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Na^landa^ -sam!gha^ra^ma )。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裡處之巴達加歐( Baragaon)。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 )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梵Ra^javam!s/a )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 大唐西域記卷九詳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謂其地原為庵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彼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寺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說伽藍之南庵摩羅林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故取為寺名;一說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樂好布施,德號施無厭,故伽藍亦以名之。同書並舉出附近有如來三月說法之精舍、發爪塔、雀離浮圖、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跡。
地理位置
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
佔地面積
達100萬平方米
景點級別
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
價 值
世界文化之一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聽講《瑜伽論》、《順正理》、《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等經書,兼學婆羅門學,義淨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一百五十贊佛頌》一卷;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
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那爛陀寺都作過說明,而義淨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建築樣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習慣,敘述尤其詳細準確。
公元12世紀,那爛陀寺已被戰火毀滅,只留下一處面積約一平方公裡的遺址公園。
傳說此地原是庵摩羅園,後來五百商人捐錢買下獻佛,佛在此說法三個月。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東建大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
另外,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畏」或「無畏施」。西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那爛陀寺亦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
十九世紀(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考古發現一片佛教遺址,出土許多精美佛教石雕、銅像、銅盤和印章等,經與《大唐西域記》核對,證明是那爛陀寺舊址。
1957年,中國政府捐款30萬元人民幣在那爛陀寺附近建造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
2006年12月9日,《紐約時報》詳細報導耗資10億美元在遺蹟附近重建那爛陀寺。
根據義淨在七世紀末的記述,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有長廊。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梁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每一寺的四邊各有9間僧房,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隱私。僧房後壁乃是寺的外圍牆,有窗通外。圍牆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細,美輪美奐。
寺的屋頂、房簷、和院落地面,都用特製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製成,覆蓋輾平後,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塗上,蓋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乾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後先塗上一道赤土汁,最後再塗上油漆,光亮猶如明鏡一般。經過如此處理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經人踐踏二三十年而堅固如初。
全寺分八大院,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所載,該寺為七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蓋本寺初為唯識學派之中心,其後演變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等人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本寺住持。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之留學僧亦不少,如我國之玄奘、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陽智弘,及新羅之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又當時由印度來華之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訶羅、善無畏、金剛智、般剌若等諸師亦曾修學於本寺。
那爛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藥等。
八世紀時那爛陀寺成為金剛乘的學術中心,也是重要道場。西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本寺亦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 Khalji)帶兵侵佔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人遺忘,變成廢墟。
然據傳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爛陀寺僧人律賢(梵Vinaya-bhadra )出家之提納薄陀(即指空)比丘來華,可知本寺於十四世紀時尚存。
從1861年開始,那爛陀寺院遺蹟被陸續挖掘,已發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9僧室,恰如義淨所述,中寺每邊7僧室,小寺院每邊5僧室。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在這裡發現了一片佛教遺址,經過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核對,證明這就是那爛陀寺。這裡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頭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卻異常細膩精美。此外還出土了銅像、銅盤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覽在那爛陀寺對面的博物館裡。
如今那爛陀寺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和教學區。僧院區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共有12座。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著狹窄侷促的僧房,院子內有石桌、水井和廚房,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學區有寺廟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廟裡學習佛經。周圍散布著許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氣勢,這座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著手對本寺作有系統之發掘工作,從遺蹟中陸續出土許多石制及金屬制(青銅)之雕刻品,現保存於印度那爛陀博物館。(宋高僧傳卷一、卷二、卷三唐寂默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慧輪傳、卷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卷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佛祖統紀卷四十三、開元釋教錄卷八、卷九。)
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是中國政府在1957年捐款3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以紀念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
這也是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的最有力的見證,是2006年的中印友好活動的主會場。
2006年12月9日,《紐約時報》詳細報導了將耗資10億美元在那爛陀寺古遺蹟附近的重建計劃。由新加坡帶領,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國際財團將集資5億美元建立新的大學,並另用5億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礎設施。中國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別向那爛陀大學捐贈了100萬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
學界則質疑,頂尖學生或學者會否受吸引。校長阿馬蒂亞·森不諱言,昔日的那爛陀寺花200年才興盛起來,「相信今次也要用上數十年」。
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阿爾特貝赫認為,它可能吸引一些大思想家。還有分析認為,那爛陀的歷史意義,加上附近還有佛祖釋迦牟尼悟道之地菩提伽耶,相信對學術界有一定吸引力。
遭突厥大軍在800多年前破壞荒廢后,那爛陀寺有望在2014年複課,錄取約100名學生修讀歷史學院與生態及環境學院提供的研究生課程。
新校將在比哈爾邦拉傑吉爾的那爛陀寺遺址12公裡外重建。校園將採用太陽能,中央為一大型人工湖,一座巨大圓頂圖書館將坐落湖畔,整體設計符合古代佛學建築理念。在校舍於2020年建成前,將在臨時校舍上課。
師生比例為1:5,為2450名學生提供碩士及博士課程,但不設學士學位。像古時那爛陀寺,它將是一所寄宿大學。
新校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擔任校長,並由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執掌諮詢委員會,與耶魯、北京大學等知名學府合作,盼打造成世界級的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