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日曆的時代,日曆書為何仍如此火爆?

2020-12-26 騰訊網

第2622期文化產業評論

精選

2020年即將來臨,以故宮出版社為首的各家出版社紛紛推出新版日曆書,這也意味著日曆書市場將迎來更為激烈的競爭。在這個不需要日曆的時代,日曆書應以怎樣獨特的方式存在,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推薦 | 高雅娟

撰文 | 高雅娟

編輯 | 張菁芮

正文共計3709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在新媒體時代,紙質書面臨著被電子書取代的危險,傳統出版行業也在不斷邁向數字出版。而日曆書作為一種實用性紙質書,它的獨創性設計為市場帶來了年輕的消費群體,也為傳統出版提供了新的盈利空間。

何為「日曆書」

不同於我們眼中的「日曆」,日曆書是具有中國標準書號(ISBN),以日曆為基礎,融合文化、藝術、科學等內容,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創意出版物。總而言之,日曆書是一種擁有國家標準書號,由出版社正式發行的書。

日曆書與日曆最的不同之處在於:首先,日曆書能給讀者帶來知識,讓讀者在短時間內獲得想要學到的知識。其次,日曆書的內容各式各樣,包括「歷史、詩詞、民俗、電影、歌曲」等等,只要是你想到的內容,日曆書基本都涵蓋。第三,日曆書讓讀者願意去買紙質書,讓讀者重新撿起丟掉的「老黃曆」,撕日曆的習慣又被重新賦予新的定義。日曆書的出現,代表著一種文化傳播的新方式,並由此帶來了更多的商業價值。

日曆書為什麼走紅?

日曆書之所以能獲得追捧,離不開以下三點:

主題內容+精美設計

每本日曆書都有它自己所表達的主題,在有限的空間內為讀者傳遞有效的文化知識,滿足讀者的快文化需求。其次,日曆書的設計也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大亮點,現在市面上的日曆書一般為48K,正好為以前老黃曆的大小。每種類型的日曆書又有著不同的裝幀設計,除了有傳統式的翻頁日曆,還有像書一樣左右翻頁的。這樣精美而且又有內容的日曆書,消費者又怎能拒絕呢?

碎片化信息整合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從一本書的精讀再到現在聽書的高度精煉,消費者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而正如文章《日曆書的走紅秘籍》所說,日曆書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呈現形式必然是以時間為單位,內容必須短小精悍,而這與當今社會青年人快節奏的生活所獲取信息的時間與方式不謀而合。

日曆書依附固定主題,將系統性的內容拆分為知識單元,每天提供一定數量的知識信息,內容大多是一段話、一張圖,這樣碎片化的信息無需人們付出大量連續時間閱讀思考,短暫的時光足以獲得足夠的信息。

審美需求與實用需求同步滿足用戶的體驗

日曆書的設計滿足了當代人的審美需求,而它多樣的內容形式又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例如旅遊時用手帳來記錄旅行中的點點滴滴,如果一本書不僅能夠做手帳,還能夠提供旅行指南,又能夠準確記錄時間,人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它呢?

此外,由於日曆書的精美設計以及實用性,所以日曆書常常被用來當做禮物,這樣不僅能夠體現出人們的生活品味,而且還具有實用性,收到禮物的人怎會不喜歡呢?

總而言之,一本好的日曆書的確是具有獨特消費價值的。

那些各具特色的日曆書

文章《日曆書的走紅秘籍》中寫道,臨近年末的圖書市場,日曆書依然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各式各樣的日曆書悄然登上了各大電子商務平臺榜單前列。據統計,2012年國內出版的日曆書只有4種,而2016和2017年呈現井噴式增長,到2018年,日曆書品種數量已達200多種。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日曆書(內容選自文章《2020日曆書大戰,哪本最硬核》):

故宮日曆

盤點日曆書的頭部品牌,《故宮日曆》排第一可謂當之無愧。

在上世紀30年代,故宮就曾推出過《故宮日曆》。2009年,《故宮日曆》以1937年版為藍本復刻出版,2016年《故宮日曆》銷售額在日曆書整體市場中佔比超過70%,在京東上市不到半年銷量近10萬冊。到今天,這本被稱為「紅磚頭」的《故宮日曆》已經累計發行300萬冊,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日曆書市場近幾年的蓬勃發展。

2020年將迎來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日曆》也為紀念紫禁城六百周年特別呈現。第一個月與往年一樣選取與該年生肖(鼠)有關的文物,此後各月則將更多筆墨著於紫禁城本身。

單向歷

單向歷作為日曆界的早期「網紅」,每日宜忌與摘自文學作品中的句子,將生活的儀式感發揮到極致,有「新青年的老黃曆」之稱,2017年更是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大獎。2020年單向歷最大的特點是首次開啟個人定製,即用戶挑選其中一天,寫下它的宜忌、句子和落款,定製獨一無二的單向歷。

知乎日曆

知乎以劉看山之名發行的《有問題的日曆2020》,從3000萬個知乎問題、1.3億個回答中精心挑選出的366個問題和回答。由UGC匯集成的這本日曆,畫風簡潔,語言精闢,或帶來新知,或抖抖機靈。

豆瓣日曆

豆瓣豆品引用了史蒂夫·馬丁的一句話:「所有的人生謎語都可以從電影找到答案。」這或許也是豆瓣電影日曆之於影迷的意義,讓電影觀照生活,成為精神食糧與情感寄託。豆瓣電影日曆的設計與形式一如往年,每日推薦一部豆瓣高分電影並搭配經典臺詞,343幅正版授權電影劇照與23幅原創手繪插畫,新增全幅海報設計,選片上多了不少18、19年上映的口碑佳作。

物種日曆

果殼網的物種日曆自2015年問世以來也一直是日曆熱門。2020年物種日曆以「故事」為主題,53張插畫,366張物種「身份證」,與大家探討自然萬物與人類的微妙關係。每周日,物種日曆都會迎來全新的物種和它背後的有趣故事,由此開啟新的一周。

湛廬文化×大英圖書館

這本號稱是「2020最美日曆」的《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由湛廬文化與大英圖書館聯名出品。這也是大英博物館首個聯名款日曆,由國際設計大賽金獎得主廣煜和 NodYoung 操刀設計,內頁每天一件大英博物館的文明珍寶,二維碼連結到《湛廬珍藏曆》獨家聲音專欄,兼具美學與內涵,讓人覺得更像是值得收藏的藝術畫冊。

好想天天去旅行日曆

繼去年的地圖迷日曆之後,孤獨星球今年推出的《Travelholic 2020 好想天天去旅行日曆》又有了讓人驚喜的創新。旅行箱造型的日曆,打開來是12本獨立的月曆日程本,每月一個旅行主題,180多個旅行體驗,包含景點介紹、旅行貼士、當地有趣的小知識與旅行線路,還能寫手帳、蓋紀念章、做行程,簡直就是旅行愛好者的百寶箱。

未來,日曆書靠什麼競爭?

隨著日曆書市場愈發接近飽和,如何賦予其別樣玩法就成了一個新的挑戰。文章《無需「日曆」的時代,日曆書何以走紅》中寫道,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曾表示,《故宮日曆》不但是故宮出版社開拓出版品類、發展文創事業的成功案例,也是故宮博物院喚醒藏品資源、播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典型。故宮要「充分發掘文物背後蘊含的價值,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公眾生活,詮釋好故宮文化內涵,讓公眾在其中獲得美的享受與精神的滋養。」

對於不少傳統出版機構來說,日曆書成為二度開發出版資源、讓傳統文化親近年輕受眾的平臺。比如,有大量經典連環畫資源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與九口山品牌聯合開發《連環畫繡像千人歷》,打出「換一種方式遇見小人書」的口號,精選連環畫庫經典作品中的經典人物,每日一人,一頁兩聯,日期撕去,繡像留下,365日過去,檯曆書就成了一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經典連環畫人物繡像集》,吸引人們重新發現連環畫的精彩,成為激活連環畫資源的一種嘗試。

又如《民俗掌故日曆》脫胎於《事物掌故叢談》,後者是民俗和文學史大家楊蔭深的代表作。2011年起,上海辭書出版社對這部「老書」進行多角度再開發,陸續出版線裝典藏本、小精裝本、大字本,並將這套書小精裝零賣銷路最好的一本單獨打造為《歲時令節(插圖珍藏本)》。《民俗掌故日曆》邀請漫畫家潘方爾配上水墨漫畫,每天一個通俗易懂的民俗掌故搭配形象有趣的漫畫,同時輔以篆刻、書法和剪紙,集中華傳統文化印記於一身。今年,為推廣《民俗掌故日曆(2020)》,辭書出版社還專門拍攝時長45秒的宣傳片,多平臺傳播,頗為時髦。

當然,日曆書火熱的市場圖景下,仍有許多問題值得關注。在《故宮日曆》等佔據市場大頭份額的情況下,有人新登場,就有人離開。《民俗掌故日曆》責任編輯朱志凌認為,作為編輯出版大國,中國真正能製作出好日曆的資源仍然相對匱乏,能否呈現優質內容是決定日曆書成敗的關鍵。日曆書所承載的內容不該僅僅停留於碎片知識盛宴的層面,如何有計劃地構建知識框架布局,將主題和信息更為體系化地呈現,是未來日曆書市場比拼的重點。「市面上看到的很多日曆書都如曇花一現,很少堅持到第二年。很多出版機構每年推出不同品種,或是幾家出版社瞄準同一個熱點,要麼都做紅樓夢,要麼都是唐詩宋詞,同質化情況嚴重。安放時間的日曆書,應當有更為穩固的『根』。」(來源:解放日報)

結語

日曆書作為一種衍生品,在豐富傳統日曆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也拓展出廣闊的消費空間。由此我們不妨展開想像,在日曆書身上,是否還有更多的價值等待開發?在連接文化產業上下遊的層面上,日曆書還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END-

留言話題互

你買過哪一家的日曆書?

下期你想讓「文化產業評論」為你精選什麼話題?

請在留言區留言

//主題閱讀//

相關焦點

  • 2020年日曆書「暗戰」提前打響 網紅日曆書怎樣才能長紅?
    央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記者劉倩茹)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故宮出版社的《故宮日曆》、丁香醫生的《健康日曆2020》等網紅日曆書近日紛紛上線。除了上市時間有所提前之外,這些日曆書的內容也都升級了。在無需「日曆」的時代,日曆書為什麼能夠走紅?
  • 文創日曆熱銷,為何一年比一年更火爆?
    根據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 「雙十二」期間,日曆在文具類別中的銷量前五。央視財經在微博上進行的一項題為「你會購買紙質日曆嗎?」小調查顯示,「會買,生活需要儀式感」的人數要明顯多於「不會購買,手機已經很方便了」的人數。可見,人們日常已經習慣使用手機翻閱日曆,但對紙質日曆依然有著一種特殊情感。
  • 日曆書成「網紅」:市面上2018年日曆書已經推出50多種
    父母喜歡養生,有專門講健康小知識的日曆;家裡有娃的,有孩子專用日曆;文藝青年,那可選擇的不要太多;甚至壓力山大的高三學子,都有一本「高考日曆」等著他們……《勵志高考日曆》 產品圖這幾年,日曆書的火爆已經超出業界人士的想像。各大出版社競相推出自家的日曆書,甚至各個行業也都希望有一本能夠代表自己的日曆書。
  • 《故宮日曆》年年火,上海的日曆書裡又藏著什麼?
    又到辭舊迎新之時,《故宮日曆》《紅樓夢日曆》《唐詩宋詞日曆》等等迎新出版的日曆書讓人眼花繚亂,專注傳統文化、關聯文學經典,各有千秋。其中,上海辭書出版社的《民俗掌故日曆》已經出到了3.0版,《古蹟尋蹤日曆(自助版)》脫胎於由日本學者常盤大定、關野貞撰著的介紹中國百年前的建築、宗教、藝術等的《中國文化史跡》,有著強大的民俗文化底蘊。「北有故宮,南有民俗」,日曆書的流行既迎合了時下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又因此類圖書的準入門檻偏低、銷售周期過短,日曆書想要突出重圍只能用創新。
  • 文章頻道 - 2020日曆盤點:26款最美日曆書,挑得眼花繚亂!
    全網搜集最具特色的2020日曆書。信息來源於各品牌官方微信,點擊日曆名即可查看有沒有發現,日曆書上市的時間越來越早了?本應是年末的狂歡,今年各大日曆書卻在上半年剛過就陸續上市,仿佛在說:「2019也就這樣了,不如期待一下2020吧。」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本紙質日曆?
    我想是需要的,因為紙質日曆有一種電子日曆給不了的感覺這也是手機沒有消滅掉手錶的原因也是在電子書如此方便的今天,紙質書依然大行其道的原因撕日曆、翻日曆、在日曆上塗塗畫畫,這也是很多人對紙質日曆仍然情有獨鐘的所在
  • 2021年的主題日曆書是時候買起來了
    你桌上的日曆書準備好了嗎? 感覺日曆書的風似乎沒有前幾年吹得那麼「猛烈」了,但質量和出品還算穩定,類型也齊全。在購書網站輸入「日曆書」三個字:詩詞、養生、藝術、旅行……總能找到適合你的主題。 其中,故宮日曆和丁香醫生的健康日曆,已成為比較知名的日曆書品牌。詩與藝術的主題也從未缺席,常換常新。
  • 走近日曆書——看得見傳統,留得住美麗(深觀察)
    來源:海外網圖片依次為:2021年《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敦煌日曆》《物種日曆》從傳統舊式日曆到如今功能多樣、款式豐富的日曆書,日曆書市場逐年火熱起來。今年,在日曆書的銷售排行榜中,既有《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物種日曆》等「老牌強隊」的身影,也有《敦煌日曆》《頤和園日曆》《天壇祈年曆》等後起之秀。一本好的日曆書是如何設計出來?
  • 旅行日曆:打包一年好時光
    近日,中國地圖出版社推出了《2020好想天天去旅行日曆》,加入了年底的「日曆書大戰」。近兩年,文創市場的火爆有目共睹。以日曆產品為例,2015年只有5家出版社、6種產品,到2018年已經有將近50家出版社、70種產品。
  • 2019年日曆書大戰:「新」成市場關鍵詞
    在這一階段,讀者不僅可以看到收官階段的各種盛典和理性總結,欣賞到讓人神往的書香家庭閱讀故事,更能接觸到令人目不暇接的金牌閱讀推廣人……  臨近歲末之時,百花齊放的日曆書成為各大電商平臺和朋友圈刷屏的主角。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統計,截至發稿前,市場上已經出現40餘種2019年日曆書,從數量上來看,較之2017年(51種)和2018年(56種)呈現下滑趨勢。
  • 正宗上海人如何過日子 看這本民俗日曆書就對了
    每當年尾,市面上的各種日曆書就盛行起來。2010年,《故宮日曆》「復活」,成為網紅。隨後,各家出版社爭相開發日曆書,成了一種新「民俗」。  日曆本為農耕時代舊物,代表靠天吃飯的文明,對於寒來暑往的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對傳統時間、空間體驗的詮釋。在農耕文明時代,「曆法」是受到最高尊崇的法度之一,原因在於它與中國人的基本生存的息息相關。然而,進入工業文明,尤其近十年來網際網路大潮衝擊,日曆「實用」的功能性價值,正在慢慢喪失。
  • 香氛+手環+日曆,這是什麼神仙組合!
    日曆,是這一年裡,無聲的深情陪伴。但在電子化時代,為何還要用日曆?我想,中國當代「傷痕文學」代表作家馮翼才先生的這段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厚厚一本日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文化日曆也因這濃烈的「文藝符號」在這兩年愈發受到追捧。伴隨著文化日曆的火爆,各家也是百花齊放,為傳統日曆添加了更加時尚化、年輕化的流行元素。是香水手腕,是人體最適合噴香的身體部位之一。
  • 日曆的由來:日曆最早出現在哪裡?為何陽曆2月只有28天?
    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曆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 翻開屬於你的雞年日曆!
    、《豆瓣電影生活日曆》;*有歷史有故事的:《故宮日曆》、《紅樓夢日曆》、《傳家日曆》、《每日讀詩日曆》、《月相日曆》……」各類主題的網紅日曆書*《故宮日曆》誕生於1933年,距今已經有85年的歷史。《故宮日曆》的火爆帶動了文化日曆的出版潮。有中華書局、人民美術出版社等老牌出版機構,也有單向空間、果殼網等「新秀」。文化日曆的流行,或與懷舊情愫有關,但遵循的並非「時尚是個輪迴」這個簡單的邏輯,而是源於新創意、新思路所賦予的生命力。這些日曆不單有紙質版,有了文化屬性,同時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營銷推廣,有的還開發了APP,每天還會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推送電子日曆。
  • 2017年日曆登場:文創日曆走紅
    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 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 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 傳統日曆銷售遇冷 私人定製日曆漸成主流
    但隨著電腦、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子萬年曆逐漸取代了傳統日曆,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2021年近在眼前,我們是否還能尋找到傳統日曆的身影,他們又隨著歲月的變遷發生了哪些改變?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傳統日曆逐漸「失寵」在德州國際商貿城,記者只在幾家店鋪中見到了傳統日曆的身影。
  • 今年的日曆越來越薄 明年的日曆你選好了嗎
    《故宮日曆》從2010年起續上了1937年的餘脈,至今已經出版到了第8本。這本用紫禁城「宮牆紅」布包裹的厚厚小書,暢銷幾十萬本,據說2010版已經在網上被炒到了2000元。由此開始,日曆行銷。日曆中的老照片來源於其出版過的兩部書,《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和《西洋鏡》書系,講述的是近代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和西方人在中國的見聞。日曆責任編輯秦青說:「新的日曆市場大概是被故宮日曆慢慢打開的,之前日曆已經離開我們視線很久了。其實出版社手上都有不錯的內容資源,於是紛紛開始做日曆。」
  • 2021年日曆|最美茶日曆
    《陸羽烹茶圖》 書是固體的茶,茶是固體的書。 茶日曆由中國茶葉博物館主編,中國茶葉博物館用歷代國家寶藏勾勒出典雅、豐富、厚重的中國茶文化日曆,讓充滿儀式感和雅趣的茶文化伴隨我們生活每一天。
  • 2021年的文創日曆比拼依然激烈
    臨近年底,文創日曆的大戰已經拉開序幕。記者調查發現,2021年的文創日曆比拼依然激烈。有人爭先入局摩拳擦掌,有人推陳出新搏上一搏,也有頭部玩家毅然決定離場。強敵頻現北京公園也推文創日曆近年來,不僅有佔據文創日曆市場大份額的故宮日曆、物種日曆、豆瓣日曆等頭部選手推陳出新,更有公園、書店紛紛「跟單」,加入年末文創日曆的大戰之中。
  • 臨近歲末2019年日曆書大戰開啟 "新"成市場關鍵詞
    在這一階段,讀者不僅可以看到收官階段的各種盛典和理性總結,欣賞到讓人神往的書香家庭閱讀故事,更能接觸到令人目不暇接的金牌閱讀推廣人……   臨近歲末之時,百花齊放的日曆書成為各大電商平臺和朋友圈刷屏的主角。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統計,截至發稿前,市場上已經出現40餘種2019年日曆書,從數量上來看,較之2017年(51種)和2018年(56種)呈現下滑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