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先生,日本「經營四聖」之一、
1932年,他出生於日本鹿兒島。後來在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
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
52歲創辦第二電信(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
這兩家公司,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
他在51年的經營生涯中,一手創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卻在退休時把個人股份全部捐獻給了員工,自己皈依佛門,轉而去追求至高財富:提煉心智。
他認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過程。
有了這樣的超脫和追求,使得稻盛和夫得以擁有了俯瞰人生的視野。
他說,領導者的選拔標準,德要高於才。居人上者,人格第一,勇氣第二,能力第三。
他指出,熱愛,是點燃工作激情的火把。無論什麼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會產生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積極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於所做事的人。
他在著作《人為什麼活著》中指出:
「成功和失敗都是一種磨難。有人成功了,覺得自己了不得,態度變得令人討厭,表示其人格墮落了;有人成功了,領悟到只憑自己無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就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而真正的勝利者,無論是成功或者失敗,都會利用機會,磨鍊出純淨美麗的心靈。
「鋪裝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樣的大路上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沒有趣味。若只知步別人的後塵,則絕不能開拓新的事業。——稻盛和夫
01
敢於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我們接著要做的事,又是人們認為我們肯定做不成的事。」
這是得過新聞界最高榮譽「普林策獎」的美國著名記者戴維.哈爾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說過的話。
戴維在其所著的《下一世紀》一書中,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講述了京瓷及其創業者,也就是我(稻盛和夫)的故事。
他說,京瓷自創業以來,稻盛就以這樣的氣魄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向新事業發起挑戰。
確實,回顧我自己至今走過的人生,凡是人們都熟識的「走慣的路」,我從未涉足過。
昨天走過的路,今天再走一趟,或者去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與我的天性不和。我總是選擇別人沒走過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
當然,這樣的道路絕非平坦,因為誰也沒有走過。我常做如下比喻:
我行走在田間泥濘的小路,那不能稱之為路。腳底一滑就會跌入水田,蛇或青蛙突然出現嚇我一跳,但我仍然一步一步向前走。
無意間向旁邊一瞥,那裡鋪裝平整的大道上車水馬龍。如果踏上那條路,自然既舒服又方便,但我卻憑著自己的意志,反而堅忍不拔地走到今天。
「鋪裝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樣的大路上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沒有趣味。若只知步別人的後塵,則絕不能開拓新的事業。
同別人幹一樣的事,很難期待獲得出色的成果,因為那麼多人走過的路上不會剩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而無人涉足的新路,儘管寸步難行,卻可以有許多新的發現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這麼想,也就這樣一路走來。
實際上,那些沒人敢走的泥濘之路,行走雖然艱苦,但卻通向難以想像的光明燦爛的未來。
02
掃地」改變人生
從京瓷創業到今天,半個世紀中,我充分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從各種產業用陶瓷零部件到各種半導體電子封裝零部件,從太陽能電系統到複印機、手機等,向文學的事業領域持續地發起挑戰。而且,後來又投入跨行業的通信事業,涉足賓館事業等。
這並不是因為我具備各行各業的技術,而只是「每天不斷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半個世紀以來持續不斷,如此而已。
每天每日,哪怕很少一點,也要在「創造性的工作」上下工夫。即使一天的進步微不足道,但若經過十年的積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變化。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常用「掃地」做例子。
比如,到昨天為止,打掃車間總是用掃帚從右到左掃。
那麼,今天從四周向中間掃掃試試,會怎樣呢?
或者,光用掃帚打掃不乾淨,有拖把試試怎樣?
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議,花點錢買臺吸塵器如何?
買吸塵器要花成本,但從長期看,可以節省時間精力。
再進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塵器,讓掃地又快又乾淨,如何?
就這樣,掃地這麼一件小事,只要開動腦筋,就可以想出許多又快又好的辦法。
這樣天天鑽研創新,積累一年,你就成了掃地專家,你的經驗就會受到車間全體人員的好評。
這樣的話,整幢大樓的清掃工作可能就會委託你負責。
再後來,你就可以乾脆成立清掃大樓的專業公司,並讓它發展壯大。一切亦非不可能。
即使一天的進步微不足道,但若經過十年的積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變化。
如果有另一個人,認為自己「不過是掃地而已」,懶於改進,天天都漫不經心,那麼這樣的人就絕不會進步,絕沒有發展,一年之後還是老樣子,仍然磨磨蹭蹭,還是掃地而已。(我們可以推知,十年後、二十年後、三五十年後,也將繼續如此。鄭播德注)
這樣的事,不只限於掃地。對工作和人生,也完全一樣。
無論多麼渺小的工作,都積極去做,抱著問題意識,對現狀動腦筋進行改良。能這麼做的人和缺乏這種精神的人,假以時日,兩者之間會產生驚人的差距。
不滿足於現狀,總想做得更好,總想不斷提升自己,有沒有這種「想法」,或許就是產生「成功」與「失敗」之間差距的根源。
每天一點的鑽研創新,日積月累,今天比昨天進一步,希望做得更好,這種「上進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進入真正的「創造」之門的秘訣。
03
外行的長處,是可以自由發想
京瓷以及任天堂、歐姆龍、村田製作所、羅姆等等,京都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創業者原先都是各自領域的「外行」,或相當於「外行」的人物。
(例一)拿我來說,我大學的專業是有機化學。在臨近畢業前,才學了一點與新型陶瓷相關的無機化學,所以我絕非這個領域的內行、專家。
(例二)因家庭電視遊戲機而一舉成功的任天堂,原先也只是做花紙牌、撲克牌的公司。推進公司快速發展的第三代社長山內溥,過去從沒做過遊戲機的硬體和軟體,可以說在這個領域他也完全是個「外行」。
(例三)控制設備的大型製造企業歐姆龍也一樣。戰後,創業者立石一真在美國第一次看到「微型開關」,立即產生一種直覺:「今後日本也一定需要這種控制系統的產品。」以前,立石從沒做過弱電用的產品,所以他創業開始時也是「外行」。
(例四)電子零部件企業的大家村田製作所的創業者村田昭,原先在京都的東山,即瓷器「清水燒」的故鄉做事。戰時,軍隊要求他製造氧化鈦電容器。他勇敢地向新事物挑戰,這才有了今天的村田。
(例五)羅姆是一家頗具特色的電子零部件企業。創業者佐藤研一郎原先的志向在音樂。學生時代,因掌握了高效製造碳模電阻的技術,便以此為基礎開始創業。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也是屬於「外行」的一位社長。
這樣的共性,並非偶然。
那就是:外行可以「自由發想」。
「外行」沒有先入觀念,不拘於既成的習慣、慣例,總能自由發現。這是向新事物挑戰時最大的優點。
我認識到這一點,是在京瓷創業幾年後的事情。
當時,有一家陶瓷企業委託我們生產某種產品。這家企業創業比我們還早,規模遠遠大於京瓷,是行業內日本發指可數的大企業。
「因為從歐美來的新型陶瓷訂單大幅增加,自己來不及做,所以請京瓷幫忙。」說是這麼說,但經過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目的在於通過這種產品的生產製造,來學習京瓷的技術。
我斷然拒絕。這時候,對方的社長才說了老實話。這段話,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公司的研究所裡,名牌大學陶瓷專業畢業的優秀人才不少。說這話有點失禮,聽說稻盛先生是地方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出身,而且貴公司幾乎沒有博士。我們非常想知道,為什麼貴公司能做的事,我們公司反而做不到。」
聽他這麼講,我才意識到:「自由發想」這件事是「外行」幹的,不是「專家」幹的。
成就新事業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見所束縛、冒險心強烈的「外行」,而不是該領域經驗豐富、具備許多常識、積累了許多經驗的專家。
(各行各業闖出新路的,一定是敢於冒險的大膽探索者,而不是墨守成規走老路的膽小怕事者。鄭播德)
從這位社長的話中,我獲得了這一感想,並聯想到各種。
【附】
稻盛和夫先生「成功方程式」:
人生/工作結果=人格理念x熱情x能力
中央電視臺對話:
稻盛和夫先生「成功方程式」(視頻)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多轉好帖,天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