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2020-12-23 紡織導報

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發表時間:2020/2/20

宋錦起源於宋代,發源地在蘇州,被稱為「錦繡之冠」。它是在隋唐的織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高宗為了滿足當時宮廷服飾及書畫裝裱大力推廣宋錦,並專門在蘇州設立了宋錦織造署。後來隨著中國織錦藝術的不斷發展,宋錦也逐漸形成了用途不同、風格各異的三大類。




宋錦織造技藝是中國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宋錦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宋錦技藝不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概念,傳統宋錦的生產製作,工序很多,從繅絲染色到織成產品前後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其產品的基本特點是採用了經線和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應用了彩拋換色之獨特技藝,使織物表面色線和組織層次更為豐富。




宋錦多年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緻,質地堅柔,平服挺括;在圖案花紋上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又流暢生動;在色彩運用上豔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




宋錦不僅具有不菲的鑑賞收藏價值,它還解決了任何絲綢類手工藝品都無法滿足的實用性問題。宋錦質地柔軟堅固、圖案精美絕倫、耐磨且可以反覆洗滌,適用範圍非常廣。




宋錦以國禮的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在2017—2019年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中,吳江市鼎盛絲綢有限公司以宋錦為載體生產的產品,兼具文化特色及時尚科技功能,獲得了大眾的一致好評。


纏枝蓮花防盜卡包

該產品的包面採用古典花型的宋錦面料,核心技術是通過織入特製的金屬纖維,運用法拉第籠原理,防止NFC設備及其他設備獲取IC銀行卡的基本信息,有效地保證銀行卡信息安全。產品圖案採用根根連續不斷的纏枝蓮紋,寓意福運相連,瑞合共生。簡單便利的開合式設計,沒有過多的修飾,低調而不單調。皮料透氣性能佳、耐壓力強、絕熱性高,與宋錦面料形成互補。




「匯流迎貴」宋錦晚宴包

該產品以精細的桑蠶絲為原料,將宋錦與緙絲兩種精湛的非遺技藝進行碰撞與交融,盡顯華貴質地;包身面料經納米整理,塑形持久,防汙、耐磨性俱佳;外觀圖案靈感源於杭橋、杭堤、杭州的山水以及錢塘江的湧潮,將具象景物通過簡筆藝術展現處理,運用漸變色設計,將波濤奔流入江的動態場景刻畫得更加生動;遠處的杭橋杭堤與濤紋一明一暗,形成對比,增添了視覺上的層次感,倒映效果雖未添一絲水紋,卻妙不可言,無形之中將源遠精深的水文化娓娓道來。




背景連結

受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委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自2017年以來持續3年開展了培育和推廣年度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工作,工作辦公室設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生產力促進部。該項工作旨在推動企業加快實施「三品戰略」,注重責任發展與文化傳承,倡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創新與創意設計,發揮創新產品的示範引領作用,樹立創新產品的品質滿意度和品牌信任度。

相關焦點

  • 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發表時間:2020/2/20
  • 蘇州宋錦二次入駐上海「進博會」,向世界展示千年古老織機
    、文創,傳遞蘇州絲織的文化內涵。」鼎盛絲綢董事長、上久楷·宋錦創始人吳建華吳建華說,手工織機織出的宋錦飽滿展示花樓機,觀眾都會驚嘆於千年前的複雜工藝,如今致力於宋錦傳承保護、創新發展,不遺餘力地弘揚宋錦文化。
  • 探尋絲綢的起源:從神話、傳說到考古了解絲綢起源的故事
    絲綢是華夏文明輝煌的象徵,絲綢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絲綢的產生以及傳播,也是華夏文明的崛起與壯大。下面從養蠶織絲的神話、傳說以及考古來聊聊養蠶織絲的起源。黃帝收下蠶絲並交給他的妻子嫘祖,嫘祖用這蠶絲不僅織成絲綢,還學會了養蠶繅絲,並把這一技術推廣給老百姓。
  • 金色史話:絲綢為何會成為古老華夏文明的象徵和載體?
    中國古代文化技術的結晶之一——絲綢,以它的七彩色澤與天生麗質,象條抖開的繽紛斑潮的長虹,光照著古代的世界。以至於西方人對中國的最早稱呼就是「賽裡斯」,意為絲國。一、蠶桑業的追溯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國就發現了絲織品。這同蠶桑業的興盛很有關係。神話中「伏羲化蠶」的說法把我國養蠶的歷史追溯到歷史前期。
  • 千年宋錦,錦繡之冠
    在我國琳琅滿目的絲織物中,錦類織物堪稱雍榮華貴、精巧絕倫。古書《釋名》裡說:「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從金帛。」錦,也被認為是最華麗、工藝最精湛的一類絲綢。這在詞彙中便多有體現,諸如「前程似錦」、「花團錦簇」、「衣錦還鄉」、「錦心繡口」等詞語,無不印證著錦的精美。
  • 【蘇龍訪館(姑蘇區)】 (45)我首次參觀蘇州絲綢博物館
    一、蘇州絲綢歷史中國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源地。華夏先民在六千年前左右開始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創造了早期的絲綢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絲綢文化。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入序廳,絲綢古國的輝煌歷史,形象生動地展現在眼前。中央石壁上刻著「蠶、桑、絲、帛」 4個甲骨文字,簡潔地概括了蘇州絲綢博物館的全部內容。
  • 到蘇州絲綢博物館古代廳,腦補絲綢文化的成長
    嫘祖栽桑蠶吐絲,抽絲織作繡神奇。跟著展冊上的參觀線路推薦,我們進入了古代廳——絲風頌古,中國絲綢源遠流長,先秦時期,蠶桑文化便已在中國絲綢文明史上大放異彩。復活宋錦,再現輝煌,是當今絲織界人的使命。五彩翟鳥紋宋錦皇后服明清時期,絲綢生產獲得較快發展,呈現江南三織造的格局,絲綢紋樣在構圖布局、造型設計等方面更顯細膩秀麗。
  • 一個蠶繭裡,有一千米長的絲
    從野蠶到家蠶,這一重要的歷史進程最早發生於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可能也沒有想到,他們馴化的這種昆蟲,在之後會改變世界,為人類創造了無可替代的文明和歷史。灰了吧唧的野蠶。圖片:三蝶紀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黃帝的元妃嫘(léi)祖發明和傳播了養蠶技術,史稱嫘祖始蠶。
  • 絲綢博物館,蘇州必去的小眾博物館
    整體色彩以白色為主,以反映絲綢本色。博物館中央石壁上刻著「蠶、桑、絲、帛」 4個甲骨文字,簡潔地概括了蘇州絲綢博物館的全部內容。有歷代絲綢文物、絲織機械陳列室、桑蠶人家場景還原等。抬頭仰望,頂上無數乳白色的半透明蠶繭形吊燈,將人們帶入古代的蠶桑世界。
  • 江蘇文化日曆 | 姑蘇城上的絲綢印記
    此時蘇州的絲綢生產已發展到有生織和熟織、素織和色織等技術,產品也有平紋生織的繒、斜紋組織的綾、緞地色彩的錦、變化組織的綺以及紗羅織物的羅等絲綢大類,太湖流域蠶桑絲綢的發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蘇州正逐步確立自己錦繡之地、絲綢之鄉的地位。
  • 維舟:桑樹是神樹,蠶是神蟲,絲綢由此而來
    雖然這切開的蠶繭不一定是用於絲織,但至少表明已進入當時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據傳記載夏代物候的《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攝桑委揚,妾子始蠶,執養宮事」的記載。一個隨之而來的棘手問題是:正由於蠶的馴養比甲骨文的誕生還早了至少兩千年,因此絲綢的起源一直是個謎團。朱新予主編的《中國絲綢史》(通論卷)根據唯物史觀,將之歸結為桑蠶資源的存在、發達的古文化和社會需求這三個背景條件。
  • 海外華文媒體探訪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 領略絲綢文化魅力
    埃及《中國周報》副社長朱新娥在仿古絲綢織機上體驗絲綢織造。 王磊 攝埃及《中國周報》副社長朱新娥在仿古絲綢織機上體驗絲綢織造。20日,在位於四川南充嘉陵區的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埃及《中國周報》副社長朱新娥在仿古絲綢織機上體驗了一把絲綢織造。當日,來自俄羅斯、日本、義大利等13個國家的16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四川南充嘉陵區,探訪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了解中國絲綢發展歷史,體驗絲綢織造過程,領略跨越千年的絲綢文化魅力。
  • 宋錦:曾經炫動APEC的「吳江style」
    2014年APEC領導人歡迎宴會上的那張「全家福」您一定印象深刻,習近平、歐巴馬等經濟體領導人身著宋錦「新中裝」,一股「中國風」撲面而來。提花萬字紋宋錦面料、飾江崖海水紋、立領、對襟……這些中國元素被各國首腦穿在身上,竟也如此和諧動人。《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二季「fashion組」繼續追隨風尚的步伐,來到位於盛澤鼎盛絲綢有限公司內的宋錦文化產業園,以往只從照片和屏幕上看過的「吳江style」躍然眼前,雍容華美、古樸典雅、沉穩大氣……傳奇宋錦跨越千年,綻放出令人心醉的光芒。
  • 蠶寶寶吐「金」絲 廣西深山織出致富網
    脫貧攻堅在一起 行走脫貧攻堅52縣 【蠶寶寶吐「金」絲 廣西深山織出致富網】楊文明養的第一批4張蠶已經賣出去了,他收穫了「第一桶金」6400元。9月18日,另外6張也到了「收成」的時候。他估計,「第二桶金」將會達到1萬元。「這比出去打工好。」
  • 錢小萍「復活」宋錦織造技藝 急盼後繼有人
    錢小萍一進工作室,便指著掛滿牆面的作品告訴記者,宋錦在繼承漢唐織錦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不但運用於佛教文化,還可用作書畫裝裱、經卷裱封、幔帳、被面、墊面以及衣料等,而且還一度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品而傳播到世界各國。從明清時代開始衰落,1999年蘇州宋錦織物廠停產倒閉,有關宋錦的織機、人才及工藝技術資料散失,使傳統宋錦的生產面臨人亡技絕之危。
  • 發展現代絲綢產業 傳承絲綢傳統技藝
    在蠶桑方面,包括了杭嘉湖地區的蠶桑生產技術和生產習俗特別是清水絲綿蠶絲被製作技藝;在絲織方面,則是以宋錦、緙絲、蜀錦、雙林綾絹和杭羅為代表的各種織造技術。中國的蠶桑絲織技藝也已成為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弘揚絲綢傳統技藝,不僅是出於保護千年文明傳承,更是因為發展現代絲綢產業之必須。
  • 絲綢,是如何塑造蘇州的?
    >蘇州是絲綢的故鄉,大量考古發掘證實在4700年前,太湖流域已有被譽為「世界上原始農業時期最偉大創造」的養蠶、取絲、織紅。反映了長江下遊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蠶桑絲綢的發源地,見證了絲綢歷史的悠久。北宋時,江南置有湖、常、潤(鎮江)、杭四所織局,成為黃淮、四川之外的第三大絲綢產區。
  • 指尖經緯,人間錦繡 : 絲織品大家庭的故事
    蠶絲,是熟蠶分泌的絲液形成的絲纖維,是被人類最早利用的動物纖維。善於利用大自然的饋贈並加以巧妙利用的中國先民,開啟了「養天蟲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的偉大徵程。這種神奇的轉化使箔上蠶化為機上絲,從此「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絲織,是將蠶絲織成絲織物的過程。
  • 一經一緯織就中泰絲綢交流絢麗色彩
    吉姆·湯普森泰絲博物館坐落在泰國首都曼谷市中心繁華的拉瑪一世路上,在這家博物館裡,大象、孔雀等泰國人引以為豪的文化元素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各種精美的絲綢製品上。這裡展示的泰絲製品,正是中泰兩國絲綢文明融合交流的產物。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