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震
中國柞蠶源山東,山東柞蠶在威海,威海是膠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環翠區東山路北、鯨園街道辦事處旁,有一家「絲綢文化館」。館前有一副對聯,上聯:張騫開闢絲綢路;下聯:道貫古今裕紅祥,這裡就是「裕紅祥」絲綢文化館。
在環翠區東山路北、鯨園街道辦事處旁,有一家「絲綢文化館」。館前有一副對聯,上聯:張騫開闢絲綢路;下聯:道貫古今裕紅祥,這裡就是「裕紅祥」絲綢文化館。
裕紅祥絲綢文化館館長、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裕紅祥第四代絲綢技藝傳承人畢旭東,《古今注》曾有記載:漢元帝永光四年,東萊郡東牟山,有野蠶成繭……收得萬餘石,民以為絮。這裡的「東牟」,指的便是現在的威海地區。
自古以來,威海就是山東主要柞山蠶生產基地,以威海地名命名的山蠶種傳播全國各地。周代,齊國已『千畝桑麻』,為當時的齊國帶來『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秦漢至唐宋,山東已成為全國蠶絲的主要產地;安史之亂,大批蠶民、織匠遷徙江南。」
2013年,畢旭東自籌資金建立威海市裕紅祥絲綢文化館併兼任館長。該文化館是目前山東地區最大的絲綢文化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
在文化館的牆壁上,一幅幅色彩鮮亮、精細別致的絹絲畫讓參觀者讚不絕口,這是畢旭東用熱轉移技術將西方經典油畫轉印到絲織品上所得。這種絲巾是飾品與藝術品的完美結合,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備。
2015年8月,畢旭東利用熱轉移技術將環翠樓、劉公島、幸福門、仙姑頂等特色地標繪製在裕紅祥絲巾上,籌劃創意出威海新八景絲巾,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覽,受到觀展者一致讚譽。
目前文化館免費向社會開放,努力打造成青少年了解威海山蠶文化的大講堂和社會實踐的科普基地。在這裡,學生們不僅能充分了解古代北方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榮的興盛歷程,目睹從養蠶到纊絲再到織綢的全過程,還可以親自動手操作一下古老的繅絲機,體驗一下草木染的樂趣,寓絲綢文化於教育之中。
俯瞰地球長城長,風雲古國漢武皇;
張騫開闢絲綢路,道貫古今裕紅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