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8日,是雪梨大橋建成通車七十五周年紀念日。雪梨市政府決定舉辦一個特殊的紀念活動,在這一天禁止車輛在大橋通行,開放給人們步行過橋。
中國有句老話說:大姑娘坐轎頭一次。其實對許多雪梨人來說,走路過雪梨橋也是頭一回。在雪梨住了十幾年,也算是老雪梨了,但問我有無在雪梨大橋走過?回答是沒有。不光是我,就是那些在雪梨土生土長的老澳洲,相信也不是人人都在雪梨橋上走過。雪梨橋是座大鐵橋,上層是汽車通道,下層通火車,交通繁忙,車輛川流不息,日車流量超過兩百萬部。平日大家都是開車匆匆而過,哪裡會想到徒步過橋?難得有如許機會,我就決定帶孩子們走路過大橋。
過橋是要預先登記的。當局考慮到太多人想要過橋,所以必須有周密的安排準備,把人流錯開,避免過分擠擁而發生意外。現在是網絡時代,因此過橋登記工作就在網上進行。登記後,指揮部就在網上通知你的過橋時間。幾十萬人的活動,居然也安排得妥妥貼貼,有條不紊。
雪梨大橋象一道長虹橫跨雪梨海灣,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通體鋼鐵結構,全長1149米,海面到橋高58•5米。中間沒有橋墩,是世界上單拱跨度最大的一座鐵橋,也是雪梨的一座地標。她與雪梨歌劇院已成為雪梨的象徵。甚至,也成了澳大利亞的象徵。就象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那樣,人們看到她就想起法國想起巴黎。
這樣一座大橋,就是對現代人類來說也不是個容易的工程。此橋從懷胎到出世共花了一百多年。1857年即繪出了首張圖紙,1924年破土動工,1932年3月19日才正式竣工通車。共有一千四百多任務人歷時七年才建成。其中有十六個工人在建橋工程中殉職。大橋全部用鋼量為五萬多噸,鉚釘六百多萬個,花崗石近兩萬立方米。就是上一層油漆,一組工人也要數年才能完成,需油近三萬公升。因為面積太大,據說要不停地油漆,油漆完後面,前面又該油漆了。如此循環往復,永遠沒有 停工的時候。如果誰拿到這筆油漆生意,那就一輩子的工作都有了。
我們的過橋時間安排在下午一點。按規定,過橋的人們都要先乘火車到北岸(火車未停開),然後從北岸向南岸走。幾十萬人過橋,真不是簡單的事。但澳洲人表現出特有的冷靜,大家都遵規守矩,自覺守時,相當理性。人們都在指定的地方自動排成隊,隋著人流慢慢上橋頭。沒有擠擁,沒有喧譁,更沒有發生爭吵打鬥。人們一 個個熱情洋溢,看到的是一張張燦爛如春風的笑臉。這就是澳洲人,他們永遠那麼快樂那麼親切那麼從容不迫。
成千上萬的人一起過大橋,這種感覺就象百萬雄師過大江。走上大橋,抬頭看見那些巨型的鋼梁鐵架,人就顯得很渺小。但這些龐然大物正是「渺小」的人類創造的。從早期人類在小溪流上架的一根獨木,或放的幾個跳石,到現代這樣的大鐵橋,人類跨越了千萬年歷史。
昔日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實登上雪梨橋也會有同樣的感慨。從橋欄上望出去,雪梨海灣盡收眼底,雪梨歌劇院真的象幾片貝殼擺放在海邊。橋下白帆點點,細細的海浪在太陽下閃著銀光。雪梨市區那些高樓,看起來竟如孩子們玩的積木。昂首挺胸,跨著大步,將萬傾波濤踩在腳下,把千年歷史甩在身後,壯哉快哉。
過橋的人流中,當然是年青人居多。他們臉上畫著油彩,手拉著手唱著跳著。也有剛出生沒幾天的嬰兒,年輕的母親推著童車與他(她)一起過橋。也有些是耄耋老人。其中一個八十多歲的老者舉著一塊大牌,上面寫著:「1932――2007,我過了兩次橋!」他向大家介紹說,75年前大橋通車典禮時,他也走過了雪梨橋,那時他是個七歲的孩子。看他高興的樣子,仍象個小孩。有句哲語說,一個人一生不能過同一條河。這樣看來,一個人一生要走過同一座雪梨橋也不容易呢。七十五年才輪一次,這老人八十多歲,才過了兩次。
這次過橋,每人都發給一頂布質的遮陽帽,當作紀念。幾十萬人,就是幾十萬頂帽子。帽子上印有雪梨大橋圖案,並寫著「1932――2007」字樣。再細看,則印著MAKE IN CHINA。又是中國製造。中國製造真是無遠弗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生意,不知是誰攬到了。恭喜發財。
錯過了這一天的人們也不用擔心,雪梨大橋有一個旅遊項目,交點費用就可作大橋遊,還可以爬上大橋拱頂,飽覽雪梨風光。只是沒有了那種千軍萬馬過大橋的氣勢。再等下一次,可能又是七十五年。雪梨大橋,七十五年後見!
(摘編自澳洲網http://www.au123.com/ 文: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