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若雷霆、疾流狂奔的瀑布,是大自然的脈動,更是大自然雄壯威武的交響樂章,當你來到世界最著名的非洲維多利亞大瀑布、南美洲伊瓜蘇大瀑布和北美洲尼亞拉加大瀑布,從內心感受大自然強烈的震撼力,你就會在這首偉大的交響中沉醉而迷失。
「雷神之水」尼亞加拉瀑布相對於處於非洲密林深處的維多利亞大瀑布和處於遙遠南美巴西與阿根廷邊界的伊瓜蘇大瀑布,美國與加拿大兩個發達國家邊境的尼亞加拉瀑布,交通較為便利,因此更容易接觸親近。尼亞加拉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認為瀑布的轟鳴是雷神說話的聲音。
北美五大湖是相連相通的,當最大的伊利湖湖水流入最小的安大略湖時,因兩湖的水平面有100多米的落差,而形成了壯美的尼亞加拉瀑布。尼亞加拉河中間的山羊島,將瀑布分割為兩大部分:在美國境內高55米、寬305米的瀑布被稱為美國瀑布,旁邊還有一條小瀑布名曰新娘婚紗瀑布;而在加拿大境內高56米、寬達792米的瀑布為主瀑布,因地勢彎曲成巨大的半園形,因此得名馬蹄瀑布。在美加兩國都可以互看瀑布,因美國是從側面看,所以個人認為在加拿大看更勝一籌。
尼亞加拉河的水流在不足2公裡長的河段裡,以每小時35.4公裡的速度跌下,演繹出世界上最狂野的漩渦急流,三股瀑布合流後,經過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頓、右岸美國的利維斯頓,沿著利維斯頓支流峽谷,最後由西向東進入安大略湖。
尼亞加拉瀑布的故事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首先發現了這一大瀑布,禁不住為它「不可思議的美」讚嘆不已並向歐洲進行了推介,隨著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兄弟吉羅姆·波拿巴帶著他的新娘,不遠萬裡從紐奧良搭乘馬車來到尼亞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歐洲後在皇族中大肆宣揚這裡的美景,更引起歐洲人對尼亞加拉瀑布的濃厚興趣,不辭辛勞到這裡度蜜月,成為時尚並保持至今。
垂涎尼亞加拉大瀑布美色的歐洲人,都想獨霸它,並為此大動幹戈進行爭奪,1812年-1814年,美加兩國曾經為此進行過激烈的戰爭,直到美加兩國以尼亞加拉河為界各分一部分為止。從那時起,兩國在瀑布兩側各建一個叫做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個隸屬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一個隸屬於美國的紐約州,兩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橋連接,橋中央飄揚著美國、加拿大和聯合國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