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是中國現代作家,她和荷西的愛情故事讓每個人都為之羨慕感動和惋惜。1981年回臺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三毛,至情至性。她與荷西的那段生死戀,曾令多少在愛中百轉千回的人唏噓不已。當荷西命殞大海之後,三毛的靈魂便也渺渺不知所蹤。其後多年,她如果不是念在尚有年邁的父母,她也許早已追隨荷西而去。
三毛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她作品的字裡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
她總是寫原生態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為的雕琢。三毛刻畫的人物也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和語言進行白描來再現真實的人物形象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她的文字裡總是流露著女性的柔美和細膩。《沙漠中的飯店》記述她和外國丈夫荷西吃中國菜的樂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成為這對柴米夫妻快樂的源泉。
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
「流浪」或許是這位知性的女作家真實的姓名,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被她一一寫下來,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後有靈魂。