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那爛陀寺、阿育王與印度語言的綿長往事

2021-02-19 語言茶座

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中國稱那爛陀寺),位於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Patna)東南85公裡處。根據記載: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共建有八個獨立教學建築群,十幾個寺院和僧院,圖書館藏書500萬冊以上。

這是已知的世界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學院式研究教育設施。學生數萬人,教師數千人。

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遺址。

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遺址。

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遺址。

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遺址。

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遺址。這所大學的教職員工,在躲過穆斯林的燒殺搶掠後,大部分人逃避到西藏,在西藏建立了一個同樣名稱的大學,那爛陀大學。所以西藏佛教非常發達,遠播到蒙古高原。不述

唐僧玄奘翻譯的很多佛經,現在已經沒有梵文原本,只有玄奘的譯本存世。

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描述:

唐僧玄奘是印度那爛陀大學的一個中國留學生。他在這裡逗留了大約15年,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後之後,擔任了這所大學的教授,並且成為最優秀的教授之一,多次在佛教的論證答辯中獲得第一名。他還旅遊了一百多個當時的大小國家。後來這個中國留學生回到故鄉長安。國家主席李世民多次接見玄奘教授,授權和資助他組織翻譯和整理了有關印度的各種資料。

由於玄奘的經歷激勵,後來又有大批中國留學生前往印度求學,其中在海外著名的是義靜。但是義靜在中國沒有那麼有名。原因不詳,可能兩點:

1. 玄奘是受到李世民的接見,義淨是受到武則天的接見,武則天篡唐立周,義淨受到牽連。

2. 義淨的海上經歷描述,難以置信。例如義淨曾經描寫三佛奇(Srivijaya,右圖)的人們很多是裸體,但是那裡的人們非常熱衷佛教。

義淨是從廣州乘坐波斯人的船,通過馬六甲海峽,輾轉來到印度。他途徑很多海島國家,西方將這些地方稱為「印度化國家」。三佛奇正是其中一個印度化國家:公元8-12 世紀的一個重要的海上大帝國,包括現在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的南部。Srivijaya 是梵文:Sri=閃耀或者放射光芒,vijaya=勝利或者出類拔萃。這個帝國延續了四五百年,但是沒有紙張,沒有墨水,義淨曾經專程前往廣州,給這個大帝國帶回了中國製造的紙張和墨水,以供當地的寺廟書寫各種資料和經典。

現在,我們看看長年埋在火山灰下面的世界文化遺產:這些遺蹟證明義淨的描述是真實的。

下面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佛教建築群和一個印度教建築群:都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當時,這些小國的最高統治力量正是三佛奇(Srivijaya)帝國:印度宗教流傳遙遠,當時的人們也沒有嚴格的「國家」「民族」觀念。

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印度尼西亞,爪哇,婆羅浮屠(Borobudur)。夏連特拉王國(Sailendra)時期建造,建設持續了約75年,完成於Samaratungga 統治的公元825年。後被火山灰淹沒,近代出土,幾乎完好無損。
佛教,起源於印度,一直向東流傳到緬甸泰國東南亞直至印尼諸島。這座巨型佛教建築群就是一個例證:合計九層(六層四方基座,三層圓形平臺),2,672 塊浮雕,504 座佛像。

婆羅浮屠(Borobudur)前的文藝表演,背景就是婆羅浮屠。

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印度尼西亞,爪哇,巴蘭班南印度教寺廟群(Prambanan Temple Compound)。始建於馬打蘭王國(Mataram Kingdom,8-10世紀)的850 年左右,經過多次擴建。10世紀,馬打蘭王國遷都,這個寺廟群被1549年的火山爆發和地震幾乎完全毀滅和埋葬。1937年開始,日本出資組織修復這個建築群。
三座最大的寺塔分別祭獻給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中間最大的寺廟=毀滅主神=溼婆(Shiva=Destroyer),北邊的寺廟=維持主神=毗溼奴(Vishnu=Sustainer),北邊的寺廟=創造主神梵天(Brahma=Creator)。中間的最大寺廟高度47米,世界最高的印度教寺廟建築之一。

巴蘭班南印度教寺廟群(Prambanan Temple Compound)為背景的藝術表演。這個聯合國文化遺產,現在成為印度尼西亞的一個旅遊熱點,每天晚上都有露天表演:印度古代史詩《Ramayana》(中文譯名:羅摩衍那)。

似乎「輪迴」的說法確實有道理:

當年,正是阿育王推動了那爛陀大學建設。

後來,這所大學被穆斯林毀滅了。

現在,這所舉世聞名的大學新生了:2006年,印度開始實施重建一所全新的那爛陀國際大學(Nalan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計劃:比哈爾邦(Bihar)提供443公頃土地。建設資金約10 億美元,包括來自日本,新加坡,美國,中國等國的捐款……

這項計劃的首倡者和推動者是印度著名學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1933-至今,右圖),1998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長期擔任劍橋大學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正是如何解決貧困和貧富不均等經濟難題……英國BBC對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報導標題:《諾貝爾經濟獎授予對貧困和飢餓的研究工作》(The Economy Nobel prize for work on poverty and hunger)。

目前,這所舉世瞻目的那爛陀國際大學正由日本和新加坡負責施工,「第一期工程預計2013年完成,屆時將有第一批七所學院建成並投入教學」。
古代印度的那爛陀大學,研究的不僅是佛教,還研究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文學,藝術和其他各種學科。他們研究的不僅是宗教,還有其他各種問題:人,人生,社會,宇宙等等。

統而言之,各種印度教派,都離不開「創造-維持-毀滅-再創造」的輪迴,所以印度教的三個主神為:

1. 創造主神=梵天(Brahma) =Creator

2. 維持主神=毗溼奴(Vishnu)=Sustainer

3. 毀滅主神=溼婆(Shiva) =Destroyer

如何「創造-維持-毀滅」,如何「輪迴」或輪迴多少次,則是各個教派的爭論議題並因而形成很多流派。按照印度教的說法,釋迦摩尼是毗溼奴(Vishnu)的第九個阿凡達(化身):印度教和佛教的關係。不述。

圍繞著「創造主神-維持主神-毀滅主神」,印度教的各個教派,給他們賦予了妻子,子女,下屬,還給他們分配了其他的各種職責,智慧和能力等等(有些說法是重複的或者互相矛盾的),經過幾千年的故事和神話的增加和演繹,成為今天包羅萬象流派眾多的印度教。本博文不擬涉及印度宗教的具體問題。不述。

印度現在有一種說法:「那爛陀國際大學,將是印度的文藝復興運動」。

印度人形容(原文):「一所歷史長達1600 多年的印度大學,在消失800 多年之後恢復重建」。

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等,也都加入了印度這所那爛陀國際大學的建設。因為這所大學,無論歷史還是規模或者涉及的學科範圍,都遠遠超過了古希臘的各個學院。這所大學影響深遠:印度的文化從這裡傳播到了韓國,日本,西藏,蒙古,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無數大小國家。

胡適說:「歐洲有今日的燦爛文化,差不多全是中古時代留下的幾十個大學的功勞。近代文明有四個基本源頭:一是文藝復興,二是十六七世紀的新科學,三是宗教革新,四是工業革命。這四個大運動的領袖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大學的產兒。而在我們這個不幸的國家,一千年來沒有一個訓練領袖人才的機關……」

從古印度對各種宗教的探索,到今天的那爛陀國際大學,印度人從未停止探索。

印度人的探索,目的始終非常明確:從宇宙到人生,旨在和諧社會。不述。

對比之下,其他亞洲國家,或是沒有發明宗教,或是沒有印度宗教發達而從印度引進宗教。不述。

印度的語言

印度的官方語言合計:24種語言。

印度憲法規定: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不過僅規定「在聯邦一級以印地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地方政府允許使用其他語言作為「地方官方語言」。印度憲法沒有限定使用哪些「地方官方語言」,只是列舉出22種語言。

也就是說,印度的憲法提及了合計24種語言:印度的語言和方言數量,迄今難以統計。

國際有關機構統計了印度「正在使用的語言」(living Language):415種。

例如,印度寶萊塢的電影,每年都用多種語言拍攝和放映。

寶萊塢電影《阿育王》女配角,王妃Kaurwaki。這個女演員「出生在孟買,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家庭」。

印度寶萊塢每年生產1200-1300部電影,比美國好萊塢多一倍(450-500部)以上。雖然印度的法定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但是寶萊塢的電影則採用了很多種語言拍攝。例如,2009年印度的電影及其語言的數據如下:

名次 電影數量 語言

1 235 Hindi (印地語,在巴基斯坦稱為「烏爾都語」)

2 218 Telugu (泰盧固語)

3 190 Tamil (泰米爾語)

4 177 Kannada (埃納德語)

5 99 Marathi (馬拉地語)

6 94 Malayalam(印度西南部的方言)

7 84 Bengali (孟加拉語)

8 64 Bhojpuri (比哈爾邦方言)

9 62 Amateur (業餘者拍攝的電影,採用的語言不詳)

10 17 Oriya (奧裡亞語)

11 15 Punjabi (旁遮普語)

12 9 English (英語:法定官方語言,「說英語的印度人數超過整個美國」)

13 5 Assamese(阿薩姆語)

14 5 Rajasthani (拉賈斯坦語)

15 4 Konkani (孔卡尼語)

16 2 Santali (桑塔利語)

17 1 Haryanvi (哈裡亞納邦方言)

17 1 Kodava (卡納塔克邦,Kodava的方言。「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在這個邦)

17 1 Maithili (邁蒂利語)

17 1 Nagpuri (那格浦爾語,又稱薩德裡語=Sadri。印度很多語言有多種名稱)

17 1 Nepali (尼泊爾語)

17 1 Rajbanshi (意思是「王室社區」=royal community,Koch dynasty王朝的部落)

17 1 Sambalpuri(又稱Kosli Language語,也有人認為是Oriya=奧裡亞語的一種方言)

17 1 Mishing (藏緬語系,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阿薩姆邦=Assam)

合計:1,288部電影,使用了23種語言。

印度的憲法提及的語言或者寶萊塢投資電影的語言,與實際使用的語言人數並不一樣,但差別不大。

根據2001年的統計(當時印度總人口10.8億人),使用人數3000萬人的印度語言有11種:

語言 使用人數 佔人口比例

1. Hindi=印地語 422,048,642 41.03%

2. Bengali=孟加拉語 83,369,769 8.11%

3. Telugu=泰盧固語 60,002,856 7.19%

4. Marathi=馬拉地語 71,936,894 6.99%

5. Tamil=泰米爾語 60,793,814 5.91%

6. Urdu=烏爾都語 51,536,111 5.01%

7. Gujarati=古吉拉特語 46,091,617 4.48% (國父甘地的第一語言)

8. Kannada=埃納德語 37,924,011 3.69%

9. Malayalam=西南方言 33,066,392 3.21%

10. Odia=奧裡亞語 33,017,446 3.21% (又稱Oriya)

11. Punjabi=旁遮普語 29,102,477 2.83%

現在重點介紹一下印地語(Hindi):使用人數佔印度人口40% 以上。

這種語言的故事要從德裡蘇丹國說起。如前所述:印度長期分裂,只是在五個穆斯林王朝時期,印度北部得到統一。這五個王朝都以德裡為首都,統稱德裡蘇丹國,加上莫臥兒帝國合計六個穆斯林王朝,如下:
1206-1290年:奴隸王朝(Slave Dynasty)
1290-1320年:卡爾吉王朝(Khilji dynasty)
1320-1413年:圖格魯克王朝(Tughlaq dynasty)
1413-1451年:賽義德王朝(Sayyid dynasty)
1451-1526年:洛迪王朝(Lodi dynasty)
1526-1858年: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

這些王朝都是遜尼派(Sunni Muslim),蘇丹國王年表和大事記也比較清晰。例如在圖格魯克王朝時代,1398年帖木兒(Timur)的蒙古-突厥軍隊攻陷德裡,洗劫並夷平了整個城市,8天屠殺10萬人以上。帖木兒攻打這個德裡蘇丹的理由居然是他們沒有嚴守伊斯蘭教義,對印度教太姑息寬容放縱了:其實,誰都對印度宗教也沒有辦法。

事實上,1026-1973年=950年裡,遜尼派穆斯林(Sunni Muslim)在南亞地區(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地)曾經建立過大大小小34個王朝,但是都沒有征服印度的宗教和人民。

五個德裡蘇丹國的領域變化圖:1206-1517年的310年裡,多次擴張和衰落。不述。

穆斯林留下了很多遺產,最大的遺產之一就是印地語。

德裡蘇丹國的疆域與印地語使用區域(右圖)幾乎重合。

事實上,印地語原本並不存在。

事實上,印地語就是穆斯林帶來的「官方語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以及突厥語言等等,與當地的印度語言「混血」形成的。

這種語言,又稱印地-烏爾都語(Hindi-Urdu):

1947 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按照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分離而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之後,這種語言也「變成」兩種語言:

在印度,稱為印地語,並被儘量「梵語化」。

在巴基斯坦,稱為烏爾都語,並被儘量「穆斯林化」。

這就是印度的主要語言,印地語的真實來歷。

在英國取代莫臥兒王國之後,英語成為印度官方語言。

現在「誰也不知道多少印度和巴基斯坦人說英語」。

首先,說印地-烏爾都語的人口,印巴合計超過5億。

其次,僅僅印度,「說英語的人口超過整個美國」。

還有,「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和英語」。

亦即,這兩國官方語言一樣:印地語就是烏爾都語。

印度,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分治初期就爆發了戰爭。

戰爭原因既複雜又簡單:巴基斯坦是一個長條形狀,中間有一條大河流:巴基斯坦的命脈,印度河(Indus River)。

這條河流的發源地位於克什米爾(Kashmir):如果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就控制了巴基斯坦。

於是,雙方圍繞克什米爾爆發多次戰爭,直到今天這個爭端還沒有解決。在分家的時候,英國無論怎麼劃分,也無法從地理上同時滿足兩個政權的要求:克什米爾發源了多條河流,其中一些河流到了印度,所以印度也不允許巴基斯坦控制。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端,已不是宗教爭端。

德裡蘇丹國,莫臥兒帝國的時代,都已成為歷史:留在印度的穆斯林數量巨大難以統計。很多印度人說幾種語言,尊崇幾種宗教。印度,幾千年來都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綜合體。

這樣的國家互相做鄰居,可以選擇戰爭以外的關係處理方式。不述。

本文來源:書文傳播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經典】輝煌那爛陀
    (圖1)觀音菩薩坐像,銅鎏金,那爛陀8號遺址出土,8世紀高30.5cm,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云:昔日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依止首座戒賢法師修習《瑜伽師地論「若也不來...」「踏那爛陀寺,使碎如塵。」此段文字雖然更多是描述鳩摩羅王的霸道跋扈,對玄奘法師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見後的惱羞成怒,但也從側面突出了「那爛陀」名剎的崇高地位。對於那爛陀寺的壯觀雄偉,玄奘貌似毫不吝惜筆墨:「寶臺星列,瓊樓嶽峙,觀束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墉,交日月於軒簷」「羯尼華樹暉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竦其處……」「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 探秘絲路行:那爛陀 玄奘西行之千年菩提路
    那爛陀,最早的佛教大學●那爛陀,由梵文音譯而來。這裡不是古代西域國名而是一個寺院的名稱。公元五世紀,印度笈多王朝時,國王崇尚佛法,在那爛陀創建的一所大寺院。其性質除了寺院日常功能還兼具學術研究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佛教高等學府,應該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學。其位置在今天印度比哈爾邦中部巴特納東南90公裡處。
  • 那蘭陀寺
    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東建大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
  • 唐僧「取經地」800年後複課 建那爛陀大學(圖)
    儘管沒有佛祖,但電視劇中那金碧輝煌、巍峨壯麗的景象並非誇大。  那爛陀寺是一個以佛教為背景的寺院,在古代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現在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裡。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教授、那爛陀大學董事會成員王邦維對《新京報》記者介紹說,「在玄奘那個時代及前後一兩百年間,那爛陀是亞洲佛教的學術中心。」
  • 唐僧母校那爛陀大學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時隔逾800年後,位於印度的那爛陀大學9月1日重新開學。  據印度媒體報導,經過對1000名申請者的篩選,最終有15人成為首批進入該學府深造的學生。到2020年,該大學將擁有7個學院。  位於印度北部比哈爾邦境內的那爛陀寺遺址,在公元5至12世紀曾是佛學聖地,也是全球最古老大學之一,當時僧人學者逾1萬人、教師約2000人。
  • 印度菩提伽耶佛教聖地靈鷲山那爛陀掠影(三)
    那爛陀是古印度佛教寺院及學術中心,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地方。據傳原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誕生及逝世之處,釋迦牟尼亦路經此地。5世紀興建的古那爛陀大學是中國唐朝玄奘曾經學習的地方。極盛期曾有來自全亞洲1萬多名僧人學習並積累研究成果,12世紀因遭到伊斯蘭教教徒的侵略而毀滅。據說,當時約900萬冊的藏書被持續焚燒了六個月。
  • 一曲古琴《那爛陀曲》於空靈之音中,感受千年慈悲
    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畏」或「無畏施」。那爛陀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是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佛陀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現在保留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跡。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是紀念唐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高僧大德。
  • 唐僧不止會取經,印度人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大多數人都知道玄奘取經取回了真經,卻很少有人關注他還買一贈一給了一份贈品,那就是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此書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大唐西域記》,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據專家表示,「玄奘用腳步量出的裡程,竟準確到一裡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體投地的地步」。據悉,該書記述128個國家和地區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產生活、物產風俗、宗教信仰,此外還記述了其他十餘國家的情況。本書是繼晉代法顯之後又一取經遊記巨著。
  • 為什麼說沒有玄奘和法顯,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沒錯,《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之類的神話史詩。神話,不能當真;史詩,口口相傳。因此古代印度的文化、藝術、哲學特別發達,可說到正經史書,大概就一本12世紀的《諸王流派》,而且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克什米爾地區的王朝史。那麼今天我們了解的印度歷史是怎麼來的呢?主要靠中國史書記載和西方學者研究。
  • 毒咒使那爛陀寺的瑪哈嘎拉失去神力,最後是她來遣除的違緣
    古時候,印度那爛陀寺的主要護法之一是四臂大黑天,四臂大黑天法力無邊,給予那爛陀佛學院很好的保護。
  • 玄奘法師略傳
    要翻譯好經論,正確傳達經論的思想,只有精通梵、漢兩國語言,精通佛教教理,才能做到。玄奘為了解決諸家爭議,澄清內心多年的疑竇,萌發了到印度求法取經的志願。  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上蕃,帶回了印度僧人波頗密多羅。波頓密多羅是印度那爛陀寺戒賢法師的弟子。奉詔在長安大興善寺翻譯佛經。玄奘經常前去拜訪,諮詢問疑。波頗密多羅向玄奘詳細介紹了那爛陀寺的盛況,以及印度的一些佛教現狀。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的父母早逝,他於13歲時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得定論,決心去天竺國(今印度的古稱)求經。公元627年玄奘請求唐太宗允許他西行求法,但沒有得到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自中國的長安神邑至天竺國的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裡。
  • 西安大興善寺玄奘法師的墓塔
    玄奘法師,自幼天賦異稟,聰慧好學,在13歲於洛陽出家,經過6年學習,玄奘法師已經精通了中原的主要佛教要義,但這也讓他體會到當時的佛經翻譯的不準確,於是下定決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從長安開始了他長達十七年的西行求法道路。
  • 玄奘"西遊"聖地藝術品再現香港續中印友誼
    原標題:玄奘 西遊 聖地藝術品再現香港 佛教搭橋延續中印友誼 原標題:玄奘"西遊"聖地藝術品再現香港 佛教搭橋延續中印友誼 國際在線消息:據中新社電,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對中國人並不陌生,「西」即印度——佛教發源地,玄奘當年曾在印度那爛陀寺遊學多年。
  • 繁華一世的那爛陀是如何毀滅的?它與其他造像藝術有何關聯?
    10世紀 釋迦牟尼坐像 合金銅 嵌銀 高約25釐米 那爛陀遺址出土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不過,另一西藏權威著作《如意寶樹史》給出了那爛陀覆滅截然不同的另一個版本:那爛陀自突厥人蹂躪後,賢人木底他跋陀羅曾做過寺殿修葺工作,「未幾,摩揭陀大臣庫庫塔悉多又建一寺,於其中舉行講經法會
  • 唐朝時期,玄奘去印度取經,他是怎麼聽懂當地方言的?
    後來為了研習佛法,玄奘法師就開始學習梵文。唐朝的長安是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有著許許多多的外國商人、貴族以及僧人,所以玄奘法師是能夠接觸到外國人進而學習他們的語言的。還在長安的時候玄奘就是一個得道高僧,精通佛法,當時的經書雖然已經有些翻譯的文獻了,但是佛法修到高處的僧人都會去研習梵文原著,玄奘因此精通梵文也不難理解。
  • 真實玄奘"西遊"曾險些成祭品:刮過一陣狂風獲救
    30歲的玄奘歷經磨難,終於來到他在長安聽說的那座「那爛陀寺」,開始在此學習。期間,他還遍訪印度,公元640年,也就是玄奘回國前一年,40歲的他已經尋訪了整個印度次大陸20多個國家。  公元641年,玄奘開始按原路返回長安,途經高昌時,發現這裡已經被唐軍佔領,他立刻再次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太宗皇帝(李世民),表示自己攜帶了大量佛經、佛像準備回國,希望太宗皇帝能原諒自己當年偷渡的罪過。
  • 印度九大佛教朝聖地,印度佛教徒的朝聖之旅
    早已不是原來的那棵,不過,現在的菩提樹據說是原樹的「曾孫」。因為斯裡蘭卡那棵樹是原樹的枝條插種而成。二、摩訶菩提寺摩訶菩提寺(又稱大覺寺、大菩提寺)是印度現存的歷史久遠的寺廟之一,寺高達50米,形狀很像金字塔,底部為四方形,上部逐漸收縮至頂部為圓柱狀。寺西側是著名的大菩提樹,樹下有一金剛座。相傳釋迦牟尼就是在這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頓悟成佛的。
  • 2017年9月—菩提之旅即將起航,印度、尼泊爾心靈之旅
    ★ 玄奘法師求學辯經地那爛陀大學遺址參訪佛陀在悟道前後曾停留過的幾個聖地:《龍洞》─【前正覺山】、【苦行林】、【蘇佳達村】、【蘇佳達塔寺】。D5 菩提迦耶-靈鷲山-王舍城-那爛陀-巴特那早餐後,乘車約2小時前往靈鷲山參拜。【靈鷲山l】是有名的佛教聖地,中國古代的高僧法顯丶玄奘丶義淨都到這裡參拜和居住過。朝覲第一次佛經集結處——【七葉窟】。
  • 唐初佛教高僧,傑出的翻譯家和旅行家-玄奘
    他遊歷各處,接觸各派理論,深感其中疑難問題甚多,疑原有譯經訛謬,遂發願親至印度,廣求異本,以為參驗。恰逢印度僧人波頗密多羅到長安,向他介紹了那爛陀寺(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巴臘貢村與舊王舍村之間)戒賢老師的講學規模和他所講授的《瑜伽師地論》,更堅定了玄奘赴印度求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