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化日曆 | 姑蘇城上的絲綢印記

2021-01-11 鳳凰江蘇

蘇州是著名的絲綢之鄉,歷來是中國絲綢生產和絲綢貿易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精湛的加工技藝,豐富的絲綢品種,使這一源遠流長的生產技術,與蘇州人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

1992年8月27日,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總統阿里·哈桑·姆維尼和夫人及其隨行人員在國家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和副省長高德正陪同下參觀蘇州市絲綢服裝廠。蘇州的蠶桑絲綢文化在國內外交往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溫潤之域,得天獨厚

蘇州地處太湖流域,氣候溫暖溼潤,適桑宜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促使了蘇州一帶的農村中較早地形成了種桑養蠶的習俗。作為太湖流域文化的一部分,蘇州地區的先民已經掌握了較為複雜的手工紡織生產技術;四千多年前,進入父系氏族公社社會以後,人類從馴化家蠶,進而開始了養蠶、繅絲、織綢的原始生產,絲綢作為一種高檔用品,進入了人類生活史。

夏代蘇州屬揚州之域。據《尚書·禹貢》記載,禹定九州的貢物中,這裡就有一種名為「織貝」的貢品。這種所謂的「織貝」,實際上就是一種彩色的絲織錦帛,由於具有貝殼的紋樣而得名。

商末泰伯避居江南,建立勾吳國,經過周代絲綢生產的普及,到春秋蘇州成為吳國的國都時,這裡的絲織品也已發展到有錦、縞、羅、繒等種類,生產製造達到了相當的規模。

吳國國勢漸盛,吳王在蘇州城裡設織裡,闢錦帆涇,並將地產絲織品饋贈中原各國,「左百人,右百人,有繡衣而豹裘者,有錦衣而狐裘者」、「吳地貴縞,鄭地貴」等文獻記載,都說明當時蘇州的錦繡類織物已達到了一定的數量以及具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519年,吳楚兩國曾因爭奪邊界桑地,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

由此可見,蠶桑絲綢當時已成為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絲綢織就,秀麗城池

秦漢以來,隨著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和生產力的發展,民間普遍養蠶織綢,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成為了當時蠶桑絲綢生產的主要形式。

到三國東吳時期,江東絲綢的發展出現過一次高潮,絲綢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內無擔石之儲,而出有綾綺之服」,絲綢成為「瞻軍足國」的重要物資,以至孫權專門頒布了「禁止蠶織時以役事擾民」的詔令,同時留下了吳趙夫人在絲綢上繡制山川地勢圖等傳說。

此時蘇州的絲綢生產已發展到有生織和熟織、素織和色織等技術,產品也有平紋生織的繒、斜紋組織的綾、緞地色彩的錦、變化組織的綺以及紗羅織物的羅等絲綢大類,太湖流域蠶桑絲綢的發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蘇州正逐步確立自己錦繡之地、絲綢之鄉的地位。

這一時期,蘇州的絲綢技術開始傳向國外,據記載,秦代蘇州就有人東渡黃海,到日本傳授養蠶、織綢和縫製吳服的技術,通過海上通道進行吳絲、吳綾的絲綢貿易不斷擴大。

兩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由於北方戰亂不斷,而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因此絲綢生產在南方得到了更快的發展,並出現了以布帛代租、以絲綢徵稅的情況,從而大大地刺激了民間絲綢的生產,特別是農村家庭絲綢副業的發展。

同時,隨著北方民族的大量南遷,中原一帶先進的生產技術也不斷地帶向了江南,江浙一帶絲綢生產的技藝日見精巧,吳地織女已出現了較高的生產手藝,這為歷史上絲綢技術和生產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據《唐六典》《元和郡縣誌》等史書記載,唐貞元以後,江南道的絲綢貢品花色最多,數量最大,除了進獻白編綾、吳綾等大宗絲綢外,還進奉紅綸巾、寶花羅、文吳綾、吳朱紗、御服鳥眼綾等絲織物數十種,這表明江南地區的絲綢生產技術水平已經位居全國前列。

到唐寶曆初年,蘇州的絲織機戶達到了上萬戶,腳踏繅絲車和束綜提花織機等絲綢織造新工具,得到了較大的普及。同時出現了專營販賣絲綢的絲行,以及通過黃泗浦港(今張家港)不斷進行綢緞的出口。蘇州絲綢的品種也更加繁多,「春船載羅綺」的景象,每每可見,絲綢貿易往來的繁盛僅次於長安,蘇州也成為朝廷徵收絲綢的主要地區之一。

一雄既出,眾星拱月

宋元時代,隨著皇室的南渡和全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南方的經濟、文化在歷史上出現了一次空前的大發展,太湖流域特別是蘇州的絲綢業,從此也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繁榮時期,全國絲綢生產和技術的重心向蘇州以及太湖流域發展已成為定局。

傳統的蠶桑絲綢業,之所以能在當時蘇州一帶迅速繁榮起來,並佔有全國絲綢生產以及當地經濟發展的較大比重,不僅是由於這裡有著良好的地理條件,更重要的是在戰亂和歷史的變遷中,相對穩定的南方經濟、文化發展面臨較好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得益於蘇州一帶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當時的絲綢,除了用於日常的衣用服飾外,還大量地運用到非服飾用的領域,如宗教禮儀方面,裝飾與繪畫方面,以及書畫的裝幀上等等。

南宋時期,蘇州的緙絲生產是傳統絲綢技術上的一次突破,它跳出了傳統絲綢的工藝和服飾用途的界限,產品大量地被作為藝術性的商品供人玩賞,沈子蕃、吳子潤等緙絲名家所製作的作品,在當時已是價值連城。

蘇州絲綢中的典型產品宋錦,在當時也是盛行一時,宋錦、仿古宋錦產品由於色調深沉,古色古香,除了用於服飾外,還大量地被用於書畫的裝幀,以滿足文人墨客的雅興。

20世紀50年代中葉和70年代末,在蘇州虎丘塔和瑞光塔內,先後發現北宋和五代的經卷,其外包覆物和經卷縹頭,均為不同色澤和不同花紋的絲綢絹、綾和錦等織物。可想而知,當時蘇州的絲綢技術和產品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朝廷在蘇州城平橋南專門設立了織造局,遣官督理,具有高超技藝的絲綢工匠被聚集在官辦作坊內,為皇室生產高檔的絲綢。當時較為盛行的絲綢織物,主要為織金類織物,有「扁金」和「圓金」之分,象徵著皇家和貴族的尊貴與權勢。

60年代在蘇州盤門外張士誠母曹氏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元代絲織品,有錦、緞、綾、絹等衣物被褥,紋飾圖案極為精緻,有鳳戲牡丹、喜鵲棲枝、梅蘭竹菊等,這批文物目前被保存在蘇州博物館內。元貞年間,還在玄妙觀機房殿設立了吳郡機業公所,傳統的家庭絲綢業,開始逐步轉變成機戶這種專業的絲織業作坊。

東北半城,萬戶機聲

明清蘇州的絲綢業,延續了元代官府織染局和民間共同發展的格局,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產品種類以及對外貿易等方面均超越了前朝。

明永樂年間,鄭和從蘇州劉家港出發七下西洋,就曾帶去成批的絲綢和絲綢製品,進行了大量的物對物貿易;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蘇州織造局的生產規模是全國之冠,蘇州傳統絲綢手工業進入頂峰時期。

官府的織造局由督造官員或太監駐蘇直接管理其事務,每年在完成皇室規定的織造任務外,往往還有各種臨時辦差,如帝後的大婚、萬壽貢、端午貢等,數額極為龐大。官機如應接不暇,往往將緞紗工料下發民間,由民間機戶承造,因此促使蘇州城鄉絲織手工業作坊大量設立,民間織造的規模漸趨擴大,蘇州及周邊地區真是遍地蠶桑,滿目錦繡。

據史志記載,蘇州古城內有「東北半城,萬戶機聲」之說。而各種絲行、絲帳房、紗緞莊以及行會公所、會館等經貿商業和輔助行業林立,絲綢生產和絲綢貿易呈現出一派繁華的景象。

蘇州周邊的農村,也相繼形成了盛澤、震澤、洞庭山等絲綢集市,蘇州由此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

至鹹豐年間,蘇州遭兵燹,但到了同治、光緒年間,蘇州的絲綢手工業仍然具有著較大的規模,織綢的木機總數有一萬五千多臺,從事絲綢業的人數達十萬多人,年產真絲綢緞三十六萬匹,值銀約六百餘萬兩。當時的主要產品有妝花緞、織金緞、庫緞、漳緞、天鵝絨、高麗紗等,特別是蘇緞聞名全國。

衝擊中的變遷

清末民初,由於受西方工業革命的影響,幾千年來蘇州傳統的蠶桑絲綢業生產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新興的機械生產技術,改變了分散的傳統絲綢業手工作坊生產的方式,導致了集中生產管理的近代工廠的大量出現。

光緒二十一年(1895),蘇州在盤門外首先創建了官督商辦的蘇經絲廠,隨後在葑門外又相繼出現了恆利絲廠和延昌恆絲廠。

1917年陸季皋等人開設了振亞織物公司,接著延齡、東吳等綢廠也相繼設立。

1921年蘇州鐵機絲織業同業公會成立時,蘇州的絲綢廠有十四家,到1937年抗戰前夕,絲綢廠已發展到八十三家。

隨之興起的繭絲業與傳統的土絲業之間的激烈競爭,最終導致了土絲業徹底退出市場。

1926年,隨著進一步完成了電力絲織機的普及化,絲綢生產的勞動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這些重大的變化,標誌著蘇州蠶桑絲綢傳統的手工業生產已徹底地衰落和終止,蘇州的蠶桑絲綢業從此進入了近代工業的發展時代。

詩意的棲居

鼎盛輝煌的明清蘇州,繁華似錦的絲綢生產,錦衣玉食的坐商行賈,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擴張了蘇州的城市版圖。

二千五百多年來,蘇州城池每一次變形與拓展,都能找到與絲綢業息息相關的蛛絲馬跡。

可以這麼說,正是五彩的絲線在漫長的歲月中,編織出了蘇州縱橫的街巷,編織出了蘇州如網的河流,編織出了蘇州獨一無二的經緯。而蘇州本身也猶如一張巨大的織機,以街巷為經線,以河流為緯向,以船隻為金梭、銀梭織造拓展了自己的錦繡城池。

然而,隨著陸路交通的崛起和現代化纖織物的出現,古老街區裡的絲綢遺蹟,也漸漸隱入了人們的視線以外,水影絲光正在人們的冷落中消逝。

也許,只有讓古城的水影絲光最大限度地散發和延伸出來,才能真正對新生活注入現代性的理解。也才能產生出遠古文明與現代文明和諧相處的對話精神和美學空間。

相關焦點

  • 餘姚河姆渡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
    記者了解到,這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按歷史時序排列,分別是:河姆渡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杭嘉湖絲綢、青瓷、西施傳說、紹興黃酒、天台山、《蘭亭序》、京杭大運河浙江段、杭州西湖、普陀山、錢塘潮、南宋皇城遺址、南宗孔廟、浙東學派、婺劇、龍井茶、西泠印社、南湖紅船、越劇。
  • 歷史文化名城:姑蘇城,中華名族傳統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
    拍攝於姑蘇城江南水鎮的靜怡如同古詩詞寫得那樣美侖美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拍攝於姑蘇城姑蘇城(蘇州)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文化古城之一。走在這裡的每一條路上,都能夠感受到歷史帶來的感嘆。拍攝於姑蘇城每次看到寒山寺的塔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讓姑蘇城流傳千古。
  • 故宮「日曆家族」又上新!2021《故宮日曆(親子版)》正式上市
    2021年,《故宮日曆》走過復刻後的十二載春秋,迎來屬於自己的「輪迴」。作為故宮博物院展示院藏文物、傳播弘揚中國經典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紫禁城建成600年這個重要歷史節點,《故宮日曆》家族的新成員——故宮首部親子創作互動日曆《故宮日曆(親子版)》正式與公眾見面!
  • 創意絲綢禮品將亮相絲綢蘇州2017展會
    ,蘇州絲綢行業協會和蘇州工藝絲綢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六屆中國蘇州創博會文化消費展區的「絲綢蘇州2017」展館。展示以符合蘇州都市絲綢特點的終高端產品為主,側重絲綢服裝服飾、特種面料、高級定製,體現蘇工蘇作特色的絲綢工藝品和原創設計產品等。其中蘇州參展商87家佔70%,江蘇、浙江、四川、上海20家佔16%,國際展商18家佔14%,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品牌蘇州繡娘絲綢有限公司、江蘇華佳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參展的品牌達到50%,有上海御鳳藝術、荷言旗袍、古吳女紅等。
  • CF新圖姑蘇城攻略 狙擊手姑蘇城套路深
    摘要:之前穿越火線爆破中國風的新年街區(廣場)和唐人街,已經包含了國風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可以說9月版本中的姑蘇城將遊戲中真正的中國風完善了一下。如果沒有發現中門的敵人或者擊殺了中門出來的敵人,這時候需要來到B大道口瞄準B門,防止B的敵人頂防出來。
  • 2020年江蘇考試日曆
    2020年考試日曆出爐啦!近日,省人社廳公布2020年考試日曆,國家及江蘇省人事考試工作計劃中總共有68項考試。來源 | 江蘇人事考試網重點閱讀推薦2020年的第二場雪來了!別扯! 先解決問題再說ETC收費問題有新消息了,交通部回應……定了!2020年南京要做這10件民生實事!
  • 蘇州五條著名街道,每一條都有上百年歷史,姑蘇城的魅力都在這裡
    一,山塘街 山塘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也是國家4A旅遊景區。古往今來,山塘街便是帝王國君、文人墨客的鐘愛之地。無論是乾隆康熙,或是伯虎秋香,都曾流連於山塘河兩岸。
  • 一縷蠶絲一份情,第六屆震澤蠶花節帶你領略絲綢文化!
    因絲綢相聚於此以絲綢聯誼情感為絲綢增染魅力一場樂享江南的繽紛盛宴一場古鎮的民俗文化盛宴·中國絲綢小鎮第六屆震澤蠶花節·蠶絲,震澤獨特的人文符號v 詩與遠方的「風雅頌」(文旅融合)近年來,震澤鎮絲綢文化風情旅遊產品日漸成熟,田園鄉村、曼妙絲綢、蠶絲古鎮,各方面旅遊線路和文創產品層出不窮,詮釋了一根絲源於農業
  • 第四屆盛澤紡博會開幕 絲綢文化激活全域旅遊新路徑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張珺)10月16日上午,第四屆江蘇(盛澤)紡織品博覽會暨第十八屆中國盛澤絲綢旅遊文化節在東方紡織城拉開帷幕。這是盛澤打造「絲綢古鎮、紡織名城、面料之都」的新起點,將有力提升「中國絲綢第一鎮」盛澤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 傳承古絲綢文化,威海老字號裕紅祥與絲綢的故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震中國柞蠶源山東,山東柞蠶在威海,威海是膠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環翠區東山路北、鯨園街道辦事處旁,有一家「絲綢文化館」。館前有一副對聯,上聯:張騫開闢絲綢路;下聯:道貫古今裕紅祥,這裡就是「裕紅祥」絲綢文化館。
  • 一座姑蘇城,漫遊蘇州府,感受舌尖上的美味
    一座姑蘇城,漫遊蘇州府,感受舌尖上的美味若說起蘇州,最讓人難忘的就那煙雨朦朧中的姑蘇城。喜歡甜食的小夥伴也可以嘗試著做,先將紅豆做成豆沙,再將糯米和粳米煮成粘稠的粥,加入曬乾的桂花,最後將磨得精細的豆沙澆在粥上。若是在天氣冷的時候,喝上一碗熱熱的糖粥,香香甜甜的,別提是多麼幸福的事。
  • 小鎮活動 | 文化為筆 創意為墨 絲綢小鎮十一狂歡節燃動湖城
    本次十一狂歡節活動由吳興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湖州絲綢小鎮、湖州鑫鴻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小鎮活動,進一步整合浙理工產教研資源、小鎮企業原創設計產品,提升小鎮營商環境,聚集小鎮景區人氣,打造一站式「產業+文化+旅遊」特色小鎮文化盛宴
  • 中國四大古城之一,高原上的姑蘇城,網友:一座開放式的精神病院
    說起姑蘇城,大家肯定會想起蘇州,那麼高原上的姑蘇城又是哪呢?而且還被網友說是一個開放式的精神病院,其實啊這個地方就是麗江古城,麗江古城很特別,它沒有城牆,麗江古城不築城牆的原因與麗江的地理有關,麗江古城周邊山川相繆,本身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 河北考古發現了哪些絲綢文物?你了解嗎?
    在此基礎上,奠定了後來定州的緙絲技術的大發展。在新疆樓蘭古城漢代遺址中曾出土過中西(域)混合風格緙絲毛織品。馬王堆漢墓也出土了緙絲毛織物,1973年,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地出土了一件公元7世紀緙絲腰帶,被稱為最早的緙絲實物。所以至少在漢魏時期,已有緙絲產品。《中國絲綢通史》和《中國絲綢文化史》論述:「緙絲技法由北方新疆緙毛而至定州緙絲,再由定州而至內地,逐漸為內地所接受。」
  • 無需日曆的時代,日曆書為何仍如此火爆?
    日曆書之所以能獲得追捧,離不開以下三點:主題內容+精美設計每本日曆書都有它自己所表達的主題,在有限的空間內為讀者傳遞有效的文化知識,滿足讀者的快文化需求。其次,日曆書的設計也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大亮點,現在市面上的日曆書一般為48K,正好為以前老黃曆的大小。
  • 和順古鎮: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印記!
    一條環村石板路與小河並行,河上有兩座古老的雙虹橋,連接村裡村外的大道。在各主要路口建有休息平臺,種有大青樹遮蔭,臨河路段修有欄杆,沿河建有涼亭。和順古鎮,四周火山懷抱,山上名木古樹鬱鬱蔥蔥,一江一河穿越馬蹄窩形狀的壩子,四時景色不同。百畝溼地中,鴛鴦,野鴨,秧雞嬉戲其間。古鎮環山而建。清溪繞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飄香,讓人流連忘返。
  • 南京別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別物志:公曆是日曆上的日期嗎?
    南京別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別物志告訴大家公曆是日曆上的日期,公曆就是陽曆。所謂陽曆,南京別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別物志給大家科普一下,就是平時說的「幾月幾號」,是月球圍繞地球轉的算法,日曆上用阿拉伯數字「1 2 3 4 5 6 」表示的就是陽曆的日期。
  • 江蘇吳江中國東方絲綢市場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度報告摘要
    (3)與上年度財務報告相比,合併報表範圍發生變化的情況說明  √ 適用 □ 不適用  與上年度財務報告相比,公司合併報表範圍增加1戶。報告期內,公司通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將江蘇盛澤東方紡織城發展有限公司納入合併報表範圍。
  • 姑蘇八點半·青春不散場|一樣的姑蘇城,不一樣的青·young體驗
    其實一樣的姑蘇城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這一次攻略請交給我們與團團共同開啟蘇州青年的專屬青·young體驗8月1日,市文廣旅局、團市委聯合舉辦的「尋跡姑蘇」文化微旅行首發活動在旅遊諮詢中心東北街中心站舉行,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徐偉榮、團市委副書記王超出席活動。
  • 夢幻西遊群雄年度勁旅巡禮:殘陣疑雲姑蘇城
    坊間流傳,姑蘇城因缺號缺寶寶很難劍會練兵,如今,總決賽在即,深陷殘陣疑雲的姑蘇城又將何去何從。由此可見,目前的姑蘇城陣容想要玩轉大眾流行的國標體系是有些難度的,不過,說實在話,菠蘿在國標體系上的造詣相比曲阜孔廟的銀河阿七、生日快樂的君子無悔、紫禁城的人間等是有一些差距的,如今的姑蘇城不如走上珍寶閣中興之路,徹底摒棄國標,以經典雙封叱吒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