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溥儀,清朝的最後一代皇帝,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朝的統治被徹底推翻,溥儀被迫退位,同時宣告著中國封建王朝統治的時代徹底結束。但是當時入侵中國的列強不甘心就這樣簡單地失去他們在中國的大蛋糕,1932年,溥儀在日本政府的扶持之下,妄圖復闢,建立了新的封建政權——滿洲國。這是封建王朝的餘燼,是時代車輪的倒退,故人們更習慣稱其為偽滿洲國。
(1)
1934年,溥儀正式稱「帝」,年號康德。即使滿洲國只是被日本扶持起來的傀儡王朝,自己只是曇花一現的偽皇帝,溥儀依然對皇家日常用度頗為重視,努力維護末代皇室的最後威嚴。其中溥儀把持最嚴格的便是關於傳國玉璽的使用。在歷史故事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句話,「得玉璽者得天下」,這裡的玉璽通常指的便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一般便代表著封建王朝中的最高權力,也是皇室傳承的憑依。其實傳國玉璽只是一個統稱,嚴格來說皇帝玉璽可以分為「國璽」和「御璽」兩種,我們習慣稱為玉璽只是因為其通常為「玉」所雕制。「國璽」和「御璽」的區別在於,國璽一般是代表了整個王國上下的最高權威、整個王室的意志,御璽一般是指皇帝個人的私人印章。當然在皇帝最大的時代,國璽和御璽代表的權力相差並不大。而我們一般所說的傳國玉璽一般是指國璽,即代表了王朝的印章。其實真正的傳國玉璽指的是秦始皇手中那塊,上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此後歷朝歷代皇帝無不以此為符應,代表自身為皇室正統。可惜這塊始皇玉璽早已在千餘年的皇朝更替、你爭我奪之中遺失,最後有史可考的記錄是在宋朝康熙元年金國入侵的戰爭中被奪走,此後始皇玉璽在歷史中數次曇花一現已是真假難辨。
(2)
根據史料記載,偽滿洲國的「國璽」是後世所制,這兩件玉璽都是用碧玉所雕琢,其中滿洲國璽上雕龍獸、蘭花紐,下部正正方方八十五釐米,刻六個大字「滿洲帝國之寶」;御璽則稍小,上刻「皇帝之寶」四字。在溥儀稱帝之後,最早頒布的皇帝命令中就有一條專門制定了玉璽的使用制度,其中規定了尚書府專門負責保管國璽、御璽,並執掌、監督關於一切需要用到兩璽的事務。其中包括兩璽的使用次數、用於何處、處理了什麼事務等等。溥儀對兩個玉璽極為看重,平時貼身保管,幾乎寸步不離,就算是平時外出之時也是隨身攜帶。如果尚書府有要使用玉璽的時候,需專門申請,之後派專人與溥儀處取得玉璽,使用完畢之後需要立刻交還。也許在溥儀看來,這兩塊玉璽代表了大清皇室最後的榮耀與尊嚴,哪怕這滿洲國只是一場夢,溥儀也依然願意沉浸在夢中,擺脫現實的壓力,繼續享受他的皇帝夢。
(3)
可惜不論溥儀如何想恢復清朝的統治,這終究只是一廂情願。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45年,日本戰敗,同年溥儀舉辦退位儀式,再次宣告退位,皇帝夢滅,此後再無大清,再無封建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