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而瑰麗的瀑布,堪稱大自然的經典傑作,它是多姿多彩地球的一張靚麗名片;作為自然界絕妙風景的瀑布景觀是山水風景中一枝獨秀的奇葩。世界上的瀑布數不勝數,位於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被列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它與南美的伊瓜蘇瀑布及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並稱為世界三大瀑布。多年前,我們曾兩次觀賞過尼亞加拉大瀑布,值此金秋時節,我們第三次來到這個大瀑布,依然被它雷霆萬鈞之勢所震撼。
「雷神之水」瑰麗壯觀。「尼亞加拉」的名字源自印第安語,意為「雷神之水」。其水源來自尼亞加拉河,這是一條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河流,它南起美國紐約州的布法羅,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河流蜿蜒而曲折,全長僅56公裡,但其海拔卻從174米降至75米,擁有99米的落差;河流上遊清澈徐緩,兩三千米的寬闊河面僅有15米的落差,從距伊利湖北岸32公裡起河道變窄,水流加速,在美、加交界處來了一個90度的急轉彎,滾滾的河水從斷崖上陡然跌落,猶如銀河傾倒,瀉入谷底,便形成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瀑布上端在美國境內有個350米長的小島,是當年印第安人葬其首領的聖地,被稱為「天堂島「,後來人們在島上放牧山羊,嚴冬凍死了大群山羊,唯有一隻公羊活到了第二年春天,因此島嶼就改名「山羊島」沿用至今。這個小島將洶湧的河水一分為二,東側在美國境內,形成寬330米、落差54米的「美國瀑布」,滾落而下的淡藍色水幕跌到崖底碩大的巖石上,捲起千堆雪,銀花飛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此迷人的景色,令人憶起李白的詩句。在「美國瀑布」旁還有一個羅納島,它將流向「美國瀑布」的水面分出一條寬80米的水帶從懸崖上瀉流下來,其潺潺細水,朦朦薄霧,婉約柔和,被稱為「新娘面紗」瀑布。「公羊島」西側的充沛水量則從加拿大境內的馬蹄形絕壁上跌落下來,形成寬750米、落差52米的馬蹄瀑布,青色的河水以雷霆萬鈞之勢奔瀉而下,旋即升騰起團團薄霧,磅礴壯觀;更幸運的是當日遇陣雨,雨後彩虹增輝,絢麗嫵媚。以上3個瀑布統稱尼亞加拉大瀑布,其總寬度為1160米,平均總流量為6000立方米/秒,其中美國境內兩個瀑布的水流量僅佔6%,而94%的流量則由馬蹄瀑布獨佔其美。夜晚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更為誘人,18盞強光射燈和3盞水底射燈隨時變換色彩照射著大瀑布,夢幻浪漫,令遊客久久守候不舍離去。
歷史悠久,讚頌如潮。大瀑布遊客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這裡原是一個人跡罕至、鮮為人知的地方,17世紀初,這裡只有易洛魁原居民居住,只有他們知道這裡有個大瀑布。1625年歐洲人雷勒門特曾到尼亞加拉河與大瀑布探險,1678年法國傳教士路易斯.亨尼平見到這個大瀑布讚嘆不已,並記載與描述了 其「不可思議的美」,把它介紹到歐洲和世界,尼亞加拉大瀑布由此聲名鵲起,因此,1678年被視為尼亞加拉大瀑布被發現的時間,依此算來,尼亞加拉大瀑布為世人所知已有336年的歷史。為爭奪這奇蹟般的美麗資源,美、加兩國曾於1812年響起隆隆炮聲相互廝殺過,結果兩敗俱傷,最後籤訂了「根特協定」,規定尼亞加拉河為兩國共有,河道中心線為兩國邊界;自此美、加兩國共同發展瀑布旅遊和水力發電事業。
19世紀20年代,尼亞加拉大瀑布已經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其無窮的魅力吸引了當時世界著名的文人墨客紛至沓來。19世紀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遊覽尼亞加拉大瀑布後異常激動,他在《美國札記》中寫道:「我們走過瀑布地區的每個角落,從不同角度觀賞瀑布……即使特納在其全盛時期創作的最好的水彩畫,也未能表現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靈,如此虛幻,而又如此輝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像是騰空飛起,進入天堂……」。19世紀法國文學家、外交家夏多布裡昂遊覽尼亞加拉大瀑布完全為之傾倒,他突發奇想要下谷底觀瀑,心潮澎湃地攀崖畔藤梯而下,不料跌落在巖石上摔斷了左臂,後由印第安人救助,傷愈後他在作品中以「十萬激流」、「洶湧似海」、「閃爍千道彩虹」的語言傾情描述大瀑布。古巴愛國主義女詩人何塞.瑪麗亞.埃雷迪亞1824年在被迫流亡中來到尼亞加拉大瀑布,她以瀑布抒懷,呼喚著對自由的渴望,以「狂潮」、「奔騰」、「怒濤」描繪「可敬的瀑布」,其詩作《尼亞加拉瀑布頌》一直被世人所傳誦.
尼亞加拉大瀑布令人震撼的風採不僅獲得了文人墨客的讚頌,還引來了許多凡人名士和來自世界的遊客。早在150多年前,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弟弟吉羅姆.波拿巴曾帶著他的新娘來到尼亞加拉瀑布度蜜月,回歐洲後他以所見所聞極力宣揚大瀑布之美,歐洲旋即興起了到尼亞加拉瀑布度蜜月的熱潮。正是吉羅姆當年的開創和「新娘面紗」瀑布的誘惑,時至今日,竟使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尼亞加拉瀑布市成為世人追逐的「蜜月勝地」,美國前總統卡特夫婦也曾來此度過金婚蜜月。現在,每年來到這裡的遊客達1600萬人次。
多處觀景,多樣選擇。來到大瀑布的遊客,可以選擇水陸空多方式觀賞。當然,陸地觀賞最為大眾化。從「馬蹄瀑布」到彩虹橋這一段尼亞加拉公園大道是老少鹹宜的觀賞地段,美、加兩國境內錯落有致地設有4座瞭望塔供遊客選擇,其中3座在加拿大境內,即高86米的「前景瞭望塔」、百餘米高的傳統圓形「天塔」(Skylon Tower)和逾150米呈錐形的恩淇朗塔。由於3個瀑布都面向加國,美國一側觀賞受到相當限制,因此美國也建了一個奧尼達瞭望塔,雖然只有1/3塔身高出地面,但在美國一側已算是最佳瞭望地點了。我們從公園大道的最佳觀賞地段、從前景瞭望塔、從就餐的Casino酒店高層餐廳、從東側的彩虹橋上以及在西側下榻的Marriott Hotel的29層房間等不同高度、不同角度觀賞拍攝了大瀑布全景,還往返多次遊覽了尼亞加拉瀑布市,與前兩次相比,更有深度地認識了「尼亞加拉」。
遊客若要體驗與領略大瀑布的磅礴氣勢,乘坐遊船是最佳選擇。美、加兩國在兩岸均建有遊船碼頭,配備了載客量數百人的多艘遊船,其中兩國合營的「霧中少女」(Maid the Mist)號遊船最為有名,自1846年開始,「霧中少女」號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引領遊客與大瀑布親密接觸。遊客中心發放的資料顯示,遊船取名「霧中少女」源於300年前的傳說,當時當地的印第安人震懾於自然威力,每年收穫季節會有「奉送少女」日,當日酋長會召集全村少女、對天射箭,箭頭落在哪位少女身邊,那位少女便被送上滿載穀物的獨木舟,從尼亞加拉河上遊順湍急的水流墜入瀑布,由此人們傳說大瀑布沖天的霧氣便是少女的化身。看來,遊船的取名也是對那些被「奉送少女」的紀念。我們看到「霧中少女」號滿載著身穿藍色雨衣的遊客,先開往「美國瀑布」和「新娘面紗」瀑布,接著駛向「馬蹄瀑布」,在遊船距「馬蹄瀑布」崖邊約有10米時,遊船被巨大的水霧所籠罩,想來船上的遊客已在快樂地接受瀑布的洗禮。正巧在「馬蹄瀑布」附近遇到剛從「霧中少女」號下船的朋友,他們興奮地說,穿梭於洶湧傾瀉的瀑布之中,轟隆隆的響聲震耳欲聾,飄落的「雨」水澆在身上,撲朔迷離的水霧撲面而來,顧不了雨衣能蓋住什麼,頭髮、面頸、衣服以至藏在衣下的相機鏡頭全部接受了瀑布的滌蕩,與尼亞加拉瀑布如此親密接觸的體驗,真是一件終生難忘的樂事。除遊船之外,加拿大一側還有將遊客降到幾十米深處的「瀑布後之旅」和熱氣球、直升機高空觀賞瀑布的遊覽項目。
瀑布小城,流光溢彩。到尼亞加拉大瀑布的遊客,除觀賞大瀑布外,還可在瀑布對岸的維多利亞女王公園休閒賞花、可走在彩虹橋上站在美、加界標處體驗「一步跨兩國」的感覺、更可到尼亞加拉瀑布市(City of Niagara Falls)遊覽。與瀑布同名的這座小城,因瀑布而存在,因瀑布而發展。它雖然只有10萬人口,但車水馬龍,繁榮興旺。這裡博物館多、旅館多、餐館多、娛樂場所多、紀念品店多,高高的摩天輪在市中心轉動,巨屏立體電影院吸引遊客,卡通人卡通動物造型奇特,蠟像館、恐龍園和賭場的老虎機都是遊客樂遊的去處,整座小城猶如一座大樂園。夜晚,小城霓虹齊亮,流光溢彩,顯示著和大瀑布同樣的勃勃生機。
尼亞加拉大瀑布周邊還有許多值得遊覽的景點。我們到距大瀑布僅有15分鐘車程的百年紫丁香花園並觀賞了由2.5萬朵鮮花組成的大花鐘;還到瀑布北面25公裡的尼亞加拉湖濱小鎮(Niagara-on-the-lake)遊覽,它位於尼亞加拉河流入安大略湖的入口處,這是一座被公認為北美保存最完好的19世紀小鎮。皇后街的兩戰將士紀念碑鐘樓、建於1864年的威爾斯王子飯店、湖濱的喬治堡壘、街道兩側古老的冰酒店和意趣盎然的精緻小店、漂亮女車夫經營的古典馬車、布滿鮮花的街市、皇后皇家公園、秀麗的湖濱景色……顯示著小鎮的古典與幽雅。這座小鎮是世界上最崇拜莎士比亞,蕭伯納等英國作家的地方,街頭挺立著蕭伯納的雕像,每年4—10月舉行的蕭伯納戲劇節是小鎮最大的盛事,我們從小鎮的氛圍和從劇場走出來的人士身上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小鎮的古典與優美源於它在1792—1795年曾是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前身)的首府,當今,它戴著加拿大「國家保護區」和加拿大「最美小鎮」兩頂桂冠,每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萬遊客。
尼亞加拉大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市、尼亞加拉湖濱小鎮,一串貴重奇特的尼亞加拉珍珠、一組優美華麗的連環圖畫,正如狄更斯所說,它「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銘記著,永不磨滅,永不遷移……永遠,永遠。」(馮 霄/文 於世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