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上海動物園 ,作者小動
上海動物園
上海動物園飼養展出各類野生動物470餘種5000多隻(頭),種植樹木400餘種10萬餘株,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獲得了「全國十佳動物園」、「上海市文明單位」等多個稱號。歡迎關註上海動物園,及時掌握園區最新動態與資訊。
連日來的低溫又把我們拉回「起床靠毅力,洗澡靠勇氣」的現實中,寒冷的冬日我們在添厚衣服,做好保暖措施的同時,大家知道動物們又是如何度過寒冬的嗎?
在這個「月半」泛濫的季節,許多動物都換上了厚厚的「冬毛」,累足了層層的脂肪,讓自己變成一個圓潤的「胖子」,愉快地迎接冬天的到來。有些來自高海拔地區或高緯度地區的食草動物,它們身著厚厚的皮毛,天生不怕冷。如犛牛、歐洲盤羊、羊駝等,它們早在冬季來臨之前,就早早地換起了「冬裝」,細密且長的冬毛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溫效果,足以應對低溫天氣。
比起增肥,鄉土動物區裡的小動物們也不甘示弱,貉早早就以「圓滿」的形態,迎接魔都的冬天。貉是犬科動物中唯一一種在冬季休眠的動物。在野外,分布於北部的貉種群冬季常會進入非持續性睡眠狀態,即在洞中睡眠不出。但與真正冬眠不同,貉往往在融雪天氣中也出來活動。因此,貉會在秋季大量取食,直到體重比原來增加50%為止。
隔壁的狗獾同學不屑地表示,我可以把身材越吃越好!你看,這不都吃成九頭身了麼!
那麼那些禦寒能力沒有那麼強的動物們該怎麼過冬呢?飼養員根據每種動物不同的生物學特性,針對性地採取多項措施幫助它們輕鬆過冬。
在飼料方面,每年冬季飼養員都會調整動物們的飼料配比,為動物們增加熱量供應,提高防寒能力。比如為一些食草動物提供熱量高、營養較高的豆粕、紅棗、生薑等,為亞洲象提供澱粉高的南瓜、甘蔗等。在提高動物免疫力方面,長頸鹿也吃到了冬季限定的食物麥芽。
進入冬天后,飼養員會逐步地增加飼料數量,讓猿猴們適當地養點膘(不能過度肥胖)。大部分食譜上會添加煮熟的土豆和山芋等澱粉類飼料,還有熟黃豆(植物性蛋白質)和麵包蟲(動物性蛋白質)。在丰容時給它們砸核桃、嗑瓜子、吃花生、喝酸奶等,通過增加富含油脂的堅果類小零食,幫助動物們向「圓潤」的身材邁進一小步。
在住的方面,地暖、油汀、空調紛紛登場。南美貘的室內溫度一般會控制在15℃左右,地暖一開,室內比室外暖和多啦。
河馬也早早住進了在室內,泡起了溫泉。20多度的深井水緩緩注入水池,河馬興奮得不得了,玩累了就泡在水池裡,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
泡個溫水澡~
來自非洲的大猩猩,飼養員們已經在它們的「豪宅」中配備了中央空調和地暖兩套保暖設備,以備不時之需。
對於黑猩猩、猩猩和長臂猿其他三種類人猿,飼養員根據場地的大小配備了立式空調、地暖及門帘等保暖措施。
七毛:床單 我的最愛!
在南美洲的猴子和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區域,則安裝了暖氣片。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猴窩~因為裡面暖和~
另外,有一些體型袖珍的狨猴類則需要額外增加空調,因為這些小傢伙對溫度的要求更高。
熱帶鳥館的鸚鵡們為了過冬,也得到了一批新製作的巢箱,配上乾淨且大小適當的木屑作為墊料,舒適程度賽過席夢思。
要說冬天最怕冷的動物,要屬「冷血」的兩爬動物了。兩爬館裡生活著來自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些兩爬動物們,即使場館在室內,保溫措施也是一點都不能馬虎。蛇類、蛙類、鱷魚、蜥蜴及陸龜等動物,溫度都得保持在25度以上,有些熱源區能達30度以上。
冷血動物體內沒有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僅能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
為了讓這些「冷血」動物安然過冬,上海動物園在2019年9月對鍋爐房進行了更新升級。
兩爬館在2019年11月初已經開始供暖,冬季的氣溫忽高忽低,為了確保動物安然過冬,飼養員們時時關注天氣預報,每天巡查並記錄溫度,及時制定了應對措施。溫度太低時,採取空調和暖氣雙管齊下的供暖方式,籠舍內也換上了不同瓦數的加熱燈,並設置了不同的溫控區域,動物們可自行選擇曬點;食物方面也增加了肉類、雞蛋等,補充它們本身所需的能量,還有一些蛋白質,保證它們的脂肪量,讓動物們愜意過冬。
冬季雖然寒冷,但是動物們也缺不了陽光。在無風陽光較好的時候,動物們都會出來曬太陽,這樣既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又可以提高免疫力。
飛呀飛呀我的驕傲放縱~
最後再來看看那些越冷越high,張開雙臂擁抱大自然的「天之驕子」吧~
「你看,遊客們又出來營業了~」
星光:吃完再運動一下~有進也有出~
鏟屎官:你一撅腚我就知道你有幾個屎蛋兒!
動物們的過冬方式可真是愜意舒適,它們憨態可掬的樣子,有沒有戳中你的心,快去動物園裡看看它們吧~
素材來源:上海動物園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
《》
《》
《莫糾結,垃圾分類有邏輯!》
《權威發布丨拒絕收運!對不符合分類質量標準的生活垃圾拒絕收運》
原標題:《【廣角】泡溫泉、睡地暖......這群動物們的過冬方式不要太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