歡服食五味子來強健身體。五味子有南北之分,進補時應宜用北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